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IP分组分类算法及其实现技术的研究

高速IP分组分类算法及其实现技术的研究

郑凯[1]2006年在《高性能IP路由查找和分组分类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表明,Internet持续迅猛的发展对支撑起其数据转发平面功能的两种关键技术——路由查找和分组分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性能要求,并对其实现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本论文系统的调研和分析了这两类技术的共同特点与相关数据分布特征,给出了合并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与相关的算法设计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超高吞吐量性能和各种新型应用的需求,如对嵌入式环境应用的支持、对IPv6的良好扩展性以及对多核并行网络处理器架构的支持等,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高性能算法和相应的实现方案,并给出了完备的性能评价:1.提出了一种基于叁态内容可寻址存储器(TCAM)的高性能路由查找算法T-DPRLA,该算法根据一系列启发式规则将路由表分布式的存放在多个并行设置的TCAM芯片中,通过引入高效的自适应任务量均衡机制,仅需少量的冗余存储就能提供多倍且稳定的查找性能加速比。理论分析表明,采用现有的技术,该方案即可满足相当于160Gbps甚至更高的线速转发需求。2.提出了一种基于TCAM的分组分类算法DPPC-RE,它充分的利用了并题研究的优势,在继承分布式并行提高吞吐量的思想的基础上,采用TCAM本身来做范围编码解决其范围匹配问题;同时巧妙的利用范围编码和分组分类匹配任务之间的不相关性,提出了一种自适应任务量均衡的机制,实现了稳定的高吞吐量。3.将对相关数据的系统调研分析以及多项启发式原理巧妙的运用到算法设计中,结合CAM技术和基于Trie算法各自的优势,分别提出了一种可供嵌入式环境使用的高性能路由查找方案CCAM-OBC和一种基于变步长位图压缩Trie技术、适合IPv6环境下使用的路由查找算法DVSBC-PC,都在较小存储容量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较高的吞吐量,均能满足当前的高端运用需求。4.根据对分类问题的深入理解,以及结合当前多核并行网络处理器架构,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集去耦分存的高性能分组分类算法PPCvRP。该算法不但能有效提高传统软件算法的性能,而且有着确定的性能和需求估算公式。

彭元喜[2]2001年在《高速IP分组分类算法及其实现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因特网正呈现两方面的新变化,一方面,因特网正日益变得拥挤;另一方面,因特网上的用户正呈现许多不同的种类,它们从安全、性能、可靠性方面对因特网的期望是不同的。 为适应这些新变化,ISP一方面必须升级因特网骨干网络的速度,一方面必须筹划新的有差别的网络服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由于光纤技术和DWDM技术的发展使得链路的速率不再成为瓶颈,而路由器——作为连接链路的节点——的性能会成为主要瓶颈。这主要由于路由器对于每个输入分组需要执行许多操作,包括十分复杂的分类操作:它们需要对每个输入分组执行最长前缀匹配(longest prefix matching)以发现其下一跳(Next Hop,NH)地址;需要对每个输入分组执行多维分组分类以便在执行QoS调度、多目转发(multicast forwarding)、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s,VPN)、基于策略的路由(policy-based routing)等任务时区别对待不同的分组。 分组分类是路由器根据IP分组的多个域,从分类器数据库中匹配每个输入分组,确定分组转发规则的技术。分类器为实现因特网新业务提供了统一的方式,分组分类是因特网提供一切有差别服务和其他新业务的基础,高速分组分类问题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课题。 单纯根据IP目的地址的"路山查找是因特网环境下一维分组分类的主要形式;包含IP源地址和IP目的地址的二维分组分类,包含IP源地址、IP目的地址、协议域、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的五维分组分类是因特网环境下多维分组分类的主要形式。 针对IP路由查找问题,本文提出基于LSO(Length Segment and Offset table)的高速IP路由查找算法;针对多维分组分类问题,本文提出基于SPLS(Shotter Perfix Length Splitting)的高速分组分类算法。 基于LSO的高速IP路由查找算法属于一维分组分类算法,主要适用于核心路山器(IPv4)环境,同时也兼顾企业级路由器环境。其主要特点是使用可变大小的段表和偏移量表,使得算法能适应SRAM和FPGA芯片内存储器容量的变化,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不同的选择,当段表长度取较小值时,偏移量表占用存储空间大,这时可以使用图论压缩技术对偏移量表进行压缩。LSO算法不仅适合于硬件实现,而且适合于软件实现,本文给出了该算法的具体实现方法,并对算法的存储代价和查找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模拟。段表长度可以根据实际路由表进行实时计算,使得存储代价达到最小,本文给出了计算段表长度的简单方法和硬件实现时段表长度的协商机制。用硬件实现时,LSO算法具有查找速率快、更新速率快、所需存储空间少、硬件实现代价低、硬件实现简单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适合于10Gbps端口核心路山器环境的查找机制。 国防科学技术人学研究生院学位论文一 基于SPLS的高速分组分类算法属于多维分组分类算法,SPLS技术是一种以较短前缀长度将大分类器集合分割成许多小分类器子集合,使得分割后的小分类器子集合可以使用己有的快速P路由查找方法进行查找的技术。SPLS以多位键树(multi-bit trie)作为实现时的基本数据结构。若以多重链表实现多位键树,通过分析和模拟,度为4的多位键树(四叉键树)其性能达到最优。为改善性能,可以将节点的所有子节点用连续存储器存储,实验显示,它比使用多重链表实现时性能大大提高,对于20k<N<40k的分类器数扼库,其平均分组查找速率达到4.598MppS,存储空间为3MB-6.SMB。为进一步改善性能,可以使用路径压缩键树和级压缩键树减少节点数。将基于SPLS的高速二维分组分类算法扩充至多维时,需要根据具体维的特征进行特殊处理。 另外,本文还设计和实现了一种PNI核心路山器网络层输出控制部件。PNI核心路山器是一种用于高速因特网主干的P路山器,它采用高速分介式路山体系结构和先进的高速交换阵列,线速转发P分组。核心路由器网络层输出控制部件负责从交换模块接收并处理分组。

李海龙[3]2003年在《网络处理器分组转换引擎PTE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网络处理器㈩etwork Processor,简称NP)作为推动下一代网络发展的一项核心技术,正越来越受到集成电路产业界的关注,国内外的许多公司和研究机构纷纷投入力量展开相关研究。网络处理器是在结合了ASIC的高性能和通用CPU可编程性两方面的长处后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基于网络协议处理的RISC处理器,其指令集专门面向网络协议处理而优化设计,具备可编程特性和线速处理能力,是下一代网络主干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中的核心部件。 网络处理器中负责对输入分组进行分析处理的主要单元电路是分组转换引擎(Packet Transform Engine,PTE),其中的关键模块是执行分组分类(Packet Classification)操作的协议引擎(Policy Engine),分组的目的是为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流提供不同的处理方式。 本论文对网络处理器及其PTE进行了研究,工作重点是网络处理器体系结构的设计与高速协议引擎原型系统的设计研究,属预研性课题。 论文开展的研究与设计工作主要包括: 1.对网络处理器体系结构进行了较全面研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们的设计需求,自主设计了一种以nP3400为参考模型的网络处理器原型系统。 2.对各个层次的网络分组进行分类是网络处理流程的重要环节,论文分别从软件和硬件两个角度分析研究了IP分组分类的各种实现方案。其中采用FPGA作为实现和验证手段,在相应的IP库支持下设计开发的以内容可寻址存储器(Content Addressable Memory,CAM)为核心处理单元的硬件协处理器是高速协议引擎的较理想方案,也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 3.采用FPGA芯片设计开发了基于CAM的协议引擎原型,仿真、综合后的结果表明它能满足OC-48同步光网络对输入分组进行快速分类的要求。 4.深入研究了协议引擎在网络处理器总体结构中的应用问题。

佚名[4]2002年在《通信》文中研究指明TN91 02050727自相似过程的合并和分解过程/薛质,施建俊,李建华(上海交通大学)11上海交大学报.一2 001,35(11)一1603一1606对LAN、ISDN的信令信道和其他通信系统中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在宽带网络中的业务流具有自相似特性,

可向民[5]2002年在《IP虚拟交换机实现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Internet的快速发展及其新应用(如语音、视频等)的引入,促进了对网络服务质量的研究。未来的集成服务分组网需要支持具有不同服务质量需求和控制机制的多样性应用,包括从目前Internet提供的尽力传送服务,到严格的延迟和速率保障服务以及复杂的增值服务。此外,应用和网络环境的变化需要动态适应的网络服务。 网络服务主要通过路由器或交换机提供支持和保障,传统的路由器只能提供单一的尽力传送(BE)服务,且功能封闭固定,已不能适应新的应用需求。因此,研究能够支持动态自适应多服务转发的下一代路由器是目前网络技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可编程机制动态适应应用和网络环境的变化,并在单一物理基础设施之上同时支持多类交换服务,是未来网络路由器发展的趋势。 资源的分配和有效使用是实现应用网络流多服务转发或交换服务的关键。为了支持适应应用的多类虚拟转发服务,必须研究新的资源分割和控制机制。 本文在详细研究主动和可编程网络技术以及分析各类QoS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分割机制的IP虚拟交换机IPVSW(IP Virtual Switches)结构,它将多种类型的软交换服务映射到一个物理IP路由器之上,提供与多类应用网络流相适应的、灵活的分组处理和转发控制。IPVSW由逻辑上分离的叁个层面和两个可编程接口构成,形成了层次式的动态多服务转发和控制机制。 在对IPVSW的结构组成和功能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后,本文研究了IPVSW实现的重要关键技术:路由器资源分割机制,提出了一种灵活而有效的资源虚拟分割(VP:Virtual Partition)算法,使IPVSW的动态虚拟多服务转发得到了更为有效地实现。本文对这一虚拟分割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设计和描述了相应的实现算法,并将其应用于IPVSW的原型实验系统中。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独创性地提出了层次式IP虚拟交换机IPVSW的体系结构。IPVSW由IP硬交换、IP软交换和监控管理叁个层面以及IP硬交换—软交换和IP软交换—监控管理两个可编程接口构成,它能够根据网络应用环境支持动态适应的多类网络流转发服务,包括资源对应用负载的自适应以及适应于应用环境的服务部署。 2.针对IPVSW结构,构建了基于抽象虚拟资源层的虚拟转发资源闭包Vsw(Virtual switchlets)和完成特定转发服务的扩展软交换机SSw(SoftSwitches)。Vsw是路由器局部转发资源的抽象表达,具备独立的分组转发能力,它有利于特定转发服务的控制使用。SSw控制使用Vsw完成特定转发服务,SSw面向应用网络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学位论文流的控制能够使转发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并优化相应应用网络流的转发。 3.针对IPVSW的虚拟多服务实现结构,创新性地提出了动态服务资源虚拟分割机制,并从理论上和实现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设计了基于服务曲线模型的算法,将其实现于IPVSW的原型系统中。虚拟分割机制对资源进行虚拟分割,形成可伸缩的虚拟资源区间,它能够为各类服务提供资源的隔离使用保护和一定的服务质量保障,并能够提供服务间的受控资源共享,使网络资源得到了灵活而有效的利用。 4.根据新一代IPVSW虚拟转发结构的基本思想和实现机制,设计和实现了一个IPVSW的部分原型系统,对IPVSW的基本实现思想及其控制机制进行了功能验证,包括虚拟分割机制的服务曲线算法。原型系统的控制界面使用CORBA标准,建立于 FreeBSD内核之上,并采用T ALTQ软件包。 5.初步研究和分析了IPVSW设计和实现中的其它一些关键技术,包括针对多类虚拟转发服务实现的调度算法,分类策略,基于软交换机服务的准入控制机制以及有效的大间隔软交换服务及其资源调整周期的实现方法等。 综上所述,本文所构造的层次式IPVSW模型以及资源虚拟分割机制,能够灵活地支持动态多类转发服务,有效地实现IP包的转发功能与控制分离,为未来的高性能路由器研制和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尝试,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于IPVSW控制和实现机制复杂以及人力、实验环境等条件的限制,本文的研究仅仅是一个起步,而要实现IP虚拟交换机还需要解决很多难题,有待我们的不懈努力。

余磊[6]2007年在《IP包分类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对网络传输速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些新变化,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一方面必须升级因特网骨干网络的速度,一方面必须筹划新的有差别的网络服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由于光纤技术和DWDM(Dense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的发展使得链路的速率不再成为瓶颈,而路由器作为连接链路的节点,其性能会成为主要瓶颈。高速路由器要求包分类装置具有线速度的吞吐能力,使得包分类的设计具有很高的难度,成为路由器处理流程中最大的瓶颈之一,并且随着IP网络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要求包分类算法对规则维数、规则数量和每维的宽度可扩展能力强,这也加剧了包分类算法设计的难度,成为扩宽IP (Internet Protocol)网络应用的障碍。IP包分类是路由器根据IP包的多个域,从分类器数据库中匹配每个输入包,确定包转发规则的技术。分类器为实现因特网新业务提供了统一的方式,包分类是因特网提供一切有差别服务和其他新业务的基础,高速包分类问题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课题。路由器不仅要完成按照IP包头目的地址转发IP包的任务,同时也要满足能区分不同的数据流的任务。一维IP包分类用于处理前一个任务,多维IP包分类用于处理后一个任务。IP包分类算法根据IP包头地源地址、IP目的地址、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和协议五个域进行分类,把不同的包归为不同的流,以便为不同的流提供有差别的服务。本文首先介绍了IP包分类算法的应用背景,然后给出了IP包分类问题的详尽数学描述。对现有的各种IP包分类算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各种算法的查找性能和存储空间需求进行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针对AQT (Area-based Quad Tree)算法提出了改进算法。为了使原有AQT算法能够应用于五维的IP包分类,使用无冲突哈希函数处理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和协议域,提出了一种新的IP包分类算法NCHAQT(Non-Collision Hash Area-based Quad Tree)。详细地给出了该算法的基本思想、预处理过程、包匹配过程,并对规则优先权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经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证明,该算法是一个综合性能较高的算法。

蒋汉平[7]2008年在《面向多核网络处理器软件框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多核网络处理器是指在单个封装内集成多个执行核,每个执行核是独立的处理器,具有自己的体系结构资源。它兼有高速处理和灵活编程两种能力,能很好地适应高速网络和业务演化的需要。多核网络处理器可以高速处理控制/数据平面、处理应用感知内容、检测深度包、模式匹配和加密加速,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网络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应用认知网关、无线局域网、3G接入和聚合设备以及网络存储设备等。在这些环境中,网络进化为一个承载数据、语音和视频内容的多元混合体,不仅要具备应用传输所需的线速处理高层数据的能力,还要进行加密、认证、入侵防护和防病毒等多层安全操作以及多功能的整合。因此,面向多核网络处理器的软件框架的高性能和通用性成为多核网络处理器的核心问题。多核网络处理器软件开发的困难主要来自于其微并行结构之复杂性和网络多平面处理环境之特殊性,突出表现为:缺乏高层编程模型和开发工具,缺乏网络通信处理算法组件库,缺乏适应多平面处理环境的OS支持。因此,基于多核网络处理器的软件框架的设计与实现都变得极为复杂。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基于多核网络处理器架构,提供高性能、面向高层应用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并设计实现了多核网络处理器的多平面分层软件框架、内核网络协议栈模块框架、管理平面框架等关键技术;分析和实现了IP网络中若干关键安全应用的设计,并进行了充分的测试以验证其达到了高性能、通用性的设计目标;提出了一种从硬件抽象层到应用管理的完整软件框架。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工作:(1)提出并设计了可扩展的多平面软件框架。多平面框架面向多核网络处理器,实现了叁平面的融合,即数据平面、控制平面共同完成复杂高层网络应用功能的实现过程;在管理平面内,通过统一管理系统,针对多核网络处理器主要的应用环境进行多业务的管理融合。(2)研究并实现了面向数据平面和控制平面的接口设汁框架。最新的Linux内核并没有对快速路径和慢速路径进行明确的区分,本文明确提出了两种路径的划分,通过一系列的接口设计来实现多核网络处理器性能发挥和内核功能实现之间的平衡,屏蔽底层硬件细节,提高网络应用可复用能力与跨平台可移植能力。(3)研究并设计了算法组件库。在多核网络处理器的快速路径中应用基于均匀服务队列的分组调度算法,使决策时间复杂性、公平性、调度时延特性均与数据流个数无关,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应用遗传式自动分配算法,在网络处理器上建立流水编程任务分配模型。(4)设计了内核虚拟网络块框架,在管理平面实现了配置的模块化。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引入内核设计中,采用“低层处理”的策略,将所有的网络操作处理模块化,尽可能在最低层把非法的数据包屏蔽掉,在最低层对内存进行释放,使整个核心数据处理流程全部工作在内核一级,把相对耗费时间的匹配过程交给了用户进程去处理。同时,在管理平面内采用面向对象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利用事件机制,对不同的高层应用提供配置、管理功能。在多核网络处理器软件框架研究和设计的基础上,本文对多种IP安全技术进行了优化实现:对snort进行了并行多线程的重新设计;对NAT/PT进行了快速路径的优化设计;并对netflow进行了数据平面虚拟网络模块框架的实现;还对IPSec在数据平面利用API隐藏硬件特定细节,提供了统一接口。通过完善的测试方案,验证了软件框架设计方案的性能和适用性。

张震[8]2009年在《高速IP网络中流量测量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量测量是深入理解网络内在本质、有效掌握网络运行状况的根本途径,是进行QoS管理、网络优化以及流量工程的有力支撑。近年来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在总体规模和体系结构上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流量测量机制已不能适应当前及未来的测量需求,高速网络中的流量测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论文结合国家863计划“十一五”重大项目“新一代高可信网络”相关课题的研究需求,全面分析和总结了流量测量领域的现有技术成果,并从高速网络环境中流量测量应具备可扩展性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了高速骨干网流量测量的前端处理算法与工程实现技术。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传统的流量测量模型缺乏可扩展性的缺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速网络的流量测量模型。模型采用了报文“分批处理”的思想,引入了“两级缓冲区结构”,使得缓存报文和流量统计两个过程同时进行。基于此模型,抽象了流量测量的两大关键技术:流量抽样测量技术和概要数据结构。运用此模型进行高速网络的流量测量,既能降低资源的需求,又能提高数据流分析的速度。2.分析了静态抽样机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流量负载自适应的时间分层分组抽样算法。算法采用了预定义测量误差、时间分层分组抽样、自适应预测流量负载的方法,平衡了资源的消耗量和准确性。并基于实际互联网数据进行了实验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易操作性、自适应性和资源的可控性,同时也不会失去准确性。3.针对高速网络中流量测量受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限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计数型布鲁姆过滤器(Multi-dimensional Counting Bloom Filter, MDCBF)的概要数据结构。它将一维的计数型布鲁姆过滤器结构(Counting Bloom Filter, CBF),扩展到支持业务流存储、查询和统计的多维结构。通过实施“重正化”操作以及参数的自适应配置,该概要数据结构实现了用户自定义的大流检测和测量误差的预定义控制。基于计算机产生的数据和实际互联网数据进行了实验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具有较高的空间利用率和较低的计算复杂度。4.基于流量测量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设计了高速骨干网实时流量管理系统前后端分离的系统结构,该结构消除了前后端的紧耦合,增强了系统实现的灵活性。基于此结构,详细讨论了前端系统核心算法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实现方案,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谭兴烈[9]2003年在《IP层安全体系结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TCP/IP协议在基于IP的信息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TCP/IP协议由于其开放性,存在着不少安全问题。本文的目的在于提出IP层安全体系结构模型,并用此模型去指导IP层安全的实践。 作者首先深入分析了针对TCP/IP协议的典型攻击,总结归纳了IP层的脆弱性及安全威胁,这是后面几章研究的基础。 作者回顾了IP层安全体系结构研究的历史,简要介绍了IPSO、swIPe及IPv6,之后作者重点对IP层安全的事实标准IPSec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了它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作者提出了在对ESP/隧道模式增加压缩并适当改变认证的内容之后,可以去掉其它叁种模式而只保留此种模式的观点。 在IP层安全体系结构模型研究中,针对IPSec在与组播、NAT协同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IPSec不能很好解决QoS等方面的问题,作者结合国家863高技术项目的研究提出了解决方案:在NAT协同工作方面作者提出了采用UDP封装、配合使用DHCP配置IPSec隧道并用ESP NULL封装代替AH的方案;在与组播协同工作方面作者提出了基于ESPv3和AHv2的IPSec组播安全处理以及基于完全二又树的组播密钥管理的方案;在解决QoS问题方面作者提出了采用分类器1和分类器2的两级分类以及具有加密调度器和转发调度器的两级调度的技术方案;同时作者提出了IPSec与PKI技术紧密结合,能使IPSec安全通信更加灵活和方便实用。 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IP层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结合OSI安全体系结构模型提出了TCP/IP安全体系结构,给出了作者对在IP层可以实施的安全服务及安全机制的建议,提出了IP层安全体系结构模型,利用该模型作者回答了哪些安全处理应该在IP层实施这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 作者结合“十五”国家密码发展基金项目的研究,给出了IP层安全体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系结构的实践,设计了高速IP一VPN设备,提出了多系统流式并行处理结构MSSPPS以解决系统总线瓶颈的方案,理论分析和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在IP一VPN设备安全规则设置方面,作者提出了无重迭规则表的概念,进而提出了基于稀疏矩阵的访问控制表搜索技术,并对访问控制表的搜索算法进行了讨论。

左剑[10]2004年在《宽带IP网络中流分类引擎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Internet 上各种新业务的需求,流分类技术在诸如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 VPN)服务、分布式防火墙(distributed firewall)、基于策略的路由(policy-based routing)、区分服务(differentiated qualities of service)、流量计费以及IP安全网关等等服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伴随着SONET等这些宽带IP网络的应用,对于大数据流量的流分类处理技术成为迫切的需求,传统的流分类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普遍应用的各种流分类技术,包括基于软件和硬件的实现方式的各种流分类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CAM技术的高速流分类引擎的ASIC设计解决方案。在该设计方案中采用了层次化设计方法,从而使该分类引擎的设计方案能适用于各种不同第叁方公司的CAM产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同时本文还针对实际应用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流分类引擎存储空间利用率以及提高CAM各种操作效率的设计方案。在完成设计和实现的基础上,本文还简要的介绍了对流分类引擎的仿真和测试方案。该设计方案实现于一颗百万门级的ASIC芯片上,并集成于一个SONET上对分组数据包的分类、监控以及统计计费系统中,提供了对两路OC48光网络上5Gbps数据流量的多字段流分类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性能IP路由查找和分组分类技术的研究[D]. 郑凯. 清华大学. 2006

[2]. 高速IP分组分类算法及其实现技术的研究[D]. 彭元喜.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1

[3]. 网络处理器分组转换引擎PTE的研究与设计[D]. 李海龙. 西北工业大学. 2003

[4]. 通信[J]. 佚名.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2002

[5]. IP虚拟交换机实现技术的研究[D]. 可向民.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2

[6]. IP包分类算法研究[D]. 余磊. 重庆邮电大学. 2007

[7]. 面向多核网络处理器软件框架的研究与实现[D]. 蒋汉平.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8]. 高速IP网络中流量测量的关键技术研究[D]. 张震.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9

[9]. IP层安全体系结构研究与实践[D]. 谭兴烈. 四川大学. 2003

[10]. 宽带IP网络中流分类引擎的设计与实现[D]. 左剑.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高速IP分组分类算法及其实现技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