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研究概况分析——基于CSSCI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概况论文,心理学研究论文,CSSC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8)04-0076-04
一、引言
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属于一门交叉而综合的学科。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心理和行为,以便为人类生活、工作及其自身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或参考。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目前已发展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等。由于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涉及人的心理问题,因而心理学在各个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并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
心理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从成立至今,仅有100多年历史。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确立了自然科学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也成为心理学脱离哲学怀抱、走向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纵观心理学科史的发展,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特点,后来的理论往往是在同前一种理论的抗衡中形成的,它们从各自的视角对心理现象进行了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和解释。可以说,心理学自建立以来始终没有被整合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总体而言,由于心理学一开始就立志要向自然科学靠拢,于是实证的方法一直占据主流位置。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后,实证主义则更加受到大多数心理学家的首肯。直至今日,尽管人文研究取向已向其发起了质疑与挑战,但科学取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仍成为衡量心理学研究水平的最重要标准。
心理学发展至今,虽然已经出现过不少工具书、辞典、文献综述、发展近况之类的书籍和资料,但大多数尚为局部性的或专业领域的总结,缺乏在更为广泛而总体的数据上进行评估。本文将借助于2005-2006年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对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力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评价,不仅仅对本学科的期刊、学者、机构、地区的发文和被引进行统计分析,还将分析基金资助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将对心理学研究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研究特点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并改善其研究。
二、心理学研究概况分析
根据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7年公开发行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目录统计,中国公开发行的心理学期刊约20余种,排除二次文献类和其他非学术性期刊,中国公开发行的心理学学术期刊16种,CSSCI共收录心理学学术期刊7种[2-4]。2005-2006年,CSSCI收录心理学论文篇数分别为1306和1327,总计2633篇,在总量上低于哲学、历史学、中国文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考古学、外国文学等学科的发文量大体相当[5]。这个数字不仅包括本专业学术期刊所刊载的心理学研究论文,也包括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以及其他非心理学,如教育学、社会学期刊所刊载的心理学论文。来源文献的引用文献合计为38243篇次,篇均引文数为14.52篇,高于2000-2004年心理学论文篇均引文数(10.08篇),2530篇文章有引文,103篇文章无引文,有无引文文献比例为96.1:3.9。由表1可以看出,中国心理学文献的篇均引文数和有引文文献的比例逐年增长,说明中国心理学学科的学者越来越注重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日趋规范。
表1 2005-2006年CSSCI收录的心理学论文、引文概况(单位:篇)
年份 来源文献 引用文献(篇次) 篇均引文数 有引文文章 无引文文章 有无引文文献比例
20051306
17700
13.55
1254 52 96.0:4.0
20061327
20543
15.48
1276 51 96.2:3.8
合计2633
38243
14.52
2530 103 96.1:3.9
从引用文献的语种分析(表2)看,CSSCI收录的心理学论文引用文献数量较多,外文文献的引用数为26903篇次,加上译文数,达到27962篇次,约是中文文献的2.7倍。值得注意的是,论文引用文献的主要来源是英文文献和中文文献,其他小语种文献资料被采纳的比例很小。从表2的统计数据看,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相比,英文文献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明显突出,约占整个外文文献引用数(含译文数)的96%,比2004年增加一个百分点,说明当前中国的心理学研究以参考和借鉴外国特别是英语文献成果为主。从语种的变化走向可以看出,除英文、日文、法文的比例逐年提高外,其他外文语种的被引用比例则逐年减少。出现这种局面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当前心理学学术研究的成果多数是以英语为载体的。第二,目前国际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阵地集中在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也可以认为即使是其他小语种的学者,他们要想取得心理学的国际地位,也需要用英文来写作。第三,英文研究资料的可得性大,特别是电子英文学术论文的大量使用。20世纪后期,中国内地高校和研究机构所引入的外文数据库如psychoInfo、psychoarticle等多以英文研究论文为主。
总体来看,中国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与国际接轨,学科发展较为迅速。这显示,心理学领域的学者、学生直接阅读和吸收利用外文文献(特别是英文文献)的能力明显增加,这将有助于避免语言转换过程中断章取义等二次文献引用中易出现的问题。但用中文发表心理学论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中文不是一个小语种,但目前只是单面引用大量的英文文献,说明了中国心理学尚处于起步阶段。
表2 2005-2006年心理学论文引用文献的语种统计(单位:篇次)
年份中文
英文德文 法文 俄文 日文 其他语种 译文
2005 4871
122949 4157 10 490
2006 5409
145216 5 4
22 6 569
合计10280
26815
15 919
29 16 1059
表3给出了心理学被引文献的类型数据,对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在上述心理学论文引用文献中,期刊论文所占比例最大(75%),其次是图书(15%),下面的依次顺序为:汇编文献、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网络资源、其他、报纸文章、报告文献、标准文献、法律文献,对信函的引用尚没有出现在心理学研究中。可见,期刊论文以其周期短、信息量大、内容新颖而赢得国内心理学研究人员的青睐。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心理学研究的时效性特色。另外,网络论文的引用量排名虽然位居第四,但其数量仍然远低于排名第一的期刊论文。这涉及到引文规范性的问题,虽然作者的很多文献是直接从网络上取得的电子版,在标注引用时却没体现网络信息。后文还会对此问题详述。
2005至2006年,CSSCI收录的心理学论文涵盖了研究论文、综述、评论、传记资料、报告、译文等多种类型。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心理学研究成果主要以研究论文为主,占发文总量的89.7%,引文总量的88.2%,其他类型的文章相对较少,并且所占比重变化不大。通过比较各类文章的引文数量可以看出,综述型文章篇均引用文献数量高达21.8篇,研究型文章14.3篇,这两类文章的篇均引用文献数均高于所有文章的篇均引用文献数(12.0篇),其他类型的引用文献数相对较少(表4)。总体来说,心理学论文的引文数量较多,反映了心理学论文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也隐含了心理学同其他科学的同约性不够。
三、心理学领域基金论文的分析
鉴于心理学学科性质的综合程度较高,既有自然科学的量化要求,又有社会科学质的属性,所以心理学得到各类基金资助的跨度也比较大,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其他部委基金、中国科学院基金、省市基金等。表5统计了2005-2006年心理学基金论文的分布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心理学基金论文发表数量急剧增加,占CSSCI两年收录心理学论文总数的74.1%,与2004年的809篇相比,2006年增加了246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心理学论文数量最多,两年达到378篇,占全部基金论文数的19.4%;其次是教育部基金论文360篇,占总数的18.6%;另外,省市基金、国家其他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也占有较大比重[6]。从基金的层级分布看,国家和各省市地区都对心理学学科的发展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充分证明心理学学科的重要性得到了自上而下的认同。从基金种类的分布看,中国心理学研究仍然力图向自然科学靠拢,这对今后心理学研究广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了解各基金研究成果在心理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程度,表6对2005-2006年心理学基金论文被引数量做了初步统计。2005-2006年心理学基金论文的平均被引率为1.48次,其中国家自科基金的发文量、被引量以及篇均被引率均占据首位。被引篇数位居次位的是教育部基金,篇均被引率为2.10次,表明这两种基金对心理学研究的资助已经产生了效果,对推进心理学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从数据结果中可以看出,各基金项目对中国心理学学科资助有着较高的投入和产出比,其研究成果能够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与之前得出的结论一致,中国心理学发展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力度更大,其成果也更丰富、有力。
表6 2005-2006年心理学基金论文被引统计
基金
二年基金发文(篇) 二年基金论文被引(篇次) 基金论文篇均被引(次)
国家自科基金
378969 2.56
国家社科基金
221 66 0.30
国家其他基金
244251 1.03
教育部基金 360757 2.10
其他部委基金38 76 2.00
中科院基金 91183 2.01
社科院基金
0 0
-
省(市)级基金 288228 0.79
其他基金
331360 1.09
合计 1951
2890 1.48
四、心理学研究领域中论文和著作的影响分析
心理学被引论文和图书的比例与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有一定区别,其期刊论文的被引量是图书被引量的5倍左右(表3)。如果将被引次数较多的论文和著作主体加以分析,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一)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论文分析
2005-2006年间心理学期刊论文引用7次以上的为79篇。其中,引用次数最高的是华盛顿大学Anthony G.Greenwald和耶鲁大学Mahzarin R.Banaji合作发表的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attitudes,serf-esteem,and stereotypes,该文于1995年发表于Psychological Review,合计被引次数为23次。该文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往往发生于一种内隐或无意识的状态。所谓的内隐认知指的是以往的经验在不自觉中影响个体的判断。被引次数位居第二的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Diener等人发表在Psychological bulletin的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合计被引次数为22次。该文讨论了现代理论的主观幸福感,并强调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随后是北京大学王登峰教授于2003年发表在《心理学报》上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以及于次年发表的《中国人人格量表的信度与效度》一文。以上两篇论文在2005-2006年间合计被引用次数分别为21次和19次。国内学者之所以给予这些论文如此高的关注,其实是与中国国内社会发展和学术发展密切相关的。Greenwald等人对内隐认知的研究,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心理学界来说都是一个新鲜事物,受到了学界的极大关注。而中国现阶段物质与精神发展脱轨的问题引发了很多学者对国人心理健康、生活期望、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研究,Diener等人在主观幸福感方面所做的努力可以给国内学者以启发。另外,当代数理统计学科的发展对心理学科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量表类的文章也受到了较高关注。
2005-2006年间,在被引7次以上的79篇期刊论文中,前十位除王登峰教授的两篇文章外,其余全部为外文文献,那么我们在看到学术交流渠道畅通,学术视野开阔的同时,也必须承认中国心理学学科发展任重而道远。其次,就研究主题而言,主要集中在认知、人格、心理测量、理解和记忆等方面,表明目前中国心理学研究以基础研究为主,应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二)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著作分析
2005-2006年心理学论文引用6次以上的为92种图书。其中引用次数最多的图书是汪向东所著的《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两年被引次数合计为73次。其次为林崇德教授的《发展心理学》和杨治良教授的《记忆心理学》,被引次数均为24次,香港中文大学侯杰泰教授的《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和张文新教授的《儿童社会性发展》分列第4、5位,2005-2006年合计被引用次数分别为23次和21次。前三本书都是20世纪90年代的经典作品,后两本书是21世纪初出版的。国内发展心理学(或儿童心理学)的研究重地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在林崇德教授的《发展心理学》之前,他的导师朱智贤先生著有《儿童心理学》,可以说是对国内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贡献。张文新教授作为林崇德教授的弟子,侧重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研究,在发展心理学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也可以看出中国发展心理学研究学术梯队建设的延续性。《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是在大陆出版简体版中文书籍,且这几年侯杰泰教授多次到内地讲学介绍结构方程模型在心理学中的应用,也增加了结构方程模型这种高级统计技术的推广性。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学论文对图书的引用与对文章的引用,在研究主题和作者方面存在很多相似性,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与外文论文的高引用率相比,外文图书的引用数量不及中文图书。这与外文图书本身的数量、性质和可得性有关。第二,系统介绍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书较多,如叶浩生的《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黄希庭的《心理学导论》,车文博的《西方心理学史》等,这反映了西方心理学对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影响。第三,从出版社看,人民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几家出版单位所出心理学图书影响较大。总体而言,2005-2006年间,被引用6次以上的图书均是对心理学学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学术著作和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工具书和资料,这些资源的汇总将更有针对性、更方便地指导今后中国心理学研究人员的阅读和工作。
五、结束语
笔者利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5-2006年的数据对心理学这一学科领域作了多角度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心理学这样一个与时代紧密联系和发展迅速的学科,正在逐渐走向成熟。总体上看,心理学学科在改革开放后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但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恢复与重建,而且还尽快地跟随着国际心理学的步伐。具体表现在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等几个方面,其中有些学者持续成为引用率较高的学者,表明了他们在国内心理学界的影响力;再者,用英语发表论文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强势,无论是发表还是引用,英语的优势将会持续地影响中国的心理学界,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使用中文写作与发表的学者来说,都将在影响力上受到局限。再次,心理学通常用论文来发表成果,因此它在著作方面影响力不如其他学科,而且大多数著作也偏重手册与综述介绍。另外,中国心理学的总体研究深度还不够,应用性研究有待加强,领域内本土化研究还很缺乏,这些问题已经通过对外文文献的高引用率等反映出来。此外,从国家重视的程度看,虽然心理学具有非常明显的学科交叉特点,但国家其它部委的资助项目不多,近两年最多也就是22项(表5)。由此发现,中国心理学目前还缺少一种主流性的方向,各个具体的专业方向之间缺少彼此的对话与交流,一些有影响的成果同中国现实状况与发展之间有所脱节,心理学本身也同其他学科之间缺少借鉴,可见,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收稿日期:2008-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