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政治文明建设_政治论文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政治文明建设_政治论文

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过程中论文,文明建设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04)04-0034-04

一、政治文明的境界

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张的提出,使政治文明 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成为新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它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是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的具体体现。

政治。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 是政治。”从功能的角度分析,政治这样一种社会治理方式是为了维系人类的公共生活 (群体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从价值的角度说,政治的首要目标就是在人类的公共生活 中建立有效的秩序,从而使人类的文明得以维系和传承。

人类所以创造出政治这种社会治理形式,并通过建立公共权力或公共权威这种政治形 式,来保证公共生活规则的效力,从而满足整合人类公共生活内部秩序的需要。正如恩 格斯指出公共权力的作用在于“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 以内。”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力机构(国家),它的产生作为人类社会由野蛮状态进入文明 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意义在于,公共权力(国家权力)作为社会的正式代表,自然享 有了行使社会公认的人身强制特许权。公共权力对强制力的垄断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 减少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在全社会范围内抑制成员之间的两败俱伤或相互伤害起到了 有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使得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行使强制力的程序 和标准,从而形成普遍适用的法律秩序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政治关联公共事务,而非私人事务,“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 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二是政治关联公共权力。正因为如此,人 们的公共生活须臾离不开政治。

文明。政治的基本价值目标是为了在人类的公共生活中建立有效的秩序。但这并不意 味着人们为建立秩序的所有努力都是符合文明要求的。就文明而论,文明包括两方面内 容,一是指人类以实践的方式,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果;二是 指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凡是具有合理性的行为就是文明的行为,而不具有合理性的行为 就是不文明的行为。文明的实质,说到底是人对自己理想本质的追求。人正是在创造文 明世界的过程中,成就着人本身,使人从一个自然的人、野蛮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 文明的人。政治的方式是适应人类公共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任何形式的政治关系,都 是从一个侧面表征的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政治的本质是如何对待人。政治的文明 与进步主要不在于人的生存条件的改变,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对待方式的改变。文明 所要求的秩序,不是那种按照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形成的秩序,而是以人的 方式来对待人所构建的秩序。所以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 系还给人自己。”

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指由合理的政治意识、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 过程所构成的政治生活。政治文明的性质规定了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和方向就是建立一 种合理的公共秩序。文明化过程,正是人类一直在努力逐渐脱离野蛮、抛弃动物世界中 那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过程,而人们对文明的渴望,对文明的理想目标的寻求,正 是通过建立政治的文明来实现的。所以,政治的文明化与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内在的统 一发展过程。

二、政治文明的历史扬弃

自从人类形成了政治生活后,无论是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政治思想,还是中国先秦诸子 百家的政治学说都是适应这样的需要产生的。尽管处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时代的思 想家所面临的政治难题不一样,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但他们都在追寻着一 个共同的理想: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孔子的“礼洽社会” ;从孟子的“仁政”到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从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到莫尔 的“乌托邦”;从霍布斯的“利维坦”到卢梭的“人民主权”;从康有为的“大同”世 界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所有这些文明成果都是人类智慧的表征,都表达了人类 对生存理想的向往,也都集中地反映出对合理的公共秩序的追求,构成了人类政治主张 、政治思想、政治学说的核心内容。

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传统中国的政治文明。任何一个社会的政治文明,既是传统的产 物,同时也深受其它文明形态的影响。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其政治 文明也达到了非常成熟完备的高度。自秦代以后,中国即建立起以郡县制为基础、君主 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同时,在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自然经济体系中,依托以儒家 学说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形成了讲求和谐、秩序、稳定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理念。今 天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虽已不复存在,但其内在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理念还深深地影响着 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中国政治,首先是一种“伦理型政治”。在“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中,传统中 国政治深深依存于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近3000年的儒家思想中,由孔子强调的“为政 以德”和孟子的“仁政”等政治哲学,深深融入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中,并被整合进“ 礼”的统摄之下。由此,传统中国的政治文明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所谓“人存政兴, 人亡政息”,政治生活的制度化程度是相当低的。它重个人的道德操守而轻视行政人员 的角色伦理,因而也就缺乏相应的“行政责任”的观念;它重个人的道德品行而轻行政 实践,因此政府官员们虽是博览群书,有着深厚学术功底的学者,但对于专业性行政管 理职能却大多一无所知;它重政治的教化职能而轻管理职能,因此家族的伦理规范混同 于政治伦理,带有传统社会的鲜明印记。在这样的历史遗产影响下,要消除人治色彩, 加强法治建设,使政治生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道路,是建设当代中国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借鉴西方政治文明中有益的成果。西方的政治文明成果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 分,不能简单加以排斥,否认这一点则无异于切断甚至扭曲历史。应该说,各种类型的 政治模式都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般性和具有本国特色的特殊性的结合体。近代资产阶级 革命是具有进步性的政治运动,反映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很多政治主张 具有历史的进步性,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

人民主权的思想和制度。近代资产阶级革命高举人民主权的大旗,冲垮了主权在君的 封建制度,推动了人类社会深刻的民主化变革。以此为基础,西方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 现代共和制政体。它突出人民授权,实行人民选举和人民监督,国家政权的运行基于民 主程序。有的国家的重大宪法问题由全民公决。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在很大程度上继 承了人民主权的学说,提出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主体,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实行 共和制。

代议制理论及其制度实践。代议制是指作为国家主体的人民选出代表议决国家大事的 制度。众所周知,西方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在代议机构的产生、职权职能、工作方式 、议事程序、决策规则、问政手段等,对政府的监督制约以及在维护国家法制方面的作 用,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其中有些内容反映代议制的共有规律,适用于多数实行代 议政治的国家。中国是共和政体,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代议制类型,是代议制 在中国的具体实现形式。

权力控制的理论与实践。欧美启蒙思想家在近代提出系统的控权理论,针对封建专制 权力的滥用对社会发展的禁锢和摧残,权力控制论明确提出,必须对国家权力予以重新 构建,通过对权力职能的合理布局,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监控,防止权力失控,以保障公 民的合法权利。西方控权理论的很多内容,反映了权力合理运作规律的一般要求,是各 国政治体制特别是权力体制运作应遵循的共有规则。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多数西方国 家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由于中国和西方政治国情的差异,决定了我们不能全盘照搬三 权分立的政治模式。但是,对于与其相关的一些重要理念和精神,不能一概而论地予以 排斥。中国的政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强化权力制约监督。

法治理论和实践。在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以法治代替人治 。法治既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又是民主政治的强大支柱。它要求一切权力均应在法 制的轨道上设置、行使和监控。通过宪法和法律的规范作用,以及公正司法的功能,保 障政治民主和经济社会的自由。西方国家在法治实践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 市场监管、政府法制、司法公正、公共服务上,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对社会的发展 起到极为重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人权理论和实践。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的人权理论及其制度,在西方政治发展及社会 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权理念是民主法治的重要基石之一。在这方面,西方国 家以及国家社会已经建立了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我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 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中国人民的基本人权曾进行艰苦而卓绝的 斗争,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中国人权事业的巨大发展。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 设中,人权事业的建设是其重要内容和支柱。为此,必须总结自身人权事业发展的经验 ,同时积极地研究和借鉴近代以来的人权理论和实践。

三、政治文明与当代中国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百年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取向。与中国百年现代化发展一样,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和转型的历程也是艰难曲折的, 然而,这曲折历程所形成的历史积淀、制度积淀和精神积淀却成为今日中国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三民主义,使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近代 中国资产阶级很想把中国全面带入现代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 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 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中国社会由此迈上了以民主共和为取向的现代政治文明发展 之路。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民主、科学的大旗下,也同样以带有革命意味 的激进方式批判和否定了可能抗拒和纠缠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传统政治文明中的价值体 系。所以,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从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的历 史过程来把握人民民主,奠定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取向。毛泽东认 为,中国走上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实践的破产,使得“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1978年底,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初步勾勒出 全面启动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部署,从推动改革和发展的角度看,民主应首先 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民主,其核心是产权,二是政治民主,其核心就是实现民主 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为此,民主必须与法制相结合。在这个战略部署中清晰地看出,邓 小平把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此,他明确了社会 主义民主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和内在目标。第二年,邓小平进 一步明确了这个认识,强调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成就。这主要体现在:积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和完善政府职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管理社会,包揽 一切,职能膨胀,整个体制单一僵化。在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经济发展、社会转型都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要求切实转变和完善政 府职能,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经过1998年以来的政府机构改 革,当代中国政府在转变和完善政府职能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过去的5年中,全 国各级党政群机关行政编制共精简115万人,市县乡清退超编人员约43万人,国务院组 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司局机构减少200多个。省级机构设置平均由55个 减少到40个,市、地级政府机构由45个减少到35个,县级政府机构由平均28个减少到18 个。党中央和省级党委各部门人员精简20%,国务院各部门精简47.5%,省级政府精简48 .2%,市县乡各级党政群机关精简19.4%。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机构改革的中央和地方各 级政府将成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为全面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建立公务员 能上能下的交流制度,从严治政,加强政府机关法治建设,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创造一 个合乎法治要求的环境。

积极扩大政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扩大政治参与首先体现在基层自治组织的建立和完 善,特别是农村的村民自治当中。从2001年下半年到现在,全国已有25个省份陆续开展 了村委会换届工作,涉及1998年新的村委会组织法正式实施后的第一轮大规模选举。在 换届选举过程中,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都大大提高,他们不仅能熟练掌握选 举的程序和步骤,而且积极参选和监督选举,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占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党中央于2002年7月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科学地 总结了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工作的实践经验,吸收了近年来干部人事 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成为现阶段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规章、从源头上预 防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集中体现于民主政治。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报告中讲到政治建设与 政治体制改革时,科学地规划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目标、所遵循 的原则以及改革、完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第一,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 目标。

第二,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建设的根本指导原则。

第三,扩大民主参与,丰富民主形式,坚持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 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等四项基本政治制度。这四项制度的发 展和完善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制度建设,是建设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在现代政治条件下,民主 化发展对制度的强烈需求,使得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表现为日益深化和扩展的政治制度化过程。

按照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的解释,“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 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 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

当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仅要在理论上确认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体 地位,而且要求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为此,必须 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政治参与领域和渠道,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来 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同时,加强 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这是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必然要求。

全面推进领导体制、决策体制、行政体制、司法体制、人事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等政 治体制改革。深化领导体制改革,主要解决党的领导的科学定位和充分发挥人大、政府 、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独立行使职权的作用的问题。党的领导的科学定位为主要是政治、 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选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 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决不包揽一切 行政事务和社会管理事务。深化决策体制改革,着力于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防 止决策的随意性。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着力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 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达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深化司 法体制改革,着力于确保司法独立公正,惩治司法腐败,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深化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着力于建立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 机制,广泛吸收人民群众参与人事任免工作的全过程。深化监督体制改革,着力于建立 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尤其 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全面展开以及中国 共产党建设的全面加强,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广泛 的基础和积极的条件。中外的历史与实践都表明,任何一个对人类发展有积极作为的民 族,都必然是在政治文明上有创造、有贡献的民族。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未来的发 展中,要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更大的贡献,就不仅要创造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 且要创造先进的政治文明。

收稿日期:2004-01-02

标签:;  ;  ;  ;  ;  ;  ;  ;  ;  ;  ;  ;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政治文明建设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