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就业、社会保险与农村居民多维贫困论文

三农问题

非农就业、社会保险与农村居民多维贫困

高 翔

(华中科技大学 社会学院,武汉 430074)

摘 要: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度的调查数据,将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细分为客观贫困、主观贫困、支出型贫困三种。探寻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贫困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渠道,研究发现:相比农村居民的客观贫困而言,居民的主观贫困及其家庭支出型贫困现象尤为值得关注;非农就业缓解了农村居民的客观贫困与主观贫困,却无法对居民家庭的支出型贫困产生直接影响。通过渠道检验发现,社会保险作为一种调节机制嵌入到了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贫困两者的关系之中。应该从提高非农就业救助精准度、提升非农就业服务质量、促进社会保险尤其是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三方面推进精准治理农村居民多维贫困。

关键词: 非农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精准救助

引 言

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在现有贫困标准之下全部脱贫,在距离达成这一目标的有限时间里,如何使农村居民摆脱贫困是我们无法忽视的重要议题。而实现精准扶贫战略目标当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从事非农工作。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劳务输出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从现实来看,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从事非农产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不断增多,2017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万人,比上年增长1.7%[1]。而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贫困缓解的效果如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实,在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贫困的影响上,既有研究一直存在争议。刘魏认为非农就业很好地帮助农村居民减轻了贫困[2]。赵曼、程翔宇却指出非农就业加剧了农村居民的贫困,拉大了农户之间的贫富差距[3]。而刘成斌、高翔认为,农业转移人口进行非农就业对城乡老年人口风险与贫困的影响是不同的,既存在加剧作用也具有缓解效应[4]。与此同时,钱文荣、郑黎义的研究也印证了此种观点,并指出不能单纯地说非农就业加剧还是缓解了农村居民或者农户的贫困,这种影响具有复合性,一方面,非农就业人数的增加会导致农村居民农业收入的下降,但另一方面其所能获得的非农工资收入可以补偿已经下降的农业收入[5]。理清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贫困之间的基本关系及其中的作用渠道,具有学理与现实的双重意义。从学理来看,明确非农就业加剧还是缓解了农村居民的贫困状况,对既有研究可以做出一定的回应。而从现实来看,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合理流动提供事实依据,也能够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利于农业供给侧改革、增强农村居民的非农从业能力进而促进农村精准扶贫在2020年如期实现。基于此,本文将农村居民贫困细分为农村居民的客观贫困、主观贫困、支出型贫困三种,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度的调查数据,试图解决三方面问题:(1)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贫困之间的关系是加剧作用还是缓解效用,抑或是兼而有之;(2)探寻非农就业影响农村居民贫困之间的渠道,并具体了解这种渠道是调节作用还是中介效应;(3)基于已有结论为实现农村居民贫困的精准治理提出具体的就业救助或是提升该群体就业质量的具体策略。

一、文献综述

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贫困的影响存在着三种代表性观点:

重庆地区大面积推广水稻插秧机,需要一种小型轻便化、插秧速度快的插秧机。其办法有:一是加大科研投入研究开发小型、轻便化插秧机,地方政府可以针对这种机型,加大科研投入,联合科研院所和企业研究、生产这种插秧机;二是引进这种小型、轻便化的插秧机,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这种小型、轻便化的插秧机,其质量在17~22kg之间,适合丘陵山区的机插秧作业,具备推广应用的条件,重庆应该大力引进这种插秧机,提高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因此,要坚定不移推进水稻机械化,继续加大新机具新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力度,引进小型轻便化插秧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面积推广先进适用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逐步形成生产力。

其一是非农就业减贫论。具体而言,第一,非农就业会减轻农村居民的客观贫困。Nguyen C V et al认为,非农就业可以实现中国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合理优化配置,对减轻农村居民的绝对贫困及收入不平等有着积极的意义[6]。第二,非农就业会缓解农村居民的主观贫困。刘波等指出,从事非农工作的群体陷入主观贫困的可能性较低,这与其能够有充足的物质保障预期及参与一定数量的社会保险项目紧密相关[7]。第三,非农就业会降低农村居民家庭的支出型贫困。以Stark and Bloom为代表的新迁移经济学认为,农村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是促进其家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有效增加家庭收入,减少甚至避免家庭出现支出型贫困现象[8]

其二是非农就业加剧贫困论。具体来讲,第一,非农就业会加剧农村居民的客观贫困。Chinn的研究指出,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工作破坏了农村既有的发展秩序,使得原有的经济发展循环链条破裂,致使农村居民陷入客观贫困的概率加大[9]。第二,非农就业会对农村居民的主观贫困产生强化效应。郭君平等认为,包括非农就业在内的就业状况对农民主观贫困的情况具有加剧作用。之所以做出此种判断,是因为在主观贫困的缺口计算中,就业农民比非就业农民的缺口大[10]。第三,非农就业是农村居民家庭陷入支出型贫困的主因。阮荣平等的研究指出,总体而言,农村劳动力进行非农就业并不利于输出地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也对家庭建设产生消极影响,会加大家庭为支持劳动力迁移而产生的经济成本[11],进而极有可能发生家庭支出型贫困的后果。

从控制变量来看,婚姻状态越好和健康状况较好的农村居民陷入客观贫困、主观贫困及家庭支出型贫困的可能性都会越小,家庭子女数越多陷入以上三种贫困类型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自评对农村居民的客观、主观、家庭支出型贫困的影响侧重各有不同。

而在非农就业通过何种方式影响农村居民贫困,既有研究的主流代表性观点认为,非农就业是通过社会资本抑或是社会网络扩大农村居民获取收入的途径,进而减少贫困或是加大贫富差距。如彭程、杨继东的研究指出,信息性是正式求职渠道的典型特征,对于非正式渠道尤其是非农就业的人群中更偏人情性,即社会网络在其中的作用更大[14]。这种影响渠道的探讨只是看到了非正式关系网络带来的物质资本收益,却忽略了正式的社会保险制度能够在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的贫困之中产生何种作用。而从既有文献对于社会保险在两者关系之中能够起到何种作用的论述之中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争议。一方面,有研究认为社会保险能够作为一种正向调节机制嵌入到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贫困的关系之中。如韦璞利用德国的历史与现实数据对比后发现,由于社会保险强调的是缴费义务与受助权利的统一,而一般只有工作人口才具有一定的缴费能力,因而社会保险对工作人口的保障比较有利,能够有效防止其陷入贫困之中[15]。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社会保险是作为负向渠道影响着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贫困之间的关系。Butler et al认为,一些人拥有的技能无法找到较高工资的工作,其收入只能维持在低水平状态,这种情况比单纯领取保险带来的福利好不了多少,从而使他们陷入贫困陷阱[16]。还有研究认为,社会保险无法在两者的关系之中起到调节或者中介作用。徐倩、李放指出,重城市轻农村的社会保障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居民的缴费能力有限,加之社会保险项目在农村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有限,使得社会保险不能很好地调节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贫困之间的关系[17]

由于农村居民的客观贫困、主观贫困及其家庭的支出型贫困都属于二分类变量,所以选择二元logit模型进行回归,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表中的数值结果均为OR值。

基于以上文献回顾,尚有两点不足值得进一步的完善和探究:第一,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贫困之间的关系亟待理清;第二,非农就业是通过何种渠道对农村居民贫困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即社会保险是否作为渠道影响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是,产生了调节作用还是中介效应。基于此,本文将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度的调查数据,探究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贫困之间的具体关系,寻找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渠道,对精准治理农村居民多维贫困提出具体合理的政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

从表3的模型(1)可以看出,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参与医疗保险的影响是负向的,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村居民参与医疗保险的可能性较低,从模型(2)知晓非农就业并未对养老保险的参与产生显著的影响。出现这两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虽然非农就业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缴费能力,但是由于从事此类工作的居民流动性往往很大,所以作为一个“经济人”,往往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虑,就会降低对医疗保险参与的意愿与程度。二是由于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有限,对于养老保险保障能力的认知并不清晰,只是看出了当前缴费的成本较高,却未着眼于未来的收益,出现了“短视”现象。由此不难判断出,社会保险是作为调节作用嵌入到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贫困状况的关系之中。

(二)变量选取

1.核心因变量:农村居民贫困指标的界定与选取

2.核心自变量:非农就业指标的界定与选取

对于贫困标准的衡量,高翔、王三秀等指出,不应该仅仅从客观角度去考虑,应该从多维度入手进行操作化[18]。基于此,分别从客观贫困、主观贫困、支出型贫困三个角度来对农村居民贫困的状况进行操作化。客观贫困的标准采用我国2011年制定的农村居民年均收入2300元的标准,低于这一数量就处于客观贫困,赋值为1,相反则赋值为0。主观贫困指标的选取借鉴郭君平等对其内容的界定,即以自报家庭人均生活最低收入作为主观贫困标准,对应的数值为7 319元[19],低于这一数值就属于主观贫困,赋值为1,相反则赋值为0。应该看到,无论是客观贫困还是主观贫困,其实质都是以收入作为判断标准对农村居民的贫困状况进行的检视。但不可忽略的是,消费也是农村居民乃至其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且如果家庭陷入支出型贫困,对于农村居民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毫无益处。本文对支出型贫困的界定采用路锦非、曹艳春的内涵界定,即“因重特大疾病、子女教育、突发事件等特殊原因造成家庭刚性支出过大,远远超出家庭的承受能力,实际生活水平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困难群体”[20]。根据这一概念,结合问卷内容的可及性,将农村居民家庭支出(支出项目包括衣着、食物、住房、交通、子女教育、医疗支付、消费娱乐支出等)大于或等于其家庭收入的情况称之为支出型贫困,陷入此状态赋值为1,相反则赋值为0。

对问卷中“您的工作经历及状况”这一问题回答“目前从事非农工作”的样本赋值为1,而回答“目前务农、目前没有工作、从未工作过”的居民赋值为0。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其本质是骨重建中成骨细胞(OB)和破骨细胞(OC)功能失衡而导致的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破坏,病理表现为骨显微结构完整性受损、连接性降低,导致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进而使骨折风险增加。目前,骨质疏松的治疗措施主要是调节骨吸收和骨形成平衡,但以往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以骨吸收抑制为主,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仅有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1]。因此,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在骨质疏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渠道变量:社会保险项目的确定与选择

结合问卷内容的可获得性,社会保险在此主要包含两种项目,其一是城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简称养老保险),其二是城市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公费医疗(简称医疗保险)。针对两个项目的变量设计,均是参加项目赋值为1,未参加赋值为0。

4.控制变量:将影响农村居民贫困的个体与家庭因素均控制起来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央特别注重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监管。区域金融风险是我国当前金融风险的重要表现形式,有效防控区域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是当前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然而,我国当前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研究成果很少,对风险的传导、预警、防范认识十分有限。特别是对区域金融风险传导的整体认识还很缺乏,而且学界的观点各不相同。明晰区域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对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指标构建、模型选择至关重要。

其中,个人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健康、受教育程度,而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经济状况自评、家庭子女数量等。

2) 配置中心:用于管理微服务应用程序所需的配置参数,选用Spring Cloud Config实现,通过Spring Cloud Bus实现动态的配置更新。

建议根据北海和涠洲岛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生态优势、资源禀赋、民风民俗,充分挖掘北海自然和人文资源的观赏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游乐价值、康疗价值和体验价值,设计打造一批定位准确、传统与现代化、国际化相结合、核心吸引力凸显、游玩方式适应游客需求、投入产出合理的旅游产品。

(三)描述性统计

首先,从表4的模型(1)可以看出,在加入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其与非农就业的交互项后,非农就业大大减轻了农村居民的客观贫困,参与非农工作比未参与的陷入客观贫困的可能性低99.31%,比未加入这些变量前高12.61个百分点,这说明社会保险的加入提升了非农就业减贫的可能性。医疗保险并未对客观贫困产生显著性影响,但养老保险却对农村居民的客观贫困产生了影响,参与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陷入客观贫困的可能性越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养老保险的参与代表着农村居民具备一定的缴费能力,这往往是陷入客观贫困的居民所不具备的。而医疗保险之所以无法产生显著影响,可能是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在门诊统筹与住院统筹方面的制度建设尚不健全,医疗报销中对于重特大疾病病种的包含数量及昂贵治疗药物品种的覆盖面依然有限,亟待进一步的完善[22]。非农就业与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的交互项均对农村居民的客观贫困状况产生了显著的作用,这就进一步验证了社会保险是作为调节作用的判断。

表1变量的名称、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三、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的影响

农村居民的客观贫困、主观贫困和家庭的支出型贫困都属于二分类变量,所以选择二元logit模型进行回归,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表中的数值结果均为OR值。由表中的模型(1)可知,非农就业有效缓解了农村居民的客观贫困,具体而言,从事非农就业工作的农村居民陷入客观贫困的可能性比未参与非农工作的低86.7%。这背后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非农工作相比农业劳动的附加值更高,因此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村居民往往能够获得比从事农业劳动更高的收入,这就促使其收入水平很容易超过国家既有的贫困线标准。其二,非农就业过程中开阔了农村居民的视野,也拓宽了该群体增收的渠道。其三,非农就业可能提升了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保险项目的缴费能力,能够让其参与到更多的社会保险种类,进而为自身生活水平的提升奠定一定的物质保障,但是这一情况有待进一步的验证。从表2中的模型(2)不难看出,非农就业降低了农村居民陷入主观贫困的可能性,从事非农就业比未从事此类工作的农村居民陷入主观贫困的可能性低86.6%。非农就业依然可以缓解主观贫困,这背后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相比从事农业劳动的人而言,进行非农就业的农村居民对生活水平的预期相对较高,相对应的是其对主观贫困标准的判定往往也越高,所以即使部分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村居民对自身收入水平的自我评价较差,但也基本会超过主观贫困的数值标准;第二,非农就业促进农村居民参与更多的社会保险项目,进而对未来的预期会有更多的保障,其陷入主观贫困的可能性也就越低。表中的模型(3)显示,非农就业并不能减轻农村居民家庭的支出型贫困,这说明非农就业在扭转家庭贫困状况时作用有限。这背后的有两点原因值得关注:首先,家庭成员的支出项目众多,尤其是在遇到重特大疾病、子女升学等家庭刚性支出时,单纯依靠某一家庭成员的收入很难对这一问题有效解决,即使能够处理这一紧急事件,但也破坏了该家庭成员融入流入地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支出型贫困问题单纯依靠个人或者是家庭自身建设很难得到切实的解决,需要个人、家庭、社区、政府四维主体联动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妥善处理。

表2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的影响

注: ******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统计水平显著,变量括号内为参照项,数值括号内为标准误

其三是非农就业与贫困关系模糊论。此类论点认为,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贫困之间的关系是混合型的,受多重因素的影响[12]。更有研究直接指出,非农就业对不同农户和农村居民的贫困缓解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具有不确定性[13]

四、非农就业影响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的渠道

从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贫困的直接关系来看,非农就业减轻了农村居民的客观贫困、主观贫困,但并未对家庭支出型贫困产生显著影响。但这其中具体的作用渠道到底是什么,从既有研究的梳理来看,对此方面的内容研究并不丰富,本文试图从社会保险的角度来探析该变量是否会在两者的关系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检验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参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关系进行稳健性检验,如果是中介效应,那么稳健性检验中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参与都要起到显著性作用,而如果是调节作用则不需要[21]。其次,要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非农就业与养老保险的交互项、非农就业与医疗保险的交互项四个变量放进模型之中进行考察,以进一步确定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对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贫困之间关系的影响到底起到何种作用。

(一)稳健性检验

由于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与都属于二分类变量,所以选择二元logit模型进行回归,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表中的数值结果均为OR值。

涂料按照组成形态可分为溶剂型涂料、水性涂料、粉末涂料、无溶剂涂料和光固化涂料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溶剂型涂料,尤其是中、低固体分溶剂型涂料,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挥发出大量溶剂废气,是VOCs的主要来源。

表3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与的影响结果

注: ******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统计水平显著,变量括号内为参照项,数值括号内为标准误

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度的调查数据,该项目调查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个村居。之所以选取此套数据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不仅是因为CGSS数据本身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的学术调查项目,具有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等多层次的数据,且在最新公布的CGSS2015的数据中拥有更多可以测度本文界定的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的指标,这是其他问卷无法取代的。由于主要研究对象是农村居民,所以在问卷中就保留具有农村户籍的居民数据,在剔除缺失值之后,所得样本为6 117个。

(二)社会保险调节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多维贫困之间关系的具体分析

第一是与人为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情绪劳动表现正常的重要保障,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离不开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和睦相处,这要求教师自我能够“想他人之所想,忧他人之所忧”,能够有原则地与他人保持信任、尊重、和谐的关系。“我之前也尝试改变一个所谓的问题学生,例如通过对他的关注、表扬、了解等,改变效果还不错。有的教师选择对这样的学生放任自流,或者采取批评、教育的方式,甚至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这是因为没有充分了解学生,不能与学生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情绪把握也不得当,因此适得其反,最终也会影响到教师自己的良好情绪。”[HDW—ZL]

从表1的描述性统计不难看出,农村居民客观贫困的比例为31.82%,主观贫困比例为46.05%,家庭支出型贫困比例为30.65%,由此可知,相比主观贫困,农村居民的客观贫困、家庭支出型贫困现象更为突出,也是当前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这启示我们在精准扶贫中不仅要继续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与人口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还要对支出型贫困家庭予以特殊的补贴与救助,使其不至于陷入贫困的深渊。非农就业的比例为29.29%,从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参与比例来看,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是目前社会保险发展亟待完善的地方。从控制变量来看,无论是个体因素还是家庭因素,在变量的分布之中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其次,从表4模型(2)可以知晓,在加入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其与非农就业的交互项后,从事非农就业工作的农村居民陷入主观贫困的可能性比未参与非农工作的低91.06%,这就进一步说明社会保险的加入提升了非农就业减贫的可能性。医疗保险对主观贫困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但养老保险却对农村居民的主观贫困产生了显著正向的影响。非农就业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交互项均对农村居民主观贫困状况产生了显著作用。其结果基本与农村居民客观贫困的情况类似。

再次,从表4模型(3)可以知晓,即使在加入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其与非农就业的交互项后,非农就业也并未对农村居民家庭的支出型贫困产生显著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非农就业与医疗保险的交互项对农村居民家庭支出型贫困的状况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对于支出型贫困家庭而言,重特大疾病支出是众多此类家庭面临的困难之一,参与医疗保险可以有效保障农村居民或其家庭成员在治疗重特大疾病时的消费金额予以报销。这说明,要想缓解农村居民家庭的支出型贫困状况,以社会保险为代表的社会保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刘 柯(1992—), 男, 湖北武汉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智能交通与安全。E-mail:714981562@qq.com

最后,从控制变量方面来看,除农村居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自评对其客观、主观、家庭支出型贫困的影响维度各有不同之外,其他控制变量对贫困的影响较为一致,具体来讲,农村居民的婚姻状态越好、健康状况较好,其自身陷入客观贫困、主观贫困及家庭支出型贫困的可能性都会越小,家庭子女数越多陷入以上三种贫困类型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度的调查数据,将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细分为客观贫困和主观贫困、支出型贫困三种,理清了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渠道。研究认为:(1)相比农村居民主观贫困而言,客观贫困、居民家庭支出型贫困现象尤为值得关注,在精准扶贫中要警惕单纯的收入数字脱贫,这样根本无法提升脱贫的有效性和质量,要关注家庭发展能力建设;(2)非农就业缓解了农村居民的客观贫困与主观贫困,却无法对居民家庭的支出型贫困产生直接影响,从这一结论可以看出,本文既不同意非农就业减贫论,也不同意非农就业加剧贫困论,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是复合型的;(3)通过渠道检验发现,社会保险作为一种调节机制嵌入到了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贫困两者的关系之中。具体而言,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与调节了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客观贫困、主观贫困状况之间的关系,该群体基本医疗保险参与调节了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家庭支出型贫困之间的关系。

表4非农就业影响农村居民贫困的渠道结果:社会保险的调节作用

注: ******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统计水平显著,变量括号内为参照项,数值括号内为标准误,X表示交互项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为实现农村居民贫困的精准治理,促进精准扶贫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做出如下三点政策建议:

其一,应以提升就业救助的精准度为依托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非农就业。此项措施的主要依据是农村居民的客观贫困、家庭支出型贫困依然是不可回避的重要扶贫问题,而对于此类群体开展必要的就业救助可以帮助个人脱贫和促进家庭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主体服务定位精准。在就业救助过程中势必牵涉到多方主体,服务主体在定位上尽量避免同化,应该做到既有所侧重又相互衔接,如企业可以为就业救助提供稳定的岗位来源,专业机构可以提供补充性支持[23]。第二,脱贫效果评估精准。对实施就业救助的农村居民的脱贫效果应该进行长期跟踪,不能将其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视为就业救助服务已经完成,而应该以其是否能获得稳定收入来源作为主要判断和评估的依据。第三,就业能力与就业需求的匹配精准。对农村居民中的贫困者实施就业救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企业的用工需求与其个人技能、家庭发展能力等方面相匹配。

其二,应以增强就业服务质量为载体提升农村居民的就业能力。提出此项举措的数据依据是非农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居民的减贫具有积极意义,这就说明改善非农就业的质量对于促进该群体增收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加大对从事非农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力度,在这其中不仅仅应该强化其技能方面的提升,更应该在培训中引入心理帮扶方面的内容,这一内容引入的目的是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在当前市场快速转型和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双重背景下能够在心理上做到适应,这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服务信息整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让农业转移人员尤其是其中的贫困者能够在急剧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中获得一手的就业信息,并根据自身的技术能力去参与到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之中。

其三,应以社会保险扩面为契机实现对非农就业促进与农村居民贫困治理的双赢。这条建议是根据社会保险在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贫困之间关系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得出的。社会保险扩面应该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在尊重农业转移人口参保意愿的基础上,帮助其了解社会保险中的相关政策,能够让其看到社会保险的参与是短期效益与长期受益的统一;二是应该监督用工企业按时足额为农业转移人口缴纳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社会保险,要做到企业良性发展和员工福利完善的统一。

伟人毛泽东,在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外,还有诗人、杂文家之称!“兼得”如此多,仍可用“三杂”来诠释:学识杂、文体杂自不必说,阅历杂亦毋庸赘言。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网址: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4/t20180427_1596389.html.

[2]刘 魏.非农就业对城郊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61-73+190.

[3]赵 曼,程翔宇.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影响研究——基于湖北省四大片区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6,(3):104-113+128.

[4]刘成斌,高 翔.劳动力外流对城乡养老风险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18,(3):51-61.

[5]钱文荣,郑黎义.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村观察,2011,(1):31-38+95+97.

[6]Nguyen C V, Berg M V D, Lensink R. The Impact of Work and Non-work Migration on Household Welfare, poverty and inequality[J].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2011, 19(4):771-799.

[7]刘 波,王修华,彭建刚.主观贫困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2—2013)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7):139-151.

[8]Stark O,Bloom D E.The 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2) : 173-178.

[9]Chinn D L. Rural Poverty and the Structure of Farm Household Incom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Taiwan[J]. Economic Development & Cultural Change, 1979, (2):283-301.

[10]郭君平,张 斌,吴国宝.宗教信仰、宗教参与影响农民主观贫困和福利吗?——来自全国5省1000个农户调查的证据[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6,(3):14-24.

[11]阮荣平,刘 力,郑风田.人口流动对输出地人力资本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1):83-91+112.

[12]Guriev S, Vakulenko E. Breaking Out of Poverty Traps: Internal Migration and Interregional Convergence in Russia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15, (3):633-649.

[13]李翠锦.贫困地区劳动力迁移、农户收入与贫困的缓解——基于新疆农户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14,(1):34-38+44.

[14]彭 程,杨继东.人情还是信息——社会网络与工资决定[J].世界经济文汇,2016,(5):17-40.

[15]韦 璞.社会保障的减贫作用研究:理论解析与典型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85.

[16]Butler S.M,KondratA,Out of the Poverty Trap:A Conservative Strategy for Aelfare Reform[M].The Free Press,1987:55.

[17]徐 倩,李 放.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理论分析与计量检验[J].上海经济研究,2012,(11):81-88+111.

[18]高 翔,王三秀,杨华磊.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贫困缓解效应的性别差异[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8,(2):117-128.

[19]郭君平,宁爱照,曲 颂,夏 英.绝对贫困和主观贫困抑制还是激发农民政治参与?[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9-98.

[20]路锦非,曹艳春.支出型贫困家庭致贫因素的微观视角分析和救助机制研究[J].财贸研究,2011,(2):86-91.

[21] 温忠麟,侯杰泰,张 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2):268-274.

[22] 鲍震宇,赵元凤.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反贫困效果研究——基于PSM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1):90-105.

[23] 韩克庆等.中国就业救助研究报告2017[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42.

Non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Social Insurance and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of Rural Residents

GAO Xiang

(School of Sociology,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 in 2015, th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of rural residents is subdivided into objective poverty, subjective poverty and expenditure-type poverty. The impacts and channels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on rural residents' poverty are explored. The study foun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objective poverty of rural residents, the sujective poverty of the residents and their household expenditure-type poverty are particularly worthy of attention;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has alleviated the objective poverty and subjective poverty of rural residents, but it is unable to pay for the households. Through channel testing, it is found that social insurance as a regulatory mechanism is embedd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nd rural residents poverty.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poses to accurately control th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of rural residents from three aspects: upgrading the accuracy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ssistanc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services, and promoting the expansion of social insurance, especially the coverage of endowment insurance.

Key words :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endowment insurance; medical insuranc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of rural residents; precision assistance

收稿日期: 2018-10-2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6BRK025);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2019YGSCXCY048)

作者简介: 高 翔(1992-),男,河南周口人,博士研究生,从事社会保障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492.2; F321.1; F84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7112( 2019) 03-0096-10

[责任编辑:赵春江]

标签:;  ;  ;  ;  ;  ;  

非农就业、社会保险与农村居民多维贫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