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生物工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潍坊市生物工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赵光强[1]2004年在《潍坊市生物工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现代生物学取得了最辉煌的成绩,蛋白质、糖和DNA分子结构相继被阐明,试管婴儿、转基因动植物陆续问世,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启动,科学家成功地克隆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这些飞速进展越来越多地向人们表明,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工程产业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支柱产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生物工程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依靠技术和人才优势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保持了经济发展领先地位。在信息技术已整体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今天,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浪潮又向我们涌来,生物经济时代即将到来,这是历史给予我们赶超世界经济的最好时机,不能再容错过。 本论文对生物工程产业的特点、生物工程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潍坊市生物工程产业的资源状况、制约因素、现状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战略选择。 论文提出:潍坊市生物工程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是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海洋生物技术;大力推进生物工程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强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工作,推进生物工程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完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推进配套政策的实施和完善。 论文进一步分析了潍坊市生物工程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并提出了各领域的战略选择。生物制药领域的战略要点是技术创新、倾斜投入资金和产权保护;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战略要点是继续围绕农业科技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农牧产品深加工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战略要点是优先扶植与示范带动。 本论文的选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其目的和应用价值在于为潍坊市生物工程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依据,尤其是在重点发展领域上为政府和企业提出可以操作的方向建议。

于蕾[2]2014年在《潍坊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显着提升,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耕地日趋减少、环境不断恶化、优质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和显现。基于这种情况下,农业发展的功能得到演化,不断出现创新理念,农业发展的作用也日渐得到拓展,“都市农业”应运而生。文章通过构建潍坊市都市农业经济发展的评估模型,通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潍坊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评判,就结果显示来看:目前潍坊都市农业发展体现的价值仍旧是以经济功能为主,其次是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而现阶段能够增强潍坊都市农业经济功能发展方向为出口农业,其次为深加工农业,再次是生态农业和休闲教育农业;随着潍坊经济实力的增强,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将进一步被逐步弱化,转而加强其社会功能及生态功能。本文试图立足于当前潍坊农业资源优势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提升潍坊都市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和具体的对策。潍坊市发展都市农业,必须要制定全面的总体发展规划,创建新的创新机制和服务支撑体系,提高农业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推进潍坊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孟凡东[3]2012年在《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系统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方面重视的程度不断增加,我国畜牧业的生态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取得了快速发展和进步,但生产规模的快速膨胀的同时,又带来了许多突出的问题和矛盾,成为了影响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畜牧资源不能得到科学开发和有效利用,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生产方式有待加快转变,生态畜牧产品消费理念还未形成。这些问题产生原因复杂,而又相互联系和影响,因此明晰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内涵、结构及作用机理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论文从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和构建阐述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问题。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畜牧业生态经济理论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分析对比了国内外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为明晰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方向,明晰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要素、内在结构及其作用机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本文重点分析了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子系统构成,利用系统动力学分析了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内在要素因果关系和整体系统的内在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对潍坊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进行了仿真,探析了潍坊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趋势和建议。综合上面研究分析,对我国畜牧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战略选择提出了对策建议。

刘显世[4]2017年在《山东会展业发展研究(1990-2014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中战略转型的实施,会展业成为城市通往世界的大舞台,同时也是参与世界竞争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且因其具有增长快、效率高的特点,更能够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国际上诸多发达城市每年都会凭借其优良的软硬件条件举办众多大型国际性会展,借助会展经济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对当地经济的繁荣和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大力发展契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会展业,有利于推动我国当前形势下的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中国的会展业逐步发展并日益走向成熟和规范,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10余年间,中国的会展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构建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国内学界关于会展业的相关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恰逢国内会展业快速发展期,并在最近十余年逐步形成研究热潮。基于作者多年从业经历和学术专注考虑,本文选择该时期(1990-2014年)的山东会展业作为研究对象。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加大传统制造业向第叁产业特别是教育、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力度。会展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业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山东省成功举办文博会、艺术节等各种大型综合展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省内会展场馆数量和质量,加强了与会展相关服务业的配套建设,提升了山东省承接、举办展会的能力,为今后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内容方面,本文从历史学学理逻辑出发,集合文化产业研究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和文献学、社会学理论等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历史与现实,系统研究国内外及山东省会展业发展历程和趋势。通过比较借鉴国内外会展业的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有针对性地对山东省重要的节庆、展会的案例分析,提出推动山东省会展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具体而言,本文的核心部分即四至九章,其中第四章综合评述了山东省会展经济的萌生、产业要素的培育,这一阶段的山东省会展活动对产业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五、六章主要评述山东省会展产业的形成期和成长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至本文的研究节点(2014年),在全国及山东省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形势下,处于形成期的山东省会展业在这一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形式及产生的影响,提出山东会展业对城市品牌的成就。进入21世纪后,在这一阶段的特定环境下山东省会展业迎来了产业成长阶段,作为社会文化产业的主力形态,会展业成为山东省社会经济的新兴产业,着重分析了这一时期会展业的主要形式、产业的鲜明特征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第七、八章分别通过对山东省重要的节庆活动(中国十艺节和各地区的特色节庆)、会展活动(历届山东省文博会)的梳理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山东省会展业发展的理解。通过以上分析,第九章提出了山东省会展业要不断加强优势、突破瓶颈,对会展业的发展有了更加科学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对策建议列举如下:1.进一步加强山东省会展业的发展优势,包括高效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强化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和进一步做靓会展产业的品牌;2.对山东省会展业的问题进行诊断,并给出相应的意见建议,包括:(1)全面提升山东省会展业的市场化水平;(2)加大山东省会展业的品牌培育力度;(3)加快山东省会展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步伐;(4)提高山东省会展业场馆建设与利用水平;(5)补强山东省会展业专业人才的短板;(6)提升山东省会展业配套服务功能;(7)健全山东省会展业相关政策法律体系。从目前已有的中外文献看,选取产业发展历史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主要对山东省会展经济从要素的培育、产业形成期、成长期的生命周期角度分析和研究会展业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出发,通过对山东省会展业的形成及成长、典型案例进行考察,分析了各阶段会展业的市场环境和演化成长特征,实现了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的多维度研究。为全面了解山东省会展业,其中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会展业发展经验,借鉴和探讨会展业的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李翠鸿[5]2008年在《山东半岛产业集群与城市群互动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城市群,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城市群的发展是以一定的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是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结构在一定地域空间的集聚。因此,城市群与产业集群有着密切的联系,简单来说就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使城市群竞争力得到提升,城市群的发展与完善为产业集群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文章以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群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首先对两者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了理论阐述,然后以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为实例,定量分析了在该地区两者的贡献量,最后提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产业集群的总体思路。文章中所讨论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八个地市,其中有两个副省级城市,6个中型城市,22个小城市。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产业集群的研究范围,具体分为12大类,17个亚类,它们都属于制造业。产业集群通过乘数效应、扩展效应等机制来推动城市群的发展,另外,产业集群也通过分工、交易费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技术创新行为因素对城市群施加影响。总而言之,产业集群有助于城市群体系的完善,提高城市群的竞争力。城市群利用群体的内聚力完成其成长过程中的集聚,同时也伴随着扩散,影响城市群扩散作用的因素包括:人口压力、城市中心的竞争、物质结构老化和运输方式革命,城市群的这种集聚与扩散为新的产业布局提供了空间。城市群功能整合的过程中伴随着产业的高度分工,分工的后果就是产业集群的形成,由于受距离衰减规律的限制,企业对外扩张对象和地域的选择受到地域上临近性和相似性的限制,而高度整合的城市群正好具备了这方面的条件,成为产业集群形成和广泛分布的理想地域。文章在定量分析产业集群对城市群的影响时,选取地方化经济结构、比例偏离结构、差异偏离结构叁个指标,通过建立模型,用SPSS13.0进行多元回归,量化了产业集群对城市群的作用。用城市流强度所反应的城市群的集聚与扩散和城市群内的主要因子,分别对产业集群的地方化经济结构做相关分析,另外用城市群位序-规模指数所代表城市群的整合程度(城镇体系),与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做定性判断,得出结论。综合不同类型的定量分析,确定结论,即:目前,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集群对城市群的作用大于城市群对产业集群的作用。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选取的模式和构想。文章对我国城市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关系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谷佃军[6]2010年在《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研究》文中认为山东是我国沿海经济大省,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视察工作时提出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从全国大局高度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逐步成型和《黄河叁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正式通过,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迎来重大战略机遇。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面对日益枯竭的海洋资源和污染严重的海洋环境,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发展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立足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首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等,构建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蓝色经济区理论和模型分析等,分别从主导产业选择、产业布局优化和区域布局优化等方面对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实现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为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和理论指导。本文首先在借鉴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山东半岛实际情况,构建适合山东半岛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参考国内和国际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海洋产业发展标准等确立指标评价标准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据此得出如下结论:目前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为0.55,处于中度可持续发展状态。具体来看,制约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人均地区海洋生产总值、海洋科技经费占地区科技经费比重、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海洋科技人员占海洋从业人员比重、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沿海地区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沿海地区总面积比重、海洋生产总值与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比率以及海洋生产总值与地区工业废水直接入海排放量比率等。按照山东半岛海洋经济目前的发展趋势和速度来看,实现可持续发展度达到0.8—0.85的较好水平还需要14年,也就是到2021年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实现强可持续发展状态。在对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优化和区域布局优化叁个方面对山东半岛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进行探讨。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以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和主导产业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发展趋势分析、总量贡献度分析、增速贡献度分析和未来发展值预测等方法对山东半岛主要海洋产业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运用波士顿矩阵法对山东半岛未来重点培育的海洋战略产业进行分析,得出山东半岛海洋经济主导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修造船业、海洋油气化业,未来培育的重点产业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布局优化方面,综合运用产业集聚理论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依据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原理,对山东半岛主要海洋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发展重点进行了规划。在区域布局优化方面,以蓝色经济区理论为指导,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山东半岛主要7个沿海城市—青岛、烟台、威海、滨州、日照、东营和潍坊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布局重点进行分析,并对山东半岛生态保护区布局进行了规划。

崔照忠[7]2014年在《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全球城镇化加速,生态危机也趋加重,以生态城市建设为目标的全球生态化运动也随之成为一股浪潮。与其相伴,中国县域的城镇化进程也进入加速期且生态问题不容乐观。面对城镇快速发展所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必须亟待迅速转向。因此,城镇的生态问题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转变传统的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势在必行。结合这一时代背景,本文回顾了生态城市理论的产生、发展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了区域生态城镇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将生态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提出用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理论来解决中国发展中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这是发展中国家摆脱发展的困境,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理论要求,更是中国县级城市,尤其是快速发展中的县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论文应用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调查统计法以及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和城镇化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叁个层面,六个维度”的区域生态城镇系统的概念,构建了生态化与城镇化相结合的区域生态城镇化理论,提出了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并且构建了区域生态城镇化的评价体系。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实证分析,以山东省青州市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为例,用所提出的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最后提出了青州市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和具体对策建议。论文在建构“叁个层面,六个维度”区域生态城镇系统模型上,提出该系统由物质、功能、意识叁个层面以及空间、经济、社会、自然、文化、政治六个维度构成,而且是主体多元、自然与人工环境相融合、开放的地域生态系统。在概括区域生态城镇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对其要素与结构及其运行规律进行了分析,对它的功能与特征进行了总结。论文在区域生态城镇化理论研究上,首先将区域生态城镇化定义为: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城镇和乡村的居民用自然生态方式与所在区域生态城镇系统相互作用而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实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然后提出了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六条原则;最后将城镇化与生态化相耦合,用情景分析法优选了适合中国发展的最佳模式,并指出县域城镇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就是区域生态城镇化。论文在区域生态城镇化动力机制建模研究上,首先总结分析了传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认为传统城镇化是在政府规划引导力、市场经济驱动力、科学技术推动力、政策法规促进力四种合力作用下,各种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集聚的过程;然后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区域生态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概念,提出了内外动力源共同作用的生态城镇化动力机制,其中内在动力源是动力主体的共同愿景,外在动力源是生态前景吸引力、政策法规引导力、生态文明驱动力、资源环境挤压力、科技创新支撑力;最后运用前面提出的理论构建了青州市区域生态城镇化动力机制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在建立区域生态城镇化目标与评价模型上,构建了有别于传统城镇化以发展为主体目标的评价模型,提出了目标全面多维的区域生态城镇化评价模型,用层次分析法将“叁个层面,六个维度”区域生态城镇系统构建成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并用该模型对青州市区域生态城镇化水平进行了评价。最后,在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山水花都、幸福青州”为目标的区域生态城镇化建设方案,分阶段实施青州市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战略,并建设性地提出青州市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构建协调的生态空间、健康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社会、高效的生态经济、创新的生态文化、民主的生态政治六大体系。论文对青州市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结论,对于发展中地区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全国区域生态城镇化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借鉴和引导作用。

任培[8]2014年在《潍坊市寒亭区观光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发展阶段,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二、叁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与实现农民小康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措施和有效途径,这对于解决“叁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崛起之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观光农业,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优势,对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大、做精、做强观光农业,进一步发挥观光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叁生”功能,推动我国观光农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观光农业进行研究分析,同时结合寒亭区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由于存在起步较晚、项目类型过于传统、缺乏突破意识等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及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政府对观光农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二是制定科学的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叁是依靠科技进步,稳步提高观光农业管理水平,四是转变观念,促进对观光农业的资金和人才投入,五是加强农业和旅游业的联系,携手开发农业旅游资源,六是稳步推进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七是健全现代观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实现观光主导产品与辅助产品的相辅相成,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挖掘生态价值的良性统一,实现寒亭区GDP与叁农发展的同步增长,最终有助于实现寒亭区观光大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鞠增玉[9]2009年在《潍坊市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文中认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作为评价与改进地方政府绩效的一种重要工具,是现代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及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绩效评估从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开始探索起步,到20世纪70年代英美等国家兴起新公共管理运动,迄今已经形成一股世界性潮流。不仅产生了众多的理论流派,而且在操作层面上也日益规范化、制度化,并在改进政府绩效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效率型转变,政府绩效评估也由学术界引进、探索,发展为学术界的理论研究与各级政府的实践活动相互促进的局面。在整个绩效评估机制的建设过程中,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处于基础和关键环节,指标体系决定着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在政府绩效评估中,指标是评估目标的具体化。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是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套设计科学的指标体系,就无法进行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化、科学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政府绩效评估的水平和质量。潍坊市自2006年起对各县市区实行政府绩效指标量化考核,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亟需做进一步优化设计。本文深入研究和梳理了国内外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总结了发达国家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回顾了我国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各地的探索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指出了潍坊市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方法,遵从指标设置的一致性、可测性、可比性原则,设计出了一套适应潍坊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60个叁级指标以及各个指标的权重组成。在指标筛选和体系构建的技术运用方面,本文以政府职能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平衡计分卡理论和绩效棱柱模型为指导,按照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资源与环境、现状与潜力、城市与农村、政府与公众、投入与产出、质量与效率等相协调、相对应的原则,从常规统计指标、潍坊市发展战略目标、山东省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国内学者研究成果以及各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选择指向性、代表性强的110个指标,建立备选指标库。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评价的方法筛选出60个指标。再根据分类分层设置的原则,构建起各层级之间逻辑严密、战略导向清晰的叁级指标体系。同时,本文改变以往凭设计者主观意愿赋予各个指标权重的传统方式,通过专家评分、数学计算等方法赋予各个指标权重,进而实现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科学量化。这对于潍坊市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是一个重大改进和优化,对各地进行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设计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蔡志睿[10]2016年在《聊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需求不断提高,新的产业形态不断涌现,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不断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可以有效地改善经济结构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尝试通过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期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互为保障、协调推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聊城市也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但是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力图通过研究,为改进聊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本文首先界定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政策和公共政策的概念,介绍了聊城市主要文化产业政策,通过全国第叁次经济普查数据分析了政策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绩、不足和原因。在财政扶持、税费优惠、投融资、工商管理和价格、土地扶持、人才等六个方面的政策的支持下,聊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企业和个体均享受到政策红利。但是,因为思想观念不解放、各类文化资源没有做到有机统一和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部分政策制定不合理或政策执行还存在一定困难。欧洲、亚洲、国内和省内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为聊城市提供了参考和借鉴。针对聊城市文化产业政策现状,应从政策的规划与设计、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叁个方面进行改进。在规划设计方面,应合理制定规划、打造聊城特色,丰富政策内容、注重古今统一,了解目标需求、坚持服务大众,遵循发展规律、科学制定政策,注重人才引进、聚集高端精英;在政策执行方面,应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优化管理机制,降低准入门槛、盘活市场活力,拓宽传播渠道、推动融合发展,严守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刺激文化消费,创办节日活动、推动公众参与;在文化产业政策评估方面,应提高重视程度、全面开展评估,规范数据采集、提高评估质量,部门协力合作、明确职责分工等。

参考文献:

[1]. 潍坊市生物工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赵光强. 南京工业大学. 2004

[2]. 潍坊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 于蕾. 山东农业大学. 2014

[3]. 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系统分析[D]. 孟凡东. 青岛大学. 2012

[4]. 山东会展业发展研究(1990-2014年)[D]. 刘显世. 山东大学. 2017

[5]. 山东半岛产业集群与城市群互动发展研究[D]. 李翠鸿.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6].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研究[D]. 谷佃军.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7]. 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D]. 崔照忠.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8]. 潍坊市寒亭区观光农业发展研究[D]. 任培. 山东农业大学. 2014

[9]. 潍坊市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D]. 鞠增玉. 山东大学. 2009

[10]. 聊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 蔡志睿. 山东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潍坊市生物工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