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关系的思考_劳动生产率论文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量论文,劳动生产率论文,关系论文,商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1)07-0054-06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商品价值量是反向变动(成反比)还是正向变动(成正比)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了不少争论文献。[1]这些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商品价值量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成反向变动,即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另一种观点认为,商品价值量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即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持这种观点的文献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文献认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2]另一类文献深入研究了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决定因素,认为如果劳动生产率的主观因素发生变化,则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3]或者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仍然成反比,但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4][5][6]从而解释了“价值总量之谜”。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思考,基本结论是:无论从单个商品来看,还是从商品价值总量来看,商品价值量都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反向变动,即“成反比”。考察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复杂程度同时提高发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仍然“成反比”,而与劳动复杂程度“成正比”。商品价值总量的增加只能用社会分工的发展来解释,这正是被众多文献所忽视的①。

为便于分析,我们把由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定义为劳动生产率的第1类变化;把由劳动的主观条件的变化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定义为劳动生产率的第2类变化。

一、劳动生产率的第1类变化与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一个由商品价值的性质和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客观规律。因为,由商品价值的性质,价值只是凝结的一定量的抽象一般劳动时间,但由劳动二重性,在同一时间内,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可以不同: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凝结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低,反之则反是。

这会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即改进劳动的客观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个别耗费,并在个别耗费与社会必要耗费之间选择一个有竞争力的出清价格以获得超额收益。当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后,有竞争力的出清价格与个别耗费之间的差额会越来越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决定条件随之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到新的水平,超额收益消失。在这种情况下要能够取得超额收益,就必须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别耗费低于新标准的社会必要耗费。这是一个具有持续性的动态过程,它推动着资本主义的技术进步和组织变革,使创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使商品价格低廉化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趋势,而竞争通常是通过商品价格的低廉化展开的。这也说明,超额收益不是效率高的个别生产者创造的,而是由社会承认的,否则不成为超额收益,也不会发生随着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而使超额收益消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的现象。

“成反比”规律在马克思经济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这一规律,马克思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形成机制,回答了“魁奈悖论”,揭示了决定资本积累量的规律,解释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同时,利润量可以增加的现象。

“成反比”规律一方面促使生产者为超额收益而竞争,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又会促成生产者分化。因为,如果<0,生产者的耗费得不到完全补偿,最终会走向破产。顺便指出,瓦尔拉斯通过拍卖者可以使市场普遍出清的一般均衡体系没有生产者分化机制,是脱离现实的。

持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观点的学者认为,如果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者就会失去因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产生的全部利益。[2]但实际上,如果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即单位商品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恰恰会使效率高的生产者处于不利地位。证明如下:

假定商品价值等于价格w=p

生产率提高且“成正比”成立,即:

可见,如果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成立,则生产者A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反而不利。容易证明,上述分析在同一时期也是成立的。

现代管理经济学从经验事实得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曲线效应等,实际上不仅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率)函数(也可以看做是生产函数)的某种重述,也是对“成反比”规律的现代重述与经验证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根本作用是降低生产成本,形成成本优势以降低产品价格;学习曲线效应表明,随着产量的增加,成本会以固定比例下降。

在产业部门中,汽车、电子信息、计算机、钢铁、石化等,都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曲线效应。据统计,微电子行业集成电路产能加倍以后,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平均单价下降约28%。[7]

容易证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会通过“价格效应”扩大需求规模,即:

假定商品价格等于价值,上述结果表明,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另一方面,商品价值总量增加。这似乎证实了“价值总量之谜”的存在,即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正相关(成正比)。但是,确定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应当在方法上将商品总量作为一个商品集,然后比较劳动生产率提高前与提高后同一商品集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这样才能确定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关系,而不能用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的商品总量包含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前的商品总量包含的价值量进行比较,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商品集。因此,令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的商品总量为商品集W,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则生产该商品集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为:

可见,无论在单个商品上还是在商品总量上,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力)都是反向变动的,即“成反比”都是成立的。

二、劳动生产率的第2类变化与商品价值量

现在考察劳动生产率的第2类变化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讨论劳动复杂程度随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新技术的采用而提高,即劳动的主观因素的变化是否会使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需要说明的是,劳动强度虽然是劳动的主观条件,但劳动强度的提高在本质上与延长工作日没有区别,因此,不能算作劳动生产率的第2类变化的决定因素,不需要在这里讨论。

假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会同时要求更新知识,提高劳动的知识含量,从而使劳动变得更加复杂。这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就会同时存在。通常情况下,这种假定是成立的。令r为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速度且r>1,g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且g>1。在两者并存的情况下,r和g可以有如下三种组合: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速度大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即r>g、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速度等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即r=g和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速度小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即r

这里只讨论r>g这种最为典型的情况。为分析方便,我们假定劳动生产率变化前的劳动为简单劳动(记为H),单位商品价值量在期初t的初始状态可以表示为:

显然,采用这种技术将导致生产者亏损。如果是在同一时期,上述分析也成立。

另一方面,根据“价格效应”,产出增加必须扩大市场规模,而扩大市场规模必须降低商品的价格。但对于A来说,降低商品价格不仅无法获得超额收益,而且必然无法补偿其劳动耗费。

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前,商品的价值总量为:

三、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无论引起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原因是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劳动生产率的第1类变化),还是劳动的主观条件的变化(劳动生产率的第2类变化),都不改变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反向变动(成反比)的规律,这一规律对单位商品是成立的,对商品总量也是成立的。因此,不存在“价值总量之谜”。

认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的文献,实际上指的是个别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水平而使个别耗费低于社会耗费但可以按社会耗费决定商品价值的现象,而回避了个别耗费与社会耗费之间差额形成的超额收益,回避了生产者可以利用这种差额进行价格竞争而仍然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的经验事实;也回避了一旦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商品的社会价值会随之下降,超额收益消失、商品价格普遍下降的经验事实。如果生产率高的生产者的商品价值完全是由该类生产者创造的,就必须得到全额补偿,从而个别耗费与社会必要耗费之间的差额就不存在,利用这种差额进行价格竞争的现象就不存在;并且,一旦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商品的社会价值将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商品也不会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变得便宜。这样一来,资本主义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价格竞争现象就不可能存在了。事实上,在某种组合下,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不仅会使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也会使商品总量包含的价值总量下降。例如,在劳动生产率的第1类变化中,如果,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认为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的文献,正确区分了引起劳动生产率变化的不同因素,但没有注意到应当使用同一商品集来比较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也没有区别劳动复杂程度与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作用,反而把由劳动复杂程度提高导致的单位时间产出价值的增加看成是劳动生产率作用的结果,并由此得出“成正比”的判断。

从经验事实看,主张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的文献无法解释商品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便宜和以商品价格便宜为基础的价格竞争现象,也不能在商品价格下降趋势、价格竞争、需求约束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些看来相互冲突的经验事实之间建立起统一的理论解释,无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属于何种类型。

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的讨论实际上仅限于对既定分工下,同一商品生产因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对商品价值量产生的影响问题。如前所述,在这个前提下并不存在“价值总量之谜”。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具有持续创新的特征,价值生产的分工规模和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5]也许正是这个在讨论中被忽视的因素使商品价值总量不断增加。限于篇幅,本文没有讨论这个问题。出于同样的原因,本文也没有深入讨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作用机制。

注释:

①但孟捷教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见参考文献[5]。

标签:;  ;  

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关系的思考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