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山水诗风格与视觉意象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象论文,视觉论文,风格论文,关系论文,山水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王维山水诗的冲淡风格,主要是依靠其诗中的视觉意象来表现的。他善于远距离地择取以静止状态为主的视觉意象,偏爱用平和、轻淡、单纯的笔墨描绘视觉意象在光线、颜色和背景印衬诸方面的特点,在用它传达作者情感上,王维采用一种客观化、退出文本的态势。这些因素促使王维山水诗呈现出幽静、旷清和闲远的冲淡品格。
关键词 冲淡风格 视觉意象 空间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是以冲淡为其主要特征的,这已是学术界的公论。何谓冲淡呢?司空图释之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①]。也就是说,它必须具备“闲逸、静默、淡泊、深远”的特点,形成“冲而弥和,淡而弥旨”[②]的意境。若从诗歌创作运思过程来看,它要求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应相互契合、浑融为一,物我处于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中,而不能采用世俗功利的态度审视自然。另一方面,诗人的主观情志应该通过意象自足完整地呈现,而不需主观的直接介入。那么,王维山水诗歌冲淡的风格,与其诗中视觉意象存在什么关系,从表现技法角度分析,王维诗的冲淡意旨是如何由视觉意象来传达和表现的,这是本文力图从新的视角和微观分析的方法加以阐释的问题。
一
王维山水诗歌对自然的观察大都从远距离开始,用摄影学术语讲,就是王维山水的空间感、画面感主要是靠远镜头完成的。这种观察视角选择的好处在于能够形成阔大、深邃的空间形象,造成由视觉意象合成的画面具有和谐、静谧、模糊的视觉特征,故而有利于整首诗冲淡风格的形成。诘其原因,主要是审美主体的远距离观察,导致了出现在诗歌中的视觉意象只有大致的轮廓和最主要的特征,至于其组成的各个部分的细节,则难于获悉。因此,由这些视觉意象构成的诗歌画面,色调上必然淡暗,光线则较为平和,景物的形态亦为作者的总体印象,而不是精雕细刻的描绘。现代绘画理论认为,人们空间感的形成,得力于空间中各事物的区别,而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事物之间相交之处具有不同的轮廓。故对读者而言,一方面他能够从作者所描绘的事物的最显著特征和大致轮廓中,获得对诗歌画面的确切感受;另一方面,由于诗歌意象组合的画面具有不清晰之处,也为读者自由地接受诗美,发挥接受主体审美创造力留下了相当的空间,并诱发了诗美的接受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能力来填充由视觉意象构成的空间中的空白模糊处。因此,当读者完成对整首诗歌的审美以后,由于这些山水景物构成的空间意象,不但渗透着作者的个人情感,也洋溢着读者个人的想象和热情,从而使整首诗构成的山水画面蕴育着无穷的“言外之意”,在读者已完成的审美感受中,对视觉意象的空间构成反而显得立体、富有层次和清晰。
如绝句《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进入诗境的视觉意象,皆为作者远视的结果。由于离观察对象的远距离,作者只能象使用一系列电影远镜头一样,缓缓地掠过远处日色、山光、夕景,来构成诗中的视觉意象。而这种对远处景物的观照,印象是模糊迷蒙而不甚清晰的,只能是对景物最显著特征、轮廓的把握。文中的一个“敛”字,其功用就在于能够把秋山与夕阳之间可以区分的轮廓标志出来。作者写远处的鸟,也只是让该鸟的最主要动作“逐”凸现在画面中。对这幅“秋夕鸟飞图”布彩敷色上,作者更没有精确、全面、细致的描摹,究其动机,则是其有意不使用近距离观察而引起的。
作者的这种构图方式,不但在其山水绝句中经常出现,在其山水律诗中亦多有采用。如《山居即事》起句“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作者一起笔就着力营构出一种淡远、迷蒙的景色氛围。而《渭川田家》的开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也是在展开诗境的起始部分,通过对远处夕阳西下、牧人驱赶牛羊而归的视觉意象,来造成一种暗淡、空蒙而又氤氲的冲淡境界。
王维对山水诗中的视境之所以采取上述视角,并着力营造一种朦胧悠远的画面感。就在于它能够为诗境产生一个巨大、空旷的空间,使读者个人的情性、想象主动地介入,使自己淡泊致远的冲淡诗风在接受层面上得以完成。
二
王维山水诗冲淡风格的形成是和他对所描摹的自然山水有意识的择取相联系的。我们只要对其山水诗作地较全面的分析,就可发现其诗中的山水景物,多以静止(或近于不动)的状态出现在由视觉意象构成的画面中。
作者笔下的山水物象,大多是隐隐青山、缈缈树木、萋萋荒草、碧碧苍天等一类没有生命和缺乏运动性能的物体。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田园乐七首》之四)等。即使涉及到现实生活景象,作者也不爱写热闹的场景,而是拈出静淡之处加以描绘,如“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七首》之五),“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山居即事》)。
对于以运动为常态的山水景物,作者也想方设法用静止的方式冻结它,使其保持一种凝固的状态,以此来泯灭景物的时间特征,突出其空间特征。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写“日落”、“潮来”,就是如此手法。地球自转对太阳而言便形成了日夜,人若直接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体验时间,当以日出日落最为显著,尤其是对日落的体味,更能够把握到时间消失的速度和太阳落下的过程,而作者以“江湖白”这种没有运动属性的颜色感觉来衬托日落的运动,结果致使落日失去了它的动态性,而以一种静态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感官中。“潮来”也是如此,作者以“天地青”的静止颜色感使“潮来”化动为静,使挟带巨大能量、充满速度感的涨潮场面,转化成一种凝冻的静态。“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汉临眺》)用的也是同一种笔法。对于汹涌奔腾、流速极快的汉江水,作者却把笔墨延伸到极远处,在人的感觉中,流水越远,则其速度越慢,若汉水流至于人的视力极限处,便自然静止不动了。
对于在视觉意象空间中必须表现的运动着的情景及自然风貌,作者极力渲染它们的力量、速度和以此产生的热闹喧腾,但却让它们发生于一个静止、安谧的巨大空间里,结果动态的事物反而给人一种更悠静、寂寥的心理感受。如“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送宇文太守赴宣城》),“江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渡河到清河作》),“雀噪荒村,鸡鸣空馆”(《酬诸公见过》),“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萍池》)。这些自然景象皆是表现事物的运动,但是诗歌给人的审美感受却是悠静和寥旷,其原因就在于作者善于以静止广阔的空间来对比运动着的景象物态。“秋空”的广袤深远,则“西江”如“铙吹”的清响便消泯得无影无踪,它只能反衬出“秋空”的静旷;泛舟的运行和大河的绵长宽广相比,则它的速度便如蚁行;至于“荒村”“空馆”与“雀噪”“鸡鸣”相较,寂静的力量与动物音响的力量对峙实在悬殊,鸡雀的鸣叫反而使人感觉到“荒村”“空馆”的巨大安谧。
上面三点皆是王维利用人的错觉、幻觉及化动为静等表现手法,来尽力刻划事物的静态,构造出一种寂静、悠远的视觉意象空间,其作用就在于从景物状态的设置上来实现其山水诗歌的冲淡风格。
三
王维山水诗歌冲淡风格的形成,还得力于他对由视觉意象构成的空间画面构图中的光线、背景、主要物象颜色的选用和处理上。
王维对山水诗歌空间的构成,喜欢营构一种淡疏悠远的画面,而淡疏悠远正是冲淡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王维在对光线的感受和把握方面,特别注重在不甚强烈、平和的光线下,物体所呈现的色彩现象细致体验上。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在这首诗中,作者不直写日照下的林中景象,而是以曲笔描述返影进入深林之中,由映衬在青苔上的折光形成的灰蒙景象,这种手法使用的结果,促使整个画面构图呈现出一种暗淡悠静的境界。再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清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等,皆是如此,在“返影”“深松”等环境中,光线的强度大为减弱,因而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的自然景物所呈现的色彩,就不再热烈、灿烂,充满着激情和燥热,而是一种温柔清凉、宁静和淡疏。所以,由此光线及其照临下的物体色泽及其构成的视觉意象和意境,就不能不洋溢着冲淡的情调。
在对物体色泽的描绘上,王维山水诗冲淡风格的形成亦得力于作者善于把诗歌意境空间中的主体自然物象,置于雨雾云水等背景物象中加以形容。而云雾水气在多数情况下呈暗淡的灰色,再加上这些背景物象都体积庞大、气势喧嚣,使处于此种基色下的主体自然景物本身的色泽,被迫融入这种基调中。因此,整首山水诗的空间意象画面的色调,便表现一种朦胧、悠远而又淡雅和静寂的风格。如《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漠漠”“阴阴”二词将诗歌视觉意象构图中的背景色——雨天水雾之气的灰蒙色调表现得非常形象,在这种基色中的白鹭、黄鹂也通过自身的色泽呈现出一种清新、醒目的功能,从而使整个诗境有如一幅秀逸的风景画,流露出幽静、邈远的况味。再如《汉流临泛》写山色:“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也有意识地把汉江、山等置于阔大辽远的天地之中,表现了汉水在整个意境空间里越流越小,最后消失在天地之外,而远景中的山色则若隐若现、朦朦胧胧;诗歌的意趣显然具有平远山水画的旷缈、萧疏的特色。《终南山》中的主体物象“青霭”的色泽表现手法亦是同样技巧,“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在空间画面中,读者体味到的也是一种清疏平淡的色彩美。
王维山水诗歌对冲淡风格的追求,直接影响了他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色泽选用。同一自然景物会因环境、气候、时间等条件和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光泽和色彩。为了充分体现自己诗歌的冲淡意境,王维在诗中较少用颜色词来确定视觉意象的外部特征。我们统计李白、杜甫、王维、李贺四人诗集中颜色词的使用情况,列表[③]如下:
人名 杜甫李白王维
李贺
颜色词总数 1366(个) 1734(个)
355(个) 511(个)
诗歌总数1436(首)
997(首)
479(首) 243(首)
颜色词出现频率95.1%
173.9% 74.1% 74.1%
统计结果表明,李白诗中颜色词的使用频率最高,而作为画家的王维在其诗中选用颜色词最少,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从艺术风格构成角度来看,王维冲淡的诗歌美学追求,是不允许过分刻划所描写的自然景物色泽上的繁丽和浓艳的,尤忌采用重笔去对物象敷彩铺金,其原因就在于由视觉意象构成的诗歌空间画面,如果物象的色彩过分地浓丽、或庞杂多样,则给读者心理上的感觉必然是热烈、执着、富有激情,或者是躁动、喧杂、混乱。这显然不利于表达王维诗歌中那种宁静、淡泊和飘逸的风格。
较少地使用颜色词并不是说不用颜色词,王维山水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颜色词“白”色达91次,“青”色达62次。王维之所以钟爱这两种颜色,是因为:第一,山水诗的意境和画面感必须依靠景物形象来呈现,颜色作为物体视觉感产生的重要因素,必须引入诗中;其二,青、白二色是王维观察视野中的山水景物的最基本颜色,而且简明,易于表现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色泽;其三,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青、白二色能给人的心理带来平和、安定的心理感受;其四,当时画坛正由金碧山水向水墨山水转变。上述因素的综合,促使王维爱用青、白二色来表现其诗歌的冲淡风格。如“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送严秀才还蜀》),“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青草肃澄陂,白云移翠岭”(《林园即事寄舍弟紞》,“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同崔傅答贤弟》)等皆是如此。
四
王维山水诗歌冲淡意境的形成,还与他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主观情感隐藏或无间地消融于视觉意象中有着紧密的关联。因而读者在接受其诗歌文本中,对他表现的情感态度、体验方式皆难从其诗歌中直接把握,所以从中体会到的作者情感也是较为淡和而缺乏力度的。
首先,作者个人常采取一种退出文本的态势,隐藏在由视觉意象构成的画面之外,避免自己对画面中的各种现象作出直接的情感判断。所以我们在阅读王维山水诗时,往往难于发现其个人的身影。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等,都是这样的例子。它们对于读者的接受过程来说,所提供的山水意象皆是具性自足、独立呈现的。从文本中,读者似乎觉察不到作者个人的情感倾向和特征,就好象一接触到文本,便无中介地同诗中所描绘的山水景观直接交流,而无需作者引路指点或评优道劣地介绍。这种有意识地取消诗歌文本中作者个人情意率性直露的表达,优点非常明显。就欣赏诗美而言,由于读者能够直接面对由诗歌文本意象召唤来的山水自然,不受作者价值判断的直接束缚与影响,从而使读者审美创造的空间更加广阔、审美创造的自由度和积极性也相应增加,自然所获得的审美愉悦也更加丰沛。而王维为了突出上述效果,还选择那些纯粹以自身物质性(如体积、色彩、亮度等)为主要特征的景物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使这些物象的非社会性(非人文性)一面在诗境中得予特别地呈现,这样做的效果,使得其山水诗在情感表现上亦具备了冲淡的品格。
王维山水诗中情感表现的另一类现象是,作者并不主动退出文本,而是采取泛化伪装的形式出现在诗歌中。象其诗中的隐者形象就是如此,例如“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欹湖》),“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倘留客,置此茱萸杯”(《茱萸沜》)等,无一没有隐者形象的存在,但这类高蹈远逸的隐者形象是一种脱离了王维自身爱好、风采、禀性等个人性格特征的泛化形象,即蕴含隐者共性的类型形象。因此,以上述面目出现的隐者,他们所象征的人格理想、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也同诗歌中的景物一起构成了另一类型的“无我之境”。虽然王维的这类山水诗中有人的活动贯穿于整首诗作里,呈现在诗歌的空间构图中,但读者依然可以从这些画面中发现:文本中的人并不是直接诉说自己情感的作者本人,而是融合了作者和其它隐者共同特征的“类型”,并且与文本中的景物形象整合成了一个有机的境界,作者作为中间媒介并没有直接出现在诗文中,读者仍可无中介地进入文本,参与由隐者及其环境互相交融、作用、化合而成的悠扬、静寂、温情的意境创造。
王维山水诗冲淡风格的形成,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上面只是从视觉意象这一微观角度进行剖析而得出的结论。从外在因素来讲,王维的“冲淡”诗风是和他继承发扬六朝文人的传统分不开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士大夫濯足清流,不染尘俗,以不同统治者合作的态度对待人生,这深深地影响了王维的人生观念。而安史之乱中的不幸遭遇、佞佛信仰也影响了他的山水诗歌冲淡风格的形成。尤其是他作为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开创者,其对水墨山水画的美学追求和独特的构境、取象及敷墨用笔的技法,直接影响了他对山水诗歌中视觉意象的择取、观察视角和色彩应用等方面。相传为王维所作的《画学秘决》中有言:“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远岫与云谷相接,遥天共水色交光”。这种水墨山水画创作的原则和王维山水诗中视觉意象的营构特色,有着惊人的相似。可见,其山水诗歌冲和淡泊的风格意旨是和其绘画理论的美学原则切契的。
收稿日期:1995-04-07
注释:
①司空图《诗品》。
②杨廷芝《诗品浅解》语。
③各人诗歌首数分别以仇兆熬《杜诗详注》、王琦《李太白全集》、《李贺诗歌集注》,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所收录诗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