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心理和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巨大潜力_心理学论文

促进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心理和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巨大潜力_心理学论文

促进心理和谐 建设和谐社会——心理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可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谐论文,心理论文,大有可为论文,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建设和谐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12月15日,天津市社联组织市社会心理学等学会召开“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研讨会”。现将与会专家发言观点摘录如下。

社会心理学的用武之地

和谐社会的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第一,就人的社会化而言,它是指人获得社会角色的过程。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成员能够遵守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所要求的社会行为规范。每个人出生之后就进入了社会化过程,他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各种社会环境,都会对其社会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第二,就社会认知而言,由于人们认知主题条件的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能够在认识不一致时相互理解,而不致使矛盾加深。这对于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甚至是家庭成员之间矛盾的化解具有指导作用。第三,就社会态度和态度改变而言,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这三个成分构成,人的社会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过程。这些社会心理学理论,对于如何使群众真正形成党的事业所需要的态度,具有应用价值。第四,就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而言,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有效的人际沟通的形成是有一定的条件的。应用这些研究成果,显然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五,就领导心理而言,领导方式有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等不同。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有效的领导方式应当是民主型的。社会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揭示,领导干部要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学会尊重群众,顾及群众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获得优秀的工作绩效。

社会心理学研究必须要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取向,必须强调研究结果对社会有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心理学大有用武之地。

建设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社会心理现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指标。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比较迅速,在一个时期内公众对于迅速发生的社会转型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社会生活、文化观念都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在某些方面出现了观念和信仰的“空白期”,实际上形成了主流价值观的缺位。在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社会竞争加剧、升学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和城乡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这是造成人们心理不和谐的重要原因。

要实现和保持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营造和谐的生命状态,一是推进改革进程,减少社会负性事件发生的几率,进一步增强社会和谐的程度和水平;二是积极推动人的心理和谐建设,努力探索在新的条件下有效提高人们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广泛建设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提升人的道德需要

道德心理是社会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在道德方面的行为选择和评价构成一种特殊的心理控制力,制约着人的行为,影响着人的道德生活状况。当前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一是注意化解道德偏见。社会成员需要加强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和信息沟通,注意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二是重视对“道德逆反心理”的疏导。“道德逆反心理”是对于社会道德要求具有盲目性、发泄性排斥的道德心理现象,是人正常的道德心理处于失衡的状态,譬如以故意破坏公物的行为来排斥社会公德的要求。三是积极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感。加强道德建设,需要积极医治当前道德心理方面出现的“道德情感缺乏症”。即缺乏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荣誉感、耻辱感,甚至出现以非为是、以恶为善、以耻为荣的道德心理现象。四是改善和提升人的道德需要。这种自律不排斥他律,是对于他律的升华和内化,形成一种道德需要。作为维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社会需求,道德必须变成人的心理需要。

克服角色冲突 促进心理和谐

警察群体的心理和谐,是这个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有效履行职责的重要保证。警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同社会的阴暗面接触最多,影响警察心理和谐的因素也最多。当前,影响警察内心和谐的最基本的因素源自于社会的转型。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尽管违法犯罪活动有时呈现高发不下的态势,但人民警察已不再是单一的“打击犯罪的战士”的形象,而应当在职能拓展的基础上,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保障者和促进者,不仅要担当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角色,即不遗余力地查处案件,开展严打斗争;还要担当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的角色,即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用一种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来管理社会,服务社会。在和谐建设的大目标下,就是要在惩治违法犯罪的活动中,尽量减缓那些被打击处理的人以及他们的亲属对政府、社会的对立心理。这是一个十分艰巨而又细致的化解矛盾的过程,是对警察的新挑战。

实际上警察的角色冲突并不是不能消除的。打个比方作为“工具”,人民警察在社会中就如同泥瓦工手中的那个瓦铲,这瓦铲竖起来用是瓦刀,可劈开砍;平起来用,它又是抹子,用于抹平。这种双重职能集于警察一身,非常自然而又和谐。当然警察机关也要尽量为民警的内心和谐创造条件,主要的平台是创建和谐警营,实现警察队伍的人际和谐,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引导认知、减缓压力的实际措施。既要从严治警,也要从优待警、科技强警、文化育警。

转变行为理念 实现理解共赢

要在全社会摈弃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行为理念。第一,既要正视对立,更要寻求统一。对于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努力寻找不同意见、不同言行的共同点,要学会从相“左”意见甚至从过激言行中寻找完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的对策思路。第二,少言牺牲,多讲共赢。把个人、群体、局部利益的牺牲减到最低限度,出台任何政策,做任何事情,都要切实兼顾各个群体、各个阶层的利益,以互利互惠、成果共享为原则。第三,少一些嫉妒,多一些相互理解。和谐社会的重要目的在于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就需要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加强有效沟通 提高内心控制

社会控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外在的社会控制,主要依靠政府、军队、警察以及法律、政策和各种规章制度;二是靠来自人的内心的控制,比如,道德、习俗、宗教和发自内心的自省,以及自我心理平衡。后一种是更为有利的社会控制。自我心理平衡就是心理和谐。心理和谐的人一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不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正确对待他人,与人为善;正确对待社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进步。

一项调查表明:现代人的社会矛盾,80%是由于沟通障碍造成的,也就是有了矛盾不去沟通,结果矛盾重重,越来越复杂。而心理和谐的人恰恰善于与人沟通、化解社会矛盾。心理和谐的人往往会制造一个好的人际环境,具有马太效应。实践表明,一个人心理越和谐.周围的人际关系就越好,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心理越愤愤不平,周围的人际关系就越差,人际环境就越恶劣,形成恶性循环。

标签:;  ;  ;  

促进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心理和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巨大潜力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