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三角形模型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形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模型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矛盾与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本文试用模式化分析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进行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与三角形模型的创立
从哲学角度看,人的思想是个体思想和社会思想的对立统一,个体在特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特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是有个体差异性的,但个体思想的差异性在思想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中必然趋向一致,从而产生社会性共同思想,即社会思想。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必然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即主导思想意识形态。个体思想与社会思想的对立统一正体现在个体思想→社会思想→社会主导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思想差异和矛盾绝对存在于个人与社会之间,不仅个体思想之间存在差异,而且个体思想与社会思想之间也具有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甚至存在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另一方面,无论是个体人还是社会都具有思想统一的需要,人们在社会中的共同生活和交往必然需要思想的社会一致性并可能达致社会共同思想,在阶级社会中,以主导思想为统帅的社会共同思想更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和要求。因而,为了实现社会共同思想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随之产生,而社会思想要求或社会主导思想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在个体思想和社会思想的对立统一中,如果以社会认可和要求的共同思想即社会思想要求或社会主导思想为参照,有差异的个体思想就分化为相对先进或成熟的思想与相对落后或不成熟的思想,为达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想相对先进或成熟者成为教育者,思想相对落后或不成熟者成为受教育者。至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斜三角形模型来描述和解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图1)。
图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三角形模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三要素即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要素的内涵分别表述如下:社会思想要求或社会主导思想(S),是社会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性质上,它应该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是真理性认识或先进思想;从根本意义上讲,它应该反映和代表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心声;从类型看,包括艺术思想、道德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宗教思想和哲学思想等各种思想意识形式;在具体内容上,社会思想要求的内涵是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发展形态和同一形态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其具体内容和主导内容各不相同。教育者(A)和受教育者(B)这两个要素是一对相互关联的范畴,在教育过程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从性质看,教育者是思想相对先进或成熟者;受教育者是思想相对落后或不成熟者。从地位看,教育者是教育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和主体的统一,是具有主体性的教育对象。从作用看,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启导性作用,不仅是思想灌输者,而且是引导者和启导者;受教育者虽然是教育接受者,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具有主体性和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在我国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可分为多种类型和层次,如: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专职、兼职教育者和一般社会思想工作者;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高层、中层、基层教育者;等等,各级各类的教育者构成了一个网络化和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体系。受教育者是全体人民,也可以进行年龄、职业、身份、思想水平高低等的划分。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三角形模型的三条边。三角形模型中的各要素及其关系均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动态处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中,时刻与环境进行着信息和能量的交换。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与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社会思想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这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运动的过程。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指教育者自觉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达社会思想要求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教育准备阶段。即教育者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阶段。在这里,教育者要和社会思想发生关系(即A→S),并使自身个体思想与社会思想达到和保持一致。教育者因思想的相对先进而确立了教育主体地位,但其仍属个体思想者的范畴,与最高层次的社会思想要求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要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责,就必须主动探求、接纳、同化社会思想要求,提升个体思想境界,努力与社会思想保持一致性和同步性。这就是说,教育者首先必须接受社会思想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可见,教育准备阶段实际上是教育者主体身份确立之后,主体思想和能力的进一步确认阶段。只有社会思想要求真正内化为教育者的思想,教育者才能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教育者的思想和能力准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教育实施阶段。即教育者制定教育目标,确立教育方案和计划,对受教育者开展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在这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发生双主体双向互动关系(即A←→B)。其主要环节包括:
第一,确立教育目标。这是教育实施阶段的首要环节。教育目标的确立不仅要以社会思想要求为依据,而且要以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为依据。受教育者作为思想者,是具有特殊个体思想的个人和具有一定社会思想意识的社会人的统一体,但是相对于教育者而言,他们的个体思想境界较低,与社会思想要求之间的差距较大,并且由于不同个体内化社会思想的程度不同,受教育者各自的思想水平也不相同,这就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既要以社会思想统一个体思想,实现社会思想的个体化,又要帮助受教育者提升个体思想境界,实现个体思想的社会化。教育目标不能一味强调社会性要求而忽视个体思想针对性,否则就会导致教育的假大空和形式主义。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的良好开端,这是决策机构的重要任务。
第二,制定教育方案和计划。这是教育实施阶段的重要环节。教育方案和计划是对教育目标内容的分解和具体化,这是各类教育管理机构(管理教育者)的任务。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社会思想要求是具体的和发展的;社会各行各业有自身特殊的政治思想道德要求;处于不同人生发展阶段的受教育者其思想水平和思想需要也是具体的和发展的。因而,各行各业各级各类的教育者必须在教育总体目标的指导下,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和思想矛盾,制定科学合理的阶段性教育目标、方案和计划,以实现教育目标和解决具体思想问题。
第三,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教育实施阶段的关键环节,教育目标、方案、计划最后都必须落实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实践活动是基层教育者展开的个性化教育活动,在这里,教育者通过各种中介要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A→B),其中最为重要的介体是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者自身思想境界、人格特征、知识能力、生活阅历、教育经验和艺术等诸多个体性因素极其重要。并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关系,教育的机遇与时机,等等诸多偶然性、实时性因素也可能影响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和效果。因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包括教育环境在内的各种教育因素和力量相统一、相协调的结果,是原则规范性和具体灵活性的统一。教育实践活动是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富有个性的活动。
第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并进行自我教育。在教育实施阶段,受教育者不是被动的教育接受者,他们如同教育者一样也是个体思想和社会思想的统一者,既有特殊的个体思想,也接纳了一定的社会思想要求。受教育者基于自身已有思想,对教育者传达的思想内容具有个体选择性,或接受或拒绝。由于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传达的并非直接是S,而是个体化(A化)了的SA,这势必与受教育者自身已个体化(B化)了的SB产生矛盾,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同化SA中与SB一致的内容,对于SA中与SB不一致的内容或当场拒绝或再三思考。这就是说,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能动的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并且,受教育者还要将教育者的思想内化为个体思想,外化为自身行为。可见,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复杂的,受到社会环境、教育者的教育、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等的共同综合作用。教育过程的逻辑终点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仅在于思想内容的传达,更重要的是思想启导,即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引发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提高其自教自律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社会的思想主体,即一个具有社会思想个体化和个体思想社会化这样双重能力的人。因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并进行自我教育不仅是教育实施阶段的关键环节,而且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特别是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发展着的思想主体看待,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教育反馈与总结阶段。这是教育实施阶段完成后,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果的考察,是教育管理的必要环节。教育过程各阶段、各环节、各要素存在什么问题?受教育者有无思想转化及转化程度如何?这就需要收集各种反馈信息并加以总结。教育反馈信息既可能来自于受教育者的主动思想反映和行为表现,也可能来自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察和调查。及时和全面的教育反馈信息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修订教育方案,改进教育工作,开始新一轮的教育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分析与规律性认识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关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三要素(S、A、B)之间的动态关系,对应于三角形中相对应的三条边,即社会思想与教育者的关系对应于SA边(S←→A);社会思想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对应于SB边(S←→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对应于AB边(A←→B)。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实质上表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关系。
(1)SA、SB边中S与A、B的关系表明:个体思想与社会思想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根本矛盾。社会思想要求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关系实质上是社会思想和个体思想之间的矛盾关系。因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作为个体思想的存在者,这就是说A、B两点与S点是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但A与S的距离比B近,即SA<SB,亦即教育者与社会思想要求要更加一致些。也正因为如此,发生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关系。并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归根到底也是社会思想和个体思想的矛盾。一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自内在地存在着个体思想和社会思想的矛盾;另一方面,教育者作为社会思想的代表和化身,与受教育者的个体思想存在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正是实现社会思想个体化和个体思想社会化的统一,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要实现“两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个体思想与社会思想的矛盾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其他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根本矛盾。
(2)AB边中A、B主体间双向互动关系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影响的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既作为思想存在者和思想主体,又作为教育过程中活的实体性要素,在教育过程诸关系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关系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展,影响着教育过程的各种矛盾,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根本矛盾最终要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当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毕竟不是同一思想水平和思想境界层面的主体,他们作为矛盾双方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决定和支配着教育活动的方向,而受教育者作为参与者能动地影响着教育者作用的发挥和教育活动的效果;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主导作用,但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AB边中A作用于B时的中介要素,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这些教育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三要素之间也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要素之间既可能是协调一致的,也可能出现矛盾冲突,从而产生各种具体矛盾。这些具体矛盾纷繁复杂,它们对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解决具有制约性,对教育过程及教育效果具有极大影响。因此,我们既要抓好根本性矛盾和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解决好各种非根本性、非主要性的具体矛盾。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由于思想的内在性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回答规律是什么,仍是一个难题。但从前文所述,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我们至少可得出如下几点规律性认识: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社会思想个体化和个体思想社会化过程的统一。这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矛盾即社会思想和个体思想的矛盾,实现两者和谐统一的必然要求。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中,既要解放思想,允许思想的多样化,提倡思想的创造性,又要坚持主导思想的一元化,这正是“两化”的体现。并且,“两化”不仅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目的,而且注重“人本性”,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与“人本性”思想的统一。
(2)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影响与环境影响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系统,自然、社会、心理、观念形态等等各种环境因素都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各因素。因而,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工作、人们的思想转化工作不可能单靠传统的、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取得实效。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环境的无限开放性及影响的实时性与迅捷性,使环境因素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力不亚于教育的影响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探索教育影响和环境影响协调一致性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发展已是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过程与自我教育过程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主体,发端于教育者这一教育主体的教育过程,与发端于受教育者这一教育主体的自我教育过程,总是或同时同地同步或异时异地异步进行着,并且,教育者自身也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才能保持教育主体的地位。因而,从教育过程的开始到结束,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然是教育过程与自我教育过程的统一。
(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反复实践、螺旋上升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实践着的动态过程,由于思想的复杂性和发展性及社会思想和个体思想之间矛盾的客观绝对性,因而,解决思想矛盾、促进思想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永无止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没有固定起点和终点的反复循环的过程,教育过程可能从三角形模型中的每个顶点开始而无限运行。并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展的轨迹是螺旋上升的,不断的教育实践活动势必推动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境界的提升,但这种提升不是直线型而是曲折前进的。因而,前文所绘圆面中的SAB模型只是相对静止的剖面状态,从动态来看,S、A、B三个顶点都在高度不同的各自层面分别作着螺旋上升运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立体的、网状的、动态的三角形模型。
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阶段及其矛盾规律的模型化分析,不仅有助于形象直观、具体简明地解析复杂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对各种理论问题产生无限遐思,而这种遐思恰恰是理论发展和创造最为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