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及螺旋论文_邱煜 沈娅琼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MRI及螺旋CT增强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共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进行MRI影像学检查,实验组患者进行MRI影像学检查,对照组患者进行螺旋CT增强影像学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分析讨论。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实验组患者检查诊断符合率例39例(97.5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检查诊断符合率36例(90.00%)。结论:MRI应用于肝脏占位性病变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效果明显优于螺旋CT增强诊断,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率,极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MRI;螺旋CT增强;肝脏占位性病变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极易出现各种继发性与原发性的肿瘤病变,肝脏占位性病变在临床上有多种分型[1],主要分为良性与恶性,恶性病变中又分为原发性病变与继发性病变,其中良性病变的类型最多,囊性病变中主要包括:肝囊肿、肝脓肿、肝包虫病等。实质性病变主要包括:肝血管瘤、炎性假瘤、肝细胞腺瘤、局灶性增生结节、结核瘤、脂肪类肿瘤、神经纤维瘤等,临床上对于患者出现的肝脏占位性病变主要采取MRI与螺旋增强CT进行影像学诊断检查,绝大多数的肝细胞性肝癌主要的供血来源是肝动脉供血,而正常的肝实质中80%以上都是由门静脉所提供[2],在对患者进行造影剂注射后,对患者肝动脉期进行扫描可发现,肝癌区域往往显示为高密度影像,但在门静脉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影像,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及早进行准确诊断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共80例患者进行肝脏占位性病变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共40例患者,其中实验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其患者年龄为28~78岁,平均年龄(45±12.8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共20例,女性共20例,其患者年龄为25~75岁,平均年龄(43±11.8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与基本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所选患者均符合肝胆外科诊断后确诊患者[4]。②入选患者无其他系统性疾病,无重要脏器、器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代谢异常等病史,排除妊娠妇女及哺乳期妇女。③无异常药物过敏史与药物变态反应病史。④参与实验的患者治疗前未进行任何关于本研究疾病的结石手术。⑤患者全身无伴发重症感染恶性肿瘤等问题。⑥参与实验的患者均知情此次试验,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3实验方法:实验组患者进行MRI影像学检查,对照组患者进行螺旋CT增强影像学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分析讨论。

1.3.1实验组患者MRI影像学检查:患者采用MRI影像学诊断方法进行检查,方法如下:采用GE1.5T MRI扫描仪进行检查,患者采取仰卧位,依次进行常规扫描、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机时间信号曲线。扫描参数设定为:TR/TE 6.2/4.2ms,翻转角10°,矩阵320×256,FOV 340~380mm,层厚2.0mm,采用高压注射器以2.5ml/s流速注入对比剂0.2mmol/kg,连续扫描6次[3]。

1.3.2对照组患者进行螺旋CT增强影像学检查:实验组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前一周内未进行服用钡餐的相关检查,在进行影像学检查前6h禁食,在检查前30min饮用0.5-1.0L清水对肠胃进行充盈操作,患者采取仰卧位检查体位,对患者首先进行CT平扫检查,扫描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入非离子碘对比剂(1.5ml/kg,370mg/L碘海醇),采用高压注射器保持4ml/s的注入速度进行一次性注入对比剂操作,注入完毕后,在20-30s、50-55s、180s时对患者进行静脉期、动脉期及延迟期进行数据采集,机器自主完成对于静脉、动脉及延迟期血管的重建,重建厚度保持在1-3cm左右[4]。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患者诊断正确率数据对比。

1.5研究方法:数据用SPSS20.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影像学检查分析:

2.1.1实验组MRI影像学检查:TIW1中扫描结果多呈现低、略低现象。T2W1中共有30例患者扫描结果呈现高信号、略高信号表现,10例患者扫描结果表现为等信号。在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后,患者的动脉期扫描结果呈现明显强化,信号表现为高信号,远远高于正常肝脏组织。

2.1.2对照组螺旋CT增强影像学检查:扫描结果中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共有21例患者表现为病灶明显强化,扫描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肝脏组织,另外9例患者扫描表现为等密度强化结果,10例患者表现为轻微强化现象结果,门静脉期中共有32例患者表现为病灶的等密度扫描结果,8例患者表现为高密度扫描结果。延迟期中共有38例患者表现为强化程度显著下降,病灶扫描结果多为低密度或略低密度。

2.2两组患者采用的不同影像学检查诊断情况对比: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实验组患者检查出肿瘤直径<3mm患者共例18(95.78%),肿瘤直径≥3mm患者共例20(95.15%),诊断符合率例39例(97.5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检查出肿瘤直径<3mm患者共11例(88.13%),肿瘤直径≥3mm患者共11例(90.23%),诊断符合率36例(9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讨论

以往在临床上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常采用病理学诊断作为肝脏病变判定的金标准,常常采用手术或者穿刺方式进行病理学采样分析,但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且检测时间较久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病情恶化、耽误最佳最佳治疗时间等情况[5],在肝癌相关疾病的诊断上存在着一定的限制,随着科技发展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应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上,目前临床上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常采用MRI与螺旋CT增强诊断对患者进行肝脏疾病诊断,两种具有不同的优缺点,螺旋CT增强影像学技术可以进行丰富的图像采集与高分辨率分辨软组织,可以充分反映患者的肝脏情况,但费用较高,而MRI扫描时间较短,影像学分辨率较为清晰,可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完成图像重组,较为准确的反映患者肝脏内存在的细微病变[6]。

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实验组患者检查出肿瘤直径<3mm患者共例18(95.78%),肿瘤直径≥3mm患者共例20(95.15%),诊断符合率例39例(97.5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检查出肿瘤直径<3mm患者共11例(88.13%),肿瘤直径≥3mm患者共11例(90.23%),诊断符合率36例(9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MRI应用于肝脏占位性病变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好处明显优于螺旋CT增强,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率,极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爱英,赵素平.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诊断肝癌的临床价值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1):4131-4131.

[2]拉哈尔曼·力提普.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装备,2016,29(10):12-12.

[3]郭春丰,王建拥.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诊断肝癌准确率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7):100-101.

[4]贾尚庭,刘向华,吴梦楠,等.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诊断肝癌的准确率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7):2191-2192.

[5]江发良.探讨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23):5418-5419.

[6]安传房.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1):4108-4109.

论文作者:邱煜 沈娅琼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  ;  ;  ;  ;  ;  ;  ;  

MRI及螺旋论文_邱煜 沈娅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