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高校教职员工编制看我国高校发展潜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论文,教职员工论文,德国论文,看我论文,发展潜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各行各业的调整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也迅速增加。如何利用高校现有的人力物力来最大限度地培养人才,如何使我国高教发展驶上高速公路,这已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教育发达的德国办学经验中,找出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来。
一、德国高校教职员工的分类与职责
同其他所有条例一样,德国在《高校法》中对其教职员工的编制和职责都作了详尽的规定。按照有关规定,正规大学的教职员工分为教授、讲师、教研助理人员、兼职教师、教辅人员和非教研人员六大类。
教授 德国大学教授分为三等,其编制也含取得教授资格的大学讲师。教授应能独立负责一个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开设本专业范围内的种种课程,组织考试,接受学生的咨询,同时要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改等重大事务。此外,根据州教科部安排,还有义务在外校从事专业教研活动。除教学外,教授还应进行科研工作,并公布研究成果。
讲师 讲师应能单独承担教学科研任务,按其受聘身份开设本专业范围内的各种课程并组织考试,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改事务,接受学生的咨询。此外,讲师也应从事科研活动,并公布其成果。讲师的工作范围、形式是根据校长制定的有关规章确定的,并定期接受评估,以便根据情况变化予以调整。
教研助理人员 包括高级助教、高级工程师、助研和特殊课型师资。
a、高级助教 应能独立开课,同时兼做科研辅助工作。其发展方向是晋升教授,因此,应聘者除符合公务员招聘条件外,还应取得大学授课资格。
b、高级工程师 应能独立开课,同时兼做科研辅助工作。与高级助教不同的是,高级工程师的辅助性工作侧重于提供技术方面的服务,如:档案、资料、图书管理和仪器设备的使用。
c、助教 主要是作为教授的助手,协助其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助教应拥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自身业务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以便为取得大学授课资格作准备。助教的工作还包括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
d、教研助理 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服务性工作,包括管理教学仪器、设备及场所,同时协助其他教学人员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和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在工作上教研助理属教授领导,其教学任务同教授的工作协调一致,故未经正式委托不能独立承担教学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教研助理也可攻读博士学位,或为取得授课资格做准备。
e、特殊课型教师 属于高校特别教学人员,主要承担不属于教授任务范围内而又必须开设的课程的教学工作。这类课基本是以传授技能和知识为主,大多与我国的选修课相当。不同的是,德国的特型教师通常由派驻大学的公职人员、法官和其他公益事业的专业人员担任。
兼职教师 是高校特聘教学人员。这类教师大都受委托,从事一些专职教师未设或无法开设的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弥补课程设置上的缺陷。
教辅人员 主要在其主管教授、独立开课的教学人员或教研助理人员的指导下,在系、学术机构和技术部门从事辅助性工作,承担一些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管理事务。教辅人员可以担任学生专题小组的辅导员。
非教研人员 包括在高校各部门从事非教学、科研工作的各类人员,主要为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职员和工人。
二、高校教职工的工作量、师生比及人员结构
1、工作量 教学人员的工作量是由州教科部、内政部、财政部协调制定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其具体周课时数如下:教授为8学时(侧重教学工作的可为12学时);讲师为8学时;高级助教为6学时;高级工程师为4学时;助教为4学时;教研助理(公务员身份)为4—8学时(临时身份为4学时、长期雇员身份为8学时);特型教员为2—16学时;兼职教员根据情况协调。
根据规定,教辅人员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公益事业单位额定工作量的二分之一,即每周工作不超过19小时。非教研人员的工作量则按其受聘身份的不同分别以公务员工作制(适用于公务员身份者)和雇佣合同(适用于工人身份者)为标准。
此外,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学人员的工作量可以得到相应减免,具体如下:
校长:100%;校务理事会成员:50%;副校长:25%;系主任50%。
如果教授身为博导,带的又是博士班,其工作可计入工作量;若个别指导博士生则不计入工作量。
2、高校各类人员比例状况 由于高校的性质、层次、类型、规模等因素不同,各校人员的比例亦有区别,但相差不大。本文试以德国名牌大学亚琛工学院(亦译为亚琛工大)为例(表一),浅析德国高校人力资源的配置。
表一:亚琛工学院94—95冬季学期各专业师生比例表
注:1、医学及牙科医学系均包含国家考试办公室。
2、教学人员包括教授及各类教学人员。
3、教授类人员,包括教授及取得资格的高校讲师。
3、德国高校教职员工的特点 (1)终身制与流动制相结合。为保证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不断吸收新鲜力量,德国教师法规定,教授和获得教授资格的教员为终身制;助教则需要流动。这是因为:教授是教学、科研的核心力量,能独立从事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还要主持考试,担任学习指导,参与教学改革等工作。助教是教学科研的一支生力军,助教工作的目的是训练其从事教授工作的能力。对助教职位实行限期制,一般不超过五年。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同时也可以给高校带来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等。
表二、亚琛工学院1995年教职员工人数综合比较
教授人数教研助理教学人员非教学人员 教学与非教学人员比例
350 10531403 1147 1∶0.82
(2)教职员工比例特点。从表二中即可看出,亚琛工学院的教授与其他教员的比例为1∶3,这就是说,三分之一的中坚力量是稳定的,或者说,只有三分之一的教研人员是稳定的。其次,教学人员多于其他非教学人员,为1∶0.82。第三,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参差不齐,没有一刀切。最少的为1∶1.80(新教神学),最多为1∶68.5(艺术史),平均为1∶31.86。
(3)职称越高,任课越多。教授每周上课须达8学时,侧重教学的教授则要上12学时的课,而助教一般只上4学时的课。由此可见德国高校课时安排的科学性:助教正处于学术成长过程中,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进修,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便进入更高层次,而教授学业已成,正是传授知识的黄金时期。
三、对我国高校发展的启示
德国大学的规模通常都比较大,如慕尼黑大学、柏林大学等,学生数都在六万以上;一般大学为三、四万人。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才基本普及了高等教育,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是我们的教员比他们的少?是我们的校园比他们的小?还是在经费上无力办到?此皆非也。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得像他们那样。
1、改变学校格局。传统的学校格局是,大学包罗万象,一应俱全,从幼儿园、小卖部,到食堂、车队、招待所,应有尽有。这给高校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给办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这些非教育工作者,由于历史的原因,也要求享有教师、甚至教授(研究员)待遇。在经济还不发达的中国,这些附属单位尽管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但同时也给高校背上了愈来愈沉的包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的发展。高校要发展,后勤工作必须社会化。如果高校仍不能摆脱目前这种状况,是很难走出困境的。例如,某大学一年的医疗费超支就达500万元以上,而仅靠国家每年的拨款是远远不能填补这个“黑洞”的。再加上基建费、事业费不足以及这样那样的负担就捆住了高校的手脚。如果后勤社会化,高校起码在人员编制上得到控制,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扩大办学规模。纵观德国及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其教职员工数量基本与我国的相当,但他们的学生人数却比我们的多得多,归根到底,就是我们教学方法太陈旧,思想太保守。如德国,教员与学生比平均为1∶32;多者达1∶68。然而,他们并未因此而降低办学质量,照样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我国高校要迈开步伐,就不能老停留在故有的方式方法上,老是盯着师生比1∶10左右这个老框框,对教职员工不应一味地缩编,而是应该考虑如何扩大办学规模、增加广大适学青年的就学机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祖国建设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这才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
如何才能摆脱老的教学模式呢?首先要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过去几十年一直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课程形式单调,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而要改变这种传授某一专业知识的形式,就必须运用其他教学活动,如专题讨论课、实践调研讨论课、实例分析练习、工业实习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能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这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形式亦可减少教师的编制。
3、物尽其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设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这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能力、现有的设备、信息、直至办公设备的利用等。若能合理地运用好这些资源,即可挖掘出巨大潜力。如有的实验室里配备了先进而又昂贵的仪器设备,由于只给个别人使用而使之大部分时间得不到利用;再如,许多高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复印室和相关的办事机构,由于照顾了少数人的休息,造成了许多图书和设备的闲置。这真是令人心疼的浪费!倘若合理地安排,这些问题是容易解决的。
4、教育管理现代化。提高管理人员(包括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素质是高校改革的当务之急。事实上,我国目前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不是设备,而是管理。这主要表现在条例混乱、规章不齐全、办事效率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办公自动化水平不高等方面。这样一来,就耗费了大量的人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方面编制潜力更大,关键是提高他们的水平,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要施加一定的压力,引导他们走上科学管理的道路,促使他们适应现代化管理的工作,提高他们办事、办案的水平和效率。
总之,我国高校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关键是我们要尽早实现教育体制现代化、办学思想现代化、教学方法现代化。有了这些,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也可以成倍地扩大办学规模,为国家建设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