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男”李志飞创业变身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变身论文,技术论文,李志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出门问问”?你想问啥?这是哪个意思啊?采访前一天,记者想先探探市场风向,结果友人这样疑惑地询问记者。待解释后,友人“哦”了一声,顿悟原来如此。说实话,记者也算“阅企”无数,但第一次听闻“出门问问”时心里也感觉“怪怪的”。 带着疑惑,隔天采访出门问问创始人、CEO李志飞时,记者亦好奇地问他:为什么想到起这样一个名字?他笑言:“名字是我起的,就是出去问一下的意思。不过,这是我们的产品名字,不是公司名字。” 采访结束后,记者走出办公大厦,坐上了朋友的车。在车上聊天时谈到“出门问问”。他也是首次听说“出门问同”,随即用手机搜索了一下它的信息。他开玩笑说:产品算酷,就是名字不够高大上啊。记者暗想:这也许跟“技术男”李志飞有关吧,技术思维,实在! “我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人。”李志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直言。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出门问问”取得不俗的市场战果。 据李志飞介绍,出门问问从2015年10月开始在线销售,至2016年6月上旬,8个多月时间,出门同问智能手表销量超过10万台,在京东、天猫排名第二,仅次于苹果。他说:“产品有很多创新,销量超过10万台的,在国内能做到我们这种状态的凤毛麟角。我们的智能手表产品比较复杂,就是一个小手机。这比做手机更具挑战性,因为手表空间非常小。” 那这位技术行家是如何由市场外行蜕变成市场内行的呢? 先技术后商业模式 李志飞在美国博士毕业后进人谷歌从事语音识别、人机交互领域的技术开发工作。在美国谷歌拿着高薪,为何还要放弃这份优渥的工作而选择回国创业呢?他解释说:“我不想按部就班。以前我就有创业想法,这也是我选择去硅谷而不是其它地方的原因。创业有风险,但我没有太多纠结。” 2012年,李志飞决定回国。他的既定目标是做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回国后,他的最初创业方向是做一个移动环境下的语音搜索APP。这样,很多人可以下载使用他的APP。如果这样,可能只有通过广告等形式变现了。后来,他发现这种做法行不通,因为没有企业会给他语音搜索需要的入口。于是,他决定转向做当时正被媒体热炒的智能手表。 “最初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做中国的谷歌,但现在发现当初很多东西并不符合实际。要在中国做成谷歌那样不可能,其实现在的谷歌与早期的谷歌也不一样。”爽直的李志飞坦言,以前自己没做过企业。“当时有人跟我谈商业模式,我懒得跟他谈。我说,我怎么知道有多少用户、怎么收费,这在技术方面很难说得清楚。” 做技术出身的人思考方式、出发点确实不一样。但他的初衷未改,以AI技术为基础做消费产品。李志飞说:“我们的发展思路与谷歌类似,先用牛逼的核心技术做出好产品,然后产生好的商业模式。像谷歌把搜索引擎技术做成搜索引擎产品,然后它就像印钞机一样,支撑谷歌后续的发展和创新。我们也希望达到这种状态。我认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是新技术,所以最终得回到技术价值上,而不是什么模式,因为所有模式都是嫁接在技术基础之上的。”他给公司的后来者也传递着这种价值观。 正是基于这种发展思维,李志飞组建团队时也是我行业一流的人才。目前其核心技术团队由来自前谷歌、IBM等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以及前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公司的资深硬件工程师组成。出门问问已拥有中文语音识别技术、语义分析系统、垂直搜索引擎、语音合成系统、智能推送等核心技术。这样,研发投入自然在公司占大头。目前200多人的团队一年光人力、行政等管理成本就要一亿多元。 “技术型公司早期不要过度关注商业模式,要有点理想主义情怀。如果纠结于从哪里收费,可能很多事情都做不好。但这不是说永远不关注商业模式。到了我们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又要回到商业本质,思考商业模式。”经过创业洗礼的李志飞认为,要坚持以技术为核心,但不能沉浸于技术本身,不能对技术自恋、自嗨,要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否则企业难以做大,所以技术人员也要有产品化思维、商业化思维。而且,“技术要得到最大化应用,要做2C业务,仅做2B业务是不够的”。 按照发展进度,到明年六月,出门问问的目标是销售100万台智能手表,那样就可能实现盈亏平衡。李志飞说:“我们有核心技术,有很好的交互体验和软硬深度集成的交互产品,又占有相应的市场地位,自然产品能卖出溢价,有盈利空间,并且有正向的现金流,这样达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就顺理成章。” 至于目前苹果是不是其最大威胁问题,李志飞说,没有什么威不威胁的问题,各有所长和各有发展侧重。“要是没有苹果培育智能手表市场,我们也做不起来,所以苹果在里面玩是一件好事。” 作为典型的互联网公司,出门问问亦崇尚开放文化。采访完,我们起身,李志飞给记者指了指坐落于楼层一个角落的工位,说:“那是我的办公室,开放式的。我不会单独搞个办公室坐在里面。”其实那儿就是一张办公桌和一把椅子。他的工位前面和右侧是很多同事的工位,后面是一间不大的会客室。记者采访他就在这间会客室。他补充说:“公司任何人都可以直接谈自己的想法,一起来碰撞,甚至激烈争论。” 不担心融资问题 其实,李志飞创业可能跟国内很多创业者不同,因为很多创业者自创业伊始就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而他则不同,开始创业时就获得了资本青睐。2012年创立公司时,他就获得了红杉资本沈南鹏和真格基金徐小平的1000万元人民币(约162万美元)投资。创业一年多,2013年底他又拿到了海纳亚洲SIG的第二笔投资。2015年10月,谷歌又投资了他。这也是他最近获得的一笔投资。至此,出门问问总融资额累计达7500万美元。 据李志飞介绍,出门问问先后获得5次投资,其中后3次都是业务合作伙伴的投资。因为投资者普遍看好语音交互发展趋势及其潜在市场,同时看重他的专业技术背景和从业经历。但谷歌的投资与他以前在谷歌工作无关。他说:“谷歌投资我们,一是因为我们是业务合作伙伴,认可我们的业务和团队,二是我们在用户、产品、技术等方面的价值观一致,所以它的投资部考虑投资我们。” 但与资本方打交道时,李志飞一直坚守着技术专业人士实事求是的独立态度,不想像有些公司那样,为融到钱,非常注重讲故事。他说:“我们有独立的想法,所以我不想这样做,也不想这么说。我无法给投资者承诺一、二年后能做成什么样,只能说有希望。因为我不想说谎,不想只是为了迎合他们的要求而违心地做一个增长目标去骗他们。” 李志飞总是如实地告诉投资者,做技术性的事情风险很大,但要有点理想主义精神和情怀,所以投资者要做好打水漂的心理准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投资者和所做的事业不负责任,相反他这样做是想高度负责任。他说:“在中国,现在确实有人开始变得理想主义了,不像以前那样只是为了挣点钱。我们有独立判断能力,也有坚定的信念。其实,我已经把未来的路径想了好多遍。” 在李志飞看来,出门问问的发展模式不存在烧钱问题,相反现金流非常好,而且主要成本用于研发投入,目的是用力把产品做好。“如果我们能陆续保证阶段性成果出来,同时把控好风险,不用担心融资问题。不过现在我们也没有融资计划。” 痛并快乐着 如果说在融资方面算一切顺利的话,那么产品在问世过程中可就不那么轻松。这对李志飞来说,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他的心境就再合适不过了。他说:“我喜欢学习新东西。我的态度是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因为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不会觉得痛苦。” 总结起来说,在出门问问发展过程中,至今在四个发展环节的遭遇曾让李志飞备受挑战。 首先,从光做软件到不得不做硬件。最初,李志飞只想把语音交互技术做好,没想过要做硬件,甚至做两个或更多硬件,但在发展过程中发现光做软件没法落地,因为没有平台化入口,且找不到合适的硬件方。怎么办?这是他当时感到迷茫和焦虑的地方。所以,在回国一年半后,他才决定涉足硬件,即做智能手表。后来他又发现,仅做一个硬件不能支撑公司发展战略,也无法体现AI价值,需要做两个甚至更多AI相关产品才行。 “没有入口,我们就自己造入口。但我做软件技术出身,以前没做过硬件。这对我来说确实是很大挑战。因为做硬件产品动不动就要提前八个月、十二个月,哪怕做细小改动也要花一二个月时间进行系统验证。”李志飞说,“我开始无法理解,后来才慢慢理解,因为毕竟硬件也有其客观发展规律。这对我来说是思维方式的冲突。”直到2015年6月,出门问问第一代智能手表产品终于问世,而且市场反响很不错。 做车载智能产品硬件时遇到的情况类似。据李志飞介绍,出门问问有操作系统技术,但没有载体,所以考虑了很久,一直下不了决心,直到2015年底才决定做车载智能产品硬件。 其次,量产问题。用户有需求,自然需要量产。但量产并非想象得那么容易。李志飞发现,生产一千台时都很顺利,但当生产二千台、五千台时就出问题了,因为产能更高,生产要求也有所不同。为解决量产问题,他在工厂待了好长时间,花了特别大精力。到2015年9月量产问题才得到解决,并开始正式投入量产。 期间,有一件事给李志飞留下了深刻印象。2015年6月出门问问在京东发布了众筹信息,结果有八千多用户参与了众筹。按规定,要按时给用户发货。但这时出门问问出现了量产问题,没法及时给用户发货。这样,用户每天在出门问问的微博、论坛、QQ群上谩骂,说出门问问是骗子等等。公司做各种解释也无济于事。这让公司运营部门的小伙伴们每天都很崩溃。 后来,李志飞出面在论坛上写了几篇长信,给用户详细解释原因。“我们把企业内部运作的细节都透明化、公开化,甚至用户不需要知道的信息都公布了。最后用户接受了我们的解释,并开始正面鼓励我们。我们发现,用户一旦产生了不信任感,情绪蔓延非常快。所以后来我们非常注意用词精准,并把很多信息透明化。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再次,营销问题。量产后,怎么销售?怎么做好售后、客服、供应链等服务?李志飞说:“以前我没想过这些问题,公司也没做过,所以这对我和公司来说跨度非常大。” 最后,在从0到1后,怎么从1到2,也就是说,由能做好一件事,到同时能做好两件事而不乱。出门问问在做好智能手表后,下一步需要做二个甚至更多软硬件结合的智能产品。李志飞说:“这是飞跃,因为要把公司能力从1向2转变很不容易。做一件事时各方面都很明确,但做二件甚至更多件事时就面临多重选择,比如做哪个更重要,团队怎么分派,哪儿需要共享或不能共享等。” 其实,整个发展历程就是挑战不断升级和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的过程。李志飞说:“里面存在很多坑,等待我去解决。但我觉得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因为对我来说这也是不断自我突破的过程。庆幸的是,现在我们各项能力都培养出来了,已经能从容应对各种状况了。” 以AI为基石裂变发展 一家技术型公司短短3年半累积就孕育出裂变发展的基因。在智能手表渐成气候的同时,出门问问又开辟出新的战场:语音交互智能车载产品。这也是一块巨大的潜力市场。 2014年夏,出门问问推出了智能车载产品Beta版,目前新版产品正邀请用户在做内测,不久的将来有望推向市场。为加速市场推进,出门问问正与前装市场的博世、搜狗地图等和汽车厂商捷豹、福特等合作,以打造优质的人工智能体验。 “目前我们有智能手表和智能车载系统两大产品。这说明我们具备了把两大产品同时做好的能力。接下来我们要把用户场景做深、做细,帮助用户解决更广泛的问题。”李志飞表示,今年下半年出门问问将扩充智能手表品类,扩展用户人群,由极客人群跨越到大众人群,由男性人群跨越到女性人群,同时扩充销售渠道,从线上延伸到线下。“这些都是我们的新增长点。” 李志飞说:“AI是我们的基石。我们将AI使用到不同场景,并使之把智能手表和车载智能产品打通。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发展第三个、第四个智能新产品。”最后,形成以AI为核心的智能产品系。标签:创业论文; 出门问问论文; 谷歌论文; 腕表论文; 谷歌智能手表论文; 技术创业论文; 硬件创业论文; 手表手机论文; 智能硬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