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大局与理论武装——关于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学习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大局论文,几点思考论文,理论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把握当前大局入手来深化理论学习
(一)十五大召开已经有八个月,我们的理论学习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怎样进一步深化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的学习呢?只要我们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自十五届一中、二中全会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绩。这就是:在认真研读原著和文件的基础上,把理论学习同总结历史和把握现实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同把握形势的新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正确地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使我们的理论学习提高到新水平。
(二)邓小平理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论是对现在还是对未来,都不是从小的角度而是从大局来讲的,是从国际大局和国内大局着眼来看问题的。正因为这样,今天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应当是从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角度,来求得理论学习的深化。这也就是说,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联系国际大局和国内大局,进一步认清中国在21世纪前期世界上的环境和位置,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样来进一步领会十五大关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决策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领会中央关于加强全党理论学习首先是中央委员和高级干部理论学习的决策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
(三)十五大后八个月,国内大局有了可喜的重大发展,这在今年三月“两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而努力奋斗。与此同时,国际大局特别是世界经济大局,起了并且正在继续起着重大变动。这里主要指的,就是十五大前不久开始的,尔后又以极大震撼力、冲击力乃至极大宰割力,猛烈袭击我国周边从东南亚到东北亚一连串国家和地区的亚洲金融风波,以及这次风波所反映出来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持久浪潮。这可是关系大局的一个重大变动啊!国际大局同国内大局当然又是有密切联系的。我们党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国内大局是根本,而国际大局状况如何,对国际大局的观察是否清醒,又会深刻影响于国内大局,影响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中国在亚洲金融风波面前的坚稳态势表明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的巨大威力
(四)这次亚洲金融风波,发生在我们迈向21世纪的历史时刻,而且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真可以说是我们没有付出很多学费请到的难得的教员。它的一个极大好处,就是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以极尖锐的甚至可以说是急风暴雨的方式,把一个时期以来世界经济大局的一系列深层矛盾和重大动向,一下子集中起来,突出地提到人们面前。不但提到经济家、金融家、政治家、外交家以至军事家们面前,而且也提到广大老百姓面前。至于金融风波当中那些一波三折、起伏胜败、勾心斗角,都不过是现象,是我们进一步认识深层矛盾和重大动向的向导。
(五)邓小平同志1991年说过:“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个论断,明确指出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而这次亚洲金融风波,又具有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明显特征。一个全球化,一个信息化,二者首先集中反映到金融这个“现代经济的核心”上来。这恐怕可以说是20世纪末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动向。围绕这个动向,我想提出以下十点观察:
第一,经济信息化首先集中落实到金融本身,这就是金融信息化(当然在经济信息化之前,首先可能是军事信息化),就是超大规模的几乎以光速流动的现代金融业。信息技术造就前所未有的高速度,使得本来就已空前庞大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力量成十倍、成百倍地放大。而发展中国家(包括东南亚各国在内),基本上还是传统的金融业。(有人说这种现代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差距,已有六代之隔!)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次亚洲金融风波,就是现代金融同传统金融之间的一场大战。
第二,经济全球化同样首先集中落实到金融本身,这就是金融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包括各种共同基金、债券等等的金融资产,总额达到30几万亿美元。而全球外汇市场,日成交量达到1.5万亿美元,年成交量达到四五百万亿美元!(全球股市,除东京、台湾、香港外,其他股市日平均交易额都不到美国的1%。)这种达到四五百万亿美元的,几乎完全脱离实物贸易的金融交易(有关实物贸易的部分不超过2%),其负面影响,就是使得当代的世界经济几乎成了一个“大赌场”!实际上是在为全球金融崩溃创造条件!而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国际金融体系的西方现代金融理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却仍然一股劲地推行无管制的金融自由化,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而拒绝在防范金融风险、抑制过度投机等方面做点事。
第三,以金融信息化和金融全球化为重要动力,经济的全球化迅猛发展,跨国企业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这就是44000个跨国母公司和28万个国外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它们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
第四,随着金融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世界范围产业结构的新一轮剧烈调整,方兴未艾。一方面,表现为发达国家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另方面,表现为始于80年代而90年代愈演愈烈的、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这件事,带动了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与繁荣,同时又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一轮又一轮的产业结构雷同、生产能力过剩和激烈竞争。
第五,金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现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口占世界绝大多数,但是世界上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却集中在发达国家。这就使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别国技术和经验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难度增加,“后发优势”的作用可能随之减弱,如再不更加自觉和有效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势必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
第六,世界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整个进程,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主导的。所以美国经济优势在亚洲金融风波中重新凸现出来。从经济上说,美国手里有哪些优势呢?一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和经过改造的传统产业(包括汽车、钢铁等)。二是实际上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三是大约20几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四是实际上作为重要国际金融组织的后台大老板。五是一整套国际经济“游戏规则”基本上是依照美国利益和西方模式制订的。六是遍布全球的跨国金融机构及其信息网络。七是不断开发的越来越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期货等等)。八是还拥有一整套来自许多国家的、年轻的、掌握最新“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结果是美国GDP占世界各国GDP总和的比重从1988年的25%上升到1996年的27%,同期美国占世界贸易额比重,从12%提高到14%。1992年以来,美国重新恢复了世界最大出口国和世界竞争力最强的地位。(与此相对照,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整个80年代—90年代初期大举投资进军美国,结果亏损7000亿美元,大致相当于整个80年代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同时由于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损失达10万亿美元,再加上某些高科技产业的技术路线的失误,结果是出现了战后空前持久的严重衰退。)
第七,但是必须看到,美国也有弱点,包括一系列难以克服的严重弱点。
第八,至于说东南亚、东北亚今后究竟如何,还要再看一看,也只能再看一看。它们用3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一些国家走了300年的道路,设想没有一点曲折是不可能的。在发达国家占有极大优势,经济、金融全球化,而且国际投机资本兴风作浪的条件下,曲折尤属难免。国际上一些舆论认为,“东亚模式”从此破灭。实际上,我认为此次金融风波固然暴露了东亚这些国家本身的经济结构种种弱点和政治腐败阴暗面,但是它们的最严重教训之一,就是长期照搬西方发展经济学(出口导向加上二元结构,国内市场狭小),近年来又照搬金融自由化的“游戏规则”。自己脚根不稳,照搬西方,没有按照本身国情采取得力的防御措施,金融风波一冲就垮了。而到目前为止,这场危机也许还没有达到本世纪30年代西方大萧条那样惨重的地步。现在的问题是:它们今后能不能开创出一条既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又保证自己的经济安全不受侵害的道路,那就要看它们的作为了。无论情势如何,我们都真心实意地希望它们经过曲折,重新振作发展起来。
第九,是否因为美国经济强势重振,我们关于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论断就不灵了?我认为决非那样简单。这里不讲别的,只讲一件事:欧洲联盟特别首脑会议正式决定,明年1月1日欧洲统一货币——欧元诞生,就可以说是世界多极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个突出表现。现在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占有垄断地位,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所占份额高达60%,远远超过其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贸易总额中的实际比重。1996年,欧盟国内生产总值为8.4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1%,美国相应数字为7.2万亿美元和27%。未来欧元区的外汇储备金有3200亿美元,而美国的储备金只有640亿美元,实施欧元后欧洲抵御外界危机的能力也可能强于美国。有种估计,经过一段过渡,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货币的比重将可能稳定在美元占40%-50%,欧元占30%-40%,其余为日元和其他货币。如果这种格局出现,那将使欧元成为美元的强劲对手,而导致形成以美元和欧元为两极主导的向多极化发展的国际货币体系。而一旦欧洲资金向欧洲以外大举出动,那对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无疑将会带来又一个大的变数。当然,涉及11个国家的统一货币能否稳定,归根到底是要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的,而且如果没有政治联盟,没有各国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协调和改革,那就还会面临严重的障碍。但是大体已可肯定,一个拥有单一货币的具有很大实力的联合的欧洲将出现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这无疑是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一件大事。
第十,总而言之,世界经济大局的这种种重大动向和一系列深层矛盾,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表现为两重性的发展。祸福相因,两重性!经济和金融的信息化、全球化,既大大有利于资金融通和经济发展,又造就了世界经济史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和以光速流动的祸水;生产的全球化和全球范围的产业转移,既大大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又带来了大范围的结构雷同和生产能力过剩。所以,它既是造成亚洲经济发展繁荣机遇的重要条件,又是造成这次亚洲金融风波灾难的重要基础。这种两重性的发展,看来还将长时期地继续下去,长时期地祸福相因。首先是机遇很大,其中就包括今后甚至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重大新机遇,我们必须密切观察,善于把握。与此同时,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很大优势(而且这种优势正在进一步有所扩大)的力量对比条件下,只要有机可乘,这种两重性就会从消极方面,以极严重的甚至不亚于一次战争的破坏力表现出来。这里还特别要说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不但要承受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占优势的压力,而且要经受对国家主权的挑战。所有这一切,要求我们准备一副前所未有的更加清醒的头脑,并且准备一整套的战略战术。
(六)我国在亚洲金融风波面前之所以能够保持坚稳态势,举世瞩目,决非偶然。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包括十四大以来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第一是由于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地把握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了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实现了“软着陆”。
第二是由于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业连年获得丰收。
第三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
第四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保持了市场稳定。
第五是由于着力抓住金融这个核心,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现在国家粮食的储备充裕,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计划、金融、财政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建立。
第六是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强,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由市场形成。
第七是由于开放型经济初步形成。取消了进出口总额的指令性计划,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同时又合理把握了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
第八是由于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势头。
再深一层说,这里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就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就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这可真正是我们的主心骨啊!没有疑问,中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不发达状态仍将长期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但是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我们已经建成相当可观的经济基础和科学文化力量,我们正在建设能够保障我国对内对外开放和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20年来的这一套,加上邓小平同志去世后我们的政局稳定、政策稳定,直到十五大开得完全成功。这在金融问题上,用金融界的行话说,可就是最高的信用啊!
实际上还有一层,就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只要自己站得稳,那末我们所拥有的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这可以说是“地缘经济”)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可以说是“地缘政治”),是世界上任何力量也不能无视的。这又说明,经济科技力量对比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无论“地缘经济”还是“地缘政治”,我们的回旋余地都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说,中国在亚洲金融风波面前的坚稳态势,决非偶然。我们的信心是有充分根据的。
(七)当然,我们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也就是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公报所指出的:“最根本的是要做好国内的经济工作,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次金融风波的冲击,我们顶住了,证明改革开放20年形成的基础,使我们具有相当的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也必须看到,我们还有许多弱点,这种能力还不够强。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越是坚定,经济越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越是不断深化,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越是得力,这种能力就会越强。总之,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开拓前进,不断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就一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十五届二中全会强调提出的“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观念。这个观念,实际上已体现在十五大后,特别是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上,并且将继续贯彻到今后的全部认识和工作当中。
(八)对于“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一重大战略观念,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认真加以领会。还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问题。他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十年来中国有了可喜的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有一定的增强”。到1990年底,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由此可见,清醒准备对付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的方针,正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方针,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大战略观念。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到“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有深刻内在联系的。现在党中央的一整套正确方针,很好地体现了对邓小平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就国内工作来说,是一整套,其中最关全局的是两大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农业和农村)。就对外工作来说,也是一整套。这就是: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既要充分利用其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又要清醒认识和及时防范其中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和风险;既是主要依靠自己力量,又要稳步推进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把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总之,只要我们对世界范围力量对比有清醒的估量,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有清醒的估量,对各方面的矛盾有清醒的估量,那末我们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央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正是我们能够在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面前,包括在亚洲金融风波这样的巨大风险面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三、进一步认识十五大在解放思想伟大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战斗意义
(九)面对国际国内大局的新发展新变动,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更好地坚持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正因为这样,进一步认识和领会十五大在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伟大的思想解放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战斗意义,就至关重要。
(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这也就是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不断地坚持下去,决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这是因为,一般地说,任何认识运动中,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作为基本的矛盾,是不可穷尽的。人们的认识也只有在主观不断符合客观、认识不断适应实践的进程中,才能逐步深化,不断地向前发展。而这样一种认识过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新的认识的形成,常常会遇到要安于现状的习惯性思想方式和脱离实际的种种主观偏见的抵制或干扰。这就需要不断地克服干扰,推进认识的发展。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这是从一般认识运动的规律上讲的。
而从我们党来讲,这个问题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党有一个优势,就是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这有利于我们在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每一步实践中减少盲目性,具有预见性。但是,这也包含着另一方面的问题,就是如果不能科学地认识和对待指导理论,以至使之教条化、僵化和形式主义化,那就会使我们的认识落后于以至完全脱离不断变化的实际,不能更好地推进实践。当年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毛泽东同志号召“在党内发动一个启蒙运动,使我们同志的精神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蒙蔽中间解放出来”,就是针对这种状况来讲的。其精神实质,就是要在实事求是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过程中恢复了党的这一彻底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深刻地指出它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机,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这样重大的问题。因此,党要前进,党的事业要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一直坚持下去。
(十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长期坚持,同时在面临新的重大历史关头时还会显得格外尖锐,因而更要突出地加以强调。20年来,我们依靠这一法宝,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重大历史关头的严峻考验。所谓重大历史关头,就是党面临严峻考验的历史时刻。党的十五大指出,“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又面临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和他的1992年南方谈话,就是分别在这两个历史关头发表的两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宣言书。这两篇重要文献曾经发生了多么巨大的解放作用,具有多么巨大的震撼力量,是我们大家都亲身经历和感受到了的。
(十二)到1997年十五大前,我们党又面临着新的,也可说是新时期第三个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去世,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考验摆在党和人民面前。与此同时,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要求更好地解决,各种思想理论上的疑惑需要加以澄清。面对这样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十五大更高地举起了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出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新的科学论断和重大决策,并且尖锐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学风问题。这就为大大推进思想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开了新的境界。去年5月29日江泽民同志为十五大作思想理论准备,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引起了何等强烈的积极反响,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十五大何等关注,对十五大的成功何等高兴和振奋,这也是我们大家都亲身经历和感受到了的。正如十五大的有关决议所指出的,江泽民同志代表十四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党的历史上,十五大写下的将是很不寻常的一章。在新时期伟大的思想解放进程中,十五大已经并且必将继续发挥很不寻常的重大作用。
(十三)如果说得详细一点,十五大在新时期伟大的思想解放进程中,有哪些新贡献呢?首先,在旗帜问题上,党的十五大在确定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科学论断的基础上,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是这次新的思想解放最重要的成果。第二,在党的基本纲领问题上,在改革开放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党的十五大站在时代的高度,作出一系列崭新的理论判断和重大决策。第三,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问题。要求我们既要熟悉国情,又要了解世界。第四,为了使全党在旗帜问题上进一步统一认识,在对改革开放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一步澄清了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第五,十五大还强调:“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这同样是号召全党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十四)当然,对于十五大在思想解放进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我们还不能说现在就已经达到足够的认识。十五大前后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波的冲击,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持久浪潮,再一次表明今后实际生活变动的剧烈和深刻,将更加达到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面对即将来临的新世纪的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因循守旧必将贻误时机,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我们的全部认识和工作,只有坚持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开拓前进,才能抓住机遇,战胜风险,进一步发展自己。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日后回过头来再看十五大,一定能够更加清楚和深刻地认识到这次大会在新时期伟大思想解放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战斗意义。
(十五)通观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20年,三个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在思想上理论上最可贵的是两大收获:一是思想路线、思想方式,把学习与独创,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另一个,就是我们的中心课题始终没有离开搞清楚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提炼出来了,紧紧抓住了,并且一以贯之地紧密结合实践,结合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发展,作为一条主线贯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去,成为我们全党重新考虑当代中国基本问题的起点,中国社会主义的面目就为之一新。这里特别要指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重大突破,带来了一系列的关于社会主义观念的重大突破。这也就是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在对社会主义作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寻找自己应该走的道路。这涉及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所有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重大突破;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重大突破;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重大突破;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问题的重大突破;关于社会主义两大文明建设问题的重大突破;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是非标准问题的重大突破;等等。由此而来的,就是一整套战略布局,一整套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形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十六)我们说“一整套”,同时还应再一次强调,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过程,远未完结。而只能是在今后实践中,在新世纪的伟大实践中,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继续经受检验,继续深化和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进一步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重要意义的论述。
四、紧密结合大局发展来深化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紧迫性
(十七)十五大报告结束语,一方面指出“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另方面又指出,“前面的路并不都是平坦的,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紧接着,报告强调指出:“无论什么困难和风险,都不能动摇我们对邓小平理论的坚定信念,而只会使我们更加自觉地运用这个理论去克服困难,战胜风险,胜利前进。”十五大这一大段话,十分重要,把我们对迈向新世纪伟大进军的应有立场和态度,对种种困难和风险的应有立场和态度,对邓小平理论的应有立场和态度,明白、透彻、完善地表达出来了。我认为,这同时也就是我们之所以要兴起理论学习新高潮的根本原因。
(十八)我们是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转折中,而历史大转折必然反映到人们思想上来。今天凡属带有重大原则性质的问题,说到底恐怕离不开怎么看当代中国大局和世界大局,就是大局观问题。大局观,说到底,我认为就是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大局,观察个人与大局的关系,这也就是世界观。而对大局把握的程度,是同对理论的学习和运用的广度深度密不可分的。这也就是理论武装和世界观建设的关系。这也没有什么奇怪。因为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是三个“没有”:“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实际上还有一个“没有”,也是三卷里讲的:“几千年中国没有过”。可以叫做“四个没有”!既然我们是处在这样的伟大历史转折当中,那末这个转折包含两个方面,即主流和支流,正面和负面,胜利和挫折,成就和困难,就会同时反映到人们思想上来,而且会在不同的人们中间引起种种不同的反响。这是讲国内大局;世界大局的变动同样也会反映到人们观念上来。
(十九)当代世界大局的变动和当代世界范围各种精神文化力量的相互激荡,这对于我们的世界观建设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包含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及其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外国先进的文明成果,必须大胆吸收;而“西化”、“分化”之类的东西,则必须清醒对付。我们主张,国家之间的关系应当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但是,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同中国及东亚发展中国家在人权观、主权观、发展观、文明观、民族观等等的不同,往往由于某些西方国家强加于人而发生冲撞甚至剧烈冲撞,则是一个带有长期性深刻性的事态发展。还要看到,在新技术革命、信息革命的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的经济优势包括金融优势,科学技术优势特别是知识积累和信息传输手段这两方面的巨大优势,再加上某些政治势力的利用,情况就更加尖锐、更加复杂了。
(二十)再联系历史,更加看到世界观建设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中国春秋战国到秦统一前的“诸子百家”实质上就是充分反映了当年世界观问题是何等深刻和复杂。如果说,同春秋战国到秦统一的社会大变动相伴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意义重大的“诸子百家”;那末近代以来,同中国由长期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大变动相伴随,中国和西方诸多流派的世界观和发展路线都曾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舞台上经受检验而决定弃取,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意义重大的“诸子百家”;到了今天,到了本世纪后期直至下世纪中叶,这方面的情况,不仅将同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大变动相伴随,而且将同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世界新的战略格局相伴随,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情况更加广阔复杂,意义也更加重大的“诸子百家”!正因为这样,世界观问题将在长时期内经常地反复地和不断变换形式出现,就不奇怪了。对这一点,我们应当有充分的精神准备。
(二十一)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真是语重心长啊!他在这里用了“中国的发展路线”的提法,又用了“特别是要教育后代”的告诫,很值得认真领会。这段话启示我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整套理论和实践,邓小平理论这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就是为我们民族贡献了这样一条发展路线,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和21世纪前50年如何加快发展、赶上时代、走在时代前头的问题。这段话启示我们,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胜利。这也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则“可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这段话还启示我们,坚持住这条路线,并使它得到完全的胜利的实现,教育任务是很重的,“特别是要教育后代”的任务是很重的。
(二十二)总之,鉴于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鉴于世界观建设的长期性、深刻性、复杂性,我们全党的学习问题,首先是我们领导层的学习问题,就格外显得重要和紧迫。我们的学习,当然应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是理论同各方面现代化实际知识和历史知识相结合的学习,是理论同当前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变动相结合的学习。这样来理解学习、对待学习,就可以常学常新。说过来说过去,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必须更加紧密地结合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的新发展。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中共十五大论文; 武装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