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类型与句子意义结构模型_语义分析论文

词义类型与句子意义结构模型_语义分析论文

词义类型与句义结构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词义论文,类型论文,模式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内部结构看,语言不过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意义就是这个系统中固有的意义。我们已经知道,语言符号音和义的关系宛如一张纸的正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确实,在语言的符号系统中,无论是单个的符号,还是由符号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的各个单位,如语素、词、短语(词组)、句子,无一不是音义结合体。音和义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符号系统的各个单位,除了语音外,还应具有语义,它们分别是语素义、词义、短语(词组)义和句义,我们把它们叫做词语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词义和句义。

词义在语义系统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词可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句义,当我们掌握了词义和词义间的语法关系,我们就能掌握一句话的意义。例如当我们听到某个北京人这样说:“这玩艺儿绝对是好东西。”只要我们掌握了“这”、“玩艺儿”、“绝对”、“是”、“好”、“东西”这些词义,再懂得了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我们就掌握了整句话的意义。语素义也很重要,但不能和词义相比,例如我们了解了上一句话中的“玩”、“艺”、“儿”、“绝”、“对”、“东”、“西”等语素义后,我们不一定能掌握“玩艺儿”、“绝对”、“东西”这三个词义,更不用说掌握整个句义了。可见词义在语义单位中是何等重要。

句义可以说是语言和语用的交叉点。它是语言符号系统的最大单位,也是言语交际的最基本的单位。一方面,它使得比它小的单位有了存身的场所;另一方面它又是组成比它大的句群义、段落义、篇章义的基础。在某种语言的交际中,人们往往通过句义感受到语义的存在;在进行翻译时,人们往往以句义为单位对译。可见句义也是语义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词义类型

英国著名语义学家利奇把意义分成七种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概念意义和非概念意义两大类型。概念意义就是利奇所说的第一种意义;非概念意义包括利奇所说的后六种意义,它们一般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之上的,所以也可叫附加意义或附加色彩。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和搭配意义,而这些意义往往又和内涵意义交织在一起。

(一)概念意义

词的概念意义是指词义中表达概念的部分,是客观事物经过人脑的概括并反映在语言中的意义。概念意义是词义最基本的核心部分,是词义研究的主要对象。词典中解释的意义主要是概念意义。一个多义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意义,比如“花”这个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名词里又可有许多种概念意义。再如“英雄”,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名词里又有两个概念意义。对每一个概念意义我们可进一步分析出若干个语义成分,如“妇女”是由“人类”、“女性”、“成年”等几个语义成份组成的。概念意义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如汉语“江”原指长江,现指一切江水;英语“deer”原指一切动物、野兽,现转指鹿;……概念意义虽然是词义中表达概念的部分,但毕竟不是概念,两者之间无论在范畴上,在内涵与外延上,形成过程上,都有根本的区别。

(二)内涵意义

内涵意义是和人的社会性紧密联系着的一种附加意义。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集团或个人都可以给一个词附加上不同的内涵意义。例如同样是“过年”,在旧中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内涵意义:对富人来说,“过年”有灯红酒绿、快活热闹的内涵意义;对穷人来说,却有借债还债,发愁难过的内涵意义。虽然某些词的内涵意义在不同的语言里可以是相同的,如“羊羔”有“温顺”的内涵意义;“狐狸”有“狡猾”的内涵意义……但也有很多词是不同的,例如“喜鹊”在中国具有“报喜、令人喜爱”的内涵意义,而在斯拉夫的语言里却有“小偷、令人厌恶”的内涵意义;“龙”在中国人看来是至高无上的象征,而在圣经中,龙却是“邪恶的动物”;“狗”在汉语中多有贬义,如“走狗”、“狗仗人势”、“狗东西”……但在西方,狗颇受爱宠。个人也可以影响词语的内涵意义。例如“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带有温暖和舒适的内涵意义,但对某些人来说,“家”可能带有“冰冷”、“烦恼”等内涵意义。

(三)风格意义

风格意义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带来的风格或语体的附加意义。语言风格包括各人的语言风格,也包括某一地区或社会阶层的语言风格,甚至包括某一时代的语言风格。除了以上这样一些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较为持久的风格之外,还包括一些受主观的能动性限制的较为短暂的风格,如行业用语、作家有意创造的特殊风格……它们都有一定的附加意义。但是,在风格意义里最为值得注意的是语体意义,它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两种交际手段以及独白与对话两种交际方式。口头语的风格特点是:用词比较浅显通俗、生动活泼;句子比较松散,常常有省略与重复;形式比较自由、随便。书面语的风格特点是用词比较深奥文雅、严肃庄重;句子比较严谨周密、精练细腻;形式比较正式。独白的风格特点是无须考虑别人,可以长篇大论、随心所欲、滔滔不绝。对话的风格特点是要考虑对方,常常是有问有答。

(四)感情意义

感情意义是用来表达说者感情或态度的一种附加意义。一般认为,词的褒义和贬义就是这样的附加意义。例如同样是表达“死”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用“逝世”、“牺牲”,“就义”……也可以用“见阎王”、“呜呼哀哉”、“蹬腿了”……前一类是褒义词;后一类是贬义词。

(五)联带意义

联带意义是一种能引起听众或读者联想的附加意义。例如有些多义词,其中某一个意义会引起不好的“联想”,因此,人们在交际时都尽量避免使用这些“禁忌语”。例如泰国人在与英国人交际时避免使用“fag”(鞘)和“phrig”(辣椒)两个泰语单词,因为它们的发音近似英语的禁忌语“fuck”和“prick”。同样,泰国人也不愿意听到“yet”和“key”两个英语单词,因为这两个单词听起来很象泰语的粗俗语“jed”(性交)和“khii”(粪便)。在各种语言中,人体的某些器官、某些生理现象以及性行为甚至某些场所都可能成为“禁忌”的对象。在不得不说的时候,人们常常用一些委婉的说法来代替,这就是所谓的“委婉词语”。例如英语中用“communication”代替“intercourse”用“wash-room”代替“watercloset”……汉语中用“1号”代替“厕所”;用“例假”代“月经”……联带意义不一定只属于某些“禁忌词语”或应避免的词语,例如修辞中的比喻就是运用联带意义取得效果的。

(六)搭配意义

搭配意义是指适合用在某一个上下文中的意义。一些词尽管有共同的基本义,但搭配能力不同,因而意义也有所不同。例如英语的“pretty”“handsome”都有“好看”“漂亮”的意思,但和“girl”、“woman”、“flower”搭配时常常用前者;而和“man”、“car”“overcoat”搭配时常常用后者。再如,汉语的“吠、鸣、嚎、啸”都有“叫”的意思,但“吠”只和“狗”搭配;“鸣”只和“鸡”搭配;“嚎”只和“狼”搭配;“啸”只和“虎”搭配。不同风格的词一般也有不同的搭配意义。例如“压根儿”与“根本”,在与“分歧”搭配时,只能说:“根本的分歧”而不能说“压根儿的分歧”。掌握词语的搭配意义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重要意义。

(七)主题意义

主题意义是通过词序和各种强调方式表达出来的意义。例如“武松打死了老虎”和“老虎被武松打死了”这两句话传达信息是不同的。第一句回答的问题是:武松干了什么?第二句回答的问题是:“老虎怎么样了?”可见改变句子的句法结构或词序,就能改变句子的主题意义。此外,不同的逻辑重音或语词也能影响主题意义。

从来源上看,以上多种非概念意义往往是概念意义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产生的附加意义。然而,这些附加意义已经作为词义系统的一部分进入了语言。

二、句义结构模式的聚合关系

一般说来,句义结构模式的聚合关系有许多不同的类别:如话题与述题的聚合类;谓词与述项的聚合类等。每一个句义都是由这些句义结构模式按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的。

(一)话题与述题的聚合类

一个句子的意义一般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被说明的对象和对该对象的说明。前者叫话题;后者叫述题,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聚合类。每个句子又是由话题和述题组合而成。请看下面一组句子:

句义

话题聚合类述题聚合类

自学考试 好。

他和莲莲 都在上社会大学。

天才 出于勤奋。

世上 没有平坦的道路。

你这个人!走吧。

从语法角度上看,话题相当于句子的主语部分,述题相当于句子的谓语部分。一个句子的意义基本上是由话题和述题两部分意义组成。不同的是语法上存在着所谓“非主谓句”的形式,即只有主语,没有谓语或只有谓语,没有主语。如左表中的“你这个人。”只有主语,没有谓语;“走吧。”只有谓语,没有主语。然而从语义分析的角度看,句义仍然包含话题和述题两部分,如“你这个人!”这个句子可能的述题是“让我怎么说你呢!”或“怎么这样马虎!”……“走吧!”这句话的话题可能是“咱们”或“你们”……总之,话题和述题是不依赖语法形式的、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中的两类句义聚合类。

(二)谓词与述项的聚合类

在句义中直接说明话题的成份,相应于在语法中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主要反映动作或情感的变化、性质的状态,这样的语义聚合类我们称之为谓词聚合类。句义中的话题与述题所涉及的对象,相应于语法中充当主语和宾语的名词,这样的语义聚合类我们称之为述项的聚合类。谓词与述项的聚合类是在话题与述题聚合类的基础上更为细致地划分出来的。相当于主语的述项我们称之为述项1;相当于直接宾语的述项我们称之为述项2;相当于间接宾语的我们称之为述项3;例如:

句义

话题聚合类 述题聚合类

述项1

谓词述项2 述项3

春分。

自学考试 好。

鸣鸣(也在) 看 报。

妈妈 送 莲莲(一本)书。

从左表不难看出,话题部分与述题部分进行组合时,谓词总是处在述题部分的开始,可以说述项是靠谓词连接起来的。没有谓词的句义是很少的,这种句义情况特殊、作用有限。在有谓词的句义里,谓词是全句义的核心。谓词与述项的连接也是句义的组合。根据谓词连接述项的多少,我们又可以把谓词分为零项谓词,如“春分”。一项谓词,如“自学考试好。”二项谓词,如“鸣鸣看报。”三项谓词,如“妈妈送莲莲书。”句义除了话题聚合类与述题聚合类、谓词聚合与述项聚合类外,剩下的就是附加成份(相当于语法的定语、状语、补语及一些连词等,如上表中的“一本”、“也在”等)聚合类。它们可以附在谓词或述项上一起进行义素分析。如:

他(正在)看

(一本)小说

+人+用眼 -生物

+男性 +朝一定方向+读物

+第三人称 +阅读 +单数

+单数 +进行状态 +单数

爸爸 砍(完了) (许多)木柴。

+亲属 +用刀斧

+植物

+直系 +猛烈 +木本、草本

+男性 +断开 +小块

+长辈 +完成体

+复数

三、句义结构模式的组合关系

我们在句义结构模式的聚合关系里,从纵向把句义结构模式大致分出了几种聚合类。句义结构模式的组合关系是一种横向的关系,它研究具体的句子各语义结构模式在具体连接组合时,述项在谓词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的格变化,及具体组合时述项与谓词语义选择上的限制。

(一)句义组合关系的种类

述项在与谓词具体组合时会产生不同的功能,人们把这叫做不同的格。句义中格的概念具有普遍意义,即使语法中没有格的汉语在语义组合时也会有格的存在。现把几种常见的格举例如下:

⒈施事格:发出行为、变化、状态的主体述项,是谓词行为动作的施动者。

如:“他笑了”的“他”;“老虎被武松打死了”的“武松”;“自学考试,人人都可参加”的“人人”。一项谓词一般只与施事格组合。

⒉受事格:受谓词动作支配的直接述项,是谓词行为动作的直接承受者。如“他在浇花”的“花”;“门被她关上了”的“门”;“他的报告受到普遍的欢迎”的“他的报告”。二项谓词一般既与施事格又与受事格组合。

⒊结果格:也是受谓词动作支配的直接述项,但必须是谓词行为动作的结果。如:“妈妈煮饭”的“饭”;“工人盖房子”的“房子”;“妹妹写大字”的“大字”。二项谓词也可与施事格和结果格组合。

⒋与格:谓词动作支配的间接述项,是谓词动作的间接对象。如“他给我一支花”的“我”;“我欠他两块钱”的“他”;“王老师教孩子们英语”的“孩子们”。三项谓词一般与施事格、受事格或结果格以及与格组合。

⒌工具格:施事时用以实现行为动作结果的工具或手段。如:“他用铅笔写字”的“铅笔”;“老王吃大碗”的“大碗”;“我们坐飞机去吧”的“飞机”。

⒍方位格:谓词的行为动作发生的场所、方位或方向。如:“把衣服挂在衣架上”的“衣架上”;“院子里种了两棵枣树”的“院子里”;“史密斯来自美国”的“来自美国”。

⒎时间格:谓词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如:“三个月后才知道结果”的“三个月后”;“他琢磨了好一阵子”的“好一阵子”;“这两年她一直没上班”的“这两年”。

工具格、方位格和时间格一般都是作为句义的附加成分出现。

(二)句义组合的选择限制

句义组合是词义位之间的搭配。义位之间的搭配要受到语法和语义两方面的限制。例如汉语述项1+谓词+述项2的形式,从语法上看,一般是名词+动词+名词的组合,如“我写字”而不能是“写字我”或“我字写”。然而并非名词+动词+名词的组合都能成立,如“鱼读书”、“水读书”……虽符合语法规律,但没有人认为它们能够成立,可见义位之间的搭配还要受到语义的限制。

语义限制首先要求义位之间的搭配要符合社会真实的客观情况。例如下列诸句的句义就是不合事理:

今天是5月33号。

他中午喝了100斤白酒。

我从上海乘火车直达伦敦。

语义搭配除了要符合社会真实的客观情况外,还应避免多余的搭配,否则就会出现类似以下的废话:

天上飞来一只长着羽毛的鸟。

这本书上有字。

动物园里新来了一群有一根尾巴四条腿的狼。

语义限制还可以从义素分析的角度限定与谓词搭配的述项。例如能与“请愿”、“约定”、“谈判”、“起义”、“策划”等词搭配的施事格主体述项必须具有〔+人〕的义素;能与“溶化”、“斑斓”、“凝固”、“茂盛”等词语搭配的主体述项必须是具有〔-人〕的义素。而与“苗条”、“妩媚”、“怀孕”、“临盆”等词语搭配的主体述项则必须具有〔+人〕〔-男性〕的义素。可见词语搭配除了受到语法限制,还要受语义选择上的限制。当然有时由于修辞的需要,拟人、拟物的句子也是常有的,如:

星星眨着眼睛。

高粱笑弯了腰。

他灰溜溜地夹着尾巴逃走了。

至于在童话世界里,语义上的选择就更加自由了,但这些事实不能否定在现实世界中语义在选择上的限制。

(三)句义组合后的语义推断

⒈预设

预设是指利用语言交际时双方所共知的常识或根据句子的组合关系推断出来的信息。例如:A他家阳台的那盆玫瑰开花了。我们可以预设B他家有阳台,或预设C他家有花。B、C是A的前提。预设和句子之间存在着逻辑——语义关系。因此预设有以下的特点:

(1)预设决定于人们普遍接受的逻辑规律,如“我看见一匹马”这句话,根据逻辑规律,人们可以推断出“有一匹马”这样一个前提。

(2)预设必须是客观的真理,否则句子就毫无意义了。如“当今法国国王很聪明”不是客观真理,因为法国当今没有国王。

(3)对句子进行否定或提问不会影响预设的正确性。例如“我看见了小孙”预设“有一个人叫小孙”,把句子变成否定形式或疑问形式都不能否认“有一个人叫小孙”的预设。

⒉蕴涵

两个句子中如果有一个对应的语言单位是上下位概念,这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就是蕴涵关系。具有下位概念的句子蕴涵有上位概念的句子,因为上下位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包含关系。例如“小姑娘”和“人”就是上下位概念,下位概念“小姑娘”包含了“人”的上位概念,因此,含有这两个概念的句子具有蕴涵的关系。“我看见了一小姑娘”蕴涵了“我看见了一个人”。

蕴涵和预设是两种不同的语义推断。它们的区分可用“否定测试法”进行:如果句子B预设句子A,则否定句子B时,句子A依然是真实的;如果句子B蕴涵句子A,则否定句子B时,句子A可真可假。所以将“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否定成“我没有看见一个小姑娘”时,可能是“我没看见一个人”,也可能是“我看见了别的人”。我们可用公式观察预设和蕴涵的区别:

B 预设A B 蕴涵 A

真 真 真真

假 真 假真/假

语言意义是语义的重要内容,而词义与句义是语言意义的主要内容。当我们搞清一种语言的词义和句义后,就基本上掌握了该语言的语言意义。

标签:;  ;  

词义类型与句子意义结构模型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