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待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特点_信息加工论文

受虐待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受虐论文,加工论文,儿童论文,社会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1)003-0211-07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儿童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其操纵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其尊严造成的实际或者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或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和经济剥削[1]。虐待现象存在一些共同或相似的危险因素,所以虐待现象一旦发生,通常是数种虐待类型并存。有研究[2-3]表明,躯体虐待和忽视问题共同发生的比率较高,情感虐待一旦发生也常伴随忽视问题存在。

目前儿童虐待研究存在两种取向:一是探讨虐待预防和干预的方法及其有效性[4-6],二是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框架中,把儿童虐待作为一种负性早期经历,探讨对个体发展的危害及机制。如Dodge 等有关儿童在社会互动中面对威胁刺激的加工过程的一系列纵向研究[7-10]。虐待可能引起内向(情绪)[11]和外向(品行)问题[12-13];社会认知的改变是虐待危害的重要原因[7-10,14]。

Crick和Dodge[7]通过对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依据信息加工心理学理论,提出并发展了一种以过程层面来解释心理现象的研究范式——社会信息加工(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SIP),即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对各种社会性刺激,如他人的表情、动作、话语等赋予意义,并据此决定如何做出反应的过程。该过程包括5个阶段:编码、解释、生成反应、评估反应、执行反应。通过社会信息加工的过程儿童运用有限的认知资源并结合已有的经验和记忆(数据库)来处理一种社会情境[15],这种社会信息加工的过程受已有经验的影响,具有情境特殊性[16]。早期研究[13]表明,躯体虐待经历影响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受虐待儿童社会信息加工各阶段存在缺陷,原因是受虐待儿童其家庭无法适当发挥功能。儿童对意图线索的识别能力与其社会能力密切相关。很多研究[11-13,15-17]表明受虐待儿童存在敌意的归因倾向。在假设挑衅情景中受虐待儿童的敌意归因倾向更明显[13]。躯体虐待导致儿童对敌意线索的选择性注意[18-19]。在生成反应阶段,受虐待儿童容易对同龄人表现出攻击或退缩反应。受虐待经历与环境刺激及交互作用等因素可以预测攻击行为[9]。

目前关于受虐待儿童社会信息加工方面的研究[14,16,18]多为相关研究,即计算虐待各维度得分与社会信息加工各阶段得分的相关,或为对照研究,即将受虐待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尚未见到按照从虐待发生的实际情况的角度将被试分型的实证研究。虐待现象一旦发生,通常是数种类型并存,且忽视经常伴随躯体虐待或情感虐待共同发生[2-3]。为探讨不同虐待类型的社会信息加工情况,本研究设置3个实验组:躯体虐待伴忽视组,情感虐待伴忽视组,躯体情感虐待伴忽视组,以及一个未受到任何类型虐待的对照组。由于小学儿童与同伴、师生、家庭的交往密切,故本研究设置了同伴情景、权威情景及家庭情景,作为社会信息的来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选取哈尔滨市不同地区、不同发展状况的4所普通小学。选取四、五年级全体学生共820人,回收有效问卷775份。其中,4年级345人,5年级430人;男生365人,女生410人;平均年龄(9±1)岁。

1.2 工具

1.2.1 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CTQ-SF)[20]

共28个题目,分为5个分量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采用5级评分,分数越高表明遭受的虐待越多。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 社会信息加工(SIP)访谈提纲

参照以往研究[21-23],并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的理论编制。该访谈提纲由8个故事组成,分为两种同伴情景(同伴加入、同伴激惹)和两种成人情景(权威、家庭),每种情景又分为模糊和清晰两种情况。前6个情景故事来源于已有文献[21-23],家庭情景由作者根据儿童虐待定义编制,正式施测之前对10名四、五年级学生进行预测,被试均对故事有较好的理解,问题难度适中。正式施测是以图片(每个故事4幅图片)和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故事情景。每讲完一个故事后,要求儿童回答加下问题:(1)编码阶段。问题“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发生了什么事?”考察儿童编码阶段编码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编码回答含有6个要素,即人物甲、人物乙、人物甲行为、人物乙行为、两者关系、所在环境(时间、地点),说对一个得1分。(2)解释阶段。问题(以同伴加入情景为例)“为什么他的同学只是自己玩,而没邀请他一起玩?”考察儿童对人物意图的判断,是善意还是恶意。(3)反应生成阶段。问题“你认为故事中某某儿童会怎么做呢?请说出可能采取的所有方式。”考察生成反应的数目,统计反应数量。要求主试如实记录被试的所有答案,计分由作者事后完成,说出几项记几分,如被试所说反应为同质的,例如找老师、找家长,同属于求助反应,只计1分。(4)反应生成阶段。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呢?”考察儿童选择反应的性质。每个故事设置反应策略,即攻击反应策略、退缩反应策略、亲社会策略和求助策略。(5)反应评估阶段。问题“如果你那样做,其他同伴(或成人)会喜欢你么?”考察儿童的人际效能感,即采用某种反应策略可能导致主角被别人喜欢的程度,反应选项为肯定不会、可能不会、可能会、肯定会,分别计为1~4分。(6)反应评估阶段。问题(以同伴加入情景为例)“如果你那样做,其他伙伴让你跟他们一起玩吗?”考察儿童的工具效能感,即反应策略作为工具本身的有效性。反应选项为肯定不会、可能不会、可能会、肯定会,分别计为1~4分。

1.3 研究程序

1.3.1 培训主试

正式施测前,对10名主试进行统一培训,主试均为心理学在读硕士研究生。首先要求主试熟悉问卷指导语和访谈提纲,然后进行多次预测,对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讨论,统一标准。

1.3.2 施测问卷

利用自习课时间施测CTQ-SF。主试讲解指导语后儿童作答,问卷当场收回。

1.3.3 筛选受试

参考已有研究[20]关于儿童虐待发生率的计算法,结合儿童虐待的定义[1],本研究将CTQ-SF情感虐待维度,躯体虐待维度和情感忽视维度所含题目中最高分记为此维度得分,并将维度得分≥3的受试记为在该维度存在虐待行为。首先,筛选出从未受过虐待的受试,共41人(男生17人,女生24人),作为对照组;其次,参照已有文献中[2-3]虐待现象的实际发生情况,设置2个遭受2种类型虐待和1个遭受3种类型虐待的实验组。入选条件:在符合各实验组入组标准的399名受试中,参考对照组人数随机选取。各组的入组标准如下。

对照组:CTQ-SF中躯体虐待得分=1,情感虐待得分=1,忽视得分=1。共41人(男生17人,女生24人)。

情感虐待伴忽视组(EN组):CTQ-SF中情感虐待得分≥3,躯体虐待得分=1,忽视得分≥3。从94名符合入组标准的被试中随机选取34人(男生11人,女生23人)。

躯体虐待伴忽视组(PN组):CTQ-SF中躯体虐待得分≥3,情感虐待得分=1,忽视得分≥3。在符合入组标准的91名被试中随机选取40人(男生24人,女生16人)。

躯体情感虐待伴忽视组(EPN组):CTQ-SF中躯体虐维度得分≥3,情感虐待得分≥3,忽视得分≥3。在符合入组标准的214名被试中随机选取43人(男生24人,女生19人)。

以上受试均无严重躯体疾病,智力正常。

1.3.4 个别访谈

在获得班主任和被试同意后,对所有被试进行社会信息加工访谈。

1.4 统计方法

将问卷和访谈数据录入SPSS11.0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对编码阶段和反应生成数目、反应评估阶段采用方差分析;对解释阶段将2×4表分解为5个非独立的2×2表,采用相关源分析;对反应选择阶段,分别将两种高级策略和两种低级策略合并,然后将2×4表分解为5个非独立的2×2表,进行相关源分析。

2 结果

2.1 4 组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编码阶段特点比较

4组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的编码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4组儿童对各个情景的信息编码的准确性与全面性无差异(表1)。

2.2 4组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解释阶段特点比较

比较4组儿童对人物意图进行判断时选择他人意图的频次的差异,结果显示,在清晰同伴加入情景下大多数儿童倾向于选择“恶意”选项。4组儿童仅在模糊同伴激惹情景中对人物意图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进一步对在模糊同伴激惹情景下每两组分解为非独立的四格表进行相关源分析,结果,模糊同伴激惹情景=10.93,P=0.012。需要对相关源做进一步分析[24]。如要求总的显著性水平α<0.05,各分量表的显著性水平应为:

2.3 4组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反应生成数量的特点比较

4组儿童仅在清晰权威情景故事下生成反应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各虐待组反应生成的数目均低于对照组,各虐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

2.4 4组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反应生成质量特点比较

采用独立性检验分析儿童分组与反应策略之间是否有关联,模糊权威情景中4组儿童消极反应策略的百分率分别为2.9%、7.5%、6.9%、2.5%,清晰权威情景下4组儿童消极反应策略的百分率分别为5.9%、5.3%、11.6%、7.3%。可见各组儿童在权威情景下,不论模糊还是清晰情景,都倾向于选择积极反应策略。

对其余6个情景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模糊同伴加入情景下4组儿童的反应选择策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34,P=0.016),在其余情景中儿童的反应选择策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对在模糊同伴加入情景下每两组采用相关源分析,模糊同伴加入情景,

=10.34,P=0.016,总的显著性水平α<0.05,各分表的>7.80,才能推论说显著。将每两组分别作2(分组)×2(选择反应策略)的检验,结果表明在模糊同伴加入情景下EN组与E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1,P=0.003),即EN组的消极反应策略的百分率(44.1%)高于EPN组(14.0%)。

2.5 4组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反应评估阶段的特点

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反应评估阶段,在8个故事情景下,人际效能感(即采用某种反应策略可能被别人喜欢的程度)和工具效能感(即反应策略作为工具本身的有效性)在4组儿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受虐待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与正常儿童相比确有不足。在编码阶段,儿童通过对特定情境线索的选择性注意,与已有的内部知识经验进行整合。注意到足够的线索的儿童可以做到编码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已有研究显示,受虐待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编码阶段存在不足[13-14]。但本研究未发现差异,原因可能与本研究受试的选取有关,本研究受试选取为小学生高年级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注意力、自我概念、图式、情感等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可以对社会线索做出更客观的解释,可以更全面而准确地对本研究的8个情景故事进行编码。

在社会信息加工的解释阶段,儿童对信息进行编码后并解释该社会信息的意义,亦即解释访谈故事中同伴(或成人)的意图。本研究发现,在模糊激惹同伴情景下EPN组比对照组更倾向于敌意归因。这与以往研究[7,25]结果相似,已有研究表明,有躯体虐待经历的儿童在处理模糊激惹信息时更可能做出敌意的归因倾向。敌意的归因倾向是一种本能,而善意的归因倾向形成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能力[25]。受虐待儿童由于未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经常在恐惧环境中被唤起消极情绪,家庭功能没有正常发挥而导致社会化能力的不足等原因,致使善意归因的能力发展滞后,并且经过社会学习等原因形成攻击性认知图式,故具有敌意的归因趋势[26]。而模糊同伴激惹情景所提供的社会信息资源是不充分不明确的,受主体特征影响比较多,本研究中受到多种虐待经历的儿童的敌意归因趋势更明显,提示躯体虐待与情感虐待、忽视等不同类型的负性经历引起的复杂的交互作用导致这种趋势的进一步恶化。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反应生成阶段,儿童在理解社会性刺激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反应计划,并从中选择合适的行为反应。儿童的社会能力水平和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都影响可供选择反应的数量和质量。本研究发现,清晰权威情景中各虐待组儿童生成反应的数目均小于对照组,可见受虐待儿童面对权威情景缺乏有效策略,生成反应能力较差。这与已有研究相一致[17],已有研究表明,早期躯体虐待与社会能力等方面密切相关。可能因为受虐待儿童在家庭中经常受到不一致的情感反应与对待,亲子之间被动、负性的行为比较多,致使其缺乏与成人之间的成功互动的经验,社会能力水平低下,在面对权威情景时缺乏技巧。

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儿童选择的反应策略,本研究设置了4个选项,分别为具有攻击性质、退缩性质、亲社会性质和求助性质的反应策略,让儿童迫选。研究发现,权威情景下超过80%的儿童倾向于选择亲社会策略。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22-23]。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的儿童比较认同教师的权威性,所以无论清晰权威情景还是模糊权威情景,几乎所有儿童都倾向于选择亲社会反应策略,而在家庭、同伴情景中,则无此倾向。Dodge[16]的研究表明,社会信息加工具有领域特殊性。可能受虐待儿童在家庭中的经历致使其面对成人情景时缺乏灵活性。

反应评估阶段,主要考察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儿童的人际效能感与工具效能感。本研究显示四组儿童在反应评估阶段的人际效能感和工具效能感都无显著差异。大量研究[12,15-16,25]表明受虐待经验与攻击性行为相联系。本研究显示在一些情景中受虐待儿童的反应选择不同于正常儿童,但在反应评估阶段受虐待儿童人际效能与工具效能与正常儿童无差异,说明受虐待儿童对自己的反应选择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估,并不认为自己的反应会带来负面的结果,提示可能受虐待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

4 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本研究对虐待的严重程度未作区分。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程度的虐待现象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第二,不同的情景对认知技能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在挑衅情景中,归因更为重要,而在同伴加入情境中,生成反应策略的质量更重要等,在今后的研究设计中,应体现出此方面的不同。

第三,假设情景缺乏生动性。多媒体等手段可以更生动的呈现情景,神经生理学等手段可以更精确有效地测量社会信息加工各阶段指标。

第四,虐待的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各个层面的加强和补偿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今后关于虐待的研究应全面考察各个层面的相互作用而不应将视角仅局限于微系统中。

标签:;  

受虐待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特点_信息加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