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 266000
摘 要:兴趣是学好高中数学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数学能力,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相当困难的。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
二、联系实际,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但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往往掩盖了它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联系实际,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从生活中的例子出发,使数学回到熟悉的生活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接受相关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对所学东西的理解。
例如教学指数函数y=ax第一课时,在讲“形如y=ax(a>1,a≠1)是指数函数”前先演示一个小计算题:一张厚度是0.1mm的白纸,反复对折15次,厚度超过了身长2米的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学生半信半疑中指出,这实际是求y=0.1×215的值,底数不变,纸对折一次厚度是0.11×2=0.2(mm);纸对折两次的厚度是0.1×22=0.4(mm);……当对折15次后,该纸厚度应是0.1×215=3276.8(mm),厚度当然超过两米身高的人了(实际是很难折15次的)。底数不变、指数变化的函数有趣味性的例子很多,列举如此一例引入课本内容恰到好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地举出本节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有趣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会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变得乐学、想学。对知识本身产生了兴趣,有了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新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使用计算机,学生能解决与他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现实问题,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计算机把教师解放出来,去完成只有教师才能完成的任务,与学生一起去探索、猜想。利用信息技术,可拓宽学生学习的方式,如通过网上交流,能使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同时也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方便。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习任务,利用学习课件或现代学习工具(如《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等)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甚至可能取得创新成果。教学时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情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形象感知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完成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变,使课堂教学生动化。还有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比较直观地向学生演示一些几何问题,学生们就比较容易接受。
四、设计多种模式,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可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几何模型。对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可留简单的问题,基础好的同学留复杂的问题,来掌握一些上课时不容易掌握的内容,不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并通过一些启发和其他同学的帮助完成一些作业,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变被动的“灌输”式为主动的“汲取”式,积极地学习这门课程,在自己学习的同时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如在一次讲评课上,我让两个班的学生交换看卷,让他们也当了一回老师,他们按要求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圈了出来且写上“太好了”、“你真厉害”等鼓励的话。我相信有时让学生写评语比老师写更能发挥评语的效果。
五、善于设疑勾起兴趣。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勾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问题情境是联结数学与生活的纽带,数学学习的思维活动始于问题情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世界,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参考文献
贾旷 高中数困生数学学习兴趣低下的成因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
论文作者:王丽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5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老师论文; 厚度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情境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