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认知行为干预对其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探究论文_王宏刚,蒋燕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 山东青岛 266034

摘要:目的:研究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到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予认知行为干预,对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后,观察组MMSE评分改善程度明显较对照优越,观察组ADL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能够使患者认识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进而使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护理;认知行为干预;认知功能

在临床上,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该疾病出现后,患者的精神活动难以实现统一性与整体性,导致患者出现特殊性思维、感知、行为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当前,临床上通常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实施治疗,但治疗后可能有残留症状出现,对患者认知功能造成影响,不利于患者顺利回归社会[1]。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与实践发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能够使患者认知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为了进一步对这一发现进行证实,本次研究将我院接收需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个组,一组施予认知行为干预,另一组则施予常规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现将研究呈现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这一期间到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选择80例,将其当作本次研究的对象,为了便于对比研究的进行,随机将80例患者分组如下:对照组(40例),男女性之间的比例为23:17,年纪处于26至65岁之间,平均(39±6.5)岁,患病时间在2至25个月之间,平均(10.1±3.2)个月,施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40例),男女性之间的比例为22:18,年纪处于25至65岁之间,平均(38±6.3)岁,患病时间在3至25个月之间,平均(10.3±3.1)个月,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予认知行为干预。所选患者均经精神分裂症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需进行8个星期以上的住院治疗,具备一定阅读能力,已经把合并其他严重的器官性、躯体性疾病、存在严重自杀倾向、智力障碍等患者排除在外,研究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放到一起进行客观性比较,未见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干预方法

接收到两组患者后,均施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并给予对照组常规性的精神科护理,如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安全看护、心理干预等。

在对照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

(1)入院接受治疗的前2个星期内,给予患者操作性行为认知干预,指导患者自主洗漱、服用、进食、如厕等,并主动与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以便于下一步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入院2个星期后,开展针对性的认知行为干预,一方面,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给患者讲解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用药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与预防方法等,并将坚持规范服药的重要意义告知患者。随后对患者进行提问,了解患者对以上知识的掌握情况,若有掌握不到位的患者,则进行一对一指导,并要求患者用笔进行相应的记录。另一方面,对患者进行心理暗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干预,将心理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告知患者,并以患者心理需求为依据,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安慰、鼓励患者,使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得以增强[2]。

(3)对患者进行生活技能、社会技能方面的认知行为干预,在生活技能方面,对患者自理能力进行训练,使患者能够按时作息、对自己的个人卫生进行料理、按时按量服药等,并引导患者进行手工制作方面的训练,如剪纸、绘画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引导患者进行打扫卫生、广场舞等集体活动。在社会能力方面,着重对患者社交能力进行训练,为患者设立一些集体性娱乐、学习交流等活动,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以实现患者人际交往能力的改善。

1.3观察指标

(1)应用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认知功能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说明认知功能改善程度越高。(2)应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自理能力与分数呈正相关。

1.4数据处理

本次数据处理软件版本为SPSS20.0,本次研究,以(±s)代表相关计量资料;同时以“例数/百分比,(n/%)”代表文中相关计数资料,在客观比对两组MMSE评分与ADL评分的基础上,如若结果表现出显著性特征,(P<0.05)。

2.结果

2.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MMSE评分

干预后,两组MMSE评分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比对照组优越,差异具备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详见表1。

2.2比较干预前后两组ADL评分

干预前,观察组ADL评分为(37.92±11.21)分,对照ADL评分为(37.83±11.03)分;两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ADL评分为(68.56±15.22)分,对照ADL评分为(51.18±15.25)分,观察组ADL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3.讨论

现阶段,社会生活节奏日渐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而言,在感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障碍出现,患者精神活动难以与周围环境、内心体验协调起来,且病情容易反复出现,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3]。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以药物为主,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完成后,需要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认知行为干预注重患者疾病自知力、基本生活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及训练,将其应用到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可使患者认知功能得到改善。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了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未实施,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MMSE评分、ADL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优越(P<0.05)。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实施了认知行为干预后,患者认知功能得到了有效改善,进而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临床上应该注重认知干预的实施,以有效改善、控制患者病情,从而为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徐敏.认知行为社工小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23-24.

[2] 彭伟容,罗旭东,林举达,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与认知行为相关性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9):2933-2934.

[3] 孔令军,左小云,周永彬,等.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4):70-72.

第一作者:王宏刚,1970.9,男,汉族,山东省青岛市人,学士,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护士,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心理干预(或认识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效果研究。

第二作者,蒋燕1976年3月,女,汉族,吉林大学,本科,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护士长,护师,研究方向:心理干预(或认识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效果研究。

论文作者:王宏刚,蒋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8

标签:;  ;  ;  ;  ;  ;  ;  ;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认知行为干预对其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探究论文_王宏刚,蒋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