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多结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全方位思考,开拓创新,全面总结。 3.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创新能力 在科学课教学实践中,好奇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内在动力,是科学课学习的起点,大到日月星空,小至花鸟虫鱼,对这些事物的好奇心如果能加以合理引导,也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并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但是这一切工作最终都需要切实落实至实践活动中。对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至科学课教学实践中则可从如下两方面开展相应的工作:拓宽创新空间和重视创新实践。如设立学生自制标本展橱,摆放各种植物以及学生自己制作的标本,还可组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如观察、科学知识竞赛、小组课题研究等等,以此为相关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空间。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们也强调并推荐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培养其实践能力,如对于一些辅助实验小器材的准备:皮筋、气球、乒乓球等自己去准备,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虽然有些材料的准备并不符合规范标准,但据此得出的结果多样性也更有利于引发大家思考的兴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不断深入探索,增强课堂趣味性。对于实践能力培养,还可以建议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废弃物,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通过课前课后的仔细观察增强与实践的联系,让学生真正去观察,真正动手去做,将手、脑、眼、耳等多种感官运用到实践操作活动中去,参与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的层面,并通过实践结果的总结归纳来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 4.指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动手实践的重要性。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动、喜动的特点,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让实验与思维联系起来,让实验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创新意识在实验中萌发。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的结果在未实验之前学生们都已知道。这类实验即使过程和结果很精彩,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和提高。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独立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实施上,就是要在教材上现有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实验,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以验证想法是否正确。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来指导教学实践,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和潜能,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激活学生的独立思维,发展学生的求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将科学课的书本知识转化成学生的各项能力,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素质,为学生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奠定基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良明.科学课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几点体会[J].浙江教育技术,2010(05). [2]周敏.浅谈如何有效实施小学科学教育教学[J].吉林教育,2011(19).
论文作者:周光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学生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科学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小学生论文; 他们的论文; 小学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