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时期俄罗斯经济走势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走势论文,时期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来之不易的经济回升
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以来,俄经济经历了空前的长期的大幅度下降。1991-1998年,除了1997年国内总产值略有上升外,几乎直线下滑。俄罗斯经济实力大为削弱,国内总产值下降50%,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实际生活水平全面下降。在此期间,经济要素投入严重地绝对减少,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员减少10%;1998年的投资规模只相当于1990的20%。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急剧下降,1998年平均每一职工的国内总产值比1991年减少30%;资金生产率的下降幅度比劳动生产率下降更大,每一卢布固定资产生产的国内总产值在同期内减少45%。
1997年,俄罗斯经济止跌回升,正当人们期盼经济好转时爆发了金融危机,使俄银行和金融体系频频告急,终于在1998年8月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宏观经济指标全面恶化。正当人们预期这场经济危机将对俄经济进程产生严重消极影响时,1998年末,经济出乎预料地开始出现一些积极的现象,从1999年第二季度起工业生产和国内总产值先后止跌回升,并取得该年全年国内总产值增长3.2%、工业生产增长9.9%的恢复性成绩。2000年上半年俄经济加快恢复,国内总产值与前一年同期相比增加了8%,工业生产增加了10.3%。这三年俄罗斯经济的“之”字型大曲折,引起许多经济学家的广泛讨论,特别是1998年金融危机后较快地出现经济明显回升的原因,更成为学者们议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不少政治家和学者认为,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迅速上涨以及卢布大幅度贬值等外部条件和“一次性”条件,是这次俄罗斯经济回升的主要原因。例如,美国学者认为,俄罗斯经济尽管在1999年取得了“苏联解体以来最好的绩效”,但这是由于“较高的石油价格在帮助俄罗斯”,俄经济依然混乱无序(保罗·斯塔罗宾等,2000),认为俄罗斯经济的回升具有偶然性和一次性,对这一趋势能否持续抱怀疑态度。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从普里马科夫主持政府工作以来三届政府连续执行经济调整政策开始奏效,是俄经济上跌回升的基础性因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使俄出口收入增加,以及卢布贬值形成进口减少、对国内工农业生产的需求增加的形势,为经济迅速恢复提供重要的促进条件。因此,如果俄罗斯当局的战略和政策得当,经济持续回升是可能的。
表1
俄罗斯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年变化上年为100
1990
1991
1992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国内生产总值 97.8
95.0
85.591.3
87.3 96.0 96.6 100.9 95.4 103.2
工业产值①99.9
92.0
81.283.8
77.2 95.3 92.2 99.3
94.8 109.9
农业产值 96.4
95.5
90.695.6
88.0 92.0 94.9 101.3 87.7 102.4
投资额② 100.1 84.5
60.388.3
75.5 89.9 81.9 95.0
93.3 101.0
消费价格③
260.3 2608.8 944.2 315.0 231.3 121.8 111.0 184.4 136.5
①大中型企业的工业产值;②固定资本投资;③当年12月与上年12月比较。
资料来源:[俄]《统计问题》2000年第3期,第80页。
二、经济复苏趋势能否持续
普京时期能否作为新时期载入俄罗斯史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的进一步走势。自从1997年以来,俄罗斯经济正如某些西方经济学家形容的,“进入了环行滑车道,情况时好时坏”。这次的经济反弹如果不能持续下去,普京强国富民的执政纲领将难以实现。因此,他于2000年3月在下诺夫哥罗德全俄国防工业综合体工作人员会议上提出,“稳定经济,这是最主要的任务,是国家的头等任务”。
(一)经济政策持续调整是基础
为了考察俄经济走势,必须首先考虑到,俄罗斯的经济危机有不同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危机的特殊性。这次的经济复苏既不是周期性危机后的回升,也不是通常结构性危机后的经济反弹,而是转轨时期经济危机后的经济恢复。俄罗斯转轨时期发生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成因是经济转轨路线和政策的失误,造成经济运行偏离预先设计的轨道,使再生产过程既不能正常地接受国家政策宏观调控,又不能使市场机制发挥应有的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因此,危机后的经济出现回升主要是由于历届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经济回升势头能否持续,也主要取决于经济调整的进展。美国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在1999年10月发表的一份关于俄罗斯经济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是不平等的竞争条件,它是10个被调查部门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普京当选俄总统前,就责成俄罗斯战略研究中心制定经济改革计划,该中心主任格尔曼·格列夫向记者转达普京的意见时说,他给研究中心下达的任务是提出“彻底改革”的主要观点,要使俄罗斯经济成为“可控制的市场经济”。目前,“俄罗斯经济停滞在半改革状态……所以现在提出了在最短的期限内向正常的市场状态过渡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俄政府正按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提出的“将市场经济和民主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的原则,“不机械照抄别国的经验”,“采用渐进的、逐步的和审慎的方法”进行改革。普京执政以后,首先致力于建立“一个民主、法制、有行为能力的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认为“这是俄罗斯复兴的关键”。而且,把建立《税法典》、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改革作为2000年经济改革的重点。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及逐渐落实,一方面,有利于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确立和实施,启动和完善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将加强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监督和调控,使市场经济逐步走上有序运行的道路。
以税收体制改革而言,普京执政后,继承和加强前几届政府开始实施的政策,在适当减轻企业和个人税负的同时大力整顿税收征管纪律,使预算收入大幅度增加,2000年上半年预算盈余为国内总产值的1.5%。2000年5月23日普京致信杜马,呼吁尽快推行进一步的税制改革,他在信中强调指出,国家税收政策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减轻税收负担,取消诸如周转税这样的不合理税收,把劳动报酬基金税从39.5%降到35-36%。”此外,为使居民收入合法化和巩固经济增长趋势,必须“为所有纳税人创造平等的条件”。为此,税收改革拟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0-2001年)的主要任务是取消社会领域和住房公用事业的维修税、公路使用税,把所得税率统一为13%。在第二阶段(2001年以后)将开征不动产税,并进行其他税收改革。可以预料,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有效调控。
另一个着力调整的是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普京执政后已经开始逐步提高退休职工的收入,并着手发放长期拖欠的职工工资和养老金,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2000年6月俄罗斯政府通过的长期社会经济政策基本方针规定,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变收入领域的过分不平衡,提出了缩小俄罗斯最贫困人口与最富裕人口收入差距的一系列措施。如今,10%的最富裕公民与10%的最贫困公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达到近14倍;到2005年应该缩小为10倍。由于低收入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此提高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水平,无疑将对增加消费需求和经济恢复产生积极影响;而且,会减弱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不断增强的“抗议群体”的力量,使进一步改革能够较为顺利地进行。
普京出任总理后就继续执行前任领导业已开始的刺激国内经济的政策,在德国的长期工作经历使他清楚地知道俄罗斯经济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差距。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提到,俄在世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方面与美国、日本相比是如何的微不足道。因此,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方面,他改变了叶利钦时期完全被动地适应市场、导致经济结构进一步“初级化”的政策,开始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强调增加国家对科技和教育事业的投资,扶植本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且重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同发展,以改变俄经济中过度垄断、不利于竞争和经济结构提升的状况。
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国家的外汇收入比过去更加依赖石油等原材料的出口。这不仅使俄经济形势越来越取决于这些原材料的国际市场行情(1998年的经济危机和1999年的经济回升与石油价格的跌落和上涨有密切关系),而且,原材料出口的进一步扩大也遇到困难。因为1999年出口的石油已占全国开采量的43%,天然气出口已占开采量的36%,矿物肥料出口占国内生产的72%,纸浆出口占生产量的80%,都已接近由国内需求决定的自然极限(M·U·盖尔瓦诺斯基等,1999)。普京主持领导工作后,积极刺激制造业发展和出口。根据俄罗斯经济原有的基础扶持军工企业的发展和军火出口,是其产业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2000年3月,普京在全俄国防工业综合体工作人员会议上提出,政府和重点银行打算共同采取措施为军工综合体企业投资,使它们打入新的市场。普京认为,军工综合体有可能使俄罗斯经济摆脱目前面临的所有问题,因为“军工综合体是俄罗斯经济的优先部门之一,是集中了先进技术和优秀干部的地方”。从1999年武器交易的实际交货量看,俄罗斯得到外汇收入28亿美元;在世界各国的武器出口中占第4位,仅次于美国、法国和英国。在交货的世界武器出口总额中占6%(美国占49%);俄正在把这一份额扩大到10%。扩大技术含量较高的武器出口,以增加外汇收入,这是直接目标。在上述会议上,普京还强调,发展信息产业,包括在军工综合体发展信息产业是极其重要的。“从冷战结束后,我们在这个领域就落后于许多国家”。在信息领域落后可能导致“在所有领域”的落后。通过复兴军工产业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是普京时期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
(二)政局稳定是关键
回顾俄罗斯经济转轨进程,经济形势恶化与政治局势动荡密切相关。几度出现的经济有望回升趋势都由于政局严重动荡而发生逆转,丧失了经济走出低谷的宝贵时机。此番经济反弹能否持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普京时期是否进入一个能够保持政局相对稳定的时期。目前,要做出非常肯定的判断为时尚早,但是已有一些迹象表明,维持一段时期的相对稳定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首先,总统、议会、政府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曾经是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政局不稳的主要表现。这个在90年代始终困扰俄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矛盾,甚至引起总统“炮打议会大厦”以及一年内“四易总理”等异常事态。普京掌权后,由于改革目标模式和转轨途径的调整,执政当局与主要在野政党之间的分歧有所缩小,矛盾趋于缓和。2000年上半年关于总理任命、财政预算和税制改革等问题在杜马基本上获得顺利通过,这是叶利钦时期难得看到的。
其次,中央政权与地方之间,包括与少数民族居民为主的联邦主体之间的矛盾,是俄政局动荡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在普京接手政权时,在俄罗斯89个联邦主体中地方主义和民族独立倾向盛行。他在与车臣分裂主义进行军事斗争的胜利中出任总统,在开始其总统任期时就提出,“俄罗斯联邦每个主体将拥有宪法规定的主权”。据俄《独立报》报道,“事实上,俄罗斯一些地区享有无限的立法自由,有的几近于完全独立。”俄《消息报》提供的资料认为,高达30%的地区立法,包括关于财产权、税收和关税的法令,违反了联邦法律。2000年5月11日,普京就行使叶利钦从未动用过的宪法权力,下令停止执行印古什共和国、巴什基尔共和国以及阿穆尔州等立法机构通过的法律。5月14日,又将俄联邦划分成7大区,任命总统驻7个区的全权代表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了削弱地方长官钳制中央的力量,还对联邦委员会的组织原则进行修正。各联邦主体的行政长官和议会领导人不再兼任联邦委员会委员,委员由联邦主体通过不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修正案尽管遭到联邦委员会的否决,但在“实质问题不让步”的前提下,经过杜马与联邦委员会之间的协调、互相妥协,终于达成协议,获得议会的通过。
再次,政权机构与“大资本”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俄政局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叶利钦时期在总统支持下靠巧取豪夺巨额国家资产起家的商家巨头,依赖资本力量直接或间接参与政治决策。以“强国富民”为己任的普京政权,与“大资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所难免。2000年6月13日,俄“媒体大王”古辛斯基因涉嫌侵吞巨额国家资产而被拘留,三天后在签署不离境的保证书下被释放。普京执政后曾经宣布不对过去在“私有化”过程中的财产分配进行纠正;但是不会允许今后再听任违法行为猖獗。今后,政权机构与“大资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还将持续发生,但是,普京可能采取审慎、渐进的方法,既适当利用他们的力量,又逐步限制其对政权行为的操纵。
最后,广大居民对经济政治形势和生活水平下降的不满,是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政局不稳的深层次问题。罢工和示威此起彼伏,与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相结合。广大群众的反对和不信任最终导致叶利钦提前下台。普京上台以来,由于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得到群众支持,民意调查表明,2000年前半年普京的支持率有所上升。这是经济改革持续进行和经济恢复的重要社会政治条件。
总之,如果政局相对稳定,符合俄罗斯国情的经济调整和改革政策继续得到贯彻实施,这次俄经济反弹是一个经济恢复时期的开始。
三、经济恢复的速度问题
普京已经屡次以迫切的心情表示期盼俄经济能够高速恢复和增长。早在他任总理时,当1999年经济出现回升后,就指出政府的经济目标不仅是走出危机,而且要使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达到8-10%的高速度。2000年3月23日他在全俄国防工作综合体会议上再次强调,必须使经济增长达到7-10%。负责起草俄十年经济发展纲领的俄罗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格尔曼·格列夫在3月末参加普京主持的会议后对记者说,“代总统在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问题上的心情是急切的”。但是,6月28日经政府通过的十年纲领提出的目标是:今后10年内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将为5%。规划规定的经济恢复速度能否实现?考察这个问题,需要分析一下俄经济增长的各种潜力。
(一)“影子经济”的潜力
由于法制建设不完善和不稳定以及税负过重等原因,使俄罗斯许多企业逃避缴税,对政府隐瞒实际生产和收入规模,并出现很多非法经济活动。倨俄国家统计委员会估计,这类“影子经济”的规模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0-25%。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隐瞒经济”。这类经济活动实际上存在于所有经济部门。地下酿酒生产是这类经济的典型。二为“非正式经济”。这是指大量的个体经济和家庭经济未正式注册。如农业经济中的个人副业、商业中的“个体倒爷”、建筑业中的非正式包工队,以及服务业中的各种中间人、个体出租车司机、个体律师、牙医等。三为“非法经济”。走私、非法武器生产和交易等属于这一类经济活动。现在,俄国家统计委员会计算宏观经济指标时已把“隐瞒经济”和“非正式经济”活动考虑在内(и·д·马沙科娃,1999)。
但是,俄联邦委员会经济行情中心的专家认为,统计委员会的估计数字大大低于实际情况。“影子经济”是政府无法统计和控制的经济。它既不受税收调节,也不受法律调控。俄罗斯官方机构和研究机构一般估计“影子经济”约占国内总产值的30-50%。该中心在行情调查资料基础上估计“影子经济”的规模大约为国内总产值的70%(Ф·Ф·格里辛等,1999)。可见,在经济转轨时期俄罗斯经济业已形成的“影子经济”,是规模可观的未完全列入正式统计的那部分经济。随着俄政府行为能力的加强,各项政策的逐步出台,调节措施的逐渐到位,地下经济将“露出水面”;从事非法经济活动的资源也将逐步转向正常的经济活动。这部分潜力不容低估。
(二)在资金外逃和配置“错位”中的潜力
在经济转轨时期,俄罗斯经济一方面资金拮据,严重依赖外援,另一方面每年又有巨额资金外流,加剧国内经济的困难。1998年全国的投资规模只相当于1990年的20%。由于投资严重不足,甚至不能保证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的需要。在危机最严重的部门,投资额只为核算折旧的1/3到1/5。在此期间,俄罗斯投资规模与美国比较,由相当于美国的25%下降为4%;与日本相比,由34%下降为7%。与此同时,从1992年到1998年8月,俄罗斯外流资金从400亿美元增加到150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总产值和国家外债总额的1/4。近些年来,外国对俄直接投资额只相当于流出资金的1/10。据俄报刊报道,1999年,俄罗斯对外国的投资(包括合法和非法投资)占国内总产值的10.4%。如果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每年200亿美元的资金外流,将为发展俄经济增加大量投资。俄罗斯“十年经济发展纲领”指出,政府将创造更为宽松的经营环境,使外流资本减少一半,仅此一项,就可使国内投资增加1/3。
此外,由于长期经济衰退和危机,以及经济法规不健全,使得资金配置严重“错位”,巨额资金在“体外循环”,从事金融投机甚至非法经济活动以追求暴利。在俄银行掌握的资金中用于实业投资的比重很少,大量资本卷入短期证券的投机性炒作,是1998年金融危机中银行纷纷倒闭的重要原因。尽管80%以上的居民储蓄兑换成硬通货,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增加投资的作用。当经济调整政策逐步到位时,其中的潜力将得到实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投资方向已开始向实际经济部门倾斜;企业和居民收入“美元化”程度也得到一定的抑制。
(三)“闲置生产能力”的潜力
在经济转轨时期,俄罗斯已形成大量的闲置生产能力。首先是熟练劳动力被迫失业,1991-1998年全国经济部门就业人员竟减少1/10;1999年的经济回升使官方登记的失业人数减少34.5%,但仍有126.3万失业人口,当然实际的失业人口数还远远高于官方登记的数字。还有更多的“在岗失业和半失业”,造成7年内劳动生产率下降将近1/3的极端现象。其次是大量生产设备的闲置和无法充分利用。在外国商品充斥国内市场的打击下,许多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生产能力的利用率极其低下,尤其是机器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的绝大部分生产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拥有很大的恢复性潜力。按俄联邦经济部专家估计,机器制造业已有竞争能力的生产设备可以保证在2-3年内机器制造业每年增长6-8%(B·и·马也失斯基,2000)。最后,俄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在长期经济衰退时期,依靠廉价出卖资源艰难度日;随着经济的恢复,自然资源将在国内得到加工利用,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表2 俄罗斯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的利用率
%
1980 19941997
生铁 9466 73
钢
8560 68
钢材 9461 67
金属加工机车 8754 16
锻压设备 9427 8
拖拉机
9817 8
纸浆 8615 40
纸张 9141 36
棉织品
9029 40
鞋
8935 17
洗衣机
8829 12
肉
8842 14
全脂乳制品
8830 24
蔬菜和水果
6627 16
资料来源:《俄罗斯统计年鉴》,莫斯科1998年,第396页。
普京政府将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层居民的收入水平作为首要的经济政策之一,可能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形成拉动生产恢复的市场力量。据俄经济学家估计,若能在市场需求拉动下将这些“闲置生产能力”加以利用,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就能保证最近3-4年平均8-10%的经济增长率。
从上面一些不完全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不发生政局突变等意外事件的条件下,普京当局若能将已初见成效的调整和改革政策继续贯彻下去,俄罗斯经济拥有的潜力有可能支撑年均5%左右的经济恢复性增长。
四、经济困难依然严重
俄罗斯经济经过90年代长期衰退后尽管出现了走出谷底的迹象,但是,仍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进一步妥善的改革和有序的调整。否则,即便能够实现经济逐步恢复,也难以取得有力的增长和发展。
(一)债务危机是阻碍经济增长的一个严重问题
按国际标准,国家的债务总额如果超过国内总产值的50%,将使该国的经济负担过重,导致政府预算收入的很大部分不得不用于还本付息。俄罗斯的债务负担已远远超过这一警戒线。1998年金融危机后卢布的大幅度贬值虽然有利于出口贸易,但使俄罗斯的债务负担更加沉重。俄总理卡西亚诺夫(当时任第一副总理)在2000年3月举行的一次财政部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提供了如下的数据:1998年1月1日国家债务占国内总产值的49%,到1999年1月1日已占国内总产值的150%。通过与巴黎俱乐部(外国政府债权人)和伦敦俱乐部(外国商业银行债权人)的谈判,达成减少和重组苏联时期债务的协议,包括减免债务36%,另外14%的债务进行重组,转换成偿还期为20年和30年的国家有价证券。这样,2000年1月1日国家债务总额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下降为104%。考虑到目前俄罗斯预算收入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只占百分之十几)大大低于西方国家(30-50%)的水平,还本付息负担的沉重程度可想而知。
据西方分析家估计,2000年俄罗斯将偿还100亿美元的债务,而预算仅为250亿美元;到2002年,即使预算规模能达到300亿美元,它将偿还130亿美元的债务。无疑,如此沉重的债务负担,将使可供经济恢复和发展利用的资源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经济结构失衡是难以治愈的痼疾
俄罗斯的经济结构矛盾是从苏联时代开始积累起来的;独立后的经济转轨时期,由于缺乏宏观规划和必要的国家干预,经济结构在自发的市场机制作用下被动地适应扭曲的市场信号,使得矛盾进一步尖锐化:一是部门结构的畸形发展。表现为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和民用工业严重落后,矿物原料工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中前者的比重过大。二是经济的技术结构存在越来越尖锐的问题,长期经济衰退和投资匮乏,使固定资产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正常进行,许多企业技术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低下。社会再生产对历史遗留的技术存量的依赖程度加强,新技术的经济贡献率下降。信息技术产业在俄罗斯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不到0.4%,近期内不能指望依靠信息技术和因特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来实现国内总产值的高速增长。三是在企业规模结构方面,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片面追求企业大型化,缺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适量的中小企业。四是经济的地区结构也存在不少问题,企业布局不当,过分追求增加产量,而考虑包括运输费用在内的经济效益不够。
第一项经济结构改造都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而俄罗斯的现状用俄经济学家的话来说是,各个层次的经济主体都因“缺钱”而犯愁,政府预算资金紧张;大多数企业赢利不多甚至亏损;银行缺少可周转资金;居民实际收入下降。这是由于一方面经济长期衰退时期积累率降低,另一方面企业和居民到手的积累,也由于投资风险过大而不愿投入实际经济部门。因此,在经济转轨时期俄国内总产值严重下降的同时,固定资本投资在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还不断减少(见表3)。要扭转这种逆势,进行经济结构改造,任务十分艰巨。
表3
俄罗斯国内总产值的使用结构
%
19911992
1994 1996 1997
1998
国内总产值 100 100100100100100
最终消费支出62.649.4
69.6
71.4 74.2
75.9
总积累 37.135.7
25.8
24.5
22.9
16.2
其中:固定
资本积累
23.824.7
22.0
21.1
19.3
17.3
商品和劳务
净出口 0.3 14.4
4.64.12.97.9
资料来源:[俄]《统计问题》2000年第2期,第3页。
(三)经济体制改革和调整面临各种矛盾和困难
克服制约俄罗斯经济有力增长的种种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运行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调整。以克服上面提出的积累危机和投资信心危机而言,必须改革银行和金融体系,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且改进公司治理机构和企业经营机制,才能增强企业投资能力。同时,要求完善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机制,增加国家积累和提高促进经济增长的实力。要在经济体制改革和调整方面有所作为,必然将遇到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阻力,前景不容过分乐观。
总之,1999年的经济反弹,意味着俄罗斯经济进入一个恢复时期;即使头几年能够按照“十年发展概要”规定的速度实现经济复苏,但要实现持续有力的经济增长,极为困难。普京时期俄罗斯经济走势如何,关系到俄罗斯能否继续保持大国地位的严重问题。正如俄罗斯学者估计的那样,由于俄罗斯拥有核武器和军事力量,短期内维持已有的国际地位,问题不大;但是,如果今后十年经济继续走弱,将无法保持凭借军事实力的大国地位。届时,世界政治格局可能随之出现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