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设计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学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关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学案”设计兴起并被广泛运用,即老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本文就中学历史课学案设计的流行方式和问题以及学案的功能和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作一阐述。
一、网络上流行的一份学案及其分析
下面呈现的是一份有关《辛亥革命》一课的学案(选自山东地区某网站),设计较为规范,点击率较高,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2课 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1)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2)知道武昌首义及中华民国的建立,归纳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导学提纲】有一个人被称为:(1)中国国民党“国父”;(2)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3)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你知道他是谁吗?
一、自主先学(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答案)
通读本课,写出三个主要内容:(1)(2)(3)
(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孙中山简历
阅读课本第一段正文及小字,思考:什么事件使孙中山认识到救中国只有武力推翻清政府?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同年发生了什么战争?孙中山当时多少岁?
2.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1)武装起义
(2)宣传革命,发展革命组织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上提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与同盟会纲领是什么关系?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二)武昌首义
1.起义背景
3.起义胜利后全国形势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经过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3.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的措施、法令的积极作用
4.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和影响
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选中袁世凯,作为其侵华的新工具。而清政府为应付危局,也不得不启用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掌权以后,对革命党人采取了“一打一拉”的狡猾伎俩。在得到革命势力同意让权的保证后,又回过头来对清皇室施加压力,武力逼宫,迫使清帝退位。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来,袁世凯在共和国的招牌下,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二、思维辨析
【小组讨论】(1)辛亥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从领导阶级、革命纲领及目的等方面考虑)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什么?(2)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从革命目标的实现程度分析)
三、达标检测
(1~7题为选择题,略)
8.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9.算一算国民党政权覆灭是民国哪一年?
【补充】袁世凯在历史上主要活动:(1)破坏、镇压人民斗争。①戊戌变法期间,向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②义和团运动时期,疯狂镇压义和团;③辛亥革命中,凭借帝国主义支持和北洋军阀武力,利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篡夺辛亥革命果实。(2)建立和强化独裁统治,复辟帝制。(3)出卖民族利益,投靠帝国主义。
上述案例,除了通过“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以及补充材料,告知学生学习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以外,其主体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自主先学”。要求学生在自学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教材内容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与教材的结构相对应,学案也列出了三个子目的内容“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武昌首义”“中华民国的建立”。每个子目根据教材内容又列出了若干的知识点,并采用填空题的方式呈现,要求学生从课文的表述中概括出相关的内容。所谓“自主先学”就是对教材内容的预习,为新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通过这样的预习活动,可以对所学的课文内容有大体的了解;也可以通过相关提示,对课文子目的知识点以及相互关系有所了解。
二是“思维辨析”。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作出分析和判断。学案采用括号提示的方式,先是要求学生从“领导阶级”“革命纲领”和“目的”等方面,考虑革命的性质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整理辛亥革命这一历史现象内部关系的基础上,对其属性作出判断。接着提示学生对辛亥革命局限性问题的认识——从“革命目标的实现程度”方面进行分析。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运用一定的标准(革命是否成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进行评价。
三是“达标检测”。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忆、理解和运用。1~7题为选择题,侧重知识的巩固;第8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一定的评价标准,就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作出判断与分析;第9题是技能运用题,要求学生在掌握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方法的基础上解决相关问题。
从功能与作用上看,学案设计的几个环节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自主先学”安排了学生的预习活动;“思维辨析”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演和延伸,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奠定了基础;“达标检测”可作为课后作业使用。这样的学案设计比较规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了较为全面的安排。从学习过程的原理上说,学案安排的三项活动与知识的学习、巩固与应用相一致。我们认为,即便是这种比较规范的设计,其作用仍然有限。即只是将一课要求学生预习和复习的工作以作业的形式呈现出来,方便了学生的操作和老师的检查,学案的功能并未完全开发出来。说到底,这样的学案主要是从教的角度而非学的角度设计的,是教案的翻版。
与上述案例相比,当前市面上流行的学案则要简略得多。有的学案实际上就是检测一课所学情况的试题,主要作用是便于教师对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检查。这样的学案设计,实际上已成为应试教学的一种工具,亟须反思和矫正。
二、学案设计的特点与教学功能分析
与教案相比,学案有什么不同,有怎样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是学案设计的前提要求,也是认识与解决相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基本条件。
1.学习方案与教学方案的联系与区别
学案是学习方案的简称,教案是教学方案的简称,二者有相同之处:从活动目的看,学案与教案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好学业任务,都是对所学内容的计划和安排。课程标准和各地的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是确定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的基本依据,也是界定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与学案中的学习目标的基本依据。从活动内容看,教案和学案基本相同,既有习得历史知识的要求,也有发展历史学科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其内容涉及的范围及其程度也有基本相同的要求。
学案与教案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其一,二者的适用对象不同。教案设计的对象是群体,主要针对一个班的学生;学案设计的对象是个体,是使用学案的学生个人。因此,教案的设计虽然也有弹性化的要求,但主要以普遍性的要求为主。学案的设计不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设计。除一般性的要求外,需要更多地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其二,二者的运行过程和方式不同。教案主要用于课堂教学,是一种指导教师组织班级学习或小组学习的方案,而学案主要是适用学生自学状态下的方案设计。因此,教案的设计要比较多地考虑活动的方式问题,而学案设计则主要考虑活动的内容问题。其三,二者涉及的活动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不同。教案设计的活动是教学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学案设计的活动是学习活动,在教育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学案与教案所涉及的活动是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相辅相成,对学生的学业成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案的基础上加强学案的设计及其实践活动,可以弥补教学中的弊端;学案的实施,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教案的新设计提供信息。
2.学案设计和实施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首先,学案基础上的教学设计使教学任务更为明确。教案是老师设计的,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容易造成被动学习的局面。学案通过“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及“主要教学内容”的表述,使教学双方的意图得以沟通。教师明确了教的目的和任务,学生也清楚了学的目的和任务,共同的目标有利于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激发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其次,学案基础上的教学设计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不了解学情的教案设计和实施比较盲目,甚至会出现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案的设计和实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方便。通过学案,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哪些历史知识掌握得好,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哪些内容的学习方法需要矫正,也能知道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掌握了学情,可以对学习内容做出恰当的安排。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的主题就容易多了。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就能真正做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师讲到点子上,学生觉得有用,教学效果自然会好。20世纪末以来,我国许多学校开始了基于学案的教学改革实验活动,如聊城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南京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导学讲评式”,等等。这种先学后教、学导结合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案的积极作用,为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发展道路。
再次,学案的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学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立足于自学,强调的是会学,重视学法指导。学案中对课前的预习、课堂教学中的思考以及课后习题的安排,为学生巩固和运用知识提供了较多的自学机会,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从学习论的角度看,学案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案。学案设计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知识的整理,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体系;二是阅读思考,学案通过一系列可读性强、有教育意义的相关材料的设计起到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三是巩固练习,通过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整理和对学习主题相关的探究性问题的研究,不仅能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掌握方法的目的,还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中学历史课学案设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从目前历史课的学案看,主要功能是作为课后作业,老师看重的也是这点,认为有了学案就可以保证学生能够完成作业了。其实,完善学案的设计才能在更多的方面发挥其作用,所以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案设计的单位以单元为好。历史主题是新课程内容组织的单位,也是体现其教育价值的载体。从历史主题或专题整体规划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相关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生、发展的趋势及其规律,认识与理解历史的教育价值。以主题为单位的学案设计,至少要增加两个内容:一个是主题知识结构和课文知识结构,一个是主题的历史认识和感悟。前者可以设计有空缺的框图结构形式,让学生通过填空的形式把握其结构问题,后者可以在提供有提示语的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心路历程。如宋元时期的历史内容,可以通过这样的句子展开:宋元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与北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________,与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________,最终完成全国统一的朝代是________,通过学习,自己对宋代政治最深的印象是________。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是________,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最大贡献是________。你对宋元时期的商业贸易、都市生活和文学有怎样的印象?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学案设计的作业,除涉及基本的历史事实外,更要注意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拓展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如《辛亥革命》一课,可以要求学生在整理孙中山大事年表的基础上,分析其民主革命的主要实践活动及其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作用;可以从主题涉及的史学问题或者是现实问题入手,要求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应用,对相关的历史问题作出说明和论证。例如,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两次巨变。请同学们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方面选择一个题目,搜集材料进行论证。作业的布置应当有弹性,除了基本内容外,提高或拓展型的内容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程度的试题,让学生以选择方式进行作答。
第三,学案设计中提出完成学案的标准和要求,以促进学生在预习和复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有老师列出了这样一张表作为其标准(见右表)。
第四,动态地设计学案。学案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预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能会发现预设的目标、学习活动有问题,这就需要及时地做出调整。学案最好是自己设计,可以参考相关的材料和内容。学案形式最好是活页,提前一周发到学生手中。老师可以根据每一课时教学实践,修改、优化学案的知识结构,可以调整能力训练题,把学生设计的或收集到的创新题编入学案,并追踪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以及时指导和总结。学生可以借助学案,在吸取课堂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学案上的活动安排,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五,补充与主题相关的学习资源和相关网站。历史主题所涉及的历史知识是一种专业化较强的知识体系,要求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限于时间,课堂难以补充较多的内容。学案可根据专题内容的需要,适量补充必备的内容。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中国古代史”之明清时期的学习内容为例,如果在学案中列出古代中国主要王朝的名称、时间和演变过程,一方面有利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述基本的内容而不必担心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整理。同时,可以通过相关学习资源的提示,如有关主题学习的参考书、网站资源等,为学生的自学活动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