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于派异形烙刻葫芦的创新与创意论文_于文政

浅谈于派异形烙刻葫芦的创新与创意论文_于文政

山东威海 “德艺恒”原创守艺工作室 山东威海 264200

摘要:在葫芦艺术的发展史中,异形葫芦(这里所说的异形包括畸形的、有瑕疵的、花皮的葫芦等)的创作一直是个鲜少有人涉足的领域,追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异形葫芦的创作,不但需要作者具备娴熟高超的技艺表现能力,更重要的一点是作者要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及自身修养等.如何能以独到的审美角度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感受美的存在,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葫芦载体天人合一,做出有厚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精品、孤品?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在创作中的实践经验,来深入探讨葫芦烙刻艺术的创新和创意。

关键词:于派 异形葫芦 原创 创新 创意

于派异形烙刻葫芦是在传统烙画、雕刻葫芦的基础之上,搏众家之长为己所用,独辟蹊径,以道家“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思想精华作为创作理念,借鉴、汲取、融汇木雕、玉雕、竹雕、彩绘、雕塑等姊妹艺术的精髓,打破传统葫芦烙画构图常规,在作品创意和设计上下工夫,在颠覆传统的基础之上,不断探索葫芦艺术新方向、提升作品高境界, 力求做出让观者眼前一亮、复合现代审美取向的作品。

材质的颠覆:传统葫芦烙画在葫芦选材方面要求很严格,挑选器形端正造型优美、皮瓷壁厚、无瑕无缺者为创作载体。于派异形烙刻葫芦则反其道而行,挑选自身带有瑕疵,被别人视为垃圾、弃之不用的葫芦来作为创作载体,将作者的设计构思及创意理念,与葫芦自身的形态特征及天然瑕疵完美结合,“以瑕取意、依形造势”,力求达到合一的境界。

如葫芦烙画处女作《一剪梅》,就是以李清照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为创造题材,充分利用了葫芦表皮的瑕疵部分,将词中所描绘的景物与葫芦的瑕疵融汇结合,化腐朽为神奇,赋予葫芦其新的生命。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于派经典的葫芦作品大都是用此类葫芦设计制作而成,它们和人一样,每一个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虽然天生残疾,是被遗弃的怪胎,但只要用心尊重,坦诚相待,它们定会报以惊喜,还以奇迹。

创意设计的颠覆:传统葫芦烙画在题材和构图上,缺少创新,大都以传统画作做为范本,不停的临摹复制,大部分作者,没有经过专业美术的训练,艺术修养不高,难以自己设计绘制图案,所以只能借助复写纸等工具将传统图案转印到葫芦上,批量化生产,如神话故事、佛家典故、才子佳人等,题材老套,没有新意,缺乏原创精神,更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立风格。

一件作品的灵魂所在是创意,好的创意首先要能感动到作者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到观者。作品是作者内心最真实的写照,能否做到让观赏者眼前一亮、过目不忘,取决于作者内心的“故事”是否能打动、感动到观者,能否与观者产生心灵上的碰撞与共鸣,就像《全球一流文案》书中写到的:“把自己放在作品里,用你的生活赋之以灵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有什么打动了你,那它也很可能打动别人。”

于派异形烙刻葫芦把作品的创意和设计视为整件作品的生命,笔者平时会把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丑葫芦摆放在那里,工作休息之余,习惯边品茗边挨个细细端详、琢磨、构思,有了满意的构思和创意后,才开始下笔设计绘制,在绘制过程中如有了新的灵感,会推翻初期的设计方案,重头来过,经过多遍推敲、修改、完善,直到满意定稿为止。

如葫芦烙刻作品《荷塘秋色》。这个葫芦原材料是目前所有作品中生的最丑的一个,是笔者徒弟在老家种的,本打算丢弃,但葫芦腹部中间自然天成、恰似残荷的肌理部分吸引了笔者,所以在作品设计中,笔者以这片天然形成的残叶作为作品设计的切入点,依此展开联想,并使其成为整副作品的亮点。但令笔者头疼的是,因葫芦在生长过程中侧面被利刃划伤,形成了一道很深的口子,给设计方面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最初计划用深浮雕的方式把伤痕“抚平”,但口子太深,葫芦皮子又太薄,所以只能放弃,后来想了很多构思,都比较牵强,也想过放弃,保留原样,但不甘心,总觉得有遗憾。一晚间边饮茶边端详揣摩,突然想到了莲藕,可以把这道直长的口子设计成莲藕的横切面,创意一出,难题迎刃而解。

表现技法的颠覆:与传统烙画技法不同,于派异形烙刻葫芦是在传统技法之上根据葫芦材质的特点和作品的需要,采用以点成面的技法为主,并将堆、拉、润等手法结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是将烙画与雕刻两种不同的技艺进行结合,使整个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作品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葫芦烙刻作品《花开见佛》,花开见佛是念佛法门,是佛教中净土宗的一种修行方法,笔者以此为创作题材,以棒子葫芦(瓠子)作为作品的创作载体,在构思初期以动静相宜、虚实结合、以小见大为设计理念,画面中的莲花、金鱼、智者以烙画的形式来表现,而背景的佛脸、祥云、六字真言等采用浮雕的方式,使整个画面呼之欲出,形成超强的视觉冲击力。作品的亮点部分—金鱼,是借用葫芦的瑕疵部分依形设计而成,金鱼是佛教八吉祥之一,喻示自在、解脱、超越、永生等意,是慧眼的象征,也是整件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明心见性,众生皆菩萨;福慧圆满,莲开见佛容”。

创新离不开对新、奇的追求,没有求新、求异、求变思想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做到成功创新的。但创新不是随意的、盲目的,一个令人排斥或让人感到厌恶的作品是不能称其为艺术品的,因为它失去了艺术的本质前提——美,所以就失去了艺术品的特质,正如《薛宣林艺术论》中所言,“美是引起人类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的整体和谐与统一” 。艺术创新的本质问题,不仅关系到整个艺术的发展方向,而且关系到每一个致力于艺术创新者的成败。

传统葫芦艺术需要创新,要跟得上时代的脉动,而不仅仅局限于工具、技法方面的改进和提高,更多的应该是作品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表达和升华,如能与观者产生共鸣并起到影响和引导作用,那将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发扬。所以这要求作者不但要坚持不断的学习提升,多借鉴多练习,在技发上下功夫,更多的的是在美学理论、艺术修养、思想理念上下功夫,不断的充实丰满自己,突破现有的瓶颈,让自己的作品生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论文作者:于文政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7

标签:;  ;  ;  ;  ;  ;  ;  ;  

浅谈于派异形烙刻葫芦的创新与创意论文_于文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