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的中国文化专家_炎黄文化论文

21世纪中华文化专家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文化论文,世纪论文,专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张岱年

21世纪,文化将是“各美其美”,时代主潮既不是西方压倒东方的西文化,也不是东方压倒西方的东方化。在未来发展的任何过程中,固然少不了风云激荡的对立冲突和竞争,但世界新型文明的主要潮流,却是东西文明的交流对话、综合创新、从而创造多元化与一体化并存、世界性与民族性共荣的世界新型文明。中华文化既要朝着多元化方向继续发展,又要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

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必须具有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才能具有独立的意识。而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基础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一定的理解。中国文化,在16世纪以前,一直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16世纪以后,虽然落后了,但是近代以来能急起直追,奋发图强,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努力前进的积极精神。这积极精神的内在基础就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必须有明确的认识。这优秀传统的内容也相当繁复,而其最重要的核心是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以和为贵的兼容精神。从古以来,中国的思想家就肯定意志的独立、人格的尊严。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不可夺”的志即是独立的意志,比生命更可贵的人格的尊严。这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意志独立、人格尊严,必须克服艰难险阻,而表现为刚健自强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思想源泉。中国文化更以和为贵,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多数中国哲学家宣扬“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敌对的关系,更重视“人和”,即肯定人民团结的价值。这些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1世纪是中国新文化建设成功的世纪,也将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发展的世纪。西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可能达到更多的理解,中国学者将参加世界科学发展的行列,成为促进世界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21世纪,中华文明将做出“十大创新”,以实现其现代复兴并为创造新世界文明做出自己的特殊的贡献。这十大创新就是:(一)创造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二)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文明;(三)开创一体两翼式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体制:新型市场经济——新型民主政治——新型科学文化;(四)开创“体制改革——经济起飞——国家统一—文化复兴”四大潮流有机统一的跨世纪中国主潮;(五)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和新模式;(六)创造现代革新的中华民族精神;(七)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价值观;(八)创造富有时代精神与东方神韵的新方法论体系——大成智慧学;(九)创造大器晚成、现代复兴的中华文明新型态;(十)创造现代新型主体性,以熔铸21世纪新型世界文明。

季羡林

人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人类创造的文明或文化从世界范围来说可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大体系,每一个文明或文化都有一个诞生、成长、发展、衰落、消逝的过程,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我认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21世纪,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将逐步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为什么我认为到了21世纪西方文化将让位于东方文化呢?我是从东西方文化基础的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思维方式不同这一点来考虑的。东方的思维方式、东方文化的特点是综合;西方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分析。

多年前,我就讲过21世纪是东方的世纪。西方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自认为是天之骄子,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打到1918年,基本上是欧洲人打欧洲人,战后20年代初期,欧洲思想界出现了反思的热潮,他们思考的是为何自认为文化至高无上的欧洲却要自相残杀?看来西方不行了,要看东方。有本风行一时的书叫《欧洲的沦亡》,作者是施本格勒。他说欧洲要垮台、要灭亡,仰望东方。第二次世界大战打了6年,死的人比“一战”还要多。战后, 欧洲再次出现一股眼望东方的反思热潮。当时除《老子》、《庄子》外,又增加了禅宗、中医、《易经》,还有印度大乘佛教。

我们还可以从20世纪后半期西方兴起的几种新的科学模糊学、混沌学中作进一步的说明。其实,这些学科的精神实质是与西方文化背道而驰的,作为提出这些理论的西方有识之士也已经痛感西方分析的思维方式不行了,必须改弦更张、另求出路。

人类到了今天,三十年河西要过,我们就像接力赛一样,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接过这一棒,用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去除掉这些弊端。所谓综合,就是整体观念、普遍联系这八个字。西方的哲学思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从个别细节上穷极分析,而对这些细节之间的联系则缺乏宏观的概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一清如水,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认为中国的东方思维方式从整体着眼,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着眼更合乎辩证法的精神。就像中医治病是全面考虑、多方照顾,一服中药,药分君臣,症治关键,医头痛从脚上下手,较西医的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更合乎辩证法。

总之,我认为西方形而上学的分析已快走到尽头,而东方的寻求整体的综合必将取而代之。以分析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也将随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综合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取代”不是“消灭”,而是在过去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所达到的水平的基础上,用东方的整体着眼和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这种取代,在21世纪中就可见分晓。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费孝通

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着一个推陈出新、继续发展的迫切课题,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这一代的成员,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我们受之于历代祖先的中华文化。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文化也不能没有实事求是的自觉意识。获得“文化自觉”能力的途径离不开对中华文化全部历史及其世界背景的认识。在20世纪向21世纪过渡的关口提出这个课题,着重加深对我们亲身经历的这段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认识也许更具现实意义。

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中华文化焕发出了自从鸦片战争以来未曾有过的强大生机。这种生机的生成时间恰逢新旧两个世纪的交接,为中华民族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在世界新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精神自信。历史的事实证明,文化特色的发扬,离不开强盛的国力。如果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中又将进入一个强盛时期,我们就应该意识到,生活在新世纪中的中国人正面临着一个充分发扬中华文化特色的历史机遇。

历史发展到一定的时期,总是需要找到一个地方和一群人来发扬一种新风气。我想,当前需要的新风气就是文化自觉。最近一个时期的很多迹象都提示我们,现在世界上的各个民族都开始要求自己认识自己的文化,开始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国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参与和推动这股新风气。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西方出现过“人的自觉”,写下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篇章。看来21世纪将开始出现“人类文化的自觉”了。在新一页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应该有中华民族实现文化自觉的恢宏篇章。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充分注意深入阐发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将是富有建设性的题目,也可以作为我们实现文化自觉的一个入口。

方立天

面对21世纪社会来探讨传统人生价值观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意义,就必须认识21世纪国际社会的特色。我认为,21世纪国际与国内社会的最基本特征是:(一)由于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正在走向一体化,又由于通讯技术的进步和交通的发达,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全球化。这样,一方面是国界、国别观念的淡化,另一方面是国家间竞争的加剧。(二)由于科学技术的空前进步,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的成就会越来越巨大,与此同时,自然也在增大报复人类的力度,生态平衡、环境污染、气温升高、人口爆炸、能源危机、食品短缺等难题也正在日益困扰人类。人类在将地球和大自然作为征服的对象的同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同时又不得不努力进一步寻找和开发新的科学技术来缓解因开发自然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协调。(三)由于物质条件的不断完善和生活方式的更加现代化,丰富的物质生活与相对匮乏的精神境界的反差现象将长期存在。文化精神危机,实质是价值危机。因为人们的需要是受价值观念支配的,如果人们的需要长期停留在物质享受层次上,就会形成恶性消费,同时又带来恶性开发,由此既带来国民素质的下降,也将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这种情况,未来社会将逐渐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面对上述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形势,中国21世纪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根据传统人生价值观的内涵,针对当前国民素质的缺陷,我们认为,在当前应通过有重点地弘扬传统人生价值观中的积极内容,以便在以下三个方面大力加强和提高国民素质:第一,弘扬为人之道,提高人文素质;第二,弘扬群体观念和爱国精神,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第三,弘扬天人协调思想,提高辩证思维水平。

总之,积极弘扬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合理思想,有利于培养国民的创造性精神品质、协调性精神品质和超越性精神品质,增强国民的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反省力量,也就是有助于国民具备求真、行善、崇美的人格品质。

陈德述

面对21世纪,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华文化是不少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我这里只是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

第一,21世纪中华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的主题。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中华文化发展的主题是解决国家存亡的问题,即要解决救亡图存的问题。21世纪是中华民族腾飞的世纪,因此必须要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文化建设要为市场经济的建设与确立提供支持和保证,同时也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崭新的中华文化,因此21世纪也将是中华文化大发展的世纪,也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的世纪。

第二,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21世纪的文化发展仍然还将贯穿着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问题,这是一个一百多年来的老问题,同时也将是21世纪的新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建立和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性的问题,一个民族的文化到底有没有一个“体”的问题。我认为,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它自己的“体”。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没有自己的“体”,它就不成其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客观上是以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为其依据,而自身主体性确立,必须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认真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第三,文化建设中的人性。不断的塑造、改造和完善人性始终是一切文化建设的大问题。一切不同形态的文化都隐含着一定的人性假设的前提。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也必须要注意研究人性的特点,尽可能避免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弊病,这样更有利我国的现代化。

第四,价值观。人的本性集中表现在价值观上。有人分析我国当前的价值观念的现状时说: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伴随着原来的价值体系和理想信仰的崩溃。当今中国社会的价值体系基本上由三个部分构成,首先是作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即官方倡导的价值观念;其二,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再次是公众的价值观念。目前,这三种价值观念都按自己的逻辑运转着,整合程度极低,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官方价值观念并未在全社会上起主导作用。如果说社会的价值观念比较混乱的话,主要体现在这里。事实证明,世界上的市场经济各有各的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而且必须以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为其基础。解放以来,我们一直提倡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无私奉献、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都是和传统的价值观一脉相承的。明确体现着“社会第一,个人第二”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也应该是21世纪中国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是相对立的。社会第一,个人第二的价值观,应该重新得以确认和塑造,需要进行艰苦的工作,作不懈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必将存在冲突和斗争。

标签:;  ;  ;  ;  ;  ;  ;  ;  

论21世纪的中国文化专家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