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规划期间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科学论文,发展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以来,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学术界、经济界、企业界已经开始探讨下个世纪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新的、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设想,有些设想虽还不具体,但能启发人们“由表及里”去进一步思考。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是1993年美国两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咨询公司主管米歇尔·哈默(Michael Hammar)与詹姆斯·钱贝(James Chamby)合着出版的《企业重建》(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一书,得到我国一些著名的管理学者很高评价,把它称之谓“一场新的管理革命”。其主要内容是针对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于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出的企业组织分工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众所周知,200多年来,经过不断的改进,改造, 目前各国企业的组织设置与分工基本上是按照《国富论》提出的理论而来的,并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对改变企业的生产技术面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企业重建》一书中恰恰对这个目前仍起着作用的《分工论》大胆质疑,设计了今后企业机构设置将从目前的“金字塔型”改造为“偏平型”的模型,这确实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严重挑战。在管理手段方面,进展更快,有些领域目前已不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例如在世界范围内特别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信息高速公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多媒体技术等,进展很快,少数国家这项工程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已进入试运转阶段,可以预计,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管理科学将突飞猛进,它将以崭新的态势展现于人们的面前,毫无疑问,它将促进企业的生产面貌,技术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在我国,规划下世纪初的各项经济工作包括管理科学的发展在内,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特别是上海——这个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更是领先一步,由市长亲自挂帅,动员了全市有关部门的主要力量,经过近二年的工作,目前已有了一个基本框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景规划,超前设想并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为此,在设想下世纪初管理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同时,当前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正在组织力量,通过调查研究,制订“九五”期间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规划。在这个背景下,对于当前如何发展中国式的管理科学(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谈一些个人的想法,归纳来,大致可分为“四大管理,一个提高”。
基础管理
企业的基础管理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一般而论,基础管理定位于生产现场,因而,基础管理的稳定与否就关系到生产现场,两者是成正比例的。几年来,部分企业中企业管理有“滑坡”现象,根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主要指的就是这一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既有企业领导思想上的片面性,例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为数不少的企业中出现的一般“以包代管”、“以转代管”的思潮,首当其冲的就是企业的基础管理,从而导致了生产现场的混乱,出现了“要了市场,丢了现场”等不正常现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一些企业在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手段时的盲目性、赶时髦,没有贯彻“因地制宜、因厂制宜”的原则而走了弯路,结果不得不半途而废,回归原处但已对基础管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类例子并不是少数。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重视,基础管理既然在企业中的地位如此重要,因此,建立相对稳定的基础管理体系不仅是企业当务之急,而且是十分需要的,基础管理必须在“稳定”两字上做文章,当然,“稳定”是有条件的,它的前提是建立在实效的基础之上,凡是有实效(一般围绕产品质量、成本、劳动生产率这三项主要指标)而又受到员工欢迎的基础管理,包括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模式都要力求相对稳定。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凡是当时适用,由于客观情况变化而过时了的部分,应当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进,我不主张基础管理经常变动,更要避免大起大落,而提倡不断改进,改进管理(Improve management)应当成为我们对待基础管理的基本态度。总之,基础管理相对稳定才会带来一个稳定的生产现场,这就为企业参加市场竞争有了一个扎实的、稳定的“后方”。
质量管理
我国当前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时期,所有企业当前又处于市场导向朝着顾客导向过渡的关键时刻,可以预计,这个过渡期不会很短,大概要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我们的多数企业才能适应这个转变。这里,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在企业、在经济部门工作的同志,对产品质量的内涵有必要进行重新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按标准组织生产”的认识水平上,显然已不适应顾客导向这个大趋势了。那么,对于产品质量应赋于哪些新的内涵呢?我认为,当前,至少要包含如下内容:
第一、技术标准依旧是衡量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古人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标准是“成不了方圆”的,这是生产之本。当前,凡是有条件的企业都要争取取得ISO—9000国际市场的认证。这不 仅是“复关”的需要,事实上也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基本条件之一。
第二、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这是最起码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产品要适销对路,其实物质量一定要取得消费者的认可,树立“适销对路,以需定产”的概念,就是向顾客导向靠近了一大步。相反,产品质量完全符合技术标准,甚至“超标”,但顾客不喜爱、不需要,这样的产品是无法进入市场,更谈不上竞争了。
第三、在科技日趋进步的年代里,企业生产的产品力求技术含量高,要设法生产别人无法或很难模仿的产品,以尽量延长产品在市场上的生命周期,特别是它的旺盛期,使之较长时期在市场上进行竞争,取得利润最大化。
第四、要重视企业的无形资产,通过广告的形式,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尽量做到家喻户晓,进而实施名牌战略,使之占领国内市场,进而国际闻名,从而使产品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信息管理
信息资源在企业市场竞争中的特殊地位是愈来愈显得突出了。可以这样认为,今后企业市场竞争的胜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资源掌握的多寡。如果你这个企业对市场信息所掌握的资源丰富。尤其是了解你的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对市场的变化反应也快,那么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反之就失败。为此,我们每个有远见的企业家,就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建企业自己的信息资源系统,这个系统一般包括收集、反馈、分析研究三个子系统。
领先一步的企业,实际上对信息资源在80年代末期,甚至更早就建立了这个涉及企业命运的系统了。但真正搞得好的企业还不多,其原因何在呢?根据我的了解,毛病出在分析研究这个子系统上面。我们有一些企业掌握的信息量应当说是不少的,但平时却缺少系统的分析研究,因此效果不大,不能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正确的数据。其实,不经分析研究的信息实际上是一堆“废物”。因此,在信息资源的分析研究这个环节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前这项工作强调企业领导亲自动手是有益的,因为我国企业尚末设立首席信息管理者(Chief
Information Operator)体制。参照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对信息管理人员的职业标准,它必须具备广博、多学科的知识,有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专长,有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以及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可见,分析研究信息的组织者是一个文理兼容,集经营管理与信息技术于一身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我国在现阶段只有企业领导者大体上能胜任。
这里想再提一下的是企业在作经营决策时还必须注意既要有信息,但又不能单纯地依靠信息,例如预测一个产品的市场需求,第一依据是信息,然后是按信息进行数学测算,有的还需要设计数学模型,但单单靠这两项恐怕还不完全,大量的实践证明,一项成功的决策还需要一些“老法师”们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这些同志平时掌握的市场“活”情况。科学测算加上人们的经验,两者结合起来,则是企业作经营决策时的有效途径。
接口管理
所谓接口管理,实际上是指一个企业中科室与科室之间、车间与车间之间、科室与车间之间的管理,即两个职能部门之间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内部的接口部分往往是个“三不管”地带,是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扯皮最多,弄得不好,往往会消耗企业领导大部分的精力去进行协调。当然,也有一些解决得比较好的企业,但为数甚少,例如上海宝山钢铁厂在移植日本管理经验,通过建立作业长的制度,就比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内部各接口之间的管理问题。目前,这个厂的领导在此问题上就比较主动,接口发生问题,两个部门的领导(科长或车间主任)用不着出场,更不会去惊动企业领导,而由作业长在现场就地解决。但宝钢的具体情况,宝钢的经验一般企业也不一定学得像、用得上。为此,我的基本想法是,针对我国大多数企业前几年虽然经过“三项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国国有企业中长期存在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特别是劳动生产率不高,与国际上先进国家差距依然较大的现况,在“九五”期间,建议对企业的组织机构动“大手术”,先试点、后推广。基本可按照《企业重建》一书中提出来的一些思路,结合我国企业实际进行操作,没有经验,可以“摸着石头过河”,试点不成功也不要紧,可退回来,单项改革的试点一般不会影响全局。其实,据我所知,有个别企业已经无意识地作了这样的尝试,例如上海海洋渔业公司,其内部组织机构已经朝着“偏平型”的方向前进了一步,该公司从原20余个科室调整为“二部一室”,其具体模式有点象基本建设中“项目经理负责制”相似。我相信,上海海洋渔业公司能做到的,其他企业也能做到。
提高管理质量
几年来,我国企业管理的总体水平应当说还是有所提高的,特别在部分企业中其管理面貌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还获得了一些国际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赞赏。但是,为什么在我国一大部分国有企业,人们一提起企业管理,总感到还不尽人意呢?其实,在这些企业中,管理也是有章法的,给人们介绍起来“有板有限”,很有条有理,但为何评价仍不高呢?我对这个现象观察了很久,得出的结论是管理本身也有一个提高质量的问题。管理质量不高的表现是执行不严。上海炼油厂多年来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坚持从严管理,苦练内功,象这样的厂太少了。该厂对从严管理、从严治厂归纳了四条。“严格”从干部搞起,“严格”从队伍抓起,“严格”从纪律抓起,“严格”从凝聚力抓起,这四条是总结得很好的。凡是职工违反管理纪律,就要严肃处理,不能含糊。总之,管理是刚性的,如果管理上讲柔性、讲人情味就危险了。这样管理质量是无法提高的。但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职工又是企业的主人,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还是要讲究人情味,企业的领导者更要无微不至地关心职工,包括违纪而被处罚的职工在内。今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企业中,一定要打破有形的、无形的等级界限,从领导到普遍职工,人人是平等的,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提高管理质量的全部内涵。
标签:管理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