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商业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从生产到消费,从产品到服务,从微观到宏观,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无不渗透文化因素。正如一位名哲所言,当今,没有文化的经营是无效的经营,没有文化的经济也是无发展的经济。当然,作为经济生活组成部分的商业活动,更不能没有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于是,商业文化便再度叩响了中国的国门。
一、商业文化历史的简单回顾
商业文化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专利,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当我们翻阅先哲、富豪们的传记、论著时,便可品味到古代商业文化的芳香。例如,古代的茶馆就是一种融文化与商业于一体的经营形式,它便是今天的音乐茶座的雏形。再比如,古代与近代的商业店铺的招牌、楹联及店堂的布置也无不包含艺术与文化因素。不仅如此,古代的商贾富豪们大都不乏文人墨客的素质。可见,在我国商业文化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
不仅我国具有悠久的商业文化历史,其他国家也早已出现了商业文化。例如,日本就是一个具有悠久商业文化历史的国家。诸如“论语与算盘说”、“义利两全说”、“经济道德合一说”等都是商业文化的典型体现。
但是,从建国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期,我国的商业文化却处于一个畸形发展时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不分皂白地批判了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将其视为封建文化并加以排斥,因此,割断了中国商业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第二,突出了政治的中心地位,使商业文化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商业文化的基本规律。
二、何谓商业文化及其基本内容
商业文化最本质的东西是强调人的道德、观念和境界。因此,我们认为商业文化应该表述为:商业活动主体在商业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商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从商业主体这个角度来看,商业文化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首先,是员工的商业文化。即在一个商业组织中,员工的个人修养、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直接构成商业文化的基础,因此,提高员工的个人修养是商业文化建设的最基本工作。
其次,是经营者或经营集团的商业文化。在现代社会里,经营者具体行使商业组织的经营职能,商业组织经营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营者或经营者集团的努力程度与经营水平,而经营者努力程度与经营水平的高低又与经营者自身的修养、素质、观念及专业知识即商业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经营者的文化训练、技术训练和个人品质修炼既是商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商业组织经营水平的主要途径。
其三,是组织或单位的商业文化。这一层次的商业文化是以员工与经营者的商业文化为基础的,特别是经营者的商业文化对组织或单位的商业文化具有更直接的影响与作用,但是组织与单位的商业文化毕竟不同于个人(员工与经营者)的商业文化,因此,必须在建设个人商业文化的同时,独立而系统地建设组织的商业文化。
2.从商业客体这个角度来看,商业文化则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首先,是商品文化。所谓商品文化是指商品中的文化,也就是说在商品中渗入文化因素。就商品文化而言,它是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文化效用)、样式(包括颜色)、商标(品牌)及包装等体现的。因此,只有在效用、样式、品牌及包装上提高文化品位,才能提高商品文化。
其次,是商业设施与设备文化。即经营商品的场所、设备渗入文化因素,如商场的建筑造型、颜色及内部装修,柜台与厨窗的设计、布置,商品的陈列与摆放等体现文化与艺术品位。其三,是商业制度文化,即商业组织的经营管理制度体现文化因素,也就是说在经营管理制度中更多地体现人的协作精神、自律精神和情感原则,尽量以软性的情感约束代替刚性的制度约束,以“耻的文化”代替“罚的文化”。
其四,是商业环境文化,包括内部环境文化与外部环境文化。内部环境文化是指在商业组织体内形成一种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外部环境文化是指商业组织体与外部社会保持一种良好的公共关系与公众形象。良好的公共关系要通过商业组织对消费者、政府、社区社会、协作者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来建立,即提供优质、廉价、安全的商品或服务,诚实纳税,遵守信用,积极参与、赞助社会公益事业等等;良好的公众形象除依靠良好的公共关系以外还应积极导入企业形象策略,即通过视觉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与行为识别系统来塑造与推广企业形象。
三、建设商业文化的现实意义
如上所述,商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商业文化的建设既涉及到商业主体道德、理念的更新,也涉及到商业客体环境的改善,因此,建设商业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就精神文明而论,我们认为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经济领域的精神文明,其基本标志是:良好的商业道德、良好的信用关系和良好的商业秩序;一类是政治领域的精神文明,其基本标志是:健全的民主、完备的法制和廉洁的政府;一类是社会生活领域的精神文明,其基本标志是:守纪、守约与守法意识的形成、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健康高雅的文化品位。由此可见,精神文明本身也是极其丰富的。
然而,我们认为经济领域的精神文明是整个精神文明的基础与核心,没有经济领域的精神文明,则不可能有其他领域的精神文明。这是因为经济领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领域,因而也是最能反映和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领域。例如,商业主体契约意识的淡薄便会产生无法遏制的债务纠纷,致使商业秩序的混乱;商业主体的偷漏税不仅大大弱化了国家的财力,而且也增大了社会的不公平及国家的治理成本;商业主体的“寻租活动”加剧了部分政府官员的腐败,从而损害了政治文明;商业主体的假冒伪劣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加剧了不正当的自卫行为;商业主体的野蛮经营带动了部分消费者的野蛮消费,等等不一而足。可见没有文化的或者野蛮的商业行为不仅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损害了人们的精神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讲,在野蛮经营的时代,是不可能创造出一个高品位的道德社会的,相反,只能加速道德沦丧,既不可能有政治的精神文明,也不可能有社会生活的精神文明。因此,商业文化是提高经济领域精神文明的唯一途径进而也是促进政治文明与社会文明的重要举措。
2.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
就物质文明而言,其主要表现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一般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微观经济单位的有效经营;第二,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三,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首先,微观经济单位的有效经营取决于微观经济单位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与运用,而人是最根本的生产要素,只要抓住人这个要素,充分发挥人的才智和积极性,有效经营就有保证,而商业文化建设恰恰又是以完善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加强人的合作为宗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商业文化建设不是有效经营的包装而是有效经营的手段。
其次,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一方面取决于微观经济单位的有效经营,另一方面又取决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就微观经济单位的有效经营而言,它与商业文化建设的关系,前已述及,故不再赘述。就宏观经济政策与商业文化建设的关系而言,我们同样可以论证出它们的直接相关性,例如,宏观决策者的专业知识、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不仅是科学决策的保证,而且也是廉政、自律的前提。
其三,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其实也是商业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例如,最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莫过于商业主体的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而我们认为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无与强弱直接同微观经济单位的经营理念、经营哲学、企业精神和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即商业文化有关。可见,纵使是物质文明建设也仍然同商业文化建设有直接的关系,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商业文化建设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
3.商业文明建设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纵观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当今社会已经是目标多元化的社会。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其目标都不是单一的。从个人来看,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也有文化需要;从企业来看,不仅要追求利润,而且还要追求经营的文化品位,即追求“阳光下的利润”或“合乎道义的利润”;从国家来看,不仅要有效率,而且更需要公平,不仅需要物质文明,而且更需要精神文明。因此,不论从哪个层次、哪个主体来看,经济文化一体化都是当今社会的基本潮流和必然趋势。而商业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完善与修炼商业主体的素质、人格,提高商业主体的文明水准,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商业客体的文化含量,改善商业环境,促进商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因此,商业文化建设不仅符合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必然趋势,而且也是推进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有效的杠杆。从这个意义上讲,商业文化建设既不是“化妆品”也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种“必需品”,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必需品”的需求弹性也将越来越小,甚至可能是完全无弹性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