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史与环境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6)10—0093—05
2006年6月6—13日,美国著名的环境史学家马丁·麦乐西应邀访问了北京大学历史系。马丁是美国休士敦大学杰出的历史学教授,公共史研究所所长,曾经担任美国环境史学会、公共史全国委员会和公共工程史学会的主席。独著和主编了14部著作,发表了50多篇论文,包括获得多个大奖的《环卫城市:自殖民时代至今的城市基础设施》。他的最新著作是《休士敦环境史》,目前正在研究和撰写关于核能史的著作。① 作为一个知名的公共史学家, 马丁还是一家历史咨询公司的合伙人,是一家历史研究同人会的董事。在这次访问中,马丁做了三场报告,分别是:“什么是公共史?”“汽车塑造城市”“美国环境正义运动”。
一、公共史
马丁详细分析了公共史的定义、兴起的背景、发展过程、主要特点等。他认为,公共史就是旨在服务于公众利益的历史学,很大程度上是在学术圈外应用历史学的技能和方法研究历史问题。② 公共史学家是利用自己的历史学训练去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但在正统的历史学家看来,公共史是与社会史、外交史一样的分支学科,只不过它关注的是当代问题和历史学圈子不太关心的其他问题;公共史是给那些没有多少兴趣和禀赋在大学教历史的人提供了得到其他雇佣机会的媒介。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在许多方面是没有根据的。公共史应该说是30年前兴起的“公共史运动”的产物。那时,许多在学术圈外从事历史工作的历史学家对得不到学院派历史学家通过各种专业学会发出的专业承认感到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自己有权依靠自己的工作获得历史学家的身份,而不是凭他们受雇的部门来否定他们本应得到的身份。另外,由于当时大学雇佣的机会大大减少,即使是学院派历史学家也在寻找其他的受雇机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使学院派历史学家有不同看法,但在美国的60多个大学里还是发展出了“公共史培养计划”,也成立了“公共史全国委员会”,公共史研究和人才培养在全美国蔚然成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公共史逐渐走向成熟。公共史与学院派历史学相比既有共同点,又有独特性。两者所需的专门知识、技能和方法是相同的。公共史学家更愿意强调他们与学院派同行的一致性,例如美国公共史全国委员会的前主席费尔·斯卡皮诺在他的主席演讲中就指出,公共史和学院派史学有三个共同的目标,分别是: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分析资料的责任,交流研究成果的需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史学家都是同一张面孔。公共史在下面两个方面与学院派历史有很大区别:一是历史知识或产品的传递方式;二是历史知识的听众和历史产品的委托人。就历史知识的传递方式而言,有些学者批评公共史学家简单地相信历史是有用的,因而是可以出售的。马丁认为,公共史学家不但确实认为历史是有用的,有真实的价值,而且还认为历史学家的时间也是有价值的。在很多情况下,在公共史领域,委托人或委托人与历史学家的协商一致决定了即将生产出什么样的历史知识产品。学院派历史学家自然很难接受这一点,因此也很难自动进入公共史领域。在分辨学术产品和公共史的产出时特别要注意各自生产的“目的”。在公共史中,撰写的论著、举办的展览、提交的报告等都是按作者心目中潜在的听众设计的,这些听众经常与学院派史学的听众不同,但可以肯定一定比它要广泛。在这样的环境中,公共史学家必须更加坚守历史学家的职业伦理和责任,坚持任何历史学家都不能违反的职业标准,能够抵制委托人、出版商等对他们提出的违犯职业伦理的要求。所以,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公共史学家,不但要经受与培养学院派历史学家同样的严格训练,而且还要进行更多的非传统历史学的训练。首先,公共史学家必须是一个成功的研究者,他有能力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使用不同的视野和方法,而不是仅仅会文献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其次,公共史学家必须能把自己在某个特殊领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并能用多种方式与委托人交流。既包括口头的,也包括书面形式;既包括提交最终的成品,也包括在研究过程中与委托人进行讨论和协调等。再次,公共史学家要善于与人合作。如果有必要,就必须有能力成为研究小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有意愿允许别人修改你的工作或目标。第四,公共史学家要有能力如期完成任务,绝不能拖延工期。公共史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非常广阔,在美国比较常见的是下列一些领域:档案管理、社区史、公司史、环境评估、政府史、历史保护、历史遗址解说、历史咨询、历史编辑、历史学会管理、图书管理、诉讼支持、媒体和影视史学、博物馆和物质文化、规划和政策分析、教授公共史等。③ 公共史在美国已经相当发达,不但有自己的学会、专业杂志、研究和教学队伍,而且形成了比较坚实的基本理论和学科规范。④
二、汽车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
在谈到环境史时,马丁教授首先结合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汽车对城市和城市环境的影响。汽车在美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它不但改变了城市,还重新塑造了美国的景观。与汽车有关的街道、道路、停车场、修车铺、服务站等设施占到了美国现代城市面积的大约1/2。汽车的广泛使用,还把美国从步行城市(Walking city,1880年以前)时代和街车城市(Streetcar city,1880—1920年)时代带进了汽车城市(Automobile city,1920年以来)时代。 汽车的使用使大量的城市人口从中心迁移到郊区,城市中心作为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的功能逐渐减弱,城市面积大幅度扩展。城市街道原有的、作为社交和休闲场所和职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高速公路、环城公路、步行街等。高速公路的建设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重组,诸如家庭旅馆和汽车旅馆、连锁餐馆、路边广告、加油站、超市、服务站等路边服务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尽管城市的郊区化在汽车大量使用之前就已开始,但汽车的使用明显加剧了城市的盲目扩张。随着拥有汽车的人们数量的增加,城市地区人口密度大幅下降。1922年,美国60个城市的13.5万人依靠汽车运输,到1940年,则有1300万人口不再使用公共交通;1920年,城市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英里6160人,1990年下降到2589人。1970年,美国都会城市中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郊区。1980年,美国15个最大的都会城市区中,住在郊区的人口比例最高的是波士顿,为83.7%,最低的是休斯敦,为45.1%。郊区社区在设计时很明显考虑了汽车因素,如从市中心迁来了许多办公机构、工业和零售店。到1990年代末,美国2/3的办公室坐落在郊区社区。到1970年,坐落在郊区的、只有开车才能到达的大型购物中心达到4000个。郊区的住房也连带着车库,这就把郊区人的生活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离,郊区的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城市化了。但是,汽车的广泛使用也加剧了交通堵塞。拓宽公路鼓励了车流,加州的用车量1990年比1970年翻了一番,比人口增长快了四倍。商务区的拥堵更为严重,大约是郊区的六倍,一些商家纷纷迁出。交通事故层出不穷,1924年死于车祸的有2.36万人,受伤的达70万人,财产损失达10亿美元。1989年,车祸在导致美国人死亡的原因中位列第五。1990年代中期,全美国每年交通死亡损失达1765亿美元,受伤和其他损害造成的损失更大。于是,市政当局设计了多道中央干线以舒缓交通,出现了高架和地下交通以及州际高速公路;同时还设立了交通信号、交警等管理设施和人员,车内也装设了气囊、安全带等设备。交通管理部门也加强了调度,制定了许多交通规范。但是,交通堵塞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些城市甚至愈演愈烈。
汽车的生产和使用也造成了非常明显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大约到1980年, 200万人在汽车制造业中工作,300万人在汽车配件生产业中工作,全世界有2000万人依靠在汽车制造业中工作而生存。到1990年,全球生产的汽车达6.3亿辆,其中4.6亿是私人旅行车,北美拥有全球汽车总量的约40%。汽车生产过程产生的环境损坏占汽车造成的所有环境损害的大约1/3。生产一辆车会产生29吨废弃物和大量的污染气体。在发达国家,汽车制造业消耗了30%的钢铁、46%的铅、23%的铝、41%的铂白金。装配汽车也会产生污染,它位列废弃物生产前十个行业之一。对汽油的大量需求促进了石油工业的发展。1919年,汽油需求不足30亿加仑,1929年达到约150亿加仑,1955年达465亿加仑,2002年超过1350亿加仑。石油的钻探、运输和提炼都会对土地、大气和水体产生影响。1969年发生的桑塔·巴巴拉油井喷泻事件,泄露了23.5万加仑原油,污染了5英里海岸,形成了800英里长的油膜。汽车排放的尾气(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废热、气溶胶、对流层臭氧等)会在城市形成烟雾。1948年的多诺纳烟雾事件造成19人死亡,小镇上43%的人因此而生病。烟雾还会改变天气状况、破坏植被、损坏橡胶、染料等其他物质。汽油中加铅后还会污染土壤,进而影响儿童的神经系统。汽车造成的噪音也加重了城市居民的紧张感,影响他们的听力。堆积在道路两旁的废弃汽车破坏了景观的美感,废弃轮胎还污染了土地,滋生了蚊蝇。废弃电池也会释放出铅、镉和水银。这些环境污染的出现自然也催生了治理措施的出台,但汽车造成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改观。汽车的出现改变了美国的景观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把美国变成了“汽车社会”,但也造成了一系列至今仍无法完全解决的环境问题。汽车塑造了美国的城市史和城市环境史,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历史。
三、美国环境正义运动
马丁教授还分析了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的历史及其研究的状况。在影响当今世界和人类历史的诸因素中,种族无疑是环境运动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反过来,种族主义也注定要重塑环境运动。在研究环境正义运动时,必须首先区分环境种族主义、环境平等和环境正义三个概念。环境种族主义是把传统的种族主义概念推广到了环境领域,认为在政策制订和法律执行过程中有意歧视某些特定的社区,有意在这些社区建立污染工业和废弃物处理设施。环境平等是指这样一种思想,即在法规、条例和实践中,相对于多数人而言,要平等地对待和保护所有人。环境正义在范围上更广,强调所有人都有权享受安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当然,这个环境不光指自然环境,还指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环境正义运动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发生在休斯敦的诺斯伍德·曼诺尔小区的黑人居民起诉把废弃物处理设施设置在该小区侵犯他们人权的事件,但真正把反有毒废弃物种族化的是1982年发生在北卡州沃伦县的非裔美国人反对在自己的社区堆放有毒物质的抗议运动。沃伦抗议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促使环境正义从呼吁转化为运动,美国“争取种族正义的基督教会联合会”的执行主任B.F.小查维斯也通过对这一事件的观察提出了把种族与污染联系在一起的“环境种族主义”概念。5年以后, 该联合会推出了《美国的有毒废弃物和种族:关于建有有害废弃物存放点的社区的种族和社会经济特点的全国性调查报告》,指出社区的种族构成是决定选择在哪里建设商业性有害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唯一因素,种族在选址中发挥了核心作用。美国少数族裔逐渐确定了运动争取的目标是环境平等,感受到了严重环境威胁的低收入有色人种成为积极参加环境正义运动的主力,他们通过参加环境和健康团体以及其他非正式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反对有毒和有害废弃物堆放或处理在自己社区的斗争。应该说,他们反对环境威胁的斗争实际上就是反对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和非正义的斗争。1991年10月,600 多个有色人种草根环境团体在首都华盛顿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有色人种环境领袖峰会”,提出了“环境正义诸原则”,希望建立“一个反对破坏和剥夺我们的土地和社会的有色人种的全国和国际性的运动”。这次会议首次把环境种族主义问题提到了政治议事日程上来。1992年6月, 美国国家环保局提出了《环境平等:减少所有社区的风险》的报告,支持少数族裔面临高度污染的说法,但它在许多情况下把种族与阶级联系在一起。1992年11月,国家环保局设立了环境正义办公室,其前身是环境平等办公室,其目标就是要确保大量低收入家庭和有色人种的社区获得环境法律的保护。环保局长卡罗尔·布朗纳把环境正义列为1993年该局首先要完成的大事之一。1993年9月,成立了“全国环境正义咨询委员会”,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社区和环境行动主义者关心的问题带到环保局。1994年2月, 克林顿总统还签署了“关于在少数民族和低收入人群中促进环境正义的联邦行动的执行令”,旨在让联邦政府关注少数族裔和低收入人群居住社区的环境和健康条件,最终达到实现环境正义的目标;但国会并没有通过环境正义法。环境正义运动促使环境团体、政府和私营部门把种族和阶级问题当成美国人和发展中国家的有色人种的环境关注的核心;关注的重点是城市有色人种在工作场所和家庭遇到的污染和健康风险。这种关注重心的转移扩大了环境主义运动的社会支持力量,不过,其理念主要不是来自传统的环境运动,而是来自民权运动,民权思想和行动进入了环境领域。环境正义运动还质疑以牺牲人类福利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的初级需求,进而改变了未来美国环境政策的目标指向。
正如发生在1960年代的环境主义运动促进了环境史研究的兴起一样,环境正义运动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环境史研究的状况。环境主义运动对环境史研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它的研究内容,重点是研究环境思想的文化和知识根源,探索进步时期环境保护运动的政治含义;二是分享了环境主义运动的部分价值,包括生态中心主义、自然的内在价值、生态平衡、对无节制的经济增长的质疑等。环境正义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环境史研究的方向。首先,环境史研究开始探索许多新的题目,如人类身体的环境、性别问题、对自然和荒野的感知、农业对土地的改变、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地球的巨大改变等。其次,这些研究中的一个突出主题是种族,从土著美国人到拉丁裔、亚裔、非裔美国人和太平洋岛屿上的美国人,不一而足。如果说以前对这一主题的探讨是隐性的话,那么1980年代以后,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不但全面开花,而且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和现实影响。⑤ 例如,对于少数族裔环境是一个文化建构等的研究。第三,环境史中的种族研究尚需在下面一些领域继续开拓,如环境平等,尤其是它与种族、阶级和性别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冲突;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尤其是那些影响到人类身体的环境问题;环境运动本身的性质问题,包括它的短期和长期目标。
马丁教授的演讲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中国的历史学发展在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陷入了危机,美国公共史学的发展为我们思考如何走出危机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例。中国史学历来强调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史学被人为地过度政治化,导致此后的矫枉过正,有意忽略它的社会功能,进而因为不能适应社会急剧发展的要求而陷入危机。美国公共史的发展或许能启发中国的史学勇敢地走出象牙塔,启发中国的历史学家放下清高的架子,在坚持史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开辟出学科发展的新天地。汽车史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发现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分析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其实我们身边的许多物质的进步都是很好的研究课题。历史学研究的选题必须走出狭隘的框框,应该从我们的生活中寻找具有重要价值的题目。对汽车在美国历史上作用的研究对我们思考目前中国方兴未艾的汽车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有借鉴作用。对环境正义运动的研究对我国在治理环境问题中如何推行有效的公众参与、如何发挥弱势群体的作用、如何让全体人民享有发展成果、进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环境正义运动对环境史研究发挥的推动作用来看,环境史研究与社会史的结合已经成为主要趋势,但必须在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之间取得平衡。中国的环境史研究虽然正在起步阶段,但从美国的经验来看,随着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一定会有更为迅速的发展。
注释:
① 包茂宏:《马丁·麦乐西与美国城市环境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4期。
② 公共史的英文是Public history,有时也被称为应用史(Applied History or Applicable History)。
③ 关于公共史和环境史的交叉和融合,可参看Martin V.Melosi and Philip Scarpino eds.,Public History and the Environment.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2004.
④ 有关基本理论的书籍,可参看J.D.Britton and F.Britton,History Outreach:Programs for Museums,Historical Organizations,and Academic History Departments,1993.Barbara J.Howe and Emory Kemp,Public History:An Introduction,1986.Ronald W.Johnson and Michael G.Schene,Cutl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1987.Arnita A.Jones and Philip L.Cantelon,Corporate Achives and History,1993.Richard E.Neustadt and Ernest R.May,Thinking in Time:The Use of History for Decision Makers,1986.Theodore J.Karamanski,Ethics and Public History,1990.David Trask and Robert W.Pomeroy,The Craft of Public History:An Annotated Select Bibliography,1983.James Gardner and Peter LaPaglia,Public History:Essays from the Field,Krieger,1999.Ian Tyrrell,Historians in Public:The Practice of American History,1890—1970,2005.Catherine Lewis,The Changing Face of Public History,North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2005.有关的杂志,可注意以下几本:American Archivist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 History New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Museum New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The Public Historian(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Public History).
⑤ 这方面的代表作有:Carolyn Merchant,“Shades of Darkness:Race and Environmental History”,Environmental History,8(July,2003),380—94.Robert Gottlieb,Forcing the Spring: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Washington,D.C.:Island Press,1993.Andrew Szasz,Ecopopulism:Toxic Waste and the Movement for Environmental Justic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4.Bunyan Bryant and Paul Mohai,eds.,Race and the Incidence of Environmental Hazards:A Time of Discourse,Boulder,CO:Westview Press,1992.Barbara Deutsch Lynch,“The Garden and the Sea:U.S.Latino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and Mainstream Environmentalism”,Social Problems,40(February,1993):108—18.Clayton R.Koppes,“Efficiency,Equity,Esthetics:Shifting Themes in American Conservation”,in Donald Worster,ed.,The Ends of the Earth:Perspective on Modern Environmental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Andrew Hurley,Environmental Inequalities:Class,Race,and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Gary,Indiana,1945—1980,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5.Sylvia Hood Washington,Packing Them In:An Archaeology of Environmental Racism in Chicago,1865—1954,Lanham:Lexington Book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