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中心医院儿科二病区
摘要:目的:探究在小儿患者中个性化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0例患儿,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并为其采取不同护理模式,分别为采取常规护理的40例对照组患儿与采取个性化护理的40例研究组患儿。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7.5%(39/4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2.5%(29/4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个性化护理可以使患儿得到更加完善的护理,使患儿家长更加满意。
关键词:小儿患者;个性化护理模式;护理满意度
作为医院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科室,儿科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小儿患者在心理与性格上明显区别于成年患者,需要接受更多的宠爱与呵护,对于苦痛具有较低的耐受性,常规护理难以实现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对此,本文选择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患儿,试探究个性化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0例患儿,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并为其采取不同护理模式,分别为采取常规护理的40例对照组患儿与采取个性化护理的40例研究组患儿。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研究组: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16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13岁,平均(7.25±1.66)岁。对照组: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2岁,平均(7.11±1.34)岁。两组患儿就性别和年龄等基线资料而言均无明显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行统计学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个性化护理,具体包括:①心理护理:患儿对疾病的认识并不全面,难以适应环境改变,容易发生应激反应,对治疗护理采取抗拒态度。对于性格内向、易感到恐惧的患儿,可给予其更多的关怀与爱护,对于其在院期间的行为给予鼓励与肯定,提高其依从性;对于个性倔强、爱任性的患儿,应利用语言或从其家长入手,协调好与患儿之间的关系,满足其合理的需求,提高其配合度。②健康护理:为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健康护理教育,为患儿制定出符合其个体化差异的健康护理措施,为其家长举办座谈会或学习讲座,在走廊中粘贴画报,提高患儿及其家长对疾病的认识;此外,应为患儿安排适量的体育锻炼,确保因饮食具有均衡的营养,同时还应满足患儿的饮食喜好,这样既能保证患儿的良好配合态度,也能确保患儿得到有效的护理与治疗。③环境护理:应将病房环境营造得尽可能温馨舒适,根据其性格与心理特点,可选择不同主题的卡通壁纸粘贴在病房中,在患儿静脉滴注期间,可为其播放动画片以分散其对疼痛的关注度。对于活泼好动的患儿,应重点进行病室中各个物体的消毒,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1.3 观察指标
使用科室内自拟满意度调查问卷向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共分为“满意”、“尚可”、“不满意”三个选项,总满意度=(满意例数+尚可例数)÷总例数*100%[1]。
1.4 统计学方法
参与实验的患儿其临床数据均行统计学软件包——给予检验。所涉及的计数资料以(n,%)表示,以卡方值检验。假若两组患儿的实验所数据经过统计计算结果为P<0.05,那么表明分组结果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研究组总满意度为97.5%,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2.5%,研究组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04,P=0.002<0.05)。
3 讨论
小儿是一个生理与心理均未发育成熟的特殊群体,难以集中注意力、好动且好奇心强,情绪化严重,很容易因配合不良而在疾病上出现反复,再加上家长对患儿的过度紧张,使得儿科的护理与治疗有着更高的难度;当今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度溺爱,许多患儿无法耐受一些治疗措施,不断哭闹,若是不使用适宜的技巧进行护理,将有可能发生护患纠纷[2]。而个性化护理模式这种现代化的护理模式恰好可以有效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其在护理措施上更具针对性,可以基于患儿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其因人而异的特征使得各种性格的患儿都能得到恰当的护理,因此可以获得更高的护理满意度。本文结果中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97.5%vs72.5%)正是最有力的证明。
结语:
个性化护理模式更加注重小儿患者的心理与生理差异,可以为不同性格的患儿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其临床应用效果比常规护理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杜青爱,马春利.个性化护理模式在小儿护理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09):949-950.
[2]陆文婷.个性化护理模式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2):71-72.
论文作者:唐巧玲(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2
标签:患儿论文; 满意度论文; 模式论文; 统计学论文; 小儿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