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能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智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拟探讨三个问题:一、智能哲学的萌生;二、从哲学视角看智能的特点;三、智能哲学及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分述于下:
1 智能哲学的萌生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地球逐步“变小”,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逐渐“接近”了。从南京到上海只需三个小时,从上海到洛杉矶只需一天。凭借电脑网络,学者可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查阅到国内外图书馆的资料。从北京到纽约、从伦敦到莫斯科、从巴黎到东京……人们观看着同一场国际比赛、议论着同一件国际新闻……国家界限、地域差别、种族隔阂等等,都正在被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淡化着。《世界科技译报》1996.10.9日有篇报道的标题就是《美国硅谷成功的秘密——站在全球角度做生意》。其实,在许多行业,全球视野都日益成为有识之士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从全球视野看,昔日的“对抗”正在转变为对话与交往,昔日的“冷战”正在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体力争斗和武力拼搏,正开始并越来越快地被智力竞争和智能协同所取代,前人关于“世界大同”的理想变得越来越清晰了!
不难明白,人类之所以会这样发展,并不是因为体力的增强,而是因为智能的发展。
在智能发展史上,电脑是划时代的发明。由于电脑的发明,人类智能的解放开始了。人类智能因而获得加速发展。这发展了的智能,又研制出第二代性能更好的电脑,第二代电脑又促进了人类智能更大的解放和发展,于是又研制出第三代电脑……发明电脑50年来,人类已研制出五代电脑(正在研制第六代),每一代电脑的性能都比它的前代呈“指数型”优化,即对人类智能解放的力度呈“指数型”增强,于是工业自动化、农业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无人工厂”、“太空工厂”、“信息高速公路”……这些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梦想不到的奇迹都出现了。发明电脑后的50年,是人类智能和电脑智能(人工智能)相互作用、相互强化、循环往复、轮番增强的50年,这种轮番增强的伟力,几乎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个部门,智能所物化成的机器正越来越多地取代人的体力劳作,智能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伟大作用越来越突现出来,智能成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最深层的动力源。于是,哲学再也不能忽视智能了,“智能哲学”萌生了:
《中国社会科学》1988.6期发表了童天湘先生的《论智能革命》,《哲学探讨》1989.2期发表了拙文《智能动力观——唯物史观的深化》,南京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了拙著《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以下简称《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以三章(第十六、十七、十八章)的篇幅进一步论述了“智能动力观”,并运用“智能动力观”透视了劳动解放的发生、发展和未来前景,论述了知识和知识分子在智能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1993年春丛大川先生不远千里光临寒舍,阅读了《大历史观》,并写了书评。一年之后,丛先生在《岭南学刊》1994.5期发表《智能史观刍议》,提出了他的“智能历史观”,在该文之末他简述了从阅读《大历史观》到形成他的《智能史观刍议》的经过,并认定《大历史观》“这一专著的最大价值在于提出了‘智能动力观’理论,认定这是萌发中的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与上述“智能革命”、“智能动力观”、“智能历史观”提出差不多同时,方世南先生在《江汉论坛》1990.7期发表了《论主体的智能开发》,徐才、郭风海两位先生在《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12期发表了《物质、能量、信息与人类智能的起源和本质》(《新华文摘》1993.3期全文转载了该文)。郭风海先生于1993年9月出版了他的专著《智能唯物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徐才先生在《哲学战线》1994.4期和1995.1期发表了他的《智能进化学论纲》(上、下),并在《理论探讨》1996.5期发表了《智能动力观与智能历史观》等等。从学术上讲,对于上述《智能革命》、《智能动力观》、《智能历史观》、《智能唯物论》、《智能进化学论纲》等论著,我并非都是完全赞同的。但我认为,上述论著都从哲学视角探讨了智能问题,都对智能哲学作出了贡献,它们标志着智能哲学的萌生。
2 从哲学视野看智能的特点
对于智能,已有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人工智能等进行研究,这些学科的具体研究是很有价值的,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哲学的视角来研究和把握智能,实事求是地把智能看作宇宙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经过若干亿年的自组织进化而升华出的高级运动形式,“人类智能是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在人那里所达到的主体化、工具化和对象化的运动形式”。(徐才、郭风海:《物质、能量、信息与人类智能的起源和本质》《新华文摘》1993.3期)事实上,人脑以浓缩的形式累积着若干亿年的自然进化信息、几百万年的人文进化信息,人脑是宇宙的浓缩式的全息复制,作为人脑功能的智能,则是宇宙反观自照、自知、自省的自觉力量(下文还将具体阐述)。正因为人有智能,人才可能认识宇宙和人生的道理,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人与自然的协同共进,提供思想理论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从哲学视角看,人类智能作为超越其他运动形式的高级运动形式。有如下特点:
(1)超越时空的综观统筹能力
智能可以超越时间,在一瞬间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整合在一起思考;智能也可以超越空间,在一瞬间把此地、近处和远方的事件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智能既有洞察细末的显微能力,又有综观统摄、全局运筹的宏大视野。智通古今、思连广宇:吸引与排斥、动静与分合、大宇宙与小宇宙、自然之造化与人事之变故……万事万物皆可在一瞬间为智能(及其所创造的工具)所捕捉、所分析、所比较、所综合……
智能的这种跨越时空、综观统筹、运用裕如的伟力,是其他一切形式的能所没有的。人正是凭借这种能力,才可能对天上、人间万事万物进行共性抽象,认识无限和永恒,认识和把握宇宙和自身,创造唯人才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没有智能就没有人类文明。
人(脑)的智能为什么会跨越时空、综观统筹?这还是远未揭开的秘密。不过,人类正在对自己的头脑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开发。比如,日本科技厅制定的大型研究计划中,“脑科学时代”研究计划,是1997年度预算的重点,计划“每年投入1000亿日元的研究费用,用20年左右的时间”在了解脑、保护脑、创造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见《世界科技译报》1996.10.9日)诸如此类的研究,必将为认识人脑、认识智能、开发智能作出新的贡献。
(2)超前事变的科学预见能力
人类智能蕴含着自然演进之造化,浓缩着人类文明之精华。人类智能可以凭借规律和事实,透视事物的发展趋势,在事变未发生之前,对未来作出科学预见:
海王星的发现是科学预见的实例。1846年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根据“日心说”和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了一颗太阳系未知行星的位置,并把这预见寄给了德国柏林天文台的加勒,加勒立即进行观察,果然在和预见位置相差不到1°的位置上找到了这颗行星,并命名为海王星。其实在此一年前(1845年)英国的亚当斯就计算出了海王星的位置,并通知了英国的几位天文学家,可惜未被理睬,英国因而失去了发现海王星的机会。
电磁波的发现是科学预见的又一实例。1864年,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根据自己提出的描述电磁场规律的方程组(即麦克斯韦方程),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22年后(1886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在实验中找到了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上述预见。正是这一科学预见,为后来的无线电的发明和应用揭开了序幕,并提供了理论基础。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他根据这一规律果断而明确地预言了未知元素(如镓、钪、锗等)的存在、原子量和性质。以后的实验事实证明了他的预言的科学性,从而也证实了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客观性。
1938年5月,“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十个月,正当侵华日军气焰嚣张,企图不费大力实现其速决计划,整个地征服中国之时,毛泽东却一反国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英明地预言:“日本必败,中国必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并具体预言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论持久战》)此后,抗日战争的实际发展证实了毛泽东的上述科学预见。
纵观五千年的文明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科学预见的实例很多很多,不胜枚举。
超前预见能力是人类智能本身的特性,凡是智能正常的人,都有超前预见能力。比如你下班后打算顺路办点事再回家,于是你打电话给家人:“我已下班,但要顺路办点事,约七点半到家”,这就是你根据路程、车速和办事的内容等,事先对何时到家的超前预见。请不要小看这种一般人都会的预见,它同上述伟大的科学预见同属智能的超前预见。凡智能正常的人,都有可能作出科学预见。只是从可能到现实需要对智能进行开发、培训,并善于抓住机遇。
质而言之,人类的劳动能力本身,就是以超前预见能力为特征的。马克思在论述人类劳动优于动物的本能式劳动时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之处,是他在建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所以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比如,建造长江大桥的工程开始之时,建造者已事先预见到建桥活动的结果。
所以,正常的劳动者,都有超前预见能力。当然,其预见能力的大小,发挥的程度等是因人而异的。智能开发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教育和训练,把人的潜在智能开发出来,加以提高,并对如何观察机遇、抓住机遇、科学地对待机遇等等,进行系统地培训。
(3)驾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实践创造能力
物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度,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却是物质、能量的时空分布状态的显示(参见黄明理著《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第147—148页)。
人的实践创造能力,就是对物质、能量、信息的驾驭能力,这种驾驭能力并不是要求人去违反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而是要通过对信息的认识和把握,来驾驭物质、能量的时空分布状态,从而在实践中创造出适合人需要的东西。比如,长江大桥的建造,并不是要求建桥者们违背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就宇宙而言,建造长江大桥,既未增加或减少物质,也未增加或减少能量),而是要求按照长江大桥的设计蓝图(即大桥的结构信息)来把物质、能量的时空分布从建桥前的状态改变为大桥蓝图所要求的状态。也即按照大桥蓝图驾驭物质、能量的时空分布。这一目标的实现(即大桥由蓝图变现实)就使得长江的南京段上出现了一座宏伟的大桥,从而极大地方便了大江南北的交通运输。
其实,各种各样的楼堂馆所,各种各样的机器设备,各种各样的服装鞋帽……都未违背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而是人们按照设计(蓝图)给定的信息,调控物质、能量的时空分布状态,从而创造出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各种产品。
这些就是人类智能驾驭物质、能量、信息的实践创造能力。凭借这种能力,人类已在地球的表层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人造物世界。请想想看,哪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不是这样的人造物世界呢?
现在,人类驾驭物质、能量、信息的实践创造能力,已不仅仅在于创造一个人造物世界(人既生活在自然界里,同时又生活在人造物世界里),而且正在把这种实践创造能力指向人类自身的再创造:
首先,试管婴儿和异体胚胎移植婴儿的成功(前者1978年首次成功,后者1984年首次成功),为人类控制自身的生育,为人类的优生、优化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启示,它预示着人类的实践创造能力,要超越制造机器人和仿造“人体器官”(如人工肾、人工喉、假肢、假牙……)阶段,直接向人类自身的再创造进军了。这项探索的大体指向是:通过优化人类遗传基因,以“生物工程”的方法,优化人类身体素质,乃至创造真正意义的“超人”。
据报道,美国的阿尔贡国立研究所“已开发出利用生物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破译遗传密码的方法,它将能以快于以往数千倍的速度破译人体的遗传基因,以空前的速度制出基因图谱”,“据认为,人体细胞中的遗传基因超过10万个,其中包括掌管身体发育和功能的信息基因”。(《世界科技译报》95.3.8)
不难预想,一旦把掌管人体“发育和功能的信息基因”弄清楚了,那么下一步就可以用“基因重组”的方法,优化掌管人体发育和功能的基因,从而优化人类自身的身体素质,乃至创造出各种类型的真正意义的超人:比如力气特别大的人、计算特别快的人、看得特别远的人、嗅觉特别发达的人、理论思维能力特别好的人……那时的人(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超人),其肉体和头脑就更多地包含了人类智能的自我创造因素。人类创造世界又自我创造而形成的“超人社会”究竟会发达到何种程度,今日尚难预断,这个课题留给后人去研究吧。
既然人类智能可以创造出新的、更优化的动植物品种,那么人类智能也应该能够创造出新的、更优化的人类自身(超人)。自然,这不仅涉及诸多科学问题,而且涉及诸多道德伦理问题。智能哲学也要从哲学的视角为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作出努力。那么究竟什么是智能哲学呢?
3 智能哲学及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
对智能的上述特性,以往的心理学、思维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都未作出全局性研究。根据时代的发展,综合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对智能进行全局性地、综观统筹地研究和开发,是时代赋予哲学的使命,自觉地意识到这一使命,主动地实践这一使命,就意味着智能哲学的诞生。
概括地说:智能哲学就是以哲学的视野、哲学的方式研究智能的新兴的哲学学科。
从哲学的视野看,智能并不等同于智慧,智能是智慧和能力的结合和统一,智能是智慧主导的物质力量,是物质力量负载着的精神力量,是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双向亲合、双轨协同的现实能力,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人那里所达到的统一。如何理解呢?
就人类本身而言,智能就是人脑的(从而也是人的)性能,它是一个系统整体。但为了理解可以把它分解为智慧和能力两个阶段(或两个要素)。智慧是指人脑中的精神、思想、意识等等主观的东西。当智慧停留在人脑中没有外化(客观化)出来时,它还是主观的东西,别人是不知道的(即潜在的)。潜在于头脑中的智慧还不是现实力量,还不能实现什么。智慧只有从头脑中发挥(外化)出来,才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才是人类自觉的、现实的能力——智能。这即是说,智慧是智能的潜在阶段,能力是智能的显在阶段,两阶段的统一才是完整意义的智能。
人的智慧具体发挥(外化)为智能的途径大体有三:一是把头脑中的智慧(思想、精神等)讲出来,转化成语言、转化成听讲者的现实能力;二是把头脑中的智慧写出来,转化成文字、转化成阅读者的现实能力;三是把头脑中的智慧作(做)出来,直接转化为现实能力。
头脑中的智慧还只是潜在的“力量”(即精神力量),还不是完整意义的智能。智能是智慧转化而成的现实能力——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力量。什么是这里所说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力量呢?
比方,火本来是一种物质(燃烧而放出的)力量,三国时代“火烧赤壁”之火,虽然也还是火(物质力量),但已不只是自然之火(天然的物质力量),而是诸葛亮、周瑜等人使八十万曹军灰飞烟灭的智能之火,即是诸葛亮、周瑜等人的智慧通过转化而成的火——人脑驾驭的、巨大的、自觉能动的物质力量!
这个事例说明,智能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力量,是内蕴着精神力量的物质力量,是以物质力量为外在表现的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人身上所达到的现实的统一。
就宇宙全局而言,作为人脑性能的智能,是超越一切其他运动形式的高级运动形式,是驾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自觉能动力量。这是因为人脑以浓缩形式累积着若干亿年的自然进化信息、几百万年的人文进化信息,人脑是“宇宙的众议院”(费尔巴哈语,见列宁《哲学笔记》第77页),人脑是宇宙的全息复制。作为人脑性能的智能是宇宙的自我“透视”、自我“认识”、自我“把握”的能力。智能在属于人类(人脑)的同时,还属于地球、属于宇宙。智能在是精神力量的同时,还是物质力量。这里的“同时”二字不可缺少。不可能有脱离物质(如人脑)的精神。精神之所以具有力量,只是因为它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如果它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它就无以显现其力量!而物质力量若离开了精神的主导,就不会成为人类智能驾驭的力量,就往往是对人类有害的力量(如火山、地震、狂风、暴雨)。
智能哲学就是以哲学的视野(宇宙观的视野)、哲学的方式,整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精华,综观统筹地研究智能及其发生、发展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哲学学科。
智能哲学并不否认,也不取代具体学科(如脑科学、人工智能)对智能的研究,它是在各门具体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从自然和社会结合的高度和深度,对智能进行全局性综观统筹地研究,它在把智能看成人脑机能的同时,还把智能看成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之源,宇宙反观自照、自知、自省的自觉力量。
从人类文明史上看,智能哲学是继自然哲学、社会哲学之后新兴的哲学,是促成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协同统一的哲学,是促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哲学。它将引导人们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生、发展进行科学分析,它将促成人类战胜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创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文明(或叫生态文明)。详细讨论智能哲学和生态文明的关系,还需较大的篇幅,容笔者另文探讨;更希望朋友们共同探讨。
引发更多的有识之士探讨智能哲学,探讨智能哲学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正是本文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