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回顾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2005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年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2005年中国职业教育政策的新进展

2005年,对于中国的职业教育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职业教育开始被确定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战略重点,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11月8 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温家宝总理在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这体现了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前所未有的重视,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重大突破。而且,教育部等部委2005年中召开的全国性的职业教育专项工作会议已达六次,分别是:3月2日在四川省泸州市召开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经验交流会暨2005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3月24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4月27日在江西省新余市召开全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6月15 日在陕西省宝鸡市召开全国县级职教中心改革与发展座谈会、7月21日在北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会议、8月19日在天津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 以上六次会议教育部周济部长均出席并讲话。再加上11月7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一年之中的职业教育会议,其规格之高、频率之多、力度之大,确为历年所罕见。

(一)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三大理由:一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二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三是发展职业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由此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教育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1] 明确提出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而且“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2] 职业教育应该成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是所有国民所必需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缺少职业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职业教育应该成为全民的教育。

概言之,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已经从单纯的经济视角转变为包括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在内的全面视角,这有利于职业教育功能的全面释放,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黄尧司长特别指出,我国职业教育正迎来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二)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有重大突破

1.实施“四大工程”,推动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向纵深拓展

实施“四大工程”,即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组织实施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组织实施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组织实施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组织实施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四大工程”的实施,必将不断增强职业教育自身服务经济社会需求的能力,多维度地展现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2.实施“四项改革”,对职业教育独特的办学规律和特征的认识程度有所突破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抓好“四项改革”:第一,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第二,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不断提升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产教结合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实施工学合作的培养模式和半工半读制度被认为是今后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之一。[3] 第四,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薄弱,资源总量趋于减少。2000年到2002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由1363所减少为919所,减幅高达32.6%;农村职业高中在校学生人数由55.45万减少到45.70万,减幅为17.6%,造成了农村职业高中教育萎缩的态势。[4] 通过联合、合作办学,促进农村和西部职业教育发展也是我国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和促进西部开发的重要举措。从上述“四项改革”可以看出,办学思想正逐步摆脱普通教育思维的干扰,进一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规律。

3.实施“四个计划”,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做出部署,为推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必须实施好“四个计划”:一是要实施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好200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二是要实施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重点扶持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三是要实施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好高水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四是要实施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是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四个重要的建设计划堪称职业教育的“211”工程,必将大大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

从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有关部门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采取两种模式:第一是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第二是专业性实训基地。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 在全国建设一批能够资源共享,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 国家发改委安排国债资金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以中、西部为主,适当兼顾东部面向西部招生的职业学校,重点加强市、县级骨干中等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建设,扶持一批专业设置适应当地产业结构需要和面向农村服务、办学效益突出的职业学校,支持中等职业学校补充更新实验实训设备和建设教学、实验实训设施。[6]

4.两个“100”意义重大

第一个“100”。国务院已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从而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战略重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二个“100”。我国已确定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在2005年扩招100万的基础上,2006年继续扩招100万。2005年已经增加招生100万人,达到650万人,[7] 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使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达到800万人以上,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协调发展。[8]

5.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学生助学制度,体现教育公平原则与实现教育和谐发展

决定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建立贫困学生助学制度,也是本次全国职教会的一个政策亮点。2004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1370万人,其中相当数量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据估计其比例远远大于高等教育贫困学生所占的比例)。这批人急需得到资助。《决定》确定要求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学生助学制度。中央财政“十一五”期间对职业教育投入的100亿元, 其中一部分主要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使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国家帮助和本人勤工俭学得以顺利完成学业,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6.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发挥好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全国职教会提出,发展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实现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面向市场办学,就需要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其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的能力。伴随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将会加大力度,探索并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

二、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一)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200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达14454所,招生566万人,比2001年的399 万人增长了42%;高等职业院校1047所,招生237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53%;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蓬勃开展,年培训规模达到6957万人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毕业生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欢迎。2004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61%,一些紧缺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1.中等职业教育

至2004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保持了连续三年稳步回升的态势,但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仍然偏低(见图1)。

图1 1996—2004年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①中国教育年鉴1996~2004,人民教育出版社。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信息处:2004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分析报告,教育发展研究,2005,7,第1—2页。

2.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2004年(专科)招生237.4万人,占本专科招生人数的53.1%,在校生595.7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的44.7%。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占高校比例的46.82%,校均规模3209人。从横向上看,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占据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的“半壁江山”,使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可能;从纵向上看,1998年高等职业教育(含专科)招生数43万人,在校生数117万人,2004年招生数237万人,在校生数595万人,6年中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增长了160.47%、151.05%(见图2)。

图2 高等职业教育(含专科) 招生与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情况

资料来源:①中国教育年鉴2001~2004,人民教育出版社。②同图1。

独立院校的设置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进行了试办独立学院的探索,拓展了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新空间。经过几年的实践,形成了一批办学质量高、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的独立学院,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本科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截至2004年,我国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已达到872所。

3.民办职业学校

民办中职教育的发展正成为新形势下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2004年全国共有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633所,招生52万人,在校生109.9万人,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构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的10.9%、9.2%和7.9%。与此同时,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培训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全国共有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9万个,毕业生630万人,在校学生67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了82.7%、72.4%和51.6%。[9] 从1999年至2004年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增长迅速,分别增长了71.89%和302.71%。

4.职业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2004年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和其他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培训结业6957.3万人次,占培训总数的95.6%,而高等教育机构进修及培训结业318.4万人次,占培训总数的4.4%。[10] 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得到加强,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有3156个普通职教机构接收残疾学员,987个残联系统举办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专门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数190个,在校生数约11000人。[11]

(二)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1.职业教育经费逐步增长

职业教育经费在全国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虽然呈增长状态,但整体仍偏低,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

2.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紧锣密鼓

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校到企业,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全国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实训设备条件达到一定水平。2004年度中央财政拨款1.1亿元,支持了江苏、上海、浙江、湖北、江西、四川、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9 个省市的50所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地方政府配套投入6625万元,各个建设单位自筹配套经费总计超过5000万元。江苏省财政2004年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达1 亿元,其中6个国家重点支持的基地建设,投入配套资金达1250万元;浙江省财政为5个国家支持的基地建设投入配套资金达1615万元;辽宁省财政向17所高职院校投入实训基地、示范专业建设和师资培训专项资金达4200万元。资金的到位使实训基地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新增设备39台,总数控设备数达到67台;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新购置数控车床、高速数控铣床等设备44台,总数控设备数达到72台;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启动数控工业中心建设,建筑面积达17000多平方米。四川联合经济学校借助数控实训基地的建设契机,新增了数控机床、快速原型制造等设备。不少学校实现了实训设备从无到有的飞跃。[12] 2005年财政部安排7亿元资金用于职教实训基地,以加强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和专业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国家发改委于2001年、2003年共安排国债资金8亿元支持职教发展,2004 年又提出实施“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2005年继续安排国债10亿元,支持中等职业学校补充更新实验实训设备和建设教学、实验实训设施。[13]

企业界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年均投入4000多万元教育经费和500万元专项建设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建设了汽车技术、机电技术、管理技术、整车及总成拆装等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焊装、涂装等51个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基地,全都面向学校开放。[14]

3.学校办学条件逐渐好转,但仍需加大支持力度

2004年中等职业教育校舍总面积153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8万平方米, 占高中阶段校舍总面积的33.56%;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面积13.9平方米, 比上年减少1.3%。专任教师73.6万人,比上年增加2.3万人,生师比为20.8,比上年增加1.6%。教学仪器设备的生均配置水平仍较低。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39亿元, 比上年减少39亿元,生均值2121元,比上年减少713元。[15]

(三)职业教育办学取得多方面成就,舆论宣传提升职业教育的应有地位

2005年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出现了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态势,通过宣传使人们重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评出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这在我国职业教育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技能竞赛展现技术能手风采,如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创业之星”征文比赛;国家一类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行业、企业推出职业技术人员奖励举措,如推行“首席技工”和“金牌施工员”制度、[16] 首席技师制度,[17] 重奖首批技能大师,[18] 高级工人开始享受教授专家待遇,[19] 这些个案表明:只要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给技术型人才以公平、合理的待遇,职业教育的发展会呈现出更广阔的前景。报刊、电视等媒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中央电视台推出《状元360》栏目,展现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职业”,认识“职业教育”,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人民日报》等也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有关职业教育的报道,大力倡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鼓励人人奋勇争先,岗位成才。[20] 职业学校在积极探索办学模式上取得了成效, 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五位一体”办学模式、扬州市天海职业技术学校的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慈溪市周巷职高“零距离”人才培养工程等,更多的学校找到自己的定位,办出了特色,为职业教育赢得了声誉。

图3 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和职业教育经费总支出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①中国教育年鉴1995~2005,人民教育出版社。②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4~2004,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对职业教育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外部困难和内部矛盾并存。近年来出现的“技工荒”,是观察职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重要视角。职业教育与外部的关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或直接是通过它所培养的技能人才来加以实现的。不利于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的诸多因素,如带有歧视性的社会环境、不合理的劳动制度和人事制度、教育结构的长期失衡、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冲突等,直接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目标和任务,直接导致我国高技能人才存量有限、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反过来,这种结果又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技工荒”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技术工人中,初级工所占比例为60%,中级工比例为35%,高级工比例仅为5%; 而在西方国家中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通常要超过35%,中级工占50%左右,初级技工占15%。2002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供不应求,一些大城市缺口竟然高达30%。一时间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工业圈许多工厂找不到技术工人,出现了被有关人士称为“技工荒”的现象。“技工荒”到现在已升级成企业“荒”——没有高级工,上百万元的高档机器无法正常运转;没有高级工,订单就得眼睁睁地流走。然而,一方面国内的就业市场大量缺乏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水平的技工、技师;另一方面,却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不愿意学习技术,更不愿意从事“蓝领”的工作。一边是上百万大学毕业生为找工作发愁,一边是许多企业因找不到高级技工而发愁。当社会出现“就业难”,当好几百人竞争一个公务员职位时,却会出现“技工荒”,甚至面临社会性的技工断层,这种“技工荒”和“就业难”是对多年来不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就业观念提出的直接挑战。

体制创新,已成为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所需要的最重要条件。“在观念、体制、结构、质量等多种层面上,体制性障碍是最主要的掣肘;在职教改革和创新中,体制创新是关键所在。”[21] 职业教育的许多问题,既有内部的,更有外部的,只靠学校和教育部门是解决不了的,而应从高技能人才开发的整体系统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体制创新的办法。

首先,外部环境的协调和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政策取得应有成效的先决条件

“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完成这一艰巨而崇高的任务,不仅需要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统筹力度,而且需要形成有利于技能型人才选拔、培养、成长和成才的社会大环境,技能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同样应当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奖励制度、职业资格制度等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改革。技术工人也是重要的人才,要取消人才市场与劳务市场两种用人市场的划分,建立新型的劳动制度和人事制度,工资福利待遇等不唯学历、资历、职称,要唯能力和贡献,保障技能型人才的价值得到认可,使职业学校能够吸引一批优秀的生源。整个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应承担起支持职业教育和推动职工技能培训、维护职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的重要责任。各类新闻媒体应大力弘扬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扫除重学历轻技能、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落后观念,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只有将技能型人才的地位和待遇提高到应有地位、只有普通劳动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承认、只有尊重技能尊重劳动的观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职业教育的地位才有可能真正提高。

其次,教育内部环境的和谐与平衡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必须转变“职业教育是差生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等陈腐观念,必须改变以往单纯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考试为主单一评价体系,变筛选淘汰式分流为个性特长式分流,多一把评价尺度就多出一批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还需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扶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据国际上有关专家测算,同等规模的职业中学所需经费投入应是普通高中的3倍左右, 但我国的职业中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比普通高中要少,而财政投入不足又导致职业院校的学费普遍偏高,中职学费高于普通高中,高职学费高于普通本科。如职业中学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从1997年的246.77元减少到2000年的214.9元,至2002年也只有220.36元;向学生的收费标准被迫高于普通教育。以河北省为例,本世纪初按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普通高中500元/年,电视中专700元/年,职业中专1400元/年,普通中专2300元/年;普通高校3000元/年,高职院校(对口升学)5000元/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滞后,在以下两个方面束缚职业教育的发展,阻碍教育公平的实现。一方面是“在资源分配方面的体制、政策滞后,造成教育公益性缺失,使教育类型多样化进程受到阻碍”。职业技术教育在资源分配失衡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中更易被忽视。另一方面是招生工作方面的体制、政策滞后,造成了对部分教育类型、部分教育机关和部分人群的伤害。[22] 现有的招生与评价制度造成了职业教育是低一等的教育。因此在教育内部,持续不断地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招生与评价制度等诸多方面努力维护教育公平和各类教育的和谐发展,应该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长期的责任。

其三,职业教育自身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培训质量应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供合格技能人才的内在基础

社会经济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健康快速发展必将产生出一大批面向世界的一流职业院校,也需要造就出一大批优秀的职业教育家、一大批优秀的职业院校校长和一大批高度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还需要不断吸引优秀生源,需要义务教育不断输送更高质量的生源,使职业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这也是造就职业英才的重要条件。职业院校只有深化改革,办出特色,努力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要的大批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才能向政府、社会、企业和学生家长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最后,职业教育的咨询、听证与研究工作是职业教育政策运行取得成效的必要环节

政策需要落实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从经费的立项、分配、使用和验收,都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咨询、听证、论证和评估的过程,必须倾听专家和教师的意见,新型设备仪器的购置必须配套相应师资的培训经费。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也应多加研究和论证,不可一味地转制,也不可不顾条件一刀切。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面前,只有以冷静的心态、理性的智慧、科学的方法审慎对待,才不会错失历史机遇,历史的可能才会转变为真正的现实。

标签:;  ;  

2005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回顾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