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中心血站 湖南湘潭 411102)
摘要:目的 探析成分制备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的原因,评价有效的处理方法。方法 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未实施血液报废相关应对措施的1000份血液样本作为参照组,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实施血液报废相关应对措施的1000份血液样本作为实验组,分析成分制备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的原因,同时比较两组样本血液报废发生率。结果 参照组血液样本在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发生率1.60%显著低于实验组的血液报废发生率0.50%,P<0.05,统计学具有组间计算参比意义。结论 制备血液成分过程中包括仪器设备、人为因素等引发血液报废的因素,因此需要临床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定期维护仪器设备、提升相关人员操作技巧,降低血液成分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的概率。
关键词:成分制备;血液报废;原因;预防方法
血液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药物不可替代的宝贵医疗资源,随着近年来国内医疗技术的高速发展,明显增加血液用量[1],且因存在有限的血液供应量,进而导致发生血库用血紧张的问题,血液采集过程中供血机构成分制备时候可能发生血液报废现象,所以需要提升有效监督管理力度,通过合理方式进行处理,以便于减少血液报废率。此文数据研究分析对象是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入的2000份血液样本,报道制备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的原因,评价有效的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参照组选为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未实施血液报废相关应对措施的1000份血液样本,男性500例,女性500例,最大年龄55岁,最小年龄20岁,中位年龄数据(36.21±3.21)岁,最大献血量400ml,最少献血量300ml,中位献血量(362.00±50.32)ml;实验组选为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实施血液报废相关应对措施的1000份血液样本,男性501例,女性499例,最大年龄54岁,最小年龄19岁,中位年龄数据(36.98±4.54)岁,最大献血量400ml,最少献血量300ml,中位献血量(350.98±55.52)ml。比较分析实验组和参照组血液样本一般数据资料,P>0.05,统计学不形成组间数据研究分析意义。
1.2 方法
血液样本采集之后保存于低温(4.0±2.0摄氏度)冰箱中,根据血液成本制备SOP实施分离处理,记录血液制备中报废血液情况。此时血站需要及时反馈报废血液样本信息,献血前严格检查和询问献血人员情况,将知识宣传工作做好,依据采血前咨询对其进行进一步筛选,将血压报废率降低;采血前和采血中需要护理人员积极引导献血人员,提升工作责任心和操作技术水平。实际操作中需要提升操作人员质量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并且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定期培训操作人员技能,此外成分科确保离心杯之间的对称平衡,在离心杯中装入血袋时应该及时处理好血袋导管,定期对离心机进行维护和校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分析参照组以及实验组血液样本制备血液报废发生原因以及发生率。脂肪血判定标准:肉眼观察血浆层浑浊现象比较明显,并且不透明,包括三种状态,即为重度、中度、轻度,超过中度即为脂肪血。溶血判定标准:肉眼观察淡红色血浆比较明显,在血袋中装入样本垂直静止24小时之后清液呈现出红色,肉眼不能进行准确判断,此时开展血浆血红蛋白实验检查,如果每升血红蛋白含量超过0.72g,此时即为溶血。容量不足判定标准:上称检查样本重量,如果标示量和容量之间差异超过10%,此时即为血液报废。颜色异常判定标准:血浆正常颜色是淡黄色,对其进行肉眼观察颜色差异明显,显示草绿色即为报废血液。血袋破损渗血判定标准:对血袋表面进行擦拭或者观察,检查是否发生漏液问题,或离心中是否发生离心杯渗血现象,近端血袋配血管处发生热合不严渗血现象,需要开展挤压检查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验证研究的2000份血液样本涉及的所有临床数据资料均输入到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展开处理,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行t检验,P<0.05,统计学具有组间计算参比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且研究2000份血液样本在成分制备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的原因
脂肪血是影响成分制备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的关键因素,颜色异常、破袋渗血、容量不足、溶血等次之。
2.2 分析且研究实验组和参照组血液样本在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发生率
数据研究显示,参照组血液样本在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发生率1.60%显著低于实验组的血液报废发生率0.50%,P<0.05,统计学具有组间计算参比意义。
表1实验组和参照组血液样本在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发生率对比研究
3 讨论
血站血液报废存在叫做发生原因,检验不合格报废、成分制备中血液报废、成品库报废等是主要原因。在此次研究血液报废原因过程中显示,脂肪血是研发制备血液成分过程中血液报废的的常见影响因素[2],颜色异常、渗漏、离心破带、热合不严等次之。脂肪血包括以下原因,如献血人员性别、年龄、体质量、饮食习惯等生理因素;血液供应时候血站面临紧张的情况,进而放松控制脂肪血力度,并且医生不能详细的了解献血人员的资料,采集过多的中度脂肪血。血浆颜色异一般是因献血人员服用保健品或者药物引发的,虽然成分科不能对其进行根本上解决,但需要成分科及时反映到质量管理科[3],依据增加采血环节控制质量机制来降低血液采集不合理现象。制备血液中渗漏和破袋极有可能和血袋质量、不准确的配平、热合不牢固、不恰当离心操作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所以,离心破袋率减少的主要依据就是规范成分制备人员范离心操作,并且及时更换或者检修离心机,与质量管理科及时沟通,减少不合格血袋购入几率[4]。制备血液中热合不严是诱发血液报废的常见影响因素,热合不严可能和同一位置反复热合、热合中塑料管道两端被外力牵拉、热合机工作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电压等存在一定关系,所以,需要制定科学的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定期培训操作人员水平,加强仪器维护保养力度[5-6]。
此次数据研究显示,参照组血液样本在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发生率1.60%对比实验组血液报废发生率0.50%更低,P<0.05,统计学具有组间计算参比意义。
综合以上结论,血液报废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多,需要临床强化采血质量管理、供血质量管理的水平,提升宣传力度,改善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切实做好预防工作,减少血液报废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小嫄.研究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9):1261-1262.
[2]严晓芸,范恩勇.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情况调查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110-112.
[3]赵光香.研究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7):21-22.
[4]罗怀雪,卢少芬,李结敏,等.成分制备过程血液报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2017,7(6):187-189.
[5]王承琳,杨文玲,张锡敏,等.天津市近三年成分制备过程血液报废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Z1):22-24.
[6]张彩兰.海东中心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7(8):66-67.
论文作者:袁峥嵘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2
标签:血液论文; 成分论文; 样本论文; 过程中论文; 实验组论文; 发生率论文; 原因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