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习惯能决定人的命运。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为了让学校养成教育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必须不断创新德育观念,用新的视角审视各种德育现象,不断改进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从而构建崭新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把德育推向深入。
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学校养成教育的建设首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农村小学的校情和社区德育资源,着眼于长远和未来,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德育内容,采取有效的途径和得力措施,整合德育资源,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克服短期行为和功利行为,真正落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生本教育思想。然而在现实教育中,往往仍轻德育重智育,因为应试教育的阴影还笼罩着我们,以致学生失去了童年的快乐,老师也颇感劳累,学校德育也就显得可重可轻了,这是当前教育评价机制所致。但是,我们应该有勇气和大胆创新精神,努力建设和谐的育人环境。
二、以爱为源,彰显人文
学校养成教育建设的核心应是爱的教育,无不彰显人文关怀的温暖。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不过时,它永远是照亮学校教育前行的一盏明灯。古人也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养成教育建设中,我们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孩子的视角去管理教育,从而实现人与学校环境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包括学校在硬件设施的布局上和浓厚的育人文化的精心打造上都要有利于对孩子心灵潜移默化的熏陶,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这就是我们常言的环境教育吧!同时,作为学校教育的执行者,教师更要有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的虔诚精神,以无微不至的关爱之心去感化引导学生,让他们拥有美好的明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实践体验,自我感悟
一个人思想品质的形成是在长期的学习与自我的不断改造中逐步实现的。儿童作为思想、意识和品质形成的启蒙期,其心理和认知特点都有其规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以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摒弃枯燥的说教,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领会并在多次反复中不断深化,从而实现自我内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内心情感会得到不断调整与提升,是内因的作用,也是任何外力所无法影响的。
1.体验亲情。
要让孩子懂得感动、学会感恩。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与亲人交流的平台,学校可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去关注、体验温暖的亲情。
2.体验爱心。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雪莱说过:“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做合格小公民要自尊自爱,要深爱自己的亲人,更重要的是还要关爱他人。
3.爱护环境,从我做起。
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习惯,学校从细节着眼,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生命需要人类的精心呵护,只有尊重生命,才能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学校向全校师生征集人性化的广告语,并制成标语和标牌,让学校的墙壁和每一棵花木都会说话。
4.诚信,做人之本,立身之基。
要进行承诺体验,首先要进行诚信教育。可召开各有特色的主题班会,营造诚实守信的道德氛围。每学期开学在全校开展“我们承诺好习惯”——向同学、老师、家长、社区承诺活动,内容涵盖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方方面面。学生在兑现承诺中,精神、品行各方面变化明显,家长、社区反映良好。
四、构建网络,形成合力
学校在发挥德育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发展家庭和社区教育,积极推行“家校联系互动卡”“评选德育标兵”等活动,调动学生家长参与、评议学校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定期举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法制教育报告会,组织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清明节祭扫红军烈士墓……孩子们在来自学校、家庭、社区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五、积极探索,科学评价
在积极开展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评价机制是养成教育发展的导航仪,要真正做到评价是为了促发展。通过自我、集体、行为、认识、日常、期末、学科、活动、校内、校外、教师、家长、学校等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成长足迹、学习的苦乐、交往的困惑、心灵的波动,无不从记录的点点滴滴中折射出生命成长无与伦比的光华。同时,竭力为他们的优势智能提供展示和强化的平台,给予他们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是泥土,烧成砖瓦;是铁矿,百炼成钢;是金子,闪闪发光。有校园里优良的生长土壤和阳光雨露的滋润,祖国未来的花朵一定能美丽绽放。
论文作者:李作槐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2月总第3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3
标签:学校论文; 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习惯论文; 评价论文; 孩子论文; 社区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2月总第3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