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职业教育论文,欠发达地区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阔的欠发达地区涵盖着我国全部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农民,因此开展对广大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包括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一直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正因为如此,教育部将“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状况调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课题作为200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进行公开投标。基于对这一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我们试着主要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开展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的意义、该研究已经取得的进展和不足及其研究的相关理论问题等视角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进行综合评述,以期为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提供一种纲领性的认识框架。
一
先从对“欠发达地区的范围”界定谈起。我们认为,“欠发达地区”主要是指中、西部地区,同时包括一些发达和初等发达省份的部分地区。但综观相关研究,很少有研究者对欠发达地区的范围进行准确界定,对它主要包括哪些地区众说纷纭,甚至有些研究者干脆撇开这一问题不谈。这不利于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开展研究,也很难得出关于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整体认识。中科院发布的关于“中国现代化研究”的系列报告[1] 认为,中国大陆内地比较发达和初等发达地区集中在东部地区,欠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按照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的不同,报告认为,2001年我国欠发达地区有15个,包括新疆、河北、内蒙古、湖南、宁夏、青海、海南、安徽、江西、广西、河南、甘肃、云南、贵州、西藏;2002年我国欠发达地区有13个,包括江西、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海南、安徽、河南、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西藏。另外,按照经济发展指标和国务院相关文件,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吉林延边自治州等省区市[2];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8个省份[3]。综合上述认识(特别是其中已基本达成的共识),我们认为应把欠发达地区的范围初步界定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西、内蒙、河南、安徽、江西、海南等,还包括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吉林延边自治州、浙西南(浙江)、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广东)、苏北(江苏)等一些发达和初等发达省份的部分地区。
根据“中国现代化研究”的系列报告[4],总体而言,中国北方片和南方片现代化水平大体相当,东部现代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现代化进程是不同步的,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差距是明显的,地区现代化水平的结构是基本稳定的,地区现代化水平的相对地位是可以变化的。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和初等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党和政府极其关注的大事。因此,政府及学界有志之士都把目光投向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并视其为提升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理当发挥重要的作用。鉴于这种情况,并基于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的认识,开展“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首先,从微观层面看,该研究有助于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科学决策,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最终构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其次,从中观层面看,该研究有助于发达地区、初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通过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状况,借助与发达地区、初等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状况的比较分析,可以了解到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优劣势,这对更好地实现跨地区联合办学,利用发达地区和初等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再次,从宏观层面看,它是关系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大事,作为与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密切联系的农村职业教育,理应发挥它在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及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而种种情况表明,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不均衡,农村职业教育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非常薄弱的环节,因此关注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弄清其发展状况及其背后的原因,选择最优发展模式,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决策者及教育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关系到农村职业教育如何为三农服务乃至能否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大事。
二
“九五”、“十五”期间,已有一些国家和省部级立项课题对包括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内的农村职业教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对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撰写了一批研究报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了一些专著。这其中,有些研究成果被教育决策部门采纳,有力地推动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同时在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与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相关度较大的是由当时的湖南省教育厅蒋作斌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国家重点课题“21世纪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理论和模式的研究与实验”和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庄西真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非经济因素影响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前者从理论到实践对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并出版了专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与模式》(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后者则从社会心理和文化等角度对影响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非经济因素进行了探讨,撰写了研究报告,并发表了《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因素的调查与分析》(见《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年第5期)、《影响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分析》(见(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年第4期)等论文。其他与此相关的国家和教育部课题还有:湖南农业大学彭干梓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教育部课题“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多样化过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结构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刘旭东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教育部课题“中国西部贫困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农业部张宝文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2001年国家重点课题“新阶段中国农民职业教育战略研究”;辽宁省教育厅朱恩田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2001年国家一般课题“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与实验”;西华师范大学黄育云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2003年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互动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王大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2003年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贫困地区反贫困职业技术教育中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以黄尧为总课题组负责人的“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把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推进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也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以上绝大多数课题已经结题,并已发表了一些科研成果,撰写了研究报告。此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相应进行课题立项,开展相关研究。然而,从如上立项课题来看,首先,从国家对这类研究的重视程度来看,结合与我国和教育部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其他类型教育立项课题的数量相比较,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所占的比例相对非常小,农村职业教育方面的课题就更少了;其次,从研究的指导思想来看,综观已有的课题研究实践及其研究报告和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真正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最终目标而对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开展全面、深入的探讨太少;再次,从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来看,除“21世纪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和模式的研究与实验”和“非经济因素影响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这两个课题涉及到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外,其他立项课题没有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大影响的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的深入探讨,更少有人从整体上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状况及其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最后,从研究方法和研究主体来看,已有的如上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思辨的居多,基于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充分调查并提出解决方案或者为提供政策咨询而开展的实证研究太少;另一方面,真正跨区域的合作研究不多,研究覆盖范围不广,这也导致研究成果的说服力不强。
还有一些学者出版了专著或撰写学术论文,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深入探讨。其中,就著作来说,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编辑出版的《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基本浓缩了“九五”、“十五”期间我国学者开展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的精华。彭干梓主编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概论》(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和周明星编写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也对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总体来说,不管是从专著还是从相关学术论文来看,研究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相对比较多,专门探讨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有一定深度的相关文献比较少进行评述。(1)汤生玲撰写的《我国三类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见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1期)一文,作者结合相关数据,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类地区经济社会条件、农村职业教育就业空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进行了实证比较,提出了东部地区应以专业化程度高的职业学校为主、中部地区应以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主、西部地区应以职普渗透为主的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其研究方法和观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但由于可供立论的材料单一,论证不是很充分,观点既不深入,也似乎过于武断。当然,更缺乏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论述;(2)许丽英撰写的《新时期欠发达地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见《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年第7期)一文,以我国入世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为背景,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和职业资格认证等进行了探讨。但由于作者没有明确“欠发达地区”这一概念的界限,缺乏有针对性的相关实证材料支持,因此其论述基本停留在空泛的思辨上,其观点没有新意;(3)肖化移等撰写的《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和出路》(见《职教通讯》2004年第5期)一文,从分析中部地区(主要指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的区域经济、社会条件和文化等因素着手,立意中部地区经济的振兴,提出了端正办学方向、调整专业结构、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加强协作等方面建议。不可否认,该文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同样因为缺乏相关实证材料支持,使其观点说理性不强,也不深入。其他还有李建平撰写的《西部地区农村职教发展模式》(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8期);赵云芬撰写的《新形势下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见《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21期)和《简论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模式》(见《中国成人教育》2004年第10期);刘恩良撰写的《西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原因、解决途径与展望》(见《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2期);邹芳红撰写的《西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讨》(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课题组撰写的《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市职教案例研究报告》(见《职教论坛》2003年第5期);曹琨等撰写的《关于西部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见《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年第1期);唐智松等撰写的《资源优势、绿色开发与西部职业教育发展选择》(见《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25期);李建法等撰写的《为西部职教进言》(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4期);刘国钧撰写的《西部职教与西部人民生活质量改善》(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2期)。从这些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来看,大多数是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发,要么借助某一类地区发展的少数相关材料和数据对西部职业教育进行了一定探讨,更多是借助思辨的方法泛泛而论,而专门探讨整个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状况及其发展模式的学术论文几乎没有。
三
通过以上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剖析,总体上看,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是非常薄弱的,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都存在严重的不足,亟需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这里,我们试着把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作为一个完整的课题,并从这个角度对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从研究目标的角度来看,要通过全面了解和梳理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种种问题,剖析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总结有益的办学经验,探讨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规律及其特点和模式,提出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基于对已有相关研究不足的剖析,我们认为,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开展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这一问题研究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在研究方法上,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要实现如下转变:要从重思辨到重实证的转变,大规模地开展全面而又深入的实证调查(它既包括对农村职业教育现状的实证调查,也包括对各个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数据的采集);要从局限于某一局部问题的纵向研究到重视某一类问题的横向比较研究(它既包括对国内同类欠发达地区同类问题之间的比较,也包括借鉴国外同类地区解决相关问题的经验),以期寻求关于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及其规律性的认识;要从重视少数几个研究者或专家的力量到重视团队的力量,这些研究人员的结构和分布应尽可能地合理,同时要整合研究力量,建立研究人员之间经常性的沟通和研讨渠道。
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看,总体上说,它要在综合分析和总结有关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方面已经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进展和不足)的基础上,全面调查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包括教育结构布局、办学主体、办学自主权、办学指导思想、农科教结合和办学模式、招生和就业、办学条件(设施、师资和投入)、产学合作、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等各方面情况,同时研究与我国处于同等发达水平的国家处理同类问题的经验及其启示,深入探讨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构建及相关政策性建议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