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哲学反思:本质、形态及雅俗
葛宇宁, 张明月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摘 要: 文化的本质关乎人的自由,它与自然、野蛮、质朴相对应,体现着人的解放和自由。文化的创造就是人类的自我解放活动,就是人的自由之路。根据马克思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我们可以把文化发展的过程概括为三形态,即“神道主义文化”“物道主义文化”“人道主义文化”。“神道主义文化”追求对神祇的歌颂、赞美,用来表达人对神的服膺和崇拜。“物道主义文化”表征了人对物的渴望与占有,彰显着人的感性欲望。“人道主义文化”则直接从人自身出发,高扬人的精神,追求人的自由个性发展。文化还有雅俗之分。雅文化一般指文化发展形式较高、较为发达的文化,是成熟的、完备的文化;而俗文化则是不够成熟和不够完备的文化。
关键词: 文化的本质;文化的形态;神道主义文化;物道主义文化;人道主义文化;雅文化;俗文化
文化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活在文化之中,文化由人来创造和守护,文化与人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如何看待文化,就是如何看待自身的问题,文化蕴含着人自身的秘密。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文化的乱象越来越突出。由于文化的产业化和商品化,人们都在拼命兜售自己的文化,都在粉饰自己的文化,导致鱼龙混杂。于是一些伪文化横行,各种低俗文化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严重影响了文化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人自身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都要求我们正确看待文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从哲学层面对文化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有着正本清源的功用。
一、文化的本质与人的自由
什么是文化的本质?或者说,什么是文化?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因为找到了文化的本质,我们也就知道了真的文化是什么。那么什么是文化的本质呢?
在对昌马灌区近十年地下水水位年内变化分析时,分别以8眼监测井地下水水位2002—2010年期间逐月平均值(见图2)和2002年与 2010年年内地下水水位埋深作为指标进行分析,如图5所示。从图5中可以看出,以8眼监测井地下水水位年平均埋深作为指标来看,在研究时段内,Ⅰ-1、Ⅰ-2和Ⅰ-3监测井的水位年内随季节变化幅度较大,而其余监测井地下水水位年内随季节变化幅度不显著。同时,可以看出,以2002年和2010年为典型年的年内变化研究中可以看出,除Ⅰ-1、Ⅱ-1和Ⅱ-2监测井外,在两个典型年内,其余监测井地下水水位埋深的年内变化基本相同,且与多年年内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文化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就有了。西汉刘向编纂的《说苑》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所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1]420这里的意思是:那些圣人、有智慧的人,在治理天下时,一般会先用文德教化天下再用武力征服天下;但凡动用武力征服天下的,人民不会信服你;在文德教化无法达到目的的情况下,才能对其进行诛罚。显然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德教化,也即用信仰、价值观等去征服他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昭明太子萧统组织编写的《文选》中也提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2]273在中国古代,文化和人文也大致接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104
在西方思想中,文化这一概念出现比较晚。一般认为,到了近代,西方的人类学家才把文化作为一种现象进行研究。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给出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4]1他基本上是把文明和文化视为一个实体性的东西,认为其是人类精神生产的结果,又对人类产生作用。这主要是从功能性视角来理解文化的。另一个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者心灵的特性,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需要。”[5]14他认为文化是“活着”的,对人类发挥作用的,而且有效的社会要素。
应该说,这些理解都有一定道理,也都有一定深度。但是,这些对文化的理解,都未能围绕整体的人来进行。
就人类个体来说,一个个体出生在一个文化水平越高的社会,他就越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前人在文化上的积累,就是他的社会生活的起点。“不仅我们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我们。个体永远不能从自身来理解,他只能从支持他并渗透他的文化的先定性中获得理解。”[10]273
超越本能和自在本性就意味着解放和自由,文化的创造就是人类的自我解放活动,就是人的自由之路。卡西尔说:“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7]288马克思也曾指出:“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8]125由此可见,文化代表着人的解放和自由。文化在此更多的是一种活动,不是一种实体。
文化的解放和自由对于整体的人类来说,就是人类文化水平的提升。文化水平越高,就表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把握能力越强,同时也表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广度和深度都在增强。换句话说,我们对世界的必然性的把握能力增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9]306也即,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多,越正确,我们就越自由。同时,我们对自己的本能性认识越深刻,我们越能从自在性存在状况向自为性存在状况迈进。
在计算选型回转支撑的过程中,需要计算出折臂式铁钻工在工作过程中的静载荷和动载荷,并需要将计算得出的回转支承当量中心轴向载荷Fa与回转支承当量倾覆力矩M转化为量载荷F'a和M'。
我们认为,要正确地理解文化,必须从人入手,尤其是从整全的人、整体的人入手。文化不是外在于人的东西,文化就是人的属性。“人是文明和文化的最终目的,文化则是人与文明的丰富内容与存在方式。”[6]404文化昭示着人的独特存在方式。从前述中国古代对文化的理解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尤其是从人文来说,它表述了人的特定含义,那就是人与动物不同,是一种超越本能性的存在,他有一种与自在本性相对应的自觉本性,即文化本性。
既然文化意味着超越人的自在本性,使人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转变,也即它意味着自由和解放。那么,文化的评价标准,也即评判一种文化优劣与否的标准就是可以确立的,即看其是否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完善,使“人”成为人[6]416。哲学家赵汀阳也说:“所谓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化就是一种蕴含着较大创造余地的、为人类创造精神准备了广阔的自由空间的、也就是更能激发并保持人类创造性的文化。”[11]177按照这种评价标准,那些宣扬落后价值观念,束缚人的自由的文化就是落后的文化;而那些具有先进观念,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人性完善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
二、文化发展的三形态
在“水陆并进”战略中,博湖县政府将重点放在了“水”的发展上,更注重博湖县旅游资源的发展,虽有蒙古群众盛大的“麦德尔节”(该节来源于藏传佛教,时间为元宵节当日)等节日会展示非遗,但日常人们不会过多的关注,政府在宣传方面也有所不足,并且对传承人的培养投入少之甚少。
马克思曾经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形态,即:人对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相对独立性阶段、全面自由个性阶段[12]107-108。如前所述,文化就是人对自我的理解与诠释,它表征着人对自在本性和本能的超越,是人的解放和自由的一种途径。那么文化的发展就应该和人的发展呈现出大致相同的阶段性形态。由此,我们也可以把人类文化的发展纳入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三形态之中,得出文化发展的“三形态”,它们分别是:“神道主义文化”“物道主义文化”“人道主义文化”(1) 此处的“神道主义文化”“物道主义文化”“人道主义文化”,都只在本文意义上使用,与通常相近或者相似的概念不同。尤其是“人道主义文化”,与近现代的“人道主义”是根本不同的,它是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形态,我们近现代社会主要处于“物道主义文化”阶段。“人道主义文化”是尊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尊重人的自由个性的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生态主义文化。它既摆脱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也摆脱了资本逻辑的统治,从而人可以自由全面发展自身,科学回答人自身的奥秘。如果从本质来看,本文的“物道主义”,倒是有点类似于近现代的“人道主义”,它倡导感性欲望解放,为了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不断地改造自然,创造出各种物质产品,不大顾及生态环境。 。
比照马克思对人的发展阶段的认定,“神道主义文化”就应该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一形态,它对应着人的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人对人的依赖关系阶段。这是人的传统社会阶段,从原始社会开始,直到近代之前,都是属于这一阶段。传统社会的生产力比较落后,人类社会发展缓慢,人在自然面前还不具有优势,主要是臣服于自然的“统治”。为了维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依靠血缘、地域等自然因素结合成一定的共同体,即传统共同体,从而依靠共同体的优势存活和发展下来。这时候,文化就成为维系共同体的重要因素。
这个阶段的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神道主义”性质,也即它追求对神(上帝、最高存在者)等神祇的歌颂、赞美,用来表达人对神的服膺和崇拜。当然,“神道主义文化”并非与人无关,它恰恰是人理解自身的最初方式,是人为了表明自己不同于一般事物,他直接就是神的子孙,因此具有无上的尊贵地位。各个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无不是如此,西方的上帝造人神话、中国的女娲造人传说就是其中的代表。人通过设定神的圆满性、完美性、永恒性,表达着人的向往和追求,那就是渴望走向圆满、完美、永恒。而这恰恰是通过文化对人自身自然属性的一定的否定,因为从自然来看,人是不圆满的、不完美的,生命也不是永恒的。
“人道主义文化”,就是使“人真正成为文化的核心,人不再受神和物的压迫,成为神和物的主人”[6]412。“人道主义文化”追求的是“文化的丰富性、整体性、深刻性”,它对人的诠释不再从外在的神和物出发,而是直接从人自身出发,高扬人的精神,追求人的自由个性发展[6]415。如此以来,“人道主义文化”至少应有以下几个具体特点。其一,其主体就是人,从人自身来解释人,比如马克思主义从实践来理解人就是如此。其二,它高扬人的精神,反对人的神化和物化,昭示人与物的不同,人的自由、意志、高贵、尊严等都是其主题。其三,它追求文化的深刻性,反对低俗化。文化本在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不是要把人变成物,更不是要把人打回到“动物世界”。其四,它追求文化的整体性,因为人是一种整全性的存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要成为“总体的人”“完整的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运动的追求理解为要实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6]85其五,它是一种共在主义文化,在人的共在关系中把握人。在马克思看来:“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7]3社会的主体,就是“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个人”[18]308。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就是把各个民族视为一种共在关系,是“人道主义文化”的新发展。习近平说:“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9]其六,它是一种生态主义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铲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一切生产力都控制在“自由人联合体”之下,整个社会是为着需要而生产,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无限膨胀的欲望。现代社会的那种“恶性”生产竞争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人类注重的是良性合作。整个社会处于高度和谐状态,不但人与人之间关系高度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人真正把自然作为自己有机身体的无机延伸,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其实,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长为“完整的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我们也可以推出,“人道主义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生态主义文化。
“物道主义文化”是“理性、价值极端化的结果,就是人们文化选择的极端功利主义”[6]415。在“物道主义”世界里,人们崇拜的是物,是对物的占有。这里的物一般又可以看作是商品,因为现代社会是商品社会,是商品主导的社会,充斥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是各种各样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商品。而金钱被视为一切物的总代表,它可以和一切商品进行交换,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由此,金钱“成为‘价值’的替身,成为‘利益’的总代表”[13]196。在物道主义下,一切东西都被人们渴望变成商品,希望能够用来交易,几乎一切劳动产品的目的都是成为商品。如此,文化也被商品化,文化产业化成为一道重要的社会风景。文化的产业化和商品化,就使得文化和其它商品一样,需要用金钱衡量其价值。我们可以发现,一部电影的优劣,其评价标准不再是能否增进人类的文化水准和道德水准,而是其票房成绩。投资人投资某部电影的标准,不是道德的,而是金钱的,是利益和利润。
“物道主义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二个形态,它对应着人的发展的第二阶段,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相对独立性阶段。这是现代社会阶段。这既是人的独立性张扬的阶段,政治革命打破了人身依附关系,使得个体的人身获得了独立;同时,这也是人的物欲充分彰显的阶段,“拜物教”“拜金钱教”“消费主义”等就是其显著标签。总之,这是物质主义时代,人的各种感性欲望得以充分释放,不用再遮遮掩掩,感性欲望的满足被视为人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在这一阶段,人充分表达了对物的渴求,对物的占有性关系成为主导性关系,资本逻辑成为社会运转的“中轴原理”。在此基础上,“人的一切目的简化为对物的占有,人与人的关系简化为对物的关系,人日益成为商品的奴隶”[13]195。
1)首先根据王家会站1992—2016年最大流量,计算频率并绘制频率曲线,取频率p为10%所对应的流量10.0 m3/s为高水流量。
1)加强能源计量和统计,完善节能技术基础。中国海油高度重视对各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和统计工作的监管,要求各用能单位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要求,完善能源计量器具、原始记录、基础台帐,加强用能计量和检测,做好能源计量及能源统计资料记录及积累和分析等工作。
本次提升面积为3 735 m2。该节点是与如意产业相关的节点,主要突出如意产业特色,融入如意元素景观小品,以植物作为背景,如图9和图10所示。
想要建立计算机信息化专业的教学模式,需要的是相关领域的技术人才加入计算机信息化教育的课堂及教案准备中。信息化教育的设计及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需要极高的技术和专业的要求,授课者本身需要拥有极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的技术水平,这是普通的教师水平所远远达不到的,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中去。而上文中提到,我国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的数量及精度远远不够,尚不能满足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这就造成极少的行业的专业人才能够流入计算机信息化教育的领域中来。我国现有教师大多接受的是传统教育的教学,专业能力通常不够且安于现状,难以接受新的事物与新鲜的教育理念,更加加剧了计算机信息化教育师资力量的短缺[1]。
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三个形态就是“人道主义文化”,它对应着人类发展的未来阶段,是人类文化未来发展的理想和目标,是一种文化憧憬。在马克思那里,人类发展的第三阶段,就是人的发展的未来阶段,也即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种全面自由个性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15]300
人的发展的个性阶段,是建立在个体的高度自由自觉充分而又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此时,人既摆脱了第一个阶段的人身依赖关系,又摆脱了第二个阶段的对物的依赖性,且又能充分占有人类取得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人的文化发展的第三个形态,也是如此,它既超越了前两个文化形态,与其有着根本的不同,又不会对人类的过去的文化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而是要批判地继承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神道主义文化”表达了人的敬畏之心,那就是对自然秩序的敬畏。在古代观念中,自然秩序是神确立的,是不能违背的。而且在很多文化中,神就来自于自然,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成了神。在很多民族的先民那里,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甚至每一种生物都是有神性的,民族的图腾就是自然界的事物。“神道主义文化”可以增强传统共同体的凝聚力,把自己民族的起源归结到一个神,就为自己民族的团结找到了一个支点,也即找到了一个力量源泉。“神道主义文化”也能借助神的威严和力量来压制个体的反抗,从而确保共同体的生存意志高于一切,个体必须绝对服从共同体。
三、文化的“雅”与“俗”
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对立问题也是文化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两者之间的对立就存在了。但是,何为雅文化?“雅”在何处?何为俗文化?“俗”又在何处?还有雅文化和俗文化的优劣问题,一直都处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处境。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物道主义文化”的流行导致了社会文化的低俗化。文化的低俗化和商业化,与对金钱的崇拜有一定关系,是其延伸出来的特点。这种低俗化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炫富文化。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社会到处充满着炫富,私人飞机、豪华别墅、私人游艇、豪华派对、名牌服装、名牌箱包、黄金饰品等。某些富人通过极尽奢侈之能的各种炫富,以彰显自己与普通人的品位不同,用物来表征自己,其实揭示了其精神和内心的极度不幸和空虚,同时也是俗的表现。其二,低俗文化本身的流行。所谓“低俗文化是指文化品质低下、具有某种落后性质的文化”[14]。那些宣扬各种铺张浪费、声色犬马、灯红酒绿、色情肉欲、血腥暴力、不劳而富等的文化,无疑都属于低俗文化。而去思想化和泛娱乐化的各种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无论在西方发达社会,还是在发展中的中国,都在愈演愈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担忧。
据学者考证,“雅”在古汉语中是“正确、 正规、 标准、 规范的意思”,也即它既是一个认知问题,也是一个价值问题[20]。雅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规范的文化、高雅的文化、优秀的文化等。在传统社会中,社会话语权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如奴隶主贵族阶级、封建地主贵族阶级等,那么他们拥有的文化就被认定为雅文化。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以后,文化的“雅”和“俗”有了确定的标准,那就是符合儒家思想标准、代表圣人之言的文化就是雅文化,它的载体就是儒家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涵养。雅文化的“雅”在此也有境界高、有品位的意思。
其中,Q为下料要求速度即生产率;φ为装满系数;ρ为饲料的容重;ε为螺旋倾斜向上输送时对输送量的影响系数,水平放置时取1。通过计算和试验最终确定螺旋轴的转速。
与“雅”相对应,在古汉语中,“俗”有“庸俗、 粗俗”的意思,也含有俗人、俗语、风俗之义[20]。与“俗”相连,“俗文化”也就有了多种意思:其一,就是庸俗、粗俗的文化,指文化形式简陋、粗俗不堪、境界不高、品位低下;其二,下层劳动人民生活中享有的文化,直接反应是日常生活(俗人世界)的文化,也即内容比较日常化、生活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社会中,俗文化和雅文化基本是对立的,雅文化高于俗文化,甚至雅文化鄙视俗文化。“俗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含有贬低的意味。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观念,实现了文化观念的变革。以前的文化观总是站在旧的统治阶级——剥削阶级立场上,是剥削阶级文化观和贵族文化观,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则是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立场上的,是一种科学的文化观、辩证的文化观。由此,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文化的“雅”和“俗”有了全新的认识,即新的文化雅俗观[20]。在其看来,雅文化和俗文化具有以下区别和联系:其一,“雅”和“俗”只是指文化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指其内容的先进与否,雅文化未必就是先进文化,俗文化也不一定就是落后文化;其二,雅文化一般指文化发展形式较高、较为发达的文化,是成熟的、完备的文化,而俗文化则是不够成熟和完备的文化;其三,雅文化和俗文化并非只有对立(区别),也有统一(联系),它们是一种辩证关系。俗文化为雅文化的产生提供素材来源,是其生活基础,俗文化经过一定的升华和提高也可以成为雅文化,雅文化对俗文化的提升和改进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提到文化的“雅”和“俗”,我们不得不提及低俗文化,低俗文化流行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中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低俗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低于“俗文化”的文化,既有形式粗陋不堪之意,更意指所蕴含的精神低下、文化品位和文化境地都低于普通人的“做人标准”。它不但不能引导人的解放和自由,相反却拉低人的发展水平,把人拉回到动物的境地,赤裸裸地宣扬人的感性欲望和自然本能。“低俗文化精神标示人性的堕落;抵制低俗文化之风就要自觉坚守做人的底线,有效提升人性修养水平。”[21]
可以说,低俗文化的流行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我们“如果把消遣、娱乐当做文化,并给予这种文化不应享有的文化地位与社会地位,它就会扩张到人类精神的各个领域,消解人类精神的创造力”[6]417。因此,抵制低俗文化之风,既十分迫切,也十分重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素养的提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都要求我们坚决抵制低俗文化。“任何一个精神懈怠、情趣低俗的社会、民族、国家、政党或个人都是没有希望的。”[21]
对于如何抵制低俗文化的蔓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的《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此指明了方向。其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文化只有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站在人民立场上,才能真正反映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服务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其二,要立足于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文化是对一个时代的“洞见”。如前所述,文化的发展和人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的发展具有同步性,文化就是对人的时代性的一种表征。如何看待文化,就是如何看待人的问题。反过来,如何看待人,也就是如何看待文化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一句话,从人所处的时代去把握人,才是最可靠的。其三,要追求精品文化,也即文化要“精”。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22]在文化创造上,要追求精益求精。“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22]其四,文化要反映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代表着一种生存方式,它要反映人的存在状态,表达人的希望和需要。中国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就必须反映中华民族的生存历程,以及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所特有的。人们常说,只有真正的民族的东西才是世界的。所以每个民族都应该立足于自己民族的生存生活去创造文化,才能丰富人类文化的“百花园”。
四、结语
文化本源于人,是人的重要表征,它对人的自由与解放,以及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都极为重要。我们必须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推进文化的创新繁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3]40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念为指导,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向.说苑疏证[M].赵善论,疏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2] 萧统.文选:上卷[M].[唐]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3] 易经[M].梁海明,译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
[4]泰勒.原始文化[M].蔡江浓,编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6] 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7] 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9]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 蓝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11]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王新生.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14] 周玉清,王少安.论抵制低俗文化之风[N].光明日报,2012-03-22(001).
[15]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8.
[1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N].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9]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报,2017-12-02(002).
[20] 王少安,周玉清.两种对立的雅俗文化观论析[J].中州学刊,2011(6):140-142.
[21] 周玉清,王少安.再论抵制低俗文化之风[N].光明日报,2012-08-04(001).
[22]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02).
[2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Culture :Essence ,Forms and Elegance and Popularity
GE Yuning, ZHANG Mingyue
(School of Marxism,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
Abstract : The essence of culture is related to human freedom, which corresponds to nature, barbarism and simplicity, and reflects human liberation and freedom. According to Marx's theory of three forms of human development, we can generalize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nto three forms: theological culture, material desire culture and humanitarian culture. Culture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elegant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The former generally refers to a culture with a higher form of development and a more mature culture, while the latter is an immature and incomplete culture.
Key words : the essence of culture; culture forms; theological culture;material desire culture; humanitarian culture; elegant culture;popular culture
收稿日期: 2019-04-12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SJGLX046);河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择优支持计划(ZYZC2018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葛宇宁(1980—),男,河南柘城人,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与时代发展;张明月(1976—),女,河南南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DOI: 10.13790/ j.ncwu.sk.2019.097
投稿网址: http://www.slsb.cbpt.cnki.net
引用格式: 葛宇宁,张明月.文化的哲学反思:本质、形态及雅俗[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5):106-112.
中图分类号: B0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7055( 2019) 05-0106-07
(责任编辑:李翔)
标签:文化的本质论文; 文化的形态论文; 神道主义文化论文; 物道主义文化论文; 人道主义文化论文; 雅文化论文; 俗文化论文;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