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爽爽[1]2016年在《一株真菌Talaromyces aculeatus中azaphilones类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文中提出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些疑难病症频繁发生,天然产物作为各种疾病治疗药物的主要来源也因此受到日益关注。特殊环境的真菌因其特殊的生长环境,这使得真菌在基因、酶学和代谢等方面具有独特性质。根据报道发现,特殊环境的真菌在新型药物的研制、新型的酶制剂研究、新型的保健食品研制开发等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本论文以特殊环境–盐碱地来源的真菌为研究对象,开展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以及生物活性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菌株的分离与筛选、微生物发酵浸膏的分离纯化以及结构鉴定、部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筛选。从采自广西防城港石屋门岛,山东菏泽盐碱地以及山东菏泽水坝的3个土样进行分离鉴定,共分离得到33株真菌,并通过小规模发酵筛选出一株盐碱地真菌Talaromyces aculeatus DS-62013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对其菌株发酵产物利用萃取、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LH-20凝胶柱色谱、中压液相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分离手段,NMR、IR、UV、MS、CD等波谱学技术,共分离得到了20个单体化合物(1-20),其中11个新化合物(1–11),并且(2–15)为azaphilones类化合物。在构型确定方面,我们采用NOESY、ECD、VCD并结合化学转化实验推测了azaphilones类化合物(2–9)的绝对构型。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用MTT法对五种常见癌细胞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2对人类白血病细胞株的IC50为19.3μM,化合物13对肝癌细胞的IC50为10.9μM;采用微量稀释的方法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并且化合物9与15对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的MIC为1.56μM这与阳性对照药环丙沙星的MIC值(0.625μM)几乎相当;对分离得到的部分新化合物(3–9)进行了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9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234.9μM、22.9μM,这要远强于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米格列醇以及脱氧野尻霉素(IC50分别为101.4、5099.7、78.6μM)。综上所述,本研究从Talaromyces aculeatus中分离获得了具有较好活性的天然产物,运用ECD、VCD以及量子化学计算的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的绝对构型。活性筛选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菌和细胞毒性,并且化合物9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这为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化合物基础。
徐燕[2]2015年在《棘孢曲霉与(?)黄青霉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土壤真菌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及海洋真菌灰黄青霉(Penicillium griseofulvum)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酵液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实验采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以及结晶、重结晶等),借助现代波谱学手段(1D和2D-NMR、MS、IR及UV/Vis等),共分离鉴定了26个化合物,其中4个为新化合物(XY-1、XY-3、H-8、H-12)。从棘孢曲霉菌(Aspergillus aculeatus)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13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包括2个新化合物(XY-1、XY-3)分别命名为:2-(2',4',6'-trihydroxyphenyl)-(7-hydroxy-5-methyl)chromone、(E)-4-hydroxy-3-[(4-hydroxy-3-methylbut-2-en-1-yl)oxy]benz oic acid。单体化合物中还包括2个甾体类,1个黄酮,1个蒽醌以及9个苯环类衍生物。从海洋真菌灰黄青霉(Penicillium griseofulvum)菌株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13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包括2个新化合物(H-8、H-12)分别命名为:methyl 2-(2,4-dihydroxy-3,5-dimethyl-6-(2-oxoethyl)phenyl)acetate、2-(6-hydroxy-5,7-dimethyl-2-oxo-2,3-dihydrobenzo furan-4-yl)acetaldehyde。单体化合物还包括(3R,4S)-8-hydroxy-3,4,5-trimethyl-6-oxo-4,6-dihydro-3H-isochromene-7-carboxylic acid(H-1),penicitrinone A(H-3),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H-6),bis(2-ethylhexyl)adipate(H-7),dihydrocitrinone(H-13),phenol A(H-15),苯甲酸(H-19),(3-(tert-butyl)-4-(neopen tyloxy)phenyl)methanol(H-16),6,8-dihydroxy-3,4,5-trimethylisochroman(H-20),5,7-dihydroxy-3,4,6-trimethylbenzofuran-2(3H)-one(H-21),penicitrinone E(H-22)。
王胤[3]2011年在《叁峡库区烟曲霉IMB-SX28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活性初步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许多天然产物都是来源于已知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许多低分子量的代谢产物具有显着生理活性。如青霉素、头孢菌素、麦角新碱还有他汀类等都是真菌类次级代谢产物。叁峡库区(Three Gorges Reservoir)位于由青藏高原向长江中下游平原倾斜的过渡带,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对叁峡库区的土壤真菌研究现在还很少,只有关于叁峡库区大型真菌的研究。因此对叁峡库区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的土壤真菌研究可以丰富其菌种资源,为以后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本文对从叁峡库区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得一株抑菌活性强的土壤真菌进行研究。烟曲霉是一种重要的致病真菌,其某些成分或毒素可直接造成机体损害,其次生代谢产物也是生物活性产物或者新药开发的重要来源。以往从其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的多个化合物,有些毒性较大或药理活性一般,或产物量甚微,很难开发成药物而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发现其中一些化合物具有新的药理活性和骨架结构因而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目的:由于以往不同生源的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所表现出来的化学和活性多样性,有必要进行更多的发酵条件和生物合成代谢调控研究,以期获得更多的结构新颖、活性特殊的次级代谢产物。因此对不同发酵培养基条件下烟曲霉的次级代谢产物活性研究就很有意义。方法:通过研究该菌在5种不同培养基中发酵情况,考察烟曲霉在不同培养基条件下次级代谢产物的产生情况。选用的培养基为PD液体培养基,GC培养基,查氏培养基,查氏加1%玉米浆培养基,查氏加1%黄豆饼粉培养基。在选定的发酵条件下进行50L大规模发酵,得到相应的一些活性物质。用丙酮提取菌体,得到胞内代谢产物。然后进行减压浓缩处理得到次级代谢产物浸膏,再采用柱层析、Sephadex LH-20和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相应的单体化合物,并用NMR、MS方法分析化合物结构。所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实验,包括抗菌与MTT法抗肿瘤实验。结果:利用真菌基因组的ITS保守序列进行菌种鉴定,PCR扩增测序后在NCBI中进行比对,鉴定为烟曲霉,命名为IMB-SX28。该菌在查氏加%1玉米浆作为培养基条件下,胞内次级代谢产物的抗菌活性最强,且HPLC色谱峰面积最大。通过50L大规模发酵罐处理得到150g的菌体丙酮提取浸膏部分。经过柱层析等分离方法得到一组(共15种)不同的分离组分。其中分离了3个不同的化合物单体,分别是SX-11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SX-26为硬脂酸、SX-60为氮杂环化合物。其中SX-60具有较强抗金葡菌活性其抑菌圈直径为13mm,相应的抗结肠癌SW480肿瘤活性IC50为71.6μg/mL。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烟曲霉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具有复杂的次级代谢产物。同时烟曲霉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显着抗菌与抗肿瘤活性,对其代谢产物的研究可以获得具有药理活性的潜在化合物。
贝延[4]2011年在《个旧锡尾矿土壤真菌FE10007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能在高pH,高温,高盐以及高压等极端环境中生存,生物体发展了能抵御这些环境的独特能力,导致了它们合成的新的分子从单一的渗透剂和脂质变成复杂的次级代谢产物。一个微生物如果生长在传统的生存条件之外则被定义为极端微生物,极端微生物能在极艰苦的条件下生存,但是在适宜的条件下生存更好。第一个极端微生物,是1860年被分离出的嗜热菌,一个世纪后,有相当数量的生物体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已经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使这个领域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文研究的菌株选自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个旧大屯锡尾矿库高毒环境土样。首先以薄层色谱为依据,对菌株进行筛选,选出一株次级代谢产物丰富的真菌FE10007,初步鉴定其为棒形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a clavispora)的菌株。然后对该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适宜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时间。最后对其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分离到了11个化合物,依据波谱数据鉴定了其结构,包括2个吡喃酮类化合物:6-(1-羟戊基)-4-甲氧基-5,6-二-氢-2H-吡喃-2-酮(1),6-(1-羟戊基)-4-甲氧基-2H-吡喃-2-酮(2);3个苯酚类化合物:3-(羟甲基)苯酚(3),2-(羟甲基)-1,4-苯二酚(4),2-(甲氧基甲基)-1,4-苯二酚(5);3个苯甲醛类化合物:3,4-二羟基苯甲醛(6),2,5-二羟基苯甲醛(7),2,5-二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8);1个苯甲酸类化合物:3-羟基苯甲酸(9);1个呋喃类化合物:5-(羟甲基)呋喃-2-醛(10);1个甾醇类化合物:麦角甾醇(11)。这些化合物均首次从棒形拟盘多毛孢属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其中2,5-二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8)是新的天然产物。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锡尾矿土壤真菌FE10007的次级代谢产物结构类型的多样性较丰富。
夏丽娟[5]2013年在《红树林活性真菌的筛选及两株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树林特殊的生态环境,蕴育了红树林微生物独特的遗传背景和代谢途径,其代谢产物具有结构类型丰富多样,骨架复杂新奇,生物活性多样等特点。对红树林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已发展成为开发海洋微生物资源,寻找天然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途径。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是对50株采集于广东阳江红光村红树林保护区内的药用根际土壤真菌和内生真菌资源进行了初步的抑菌活性筛选,以及对有较好的抑菌活性的真菌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从采集到的药用红树植物桐花、秋茄、白莲、木榄、老鼠簕的根、茎、叶和树皮,及植物根际15~20cm处的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得到真菌50株;通过以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沙门氏菌(Salmonell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白葡萄球菌(White staphylococcus)为指示菌,对菌株进行了抑菌活性筛选,以其乙酸乙酯粗提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值为参考,筛选得到16株抑菌活性较好的菌株;在此基础上,利用薄层色谱TLC对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结构类型的初步分析,放大培养了菌株HN7-3D和菌株HN6-3B,并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本论文在抑菌活性指导下,通过硅胶柱层析、ODS等色谱分离方法,对菌株HN7-3D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研究,得到3个对应成分的化合物。对菌株HN6-3B进行分离纯化得到7个化合物鉴定为1,3,8-trihydroxyanthracene-9,10-dione(4-1),1,3,8-trihydroxy-6-methylanthracene-9,10-dione(4-2),1,3,8-trihydroxy-6-(2-hydroxypropyl)anthracene-9,10-dione(4-3),1,8-dihydroxy-3-(hydroxymethyl)anthracene-9,10-dione(4-4),4-methoxy phenol (4-5),(4-methoxyphenyl)methanol(4-6),麦角甾醇(4-7)。
连莲香[6]2014年在《特殊生境真菌的分离、活性筛选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产物一直是新药的重要来源,微生物是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生活在特殊生境中的微生物经过生物进化形成一系列的生理适应机制,被认为具有产生新型活性物质和先导化合物的巨大潜能。本论文采用孟加拉红培养基和添加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或腐霉利的LCA、PDA培养基作为分离培养基,进行红树林真菌的分离,共分离到红树林真菌116株。添加腐霉利的PDA培养基对红树林真菌有良好的分离效果。采用孟加拉红培养基、Medium A、PDA叁种培养基和14℃、28℃两个温度梯度对南极土壤真菌进行分离,共分离得到南极真菌142株。大部分菌株分离自14℃,28℃只分离到7株真菌。采用PDA和GPY两种培养基,对178株特殊生境真菌进行固体发酵或液体发酵,以6株细菌和2株真菌作为指示菌,对发酵粗提物进行抗菌活性筛选。178株真菌中,有114株(64.8%)对8种指示菌中的一种或几种具有抑制作用。以9株肿瘤细胞株作为指示细胞,采用MTT法对部分发酵粗提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定,当粗提物样品浓度为50μg/mL时,有82株(46.1%)对9种指示细胞中的一种或几种有抑制作用(抑制率≥50%)。选取38株红树林真菌和37株南极真菌进行ITS基因序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8株红树林真菌至少分布于20个不同的属中,而37株南极真菌至少分布于7个不同的属中,除青霉属(Penicillium)外,两种来源的真菌没有别的交叉种属,表现出各自独立的分类特异性。选取一株南极真菌和一株红树林内生真菌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共分离到5个化合物,其中1个为新化合物。从菌株N14-21(Pseudeurotium sp.)中分离到3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N14-21-1为pseurotin A,含有一个高度取代的螺环母核(1-oxa-7-azaspiro[4.4] non-2-ene-4,6-dione core),化合物N14-21-3为吲哚乳酸甲酯,N14-21-4为吲哚乳酸。从菌株0221-39(Phoma sp.)中分离到2个化合物,均为氯代二苯醚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LLX-3为旧结构,而化合物LLX-1为新化合物。对5个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化合物LLX-1具有微弱的抗菌活性,其对Staphlococcus aureus (S. a)、Bacillus subtilis (B.s)、Bacillus pumilus (B.p)和Aspergillus niger (A.n)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7mm、6.5mm、7mm和6.5mm;化合物LLX-3具有中等强度的抗菌活性,其对S.a、B.s、B.p、Micrococcus luteus(M,l)和A.n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9mm、1Omm、6.5mm和6.5mm。化合物N14-21-3、N14-21-4、LLX-1和LLX-3表现出弱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南极等特殊生境中真菌资源丰富,大量菌株具有抗菌与体外抗肿瘤活性,并能产生结构新颖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天然产物开发的重要来源。
王涛[7]2001年在《抗肿瘤活性成分及植物生长抗逆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由全国各地采集的289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4930个真菌菌株,以稻瘟霉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形态变化为活性指标,经初步筛选证明142株具有一定活性,我们对此经过反复活性筛选,发现其中6株具有良好的批次稳定性和遗传稳定性。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通过溶剂法和各种层析法(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HPLC等)从100-3号[产紫青霉(Penicillium purpurogenum stoll)]、121-1号[微紫青霉(Penicillium janthinellium Biourge)]、254-2号等叁株土壤真菌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 从对植物生长具有明显抗逆生长调节作用的禾本科(Gramineae)植物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 (L.)Keng)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 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UV、IR、NMR)等方法,确定了分离得到的19个化合物中17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它们分别是:3-(1’-羧基乙烯氧基)苯甲酸(Ⅰ),Rubratoxin B(Ⅱ),间羟基苯甲酸(Ⅲ),2-甲酰基-3,5-二羟基-4-甲基苯甲酸(Ⅳ),5-(1-甲基丙基)-3,6-二氧代-2-哌嗪丙酸(Ⅴ),3-(4-羟基苯甲基)-1,2,3,4,6,7,8,8a-八氢吡咯[1,2-a]吡嗪-1,4-二酮(Ⅵ),粘液霉素 A(Ⅷ),粘液霉素J(Ⅸ),Roridin P(Ⅹa),Isororidin P(Ⅹb),粘液霉素 AV(Ⅺ),β-谷甾醇(ⅩⅢ),丁二酸(ⅩⅣ),棕榈酸(ⅩⅤ),苜蓿素(ⅩⅥ),5-羟基-2-(2-羟基苯基)乙基色原酮(ⅩⅦ)和5-羟基-6-甲氧基-2-(2-羟基苯基)乙基色原酮(ⅩⅧ)。 其中化合物Ⅴ、Ⅹa、Ⅹb、ⅩⅦ、ⅩⅧ等5个化合物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Ⅰ为一个新天然产物,Ⅷ、ⅩⅣ、ⅩⅤ、ⅩⅥ为首次从白羊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现已发现的2-苯乙基色原酮类化合物仅有13个,且均来自于瑞香科沉香属(Aquilaria sp.)植物中。 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从叁株土壤真菌发酵产物中分得并经活性测试的10个化合物全部具有活性,活性命中率达到100%(其它化合物限于时间关系和结构未确定,没有测试活性),其中化合物Ⅱ、Ⅷ、Ⅸ、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一Xa、Xb对稻瘟霉菌丝体有强烈诱导变形作用,化合物1、Ill、IV、V、VI对稻瘟霉分生抱子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25 pg几浓度下能抑制人绒毛膜癌细胞生长,并能将 tsFT.ZIO细胞有丝分裂抑制在 GZ、M期。化合物XVll、XVlll能明显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具有提高植物抗旱能力作用。 此外,还对小分子酚酸类化合物抗稻瘟霉活性的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初步的构效关系规律。 根据所分得的单端抱菌烷类化合物和2-苯乙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的波谱特点,结合文献资料,总结了这两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
车永胜[8]2014年在《典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真菌是数量仅次于动物的第二大物种,在保守估计的150万种中被描述的不足5%,而进行过化学研究的则比例更低。因此,在活性天然产物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具有巨大的潜能,基于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开发的一系列重大药物就是典型的例证。然而,由于对普通土壤真菌的大规模筛选,已经越来越难以从中发现结构新颖、活性良好的次级代谢产物。特殊境生境真菌,尤其是那些生态学意义显着、化学研究较少、代谢产物丰富的菌株是进行研究的理想对
夏丽娟, 张焜, 黄华容, 张占生[9]2014年在《5种红树根际土壤真菌和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抑菌活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药用红树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和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旨在获得有良好抑菌活性的菌株,以期寻找新型抗菌物质。以6种敏感细菌为实验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根据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直径大小结果,对其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研究分析。从桐花、秋茄、白莲、木榄、老鼠簕中共分离得到50株真菌,其中16株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对至少1株实验菌株有抑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30.77%,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拮抗率最高达32%。研究表明,HGC-MT3-A,HGC-LT3-A和HGC-QJ1-A,HGC-MT3-A、HGC-LT3-A、HGC-QJ1-A,HGC-TY3-A的发酵粗体物分别对对大肠杆菌,藤黄微球菌,白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HGC-QJ1-A、HGC-QY2-A、HGC-MT3-A、HGC-TY3-A、HGC-LT3-A和HGC-TT22-A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白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很强的杀菌效果;HGC-LT3-A、HGC-TT22-A1对白葡萄球菌的杀菌浓度均为25 mg/mL;HGC-MT3-A、HGC-TT22-A1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浓度分别低至为1.56 mg/mL和3.125 mg/mL。红树根际土壤真菌和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存在着丰富的天然活性物质,可为寻找新型抗菌物质提供资源。
秦绍焕[10]2016年在《两株叁七源土壤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研究》文中认为微生物是天然产物研究的重要来源。论文第一章在查阅和综合分析大量相关资料理论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拟盾壳霉属和盾壳霉属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综述。本研究通过TLC化学多样性筛选的方法,从一批待选的叁七根际土壤真菌资源中,得到两株目标菌株YIM PH30473和YIM PH30472,分别确定为拟盾壳霉(Paraconiothyrium sporulosum)和盾壳霉(Microsphaeropsis arundinis),两株真菌通过大量液体发酵,对其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然后根据波谱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筛选。通过选材、发酵菌株YIM PH30473,分离12个化合物鉴定其化学结构为:a-cyclopiazonic Acid (1), pseurotin A (2), ditryptophenaline (3), ergosta-7,24(28)-dien-3-ol (4), orsellinic acid (5), orcinol (6), uracil (7), flufuran (8), octadeca-9,12,15-trienoic acid (9),硬脂酸(10),棕榈酸甲酯(11),α-麦芽糖(12)。抗菌测试数据显示,化合物a-cyclopiazonic acid(1)、pseurotin A(2)对大肠杆菌显示一定的抑菌活性,MIC值为64μg/mL。部分化合物间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抗菌作用,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DPPH自由基清除率实验,但效果不理想。通过选材、发酵菌株YIM PH30472得4个化合物,分析鉴定了化学结构如下:arundinisin A (1), (4S)-4,8-dihydroxy-3,4-dihydro-1(2H)-naphthalen-l-one (2), (S)-4,6,8-trihydroxy-3,4-dihydro-1(2H)-naphthalenone-l-one (3), chrysogeside D (4)。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化合物arundinisin A (1)、化合物chrysogeside D (4)对极细镰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指示致病真菌显示出适度的抑制活性,MIC值分别为64μg/mL。化合物chrysogeside D (4)对大肠杆菌测试菌株显示中等强度的抑菌活性效果,MIC值为64μg/mL。论文结果说明,叁七土壤中存在大量的真菌资源,这些真菌能够产生结构丰富、活性良好的物质,因而,对这些微生物真菌资源的深入开发和有效利用,可以更系统的建立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数据库。
参考文献:
[1]. 一株真菌Talaromyces aculeatus中azaphilones类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D]. 丁爽爽. 河北大学. 2016
[2]. 棘孢曲霉与(?)黄青霉化学成分的研究[D]. 徐燕. 河北大学. 2015
[3]. 叁峡库区烟曲霉IMB-SX28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活性初步研究[D]. 王胤. 西南大学. 2011
[4]. 个旧锡尾矿土壤真菌FE10007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D]. 贝延. 云南大学. 2011
[5]. 红树林活性真菌的筛选及两株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 夏丽娟. 广东工业大学. 2013
[6]. 特殊生境真菌的分离、活性筛选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 连莲香. 厦门大学. 2014
[7]. 抗肿瘤活性成分及植物生长抗逆剂的研究[D]. 王涛. 沈阳药科大学. 2001
[8]. 典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与生物活性研究[C]. 车永胜. 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叁分会场: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及新技术. 2014
[9]. 5种红树根际土壤真菌和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抑菌活性的研究[J]. 夏丽娟, 张焜, 黄华容, 张占生.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10]. 两株叁七源土壤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研究[D]. 秦绍焕. 云南大学. 2016
标签:药学论文; 微生物发酵论文; 固体培养基论文; 真菌孢子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微生物论文; 生物活性论文; 科技新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