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物理实验的整合_滑轮论文

习题教学与物理实验的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题论文,物理实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习题教学与物理实验,表面上看是教学过程中两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传统的教学中,很少把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使它们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然而,在习题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是对习题中叙述的物理情景不能正确理解,也就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将习题教学与物理实验进行有机整合,使它们融为一体,使实验研究为习题教学服务;反过来,通过习题研究可更深刻地理解实验过程中的物理思想。下面是笔者教学实践中,探究性习题教学的案例分析。

一、利用物理实验,创设习题情景

案例1 在“双线摆”的教学中,布置了这样一个习题:

一质量为m的小球,用两根长度均为L的细线悬挂,组成一个双线摆(如图1),细线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现在让摆球在垂直于纸面方向来回摆动,双线摆摆动的最大偏角为θ(θ< 5°),求:(1)该双线摆的周期T,(2)摆球经过最低点时,细线受到的拉力F。

图1

尽管习题中对“双线摆”的摆动的物理情景做了明确的描述,但由于双线摆的摆动模型与学生的心理预期不同,还有相当多学生无法正确理解。

后来,我把“双线摆”的教学流程设计成这样: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结束后,在分析实验误差时发现,实际测量时,很难做到摆球在同一平面内摆动,一个轻微的扰动,就可能使小球做椭圆运动。

接着提出了两个问题:问题1:若小球不在同一平面内摆动,会对周期的测量有何影响?问题 2:如何改进原来的装置?学生讨论非常踊跃。

问题(1)目为单摆周期公式,而圆锥摆周期公式为,所以若小球做类似圆锥摆运动,周期T测量值将偏小。

问题(2)经过讨论,有学生设计出了双线摆装置,发现双线摆比起单摆摆动更为稳定。

接着,拿出双线摆的装置。归纳出两个结论: (1)用双线摆代替单摆,实验中摆球摆动更稳定。 (2)双线摆的摆长应为(d为小球直径)此时,再提出原来的问题,对双线摆的教学变得水到渠成。

二、通过实验研究,寻找解题的切入口

案例2 研究挂钩作用下的细线张力问题时,有这样的一个习题:

如图2所示,两竖直杆MN和PQ相距2m,一根长2.4m的绳的两端拴在这两杆上,第一次令两拴点等高,第二次令两拴点不等高。用一光滑的钩子把一重G=50N的物体挂在绳子上,问两次作用在细线上的拉力有何关系?拉力是多大?

图2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是找到解题的切入口,即:最后平衡时,细绳姿态如何?细绳与水平方向夹角如何计算?

教学过程中,把原题改变成一个实验研究的课题,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寻找解题的切入口。

给每组学生提供了两个铁架台,一根细线,一个小滑轮,一个质量已知的砝码及一把刻度尺,提出了课题研究的要求。当细线固定在A、B两端时,处于松软状态(如图3)。现在细线上悬挂砝码:(1)通过测量,计算出细线受到的张力,(2)若保持B点不动,移动A的高低时,滑轮如何运动?此时,细线与水平方向夹角是否改变?

图3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问题:

(1)若A、B等高,滑轮停在哪里?若A、B不等高,则滑轮停在哪里?小滑轮停的位置有何规律?

(2)细线水平方向夹角如何测量?

通过实验研究,学生找到了答案,也真正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切入口。

三、通过设计实验,深化对物理问题的认识

案例3 这是一个讨论完全失重情形下,物体间相互作用的问题。

图4

如图4,质量分别为的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将它们斜向上抛出,在抛出后,物体经过 a、b、c三个位置(b为最高点),关于这三个位置 A、B间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位置a,A受到的摩擦力向前,A受到支持力

B.在位置b,A受到摩擦力向前,A受到支持力

C.在位置c,A受到摩擦力向前,A受到支持力

D.在a、b、c三个位置,A受到摩擦力均为0, A受到支持力也均为0。

这个问题的讨论,实际涉及到了一个物理学的“相异框架”思维问题,学生对生活中经验加以推广,导致了对问题理解的偏差。因为,在将物体抛出的过程,人只能感受到物体在离手之前作用,离开手之后的情况,则需要去推测、想象。

课堂讨论非常热烈。一部分学生支持A、B、 C,另一部分坚持D。尽管后者从牛顿第二定律,对完全失重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仍不能使前者信服。

在课堂上,笔者并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课后,有一个课题组提出了他们的实验方案,在A、B中间夹一块海绵,在A、B抛出的全过程,用摄像机进行跟踪摄制。

通过观察海绵的挤压情况和前后侧移情况,反映A、B之间的作用力情况。实验取得了成功,从而深化了学生对失重和超重现象的理解。

上述三个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与传统的习题课题教学结构有一定距离,教学的容量较小,课堂节奏较慢。教学中涉及的问题也完全可以用传统的习题教学的方法加以解决,似乎事倍功半。但从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的进程看,探究性教学的方法其实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从较深的层次理解了习题中包含的物理思想,对学过的东西往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标签:;  

体育教学与物理实验的整合_滑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