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183;热点#183;价值#183;探索——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简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简评论文,情境论文,全国卷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以下简称“今年试题”)在克服2007年试题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注意创设情境,体现学科价值,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一、创设全新情境,体现课改理念
今年试题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大量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国卷Ⅰ选择题12题中,有11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全卷材料型试题的比重达到了96%。全国卷Ⅱ选择题12题中,有10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全卷材料型试题的比重达到了92%。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所仅见。
今年试题的情境创设手法也有所突破。既有图片材料,也有文字材料;既有原始材料,也有话题材料;既有专业化描述,也有通俗化说明。这是以往高考全国卷所没有的。用来创设情境的,并非原来清一色的原始材料,而是大量选用了第二手材料。有些材料经过删减斧斫,拉近了考生与试题的时空距离,降低了阅读障碍,减少了非智力因素失分的几率,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大量新情境的创设,不仅让考生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历史,也有效避免了“猜题押题”的行为。同时,再次表明了命题者将中学历史教学与新课程接轨的理念。2009年,又有部分省市将加入新课程改革的“阵营”,而新课程教学和新课程高考的理念已在今年的高考中“春意盎然”、“悄然绽放”。
二、侧击社会热点,彰显学科价值
今年试题一个较为成功的地方就是侧击社会热点,使历史学科“资政教化”、“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全国卷Ⅰ中,第13(“徐继畬”题)、20题(日本殖产兴业政策)涉及改革开放,第14题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第15、19题涉及科技发展,第16题与中国近代民主法制化进程开始(《钦定宪法大纲》颁布)100周年相关,第17、18题涉及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第21题(“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题)涉及美国次贷危机热点,第22(“柏林墙”题)、23题(“朝鲜半岛”题)涉及中外国家分裂与统一问题;而主观题第37题科举制度与英国文官制度是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热点的体现,第39题“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和影响”实际上是民族问题、西藏问题的隐性介入。
全国卷Ⅱ中,第13题(“太平天国运动”题)与“三农”问题相关,第14(“冯桂芬”题)、15(“维新派与革命派分歧”题)、16题(“辛亥革命”题)涉及思想解放和探索抗争,第17(“改革开放”题)、27题(“乾隆帝与马嘎尔尼使团”题)是“改革开放30周年”热点问题的反映,第18(“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题)、19(“热月政变后称呼”题)、22题(“韩国政党政治”题)涉及到中外民主法制化进程热点,第20(“英国工业化”题)、23题(“文明史”题)涉及到社会文明进程热点。第21(“一战”题)、39题(“驼峰航线”题)是战争与和平以及中美关系、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等热点的体现。
据统计,2008年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中,涉及社会热点问题的都达到了96%,这也是近年来高考试题中比例最高的。虽然命题以隐性介入的方式来考查社会热点问题,但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却得到了彰显,这是实现中学历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三、坚持改革探索,稳中求变求新
今年试题继续坚持以往文综高考历史“总体求稳、稳定求变、变中求新”的命题思路,在命题中进行了较多的有益探索。
其一是情境创设的话题口语化。对材料的引用除重视第一手原始材料的价值外,也引用了话题材料(第二或第三手材料)。据统计,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各有5道选择题使用话题材料。而主观题也各采用了一段话题材料,这是以往高考所不多见的。
其二是重视对基本文史知识的考查。全国卷Ⅰ第12题和全国卷Ⅱ第12题都考查了学生对“阴”、“阳”方位的认识。这是继2007年考查“皇帝谥号”等文史常识基础上的继续探索和发展。
其三是重视史学范式的运用和理念的渗透。全国卷Ⅰ第13、14、15、16、19、20等题是“现代化”范式渗透的体现,第37题是“全球史(整体史)”范式渗透的体现。全国卷Ⅱ第13、14、15、16、17、18、19、20、22题是“现代化”范式渗透的体现,第23题是“文明史”范式的体现,第37题是“整体史”范式的体现。
其四是专业化与通俗化结合,雅俗共赏。如全国卷Ⅰ第39题第(3)小题参考答案:“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其概括有很高的专业水准。全国卷Ⅱ第19题“社会秩序趋于常态”、第23题“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第37题第(1)小题参考答案“不同之处: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英方信函:增进邦交,扩大贸易”也是专业化水准很高的表述。今年的试题也有雅俗共赏的一面,如口语化的试题和材料的使用,使整卷能够满足不同口味的考生。
其五是打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各史段分值分配基本为25%、40%、35%的惯例。各史段比率呈现错位和失衡状态,这一做法虽然有可商榷之处,但对命题选材(料)和定(考)点而言,就留足了较大的空间,有利于命题者较自由地发挥。
其六是强调学科间综合渗透,大文科特色鲜明。如全国卷Ⅰ、Ⅱ第12题,与语文学科结合,体现了“文史不分家”的理念。全国卷Ⅰ的第39题以历史材料引入,较好地解决了政、史、地知识的自然结合,体现了较好的文科结合观。全国卷Ⅱ的第39题也基本以历史材料引入,以政治学科考查中美关系结尾,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得到较好体现。总之,2008年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大文科特色”非常鲜明。
四、并非完美无缺,不足尚待尽善
1.某些史段考查的份量严重不足,赋分差距太大。如中国现代史部分,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均只考查了一道选择题,两卷都仅赋4分;世界现代史部分分别赋12分、8分,与“现代化”范式教学下的历史教育理念不太协调。
2.超越知识范围,对文史常识的考查游离《考试大纲》之外。如全国卷Ⅰ、Ⅱ的第12题,在教材上根本没有知识依托,加之学生文学常识欠缺,致使许多学生丢分。高中五本教材有110万字之巨,应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
3.信息量过大。笔者统计,2008年文综全国卷Ⅰ达10126字,还有7幅图片。学生平均每分钟的阅读量和书写量达到67.5个字,比2007年文综全国卷Ⅰ的9965字、9幅图片还略有增加。尤其是第39题,共915字和1幅图片。全国卷Ⅱ也达9421字,还有7幅图片。考生在150分钟内,既要全面、清晰理解材料,还要组织出完整、周密、逻辑严谨的答案,确实难以做到,从而影响了考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4.规范性有待加强。全国卷Ⅰ第37题在题目之前指出“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第39题也指出“根据材料和图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全国卷Ⅱ的第39题要求“阅读分析资料和图7,完成下列试题”。即全国卷Ⅰ主观题部分的6道小题,全国卷Ⅱ第39题2小题都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只要是考生学过的知识及材料所蕴含的全部有效信息,都可以提炼、归纳为答案。
遗憾的是,参考答案并没有这样设计。如全国卷Ⅰ第37题第(1)小题“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参考答案明显不足,因为材料中“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即进士科地位更为尊贵)的表述也符合题意。第(4)小题要求“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其中“两者都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达到强盛,领先世界”没有列出。第39题第(2)小题“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漠西蒙古信仰的藏传佛教起到了纽带作用,清朝推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政策以及“康乾盛世”、清朝国力强大的影响等正确说法,参考答案均未列出。全国卷Ⅱ第39题第(1)小题的参考答案也没有列出有些符合题意的重要表述,如“随着1938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中国战场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日军加紧军事侵略,企图切断中国的对外通道,以便迫使国民政府投降”;“1939年美国租借法案的实施,大量的物资需要及时运输到中国战场,以援华抗战”;“1942年滇缅公路、桂越公路、滇越铁路先后中断,宣告了中国西南通道完全被日军堵塞。‘驼峰’便成为维系中国抗战的生命线”等。第(2)小题也没有列出,如“驼峰航线是中美两国二战期间,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保障中国战略物资运输,共同在中国西南山区开辟的空中通道”;“它的开辟是两国飞行人员共同创立的世界航空史上的英雄壮举。驼峰飞行员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英勇牺牲,飞越驼峰天险,运来了对日作战的急需的战略物资,架设了空中战争生命线,打破了日军对中国战场的封锁,对打败日本军国主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等。
所以造成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于命题者没有对每道题的答题方向做出必要的限制。如果都能够设计成全国卷Ⅱ第37题“根据材料××”或“结合所学知识”,抑或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便不会出现以上问题。
五、本轮高考结束,成败均有启示
1.继续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尽管200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大量创设情境,但考查的绝大多数内容仍然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或者是两者的延伸拓展。要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落实“双基”刻不容缓。
2.重在技能的培养,精讲精练,提高复习效率。在“3+2”模式时代,高三历史复习基本强调以多练为主,因此“题海战术”泛滥。其实,这种复习方法既忽视了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又陷入了重复训练、效率低下的怪圈。高三历史复习应本着高考考查的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因果选择题、材料选择题、限制性选择题、陈述性选择题、最佳(程度)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题型的命题特点,针对每种题型的特点,掌握解题规律,形成解决各种题型的技巧和方法。这些技巧和方法的形成,要在每节课复习教学中都能够渗透进去、体现出来。
3.紧扣时代的脉搏,密切关注与重大时事相关的重点和焦点问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命题都不回避热点和焦点,考查时多以隐性手法切入。因此,与重大时事相关的重点和焦点问题要及时落实到常规教学当中,并及时围绕这些重点、焦点组织有针对性的复习,适度拓展,常考常新,有备无患。
4.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综高考考查方式已经由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能力立意为主。近年来,文综高考历史试题都很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从试题设计的要求看,试题中渗透了较大的思维含量,主要目的是测量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特别是继续学习的能力。其中探究、实践、创新能力,是考查的重中之重。因此,高三复习和训练必须按照这一要求,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高考大幅度推行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的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应该走在这一趋势之前,才能够不断适应高考改革所带来的诸多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