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安全研究综述_旅游产业论文

旅游业安全研究综述_旅游产业论文

旅游产业安全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业安全的概念提出与理论发展

1.研究历程

对产业安全问题的关注是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跨国投资的增加而逐渐加深的,在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中大量应用了国际贸易和产业经济学的一般理论。

国际贸易及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为产业安全的概念提出和理论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长点。国际上的专家学者从以上学科背景出发,以制造业为重点,构建了有关产业安全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大集团战略、品牌化成长、政府产业政策引导下的民族产业成长路径设计、区域合作等。

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中一部分学者从汽车、金融等特定产业进行了研究,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则对一般性的产业安全进行研究。

2.产业安全概念的由来与演化

“产业安全”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某产业中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事故防范,这实际上把产业安全等同于生产安全,划归为技术操作问题,多见于制造业中,如日本的一些以产业安全为标题的书实际上是指此类含义;另一种广为接受和应用的含义是从国际贸易领域提出的,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这方面的代表性文献包括张奋勤(1999)、马建会(2002)、王培志(2003)等学者的论述。

还有一部分学者如谢峻峰、程燕婷(2002)、张志君(2002)等人从特定的行业出发,对各自研究金融、电视等产业作了产业安全的界定。赵世洪(1998)则认为国民产业安全是指一国的国民产业在国际竞争中达到这样一个状态,该国国民在得到既有或潜在的由对外开放带来的产业权益总量时所让渡的产业权益份额最小,或在让渡一定国民产业权益份额的条件下其由对外开放引致的国民产业权益总量最大。简单地说,就是要在国际竞争中达成国民产业权益总量和其在国内份额的最佳组合。

二、旅游安全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1.研究历程

安全是影响旅游决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旅游学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基础概念体系,证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并已经从新兴的研究范围发展到了成熟的多学科研究领域(Long,1998),但是,旅游安全研究至今仍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研究论著少而零散。

国际方面,国外旅游安全研究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犯罪等社会不安全因素对旅游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旅游安全引起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并形成了旅游安全研究历史上的阶段性高潮。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献和主题活动主要有:“填补(旅游安全研究)空白的第一本重要著作”——《Tourism,Crime and Security Issues》、1995年在瑞典召开的题为“Talk At The Top: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ourism Security and Risk”及1997年在克罗地亚Dubrovnik举行的题为“War,Terrorism,Tourism:Times of Crisis and Recovery”的国际会议。

国外旅游安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与恐怖主义(terrorism)、旅游与犯罪(crime)、旅游与战争(war)、旅游与政治不稳定(political instability)等,偶尔也涉及对景区游览安全、饭店火灾等偶发性安全问题的研究。从内容上看,多为从社会学角度对旅游安全具体层面的个案考察。

国内旅游安全研究甚少,大多是对现象的描述,很少有深入的个案研究、理论分析和跨学科研究,而且大多是从行业管理角度展开且停留在操作层面,主要集中在饭店安全(如郑向敏,1996、1997、1998)和旅游保险(郑向敏,1996)等。郑向敏教授主持的国家规划办项目的结项成果《旅游安全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旅游安全的专题著作(郑向敏,2003)。黄建军(2000)开创性地对昆明旅游犯罪进行了实证性的个案研究。其他还有申葆嘉(1999)、邹统钎(1999)、王健(1999)等从社会影响角度对旅游犯罪问题的描述性探讨。此外,旅游管理部门和行政部门也从行业管理和法制建设方面制定了旅游安全的相关政策、法规,如《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重大旅游安全事故报告制度试行办法》、《吉林省旅游安全管理办法》等。与旅游安全直接有关的典型个案研究则是郝革宗的《一次灾害性旅游安全事故剖析——以贵州省马岭河风景区“10·3事故”为例》。

“非典”发生之后,国内开始了对旅游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这一时期涌现的大量文献可以视为旅游产业安全研究领域的拓展,如张广瑞、魏小安主编了《中国旅游业:“非典”影响与全面振兴》一书。该书收集了非典发生后旅游业做出的相关研究,内容涉及非典影响、应对措施、危机管理、形势判断、政策动态、振兴策略和国际借鉴等方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于2003年8月20~22日召开的“后SARS时代的中国旅游业国际研讨会”及会议期间编辑的论文集则是中国旅游产业安全研究得以深化和发展的标志性主题活动和典型文献。

2.旅游安全的定义与类别

对旅游安全的概念界定,张进福(2001)首先将旅游安全进行了系统分类:从旅游业运行的环节和旅游活动特点看,旅游安全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六大环节,可相应分为饮食安全、住宿安全、交通安全、游览安全、购物安全、娱乐安全六大类;从旅游学研究对象看,旅游安全可分为旅游主体安全、旅游媒体安全和旅游客体安全。旅游主体安全即旅游者安全;旅游媒体安全集中表现为交通安全和旅游从业者安全;旅游客体安全即旅游资源的安全,涉及资源的保护、环境容量与可持续发展。如果把旅游安全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应包括:基础概念体系、影响研究、表现形态、时空特征(规律)、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模式和学科内容建构。

(1)从旅游者角度研究旅游安全

在《旅游安全表现形态和时空特征》一文中,张进福(2001)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旅游安全问题发生的类型可以分为5种,而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征(规律):随旅游(项目)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具有季节性差异和时间分布规律;在旅游业运行的各个环节表现不一;与旅游地构成要素组合及空间布局关系密切。

(2)从旅游企业角度研究旅游安全

从企业方面研究旅游安全,主要集中于从危机角度对全体旅游企业安全的研究。旅游危机是指影响旅游者信心、妨碍旅游业正常运转的任何不可预见的事件。其中包括对目的地形象造成不安全影响的洪水、飓风、火灾、火山爆发等事件,也包括将对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产生影响的国内动荡、意外事故、犯罪、疾病等事件,甚至也包括诸如汇率的剧烈波动等经济因素。

国外学者对这方面极其关注。Sonmez、Apostolopoulos和Tarlow对饭店的危机类型进行了分类,指出饭店业在“9·11”危机中受到重创,对于任何一个受到恐怖袭击的组织而言,只有通过协调人力、财力和公关力量才能渡过危机。他们提倡企业要有一套精心计划和组织的危机管理策略。通常饭店经理要接受必要的培训,在饭店经营过程中处理各种类型的危机,如地震等自然灾害、食物中毒等安全问题、抢劫等治安问题、种族歧视或性骚扰等指控。有效的微机管理措施能够减少这些事件对饭店的负面影响,将饭店形象的损害和营业收入的损失降到最低。

3.旅游安全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及控制

张西林在《旅游安全事故成因机制初探》中分析了可能造成旅游事故的各种因素:旅游环境方面有自然环境方面的如地震、火山爆发、塌陷、地裂、崩塌、滑坡、泥石流、暴雨、洪水、海啸、沙暴、尘暴、有毒气体污染、部分凶猛野生动物、有毒植物、昆虫、环境污染、核辐射、传染病等;社会环境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来源于社会与管理灾害,包括战争、恐怖主义、社会动乱、犯罪活动、火灾、旅游设施管理差错等引起的灾难或损害;旅游者方面,当旅游者刻意追求高风险活动或处于过于放松状态时无疑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此外,管理方面的失误也会造成安全事故。

戴斌等(2003)建立了SARS对旅游产业的影响机制模型,对于宏观方面的因素对旅游产业安全影响(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

他们认为SARS主要通过3个路径对旅游业的运行主体发生作用:一是危机导致旅游企业主动做出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方面的调整,主要减小营业规模;二是旅游产业的服务对象,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消费行为在疫情发生期间以及之后产生了变化,从市场需求总量和消费结构等方面导致旅游产业发生变化;三是政府机构和旅游促进组织针对SARS疫情的发展而出台的各种法规、政令、产业政策和行政管制,对旅游供求两个方面产生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疫情期间,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中国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宣布疫区名单、发布旅游警告、限制入境等,对中国旅游产业的供求主体和行政管理主体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三、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1.有关城市旅游竞争力方面的研究

(1)研究历程

我国学者对城市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研究多集中于如何把具体某一城市建设成国内著名旅游城市或国际化旅游城市,而较少从竞争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开始于近几年。

(2)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及表现

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市的旅游业在与其他城市的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差别优势和城市综合素质。从旅游供给方面看,城市旅游竞争力具体表现为旅游资源的丰裕程度,旅游交通的可进入性,旅游景区的数量、档次和级别,旅游企业的接待能力等;从旅游环境来看,城市旅游竞争力表现为城市市容环境、交通环境、治安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质量等;从旅游市场促销方面看,城市旅游竞争力体现为城市旅游促销费用总额、人均促销费用、联合促销的组织机制等;从旅游经济活动的最终效果来看,城市旅游竞争力表现为旅游总收入、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接待国际旅游者人数和收入、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和收入、国外旅游者人数占入境旅游者总数的比例、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人均旅游消费额、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市民出游量等。如果从动态角度来分析,旅游竞争力又可以分为现有旅游竞争力、潜在旅游竞争力和未来旅游发展竞争力(李树民、陈实、邵金萍,2002)。

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旅游产业本身素质和城市旅游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持续发展壮大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表层的旅游产品竞争力、操作层的旅游企业竞争力和内因层的旅游生产要素竞争力等3个层面上(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2003)。

(3)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

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2003)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他们首先界定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然后构建了一个量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郑州市与北京、南京、西安等3个城市进行了评分与对比。这一指标体系共分4个方面:①城市旅游竞争业绩评价:从现在的旅游收入、旅游接待量和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3个方面来评价;②旅游竞争潜力评价:从旅游资源条件、旅游资金来源和旅游技术人才3个方面来评价;③城市整体环境支持力评价:从城市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其他环境3个方面进行评估;④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即对城市旅游竞争业绩、竞争潜力和城市旅游环境支持力进行综合评价。

(4)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途径

陈兆昆(2001)研究了如何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他认为目前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存在着旅游市场总量小、对自然资源破坏大、产品缺乏特色、政府投入力度小的问题,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加强城市旅游环境的建设,包括硬件与软件的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宣传促销功能;加强城市法规体系的建设;加强旅游产业信息化的建设;加强旅游产业规模化建设。最后,他提出了3种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不同的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进行选择,它们分别是以发展为目标的战略、以扩张为目标的战略、防御性的战略。

还有不少国内学者选取北京、上海、西安、郑州等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一城市作了“城市旅游”发展的研究,其中以研究上海的学术成果居多。

于英士(1993)研究了北京的城市功能、性质和特色以及目前的实际情况,认为北京的发展定位是在21世纪初建成亚太地区的主题资源和政治性的二级旅游城市(在洲际间具有明显区域性和专业性特点的大城市),并在此基础上向世界一级中心城市(全球性综合型大城市)迈进。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有: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发挥中心资源作用,构建大旅游圈;按照国际旅游城市标准,全面提高城市整体素质。

汪宇明(2002)等人分析了上海发展都市旅游的现状、优势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城市旅游发展思路,包括3个层面:①集中建设都市旅游战略高地,重新整合旅游资源,以利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②建构以上海为极核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协作圈,通过江、浙、沪三地旅游一体化联动,实现资源互补、市场互享、营销互动、合作“双赢”的目标;③通过组织出境旅游增强上海进出口岸功能,推进中国旅游走向世界,并从旅游的全球化和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受益。

李树民、陈实、邵金萍(2002)对西安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国际和国内的比较研究,明确了西安旅游竞争力的优势和不足,界定了西安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即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古都的底蕴,指出提升西安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总体发展思路:围绕西安城市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保持和发扬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树立西安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品牌地位。同时西安也要针对国内旅游的需求特点,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出更具参与性和娱乐性的旅游产品,在整治旅游环境和旅游体制创新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2.关于区域旅游竞争力方面的研究

(1)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概念

所谓区域旅游,在地理位置、空间尺度、空间联系等方面应当符合4个条件:地缘上的不可分割性;旅游资源上的同型性;空间联系上的便捷性;在空间尺度上要包含两个县级以上的较大的行政单位,如两个以上的地(州)、市等。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旅游应当具有下列特点:首先,具有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其次,区域旅游所涉及的各主体彼此之间联系紧密、互动性强;第三,某些区域内的旅游者会形成特定的旅游行为模式(杨萍,2003)。

关于旅游区域竞争力的概念主要有以下观点:

旅游产业区域竞争力就是一个旅游区域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表现出的争夺旅游客源、获取产业发展要素以及获取增长动力的能力(张欣,2002)。

旅游区域竞争力是旅游区域所具有的,在旅游资源禀赋、政府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旅游环境建设和市场开拓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旅游区域竞争力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资源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资源竞争力是指本区域在旅游业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的有利条件,它包括区位优势、资源价值优势、社会资源优势。市场竞争力则与资源利用有关,是指在竞争中比竞争对手更强的能力与素质,它是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结果。市场竞争力包括: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力度、旅游环境状况、旅游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张陆、夏文汇、徐刚,2002)。

(2)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李芸(2002)分析了区域旅游竞争力形成的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她认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形成是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旅游产品的替代性、旅游者的选择性、旅游需求较大的弹性、旅游市场的开放性5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区域旅游竞争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源条件,即区域赋存的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数量、质量;需求条件,主要指旅游者需求偏好、出游能力、旅游规模结构等综合性的、多层次因素组成的客源市场条件;旅游环境,包括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条件以及旅游相关行业;旅游管理,指对整个行业的监督管理;介入机会,是指围绕旅游活动而发生的一种空间联系现象,包括空间交通路线组织、市场营销宣传、网络信息等。介入机会是外生变量,它通过影响其他4个因素对区域旅游竞争力起作用。

(3)区域旅游竞争力的评价和衡量

张陆、夏文汇、徐刚(2002)系统地研究了旅游区域的竞争力问题。他们认为旅游区域竞争力的强弱可通过层次分析法和象限图法来评价。他们分析了区域竞争力随要素投入数量而变化的规律。

张欣(2002)认为区域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可以从旅游国际竞争实力、旅游竞争潜力和未来旅游竞争的发展力三个角度来衡量。其中竞争实力的测度指标有接待国际游客人数及排位、旅游创汇及排位、国际旅游市场占有率、旅游消费者综合满意度;潜力指标包括旅游竞争资源的筹供能力、质量潜力、成本潜力;发展力指标有市场营销能力、创新能力等。

(4)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的途径

尹贻梅(2003)认为如何协调好空间竞争力与空间合作的关系是开发区域旅游的关键,她研究了区域旅游竞争性合作的背景、基础、动力、并提出建立竞争性合作的措施。包括: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联合塑造区域旅游形象;共同建设基础设施;联合开拓旅游市场;保护区域整体环境。

3.关于国际旅游竞争力的研究

(1)国际旅游竞争力的概念

章锦河(1998)从国际贸易角度出发,考察了国际旅游与有形商品和一般服务产品的区别,认为国际旅游属于无形出口贸易,在创汇意义上同商品贸易出口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旅游出口所表现的物流与商流的分离性、旅游者与货币运动的同向性以及生产与销售的同时性等特征,使得国际旅游同有形的商品出口贸易相比有很多比较优势:诸如国际旅游业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国际旅游出口市场的多元化过程较容易;换汇成本低;贸易类型指数低,属于出口特化等。

黎洁、赵西萍(1999)在发展国际旅游业的研究中,在我国首选引入了国际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国际旅游竞争力即“将旅游地为国际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各项服务的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即将旅游地的国际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开拓、占领国际旅游市场并获取利润的能力。”应将国际旅游竞争力作为一国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战略核心。

(2)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根据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他们分析了影响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即:旅游生产要素状况,国内旅游需求,旅游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旅游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机遇,政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际旅游竞争力模型。而对于如何发展国际旅游业,现有的理论基本上是以旅游资源为中心的,有这样几种代表性观点:①旅游资源说:认为发展国际旅游业的基础在于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垄断性,从而吸引旅游者从异地向资源所在地移动。但该理论并不能说明旅游资源并不丰富、品位一般的地区,如香港、新加坡,发展国际旅游业却十分成功的事实。②吸引力说,以引力模型为代表,其基本内容为某时段客源地到目的地的旅客量与客源地人口规模、财富或旅游嗜好的量度及目的地的吸引力或接待力成正比,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距离成反比。从引力模型看,其核心仍以旅游资源为基础。③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旅游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和科学技术等因素的相互关联和独立性,构建了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模型,但该模型未说明如何将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黎洁、赵西萍,1999)。

四、旅游安全研究评论

现有的旅游安全研究文献,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了各种社会因素,如恐怖主义、旅游犯罪、战争、政治不稳定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安全管理失误对旅游安全的影响;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具体的对策。但从企业角度研究旅游安全时,大多研究的是全体企业的安全。对单个企业安全的研究极少而且只是从游客人身安全事故这一角度进行。其实,影响单个企业安全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一家企业因为一笔巨额坏账而引起的财务危机、由于骨干人员跳槽而引起的人力资源危机、由于媒体的负面报导而引起的声誉危机、由于主要客源市场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客源危机等等。

从研究层面上看,一部分是从国家层面研究整个国家的产业安全,一部分是从行业层面研究特定行业的产业安全。但不论从哪个方面,有关旅游产业安全的研究尚属空白。再从产业安全理论的核心,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领域来看,尽管目前已经存在着大量的有关旅游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研究,并涵盖了城市旅游竞争力、区域旅游竞争力和国家旅游竞争力三个层面,但是至今还没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产业安全的概念。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旅游服务领域中的全面对外开放、国内目的地竞争的加剧和区域旅游合作的展开,以及部分大城市已经实现了从旅游目的地向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和中转地三位一体的角色转变,中国一些大城市的旅游产业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极具现实和理论意义的课题。在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旅游学术界对产业安全领域的研究将主要集中于基本分析框架的建立与完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的探讨、国际旅游城市产业运行经验的收集、整理与比较研究、国内典型城市的旅游产业安全现状的实证分析,以及相应的对策探讨。以旅游产业安全的研究为突破口,即将展开的研究也将推动着中国旅游学术领域中旅游经济、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产业政策、区域旅游合作等相关专题甚至是旅游基础理论方面的学术创新。

标签:;  

旅游业安全研究综述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