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辑学者化”论争的全方位审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者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编辑学者化”论争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编辑学者化”问题的讨论始于80年代末,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和逻辑起点。
作为历史转折点的1976年,是我国文化起死回生的起点。这一年我国结束了十年“文革”浩劫,特别到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根本上动摇了长期以来文化领域的“左”的根基,从而导致了我国文化的空前繁荣:一度被称为“牛鬼蛇神”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重放异彩,被禁绝的所谓“帝修反”的境外文化,也被大量引进。这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和闭关锁国的关门主义的必然结果。因为只有继承才能发展,只有开放才有繁荣。至于由此带来的利与弊,这是长期争论的问题,似乎到今天,利与弊孰大孰小的问题已不用再争论了。与我国文化的空前繁荣相适应的是广播、影视、图书、报刊等出版事业的大发展。例如,在我国今天已拥有报纸2000多种,广播电台1000余座,电视台六七百家,期刊逾8000种,出版社近600个。 这些数字比“文革”期间都多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在这种形势下,全社会对编辑出版人才的需求,在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的迫切程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点不难想象。
而传统的观点认为:编辑无学,编辑人员九流不入的,只具备“剪刀加桨糊”就足矣,编辑人员是“工匠”,甚至是工具,无需创造力,也不应有自己的思想。
这种传统的“编辑观”与形势的需要是格格不入的,它作为一种旧的观念,理所当然应受到荡涤。旧的过时的观念淘汰后,需要适时和科学观念的建立。现代化的出版编辑工作需要具有现代意识、现代化思想和现代化知识的人才去从事。并且,睁眼看世界的当代中国人,已经发现了与先进国家在出版业上的巨大差距:先进国家的出版界,均有大批已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编辑家、出版家,而这些人才又都是在现代条件下培养和成长起来的。
严酷的现实和紧迫的形势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是因循守旧、死抱“编辑无学”不放,还是惊回首、奋起直追、树立全新的观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的兴衰成败。编辑事业的拓展是客观形势使然,而主观上的素质低下和不适应以及观念上的陈旧,已经导致了目前出版界弊端丛生:买卖书号、公费出废书、有偿新闻、有偿稿件、真正的学术著作出版难,……这些难道还不能发聋振聩吗?
80年代初,中国出版界的脊梁出现了,从中央领导到编辑出版界的有识之士均有大声疾呼者:胡耀邦、胡乔木、叶圣陶、吕叔湘、邵益文、宋应离、王振铎……,正是这些我国当代“编辑有学”论的先驱们,开拓了中国的“编辑学”这一处女地。 可谓时势造英雄。 在不平凡的80年代,我国文化造就了这些属于编辑界的“英雄”,而这些英雄又无愧于时代,推动了我国编辑学的建立和发展,无疑也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目前,已有北大、清华、南开、复旦等15所大学相继设置了“编辑学”本科专业,有的还招收了研究生;国家新闻出版署在1989年成立了“编辑出版教材领导小组”,并组织出版了18种编辑出版专业方面的教科书,且被列为国家教委“八五”高等教育专业教材重点项目;国家成立了“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并创办了《新闻出版报》、《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中国报刊月报》等,各地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和有关学会等也创办了大量的编辑学术刊物,如《编辑学刊》、《编辑之友》等,据不完全统计,该类报刊总数已达到五六十种之多,另外,其他许多非编辑学专业学术报刊也发表了大量编辑学学术论文,全国每年公开发表该类学术论文上千篇;从全国性的“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编辑学会”、“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等到各省市自治区的各相应学会、协会,已经构织成了一个庞大的学术研究网络;国外编辑学的研究已经领先于我们。总之,编辑学研究已成燎原之势。所有这一切,都无可辩驳地证明:编辑有学。
我国“编辑学者化”的讨论就是在上述环境之下出现的。
二、“编辑学者化”论争的过程
“编辑学者化”这一论争在学术上也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其理论起点源于80年代初的“编辑素质”讨论。作为一种突然膨胀了的社会群体——编辑来说,“素质”问题自然而然地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从理论上讲,解决这一问题并不难,与其他知识群体一样,任何一个领域里的知识分子都需要有适应本行业、领域要求的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关于编辑人员的素质,传统的观点是从高级匠人的角度提出来的。对于“优秀编辑”的要求是:良好的政治素质;娴熟的文字技巧;广博的文化知识。而改革开放初期的一般论者认为,编辑素质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定的政治觉悟;一定的政策水平;一定的道德修养;一定的文字语言修养;一定的相关学科的学术素养;一定的外语水平;一定的出版法规知识;一定的交际能力;一定的编辑知识和技巧训练,等等。当然,这与以往相比,有了一定的“学术”要求,其中既包括一般的要求,也包括有行业特点的特殊要求,这些均没有争议。问题就出在上述素质要求中绝大多数是传统的东西,没有把“学术素养”放到突出的位置上,与传统上对编辑的认识和要求无本质区别,还是“杂家说”。当教师的可以成为学者,当医生、搞科研的能成为学有专长的专家,为什么当编辑的就不能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一种职业的从业者,都需要多方面的修养。例如教师,既需要专业学术修养,还需要书法、语言表达、教育学、心理学,甚至法律、道德、交际等方面的修养和能力,而为什么不称教师为“杂家”呢?由此推论,既然编辑有学,为什么编辑不能成为专家、学者呢?这一呐喊是形势的逼迫,是责任心的体现,是追求编辑完善人格的呼唤,也是中国从“文革”无学术到80年代初中国学术起步的一个反映。
于是,编辑学界在1988年开始就提出了这一问题。这一问题的首倡者是陕西人民出版社的林理明。他在1988年第2 期《编辑之友》上撰文呼吁“编辑应当参与学术”。当时他虽未能明确“编辑学者化”这一命题,但也属难能可贵。到1989年,汕头大学的吴颖和《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社的梁春芳同时在《编辑学刊》第1 期上分别发表了《文科学报编辑“学者化”的问题》和《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的思考》,以此为标志,“编辑学者化”的命题在学术界正式出现,也由此开始了“编辑学者化”是与非的论争。这之后,王志英在《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3期上发表了《编辑学者化略论》;1990 年《编辑学刊》在第2期上发表了一组这方面讨论的观点;1991 年刘秀斌等在《编辑之友》第6期上发表了《关于编辑专业化、学者化的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这期间还有的论者倡导编辑应当写作〔1〕,其实, 这也是呼吁“编辑学者化”声浪中的一个音符。截至当时为止,在这一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主张编辑学者化和反对编辑学者化。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上述论者在讨论“编辑学者化”时,均忽视了一个理论前提:“学者”和“学者化”。这个前提就成了该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克服了这个问题,“编辑学者化”问题的解决,从逻辑上说就易如反掌了。然而,这一问题困惑了人们三年,也可以说是被人们忽略了三年。到1992年,尹玉吉和王一方分别在3月1日出版的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出版发行研究》第2期和3月20日出版的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主办的《编辑之友》第2期上, 发表了《关于编辑学者化问题的几点思考》、《呼唤与追求——“学者型编辑”刍议》。前者明确提出:“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不论是哪种观点,都忽视了一个基本前提,这就是什么是学者和学者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虽然明确这些概念不难,但它们是问题讨论的出发点。”接着尹玉吉界定了这两个概念:“学者是指在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即学术上有一定造诣和成就的人。而学者化,我们认为在这里有两重含义。首先,它是指编辑人员要以学者的条件要求自己,在编辑工作中,以学者身份出现;其次,是指人们在学术道路上由外行变内行,由非学者成长为学者的过程。”王一方认为:学者“是一群有学识、有修养、有人生风格和境界,且有风范、有魅力(永恒的魅力)的伟岸夫子。”但他没有论及“化”的问题。这之后,又出现了一批在此基础的有关学术论文。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赞成“编辑学者化”论者中又分为三种情况:一种认为学术书刊编辑应当学者化,非学术性书刊编辑无需学者化〔2〕; 另一种主张倾向于所有编辑(主要是指国家规定正式出版物的编辑)均应学者化,但还不十分明确〔3〕; 第三种观点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区别,强调编辑学者化的原因是出于本职工作的客观要求〔4 〕。截止目前,这一讨论还未结束,它持续了近10年,发表文章逾百篇,波及《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学刊》、《编辑之友》、《新闻出版报》、《河南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10余种国内主要编辑学专业报刊以及其他大量学术报刊。由此可见,该问题的讨论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时间之长都是少有的,同时也足以窥见其重要性之一斑。
纵观这一讨论,可以明显看出,赞成“编辑学者化”的学者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由此,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结论:编辑应当学者化。
三、关于“编辑学者化”讨论的反思
在“编辑学者化”的讨论中,我们也发现了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编辑学者化”应当覆盖整个编辑队伍
首先,在“编辑学者化”问题上,我们认为,这里的编辑既包括学术编辑,又包括其他编辑。关于学术书刊编辑学者化的问题,讨论得比较多,在此不再赘述。现仅就非学术书刊编辑的学者化问题作一辨析。在《关于编辑学者化问题的几点思考》中,我们认为,编辑学者化的路子比一般学术人员相对更宽。一般说来,专职学术人员只能在本专业方面有所造诣,而编辑人员既可以在专业领域里取得成就,又可以在编辑学领域里获得成果,特别是编辑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框框少、学术空白处多,在这方面编辑更容易出成果〔5〕。既然编辑有学, 那么,这门学问的研究和建立,就成了编辑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术书刊编辑、非学术性书刊编辑,都应积极地参与到这一研究中来,有事业心、有责任心的编辑都应在这方面理论和操作的研究上有所建树、有所贡献。在这方面有建树、有贡献的编辑,难道还不是学有成就的学者吗?
其次,所谓的非学术性书刊编辑,也同样要求有相应专业的深厚造诣,教育、科普、文学等领域也需要大量的专家去从事创作、编辑和出版,国内外不乏有科普、文学等方面的专家,如我国著名中学语文教育家、编辑家叶至善、张志公、科普编辑家周建人、经济学科普作家邱兆祥、丹麦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等等,难道他们不是学有专长的学者吗?同样,公认的大编辑家、学者邹韬奋、叶圣陶、郑振铎等主编的《生活》、《大众生活》、《中学生》、《中学生文艺》、《新少年》、《儿童文学》等通俗刊物,已在中国出版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的至今还放着异彩。难道说,这些大学者、大出版家编辑该类刊物就掉价了吗?须知,若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些名刊的问世。当前我国对科普事业特别重视,有识之士也一再呼吁“科学家也要搞科普”,邓小平也指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另外,我国目前存在的大型文学期刊《中国作家》、《当代》、《人民文学》、《收获》、《外国文学》、《北京文学》、《十月》等均是由茅盾、巴金、浩然、王佐良等著名作家、学者发起创办并亲任过主编的,假若没有这些大家的付出,能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坛的繁荣吗?同样,从事这方面编辑工作的其他编辑,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也需要掌握有相关方面的丰富知识,在这些方面,只要勤于思考,勇于钻研,也有可能成为专家、学者。我们认为,科普、童话与严肃的学术相比,就如同医学里面的儿科学和外科、内科学一样,为儿童治病和为成人治病,同样需要医术高明的学者、专家。这样看来,有些学者说的“一份教育普及刊物,不必也不可能要教育专家来当编辑;少儿科普期刊的编辑,也未必非要有科学家素质的人来充任。同样文学期刊的编辑,也不必是文学评论家、文艺理论家”的观点〔6 〕就好像站不住脚了,可能该论者对中国的出版史,特别是现代出版史不太了解吧。我们的结论是:所有编辑都应当学者化,就像其他行业里的知识分子不用说学者化,就应当以学者为奋斗目标一样,是题中应有之意。古今中外的出版史表明:真正的编辑家,首先都是卓有成就的学者。相反的例子,至今还没有见到。
2.“编辑学者化”讨论中的学风问题
第一,从总的讨论情况来看,百余篇论文无非是围着编辑“应当学者化”、“不应当学者化”、“学术书刊编辑应当学者化、非学术书刊编辑不应学者化”这几种观点兜圈子,特别是后期的论者更是摆脱不了这种羁绊,缺乏务实精神。虽然在论证“必要性”或“非必要性”上有细微差别。这从一方面反映出了“编辑学”的非成熟性,在许多观点上的徘徊性。这种情况提醒我们,在学术讨论上应当有权威的存在,当然,这种“权威”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指定的,而是应当由相关机关、学术机构、各级学会,特别是国家级机构、学会组织学术会议,会前进行征稿,这种征稿要有目的性、有规划性。这种形式是国内外其他学术领域常采用的行之有效的形式。这种形式能使各种观点、特别是截然相反的观点的论者能面对面地争鸣,通过当面讨论,交流思想、开阔视野、消除分歧,使真正科学的思想早日树立起来。这种务实的学风是当前编辑学界所急需的。
第二,缺乏横向方面的力作。多数论者仅从自己的岗位出发来观察问题,这种纵向的研究往往以偏概全,如仅从“社科”期刊、“科技”期刊、“文科学报”或“学术书刊”的角度出发,而很少有从全方位出发的,更缺少非学术书刊编辑人员这方面的论著。这就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还缺乏深度,更缺乏广度。在此,我们呼吁论者们要更多地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争取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特别是非学术性书刊编辑人员,也应以自己的岗位为基点,在“学者化”问题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推动“编辑学者化”问题的讨论。
第三,在讨论中,雷同现象严重。由于学风上存在着问题,许多论者闭门造车,不可能不导致重复建设现象的产生。譬如,在“编辑学者化”的前提——“学者”、“学者化”这一概念问题上,1992年初我们已经论述过了,且前一概念从一般词典上均能查到,就是初论者,也不算有“贡献”,要说贡献,仅是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后来者又重复了这问题,〔7〕且没有多大进展,琢磨起来,似乎还有点后退。 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
四、开展“编辑学者化”讨论的意义
80年代末至今开展的“编辑学者化”的讨论,正如本文开始说的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我们认为,这一讨论也有其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在我国编辑学界开展这一讨论,有利于编辑人员明确奋斗目标,真正提高自身素质,尽快与国际社会出版业接轨,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编辑素质的提高,首先也是最终都体现在学术造诣的深浅上,不论是编辑业务,还是专业水平均由其决定,那种“工匠”式的要求,只能是头疼治头、脚痛医脚,不可能从底蕴上、根本上使编辑的素质得到本质的提高。当然,这决不意味着对编辑业务、技巧的训练和掌握的任何贬低,相反,编辑学术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以其为基础的,特别是在编辑学理论、写作学等方面的学术修养更是如此。同时,这一讨论本身就有提高编辑素质的作用,编辑加入其中,著书立说,无意中就提高了编辑的学术素质。
第二,有利于编辑学的学科建设和早日成熟。勿庸置疑,“编辑学者化”命题本身就属于编辑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正如“教育学”中的“教师”一样,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编辑学者化”搞好了,无疑为“编辑学”大厦增添一根重要的支柱。另外,我们知道,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文化的空前繁荣,编辑行业从业人员数量陡增,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关的“编辑学”,并且在这方面我国已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了。而这一重任的承担者主要只能是编辑人员,而编辑人员若不具备学者素质,也就不可能胜此大任,也就是说编辑学的早日建立并屹立于众学科之林,呼唤着编辑学者化,编辑学者化能促成编辑学科的早日建立。
第三,有利于提高编辑人员的社会地位。客观现实迫切要求编辑学者化,如果编辑人员顺应了这一历史大趋势,无疑能提高自身的素质,这同时也以无声的语言证明编辑与其他行业一样,也有自己的学问,也有学者化的路子可走,这能彻底改变旧的观点——“编辑无学”,从而提高编辑人员的社会地位。
注释:
〔1〕尹玉吉:《浅谈编辑写作的意义》,《编辑之友》1991 年第1期。
〔2〕张永中:《小议编辑学者化》,《编辑学刊》1996年第1期。
〔3〕孟庆远:《编辑与学者兼而得乎》,《中国出版》1996 年第5 期; 尹玉吉:《关于编辑学者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出版发行研究》1992年第2期。
〔4〕 傅岩山:《还是要追求学者化》, 《新闻出版天地》, 1996年第4期;吴颖:《文科学报编辑“学者化”的问题》、 梁春芳:《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的思考》,《编辑学刊》1989年第1期; 杨焕章:《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5〕尹玉吉:《关于编辑学者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出版发行研究》1992年第2期。
〔6〕范军:《编辑非得学者化吗?》,《新闻出版报》1996年5月10日。
〔7〕参见张振兴:《论高校文科学报的“编辑学者化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