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音乐_音乐论文

论影视音乐_音乐论文

影视音乐浅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影视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流动的音乐与活动的影像

虽然我们习惯地说1927年前的电影是“无声的”,可是就这三个字的完整意义来说,电影从来就没有无声过,从最初起,音乐就被认为是一种必要的辅助品。〔1〕

——欧纳斯特·林格伦

十九世纪末叶,电影的发明使静止的照片变成了活动的影像,很快这一新生的艺术婴儿便结识了古老的艺术老人——音乐,从此活动的影像和流动的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般认为,1895年12月25日在巴黎上映的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配乐是最早的电影音乐,这是指两部电影作品《列车到达》和《水浇园丁》随着钢琴伴奏上映”。〔2〕

音乐起源于运动(劳动),运动产生韵律、节奏等乐感而孕育了音乐,同时音乐的出现强化了运动的力度和节奏,并规范和美化了运动的空间姿态,这便是音乐与运动相互作用的关系所在。

从人的生理特征而论,视觉和听觉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正常的人从来不会单独使用一种感官去观察现实生活。“我们的眼睛要想使一个物象深入我们的内心,便非靠耳杂的帮助不可。”〔3〕因此, 观察无声的活动视像,自然而然就需要相应的声音的“辅助”,否则便会使人有在“闷葫芦”里的感觉。所以,当电影一诞生,人们便为这一“伟大的哑巴”寻求声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而在科技未能使“伟大的哑巴”自己发声之前,音乐是填补听觉这一空白最易与运动的视像相谐调、融合而又最易被观众接受的声音。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整整30年的无声电影时代,音乐成了电影放映时必不可少的“辅助品”。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最早的电影音乐的出现是为了掩盖电影放映时放映机令人讨厌的“轧轧”声,对此,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这种解释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轧轧发响的放映机不久就被搬出了观众厅,而音乐则倔强地继续存在下去。音乐的出现一定是出于某个更为迫不得已的原因,这个原因不是什么纯粹美学的要求,因为当初人们对选用的曲调的内容和含义是从不过问的——反正只要是音乐,又是相当流行的就行,重要的只是有音乐伴奏这回事情。看来人们从最早的时候就已经感到,只要有音乐那就能够大大加强无声画面的感染力”〔4〕。 而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的观点也许更具有说服力:“无声片的音乐不只是表现情绪的外加的手段,而是起着给银幕上的两度空间加上第三度空间的重大作用”〔5〕。 从中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流动的音乐和运动的画面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的纽带就是两者共同具有的运动属性和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时空特征。因此,尽管无声片时代的电影是一种单纯的视觉艺术,尽管当时的“电影音乐”只是电影放映时的一种“必要的辅助品”,两者的最终完美结合已成为影视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1927年10月6日, 随着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的诞生,音乐与电影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结合,使那种现场器乐或唱片伴奏失去了意义,更主要的是使电影与音乐在艺术上合二为一,为完整意义上的电影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展开了广阔的前景。在此后的发展中,电影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征,成为电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影片中的一个元素”。

从有声片到无声片,音乐与电影的外部结合方式由过去的游离状态变为合一的状态,这种结合形式的变化,诞生并发展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音乐,电影音乐由后期放映时的“辅助品”发展为前期摄制中的创作元素;由作为整部影片的无机陪衬发展为与具体画面的有机组合;由外部的配合状态发展为内部的创作状态。

二、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

音乐的力量,就在于从感性上表现出来的时间运动,就在于表现为节奏的时间。〔6〕在时间中的自由运动, 使电影能够充分地运用和发展那些为音乐与诗歌所确定下来的节奏形式。〔7〕

——普多夫金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其标志是具有时间上的延长性;影视是空间与时间的复合艺术,不仅具备了时间的延长性,而且具有空间的伸展性。

音乐还是听觉的艺术、运动的艺术、抽象概括的艺术。它在情绪和感情上的概括力,是任何其他艺术所不及的。音乐是感情的思想,因为人的主要心理活动是思想,是理性活动,所以任何音乐形象必然包含理性因素,它是感情与思想的统一体。音乐旋律作用于人的情感神经所引起的共鸣使人产生兴奋、激动、欢乐、悲哀、惆怅、凄婉、恐怖等等心理情绪,进而引发联想思维塑造出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以及描绘出美妙的艺术境界,有些甚至是超现实的。

音乐的审美功能与艺术魅力在于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它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强有力的穿透力。它常常绕过人们的智能思维而直接融入心田,撞击人们的心灵。音乐在表达人的复杂情绪、情感方面的功力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不可替代的,许多用语言难以传达的情感,音乐却能自如地表现出来。正如法国作曲家卡来尔·圣一桑所说:“在言辞穷尽的时候便有了音乐,音乐能够说出那种无法说出的东西,它促使我们在自己内心中去寻找前所未知的深处;它能表达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的情绪和‘心态’。”〔8 〕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一切艺术向往音乐。

电影、电视同样是时间的艺术、运动的艺术,但它更是空间的艺术、形象具体可视的艺术。它具有直观的艺术形态,人们可以直接感觉到它所表现的事务的空间状貌和运动方式,不必像语言、音乐等抽象艺术那样须经过思维的“翻译”才能将所表现的抽象概念转化成具体的空间形象;画面具有瞬间的表现力,一个面部表情或一个飞逝的动作可在瞬间捕捉到,而音乐的乐思需要一定的时间展开,最简单的音乐也要求一定的曲式。

电影、电视作为运动的艺术,是具体可见的,外部的,而音乐的运动是内心情感的、抽象的发展运动。画面表现的是运动的本身,音乐表现的是这一运动在人的意识中所引起的体验。感情的深度和强度用画面是不容易表现出来的,而对音乐来说是相对容易的。

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首先是建立在时间的延长性这一共性特征上,进而是建立在纵向发展的延长性与横向发展的伸展性的交叉组合上,由此形成的时空互补性,结构了立体的视听空间:

画面在空间运动中展示时间。

音乐在时间过程中描绘空间。

音乐是对思维的抽象概括。

画面是对概念的形象再现。

音乐与画面的有机组合,诞生了新概念的音乐——影视音乐。它与通常概念下的音乐具有不同的艺术形态:它已不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专门为影视作品创作、编配的音乐作品。影视音乐既具备了一般音乐的概括性,又具备了独特的具体可感生,它是从心理上推动画面运动的强有力的艺术表现手段。它的完美艺术形象的再现,必须通过与画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它服务于影视剧作,与影视中的其他构成因素相结合而产生新的艺术构思、审美形象。它是服务于剧作内容的风格、形式的一种创作元素。因此“音乐节奏之间的适当的音画合一和戏剧上的适应程度,要比音乐本身的质量更重要。音乐好到把观众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它本身而忽略了影片是不恰当的,因此有一种说法是,‘最好的电影音乐是听不见的。’当然,这就等于说,音乐在电影里是一种为电影服务的艺术。”〔9〕

由此可见,影视音乐的基本属性是从属于影视作品;影视音乐的基本功能是与画面有机结合而创作出新的音乐形象和艺术概念;影视音乐的基本特征是与画面相结合导致新的音乐结构和音乐形式的出现,即音乐的分段陈述、间断出现。音乐与画面的有机结合的结果应该是,音乐通过它的情感作用强化了画面的感染力,画面则以其摄像属性、空间属性使抽象的音乐语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确定化。需要指出的是,电影音乐服务于电影作品并不等于从属于电影画面,而应该是音乐与画面的有机结合产生的艺术表现力共同服务于内容,服务于“剧”。

三、表现音乐与音乐的表现

如果说,十八世纪是歌剧的时代,十九世纪是芭蕾舞剧的时代,那么二十世纪就是电影音乐的时代。〔10〕

——秋山邦晴

应该说,二十世纪末叶是电视音乐的时代。这不仅仅是因为作为电影的姊妹艺术的电视极大地繁荣了影视音乐的创作,并将这一特殊艺术的传播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最大限度,而且在于,音乐与电视艺术的结缘,丰富和拓展了影视音乐的内涵和外延,通过电视艺术表现手段表现音乐、传播音乐的节目不断繁荣起来。

通常概念下的影视音乐,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是表现性的音乐。关于它的表现功能,有关资料作了如下概括:

1.概括影片的主题思想,表达作者对作品内容、人物、事件的主观态度;2.抒发情感;3.渲染气氛,4.描绘景物;5.加强戏剧性;6.加强作品艺术结构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抒发情感和渲染气氛是音乐艺术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因此也是影视音乐在剧作中最主要的也是运用最多的表现功能。

表现性影视音乐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从属于影视作品(如第二节中所述),即专为影视作品创作、编配、选择的音乐。从创作程序上来说,一般是先有剧作(或剧本)后有音乐。

电视艺术的发展,使音乐在电视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再仅仅是表现性的,而常常成为被表现的主体与内容。在这类节目中,音乐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让观众欣赏音乐成为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目的。如音乐电视剧中的音乐;“电视交响音画”中的交响乐;电视文艺节目中的“ MTV”等。前不久刚刚拍摄成功的电影短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就是一部典型的用电影表现手段表现音乐的电影艺术纪录片。

这种音乐被称为“视化的音乐”、“可见的音乐”。在这类节目中,音乐对画面的选择和节奏构造起着决定作用。画面则被用来以其丰富的视觉表现手段揭示音乐的内涵,反映音乐的情调,强化音乐的节奏,再现音乐的意境。

这类节目的创作程序一般是先诞生音乐(创作或选择流行的乐曲),后选择画面,或者根据节目的总体构思,同时进行音乐与画面的创作。如:《森林组曲——雪》(曾被作为《请您欣赏》节目在中央电视台长期播放)就是根据主题立意,同步进行音乐与画面的创作的。整部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晨雪、雪恋、雪魂、雪融。每个乐章的立意与风格是:《晨雪》:清新,自然,明朗;《雪恋》:欢快,依恋,含蓄;《雪魂》:紧张,激烈,雄浑;《雪融》:源远流长,情深意浓,气势磅礴。这样,音乐确定了立意、风格与节奏,画面的选择和剪辑也就有了依据与尺度。如:《晨雪》这一乐章,音乐所表现的是对大兴安岭自然风光的描绘与赞美:冬天的大兴安岭,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了千姿百态的雪,用雪绘制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的天然图画。雪装点了大自然,养育了大森林,滋润了绿色的生命,净化了人的心灵,陶冶了伐木工人的情操。画面依据音乐的含义选择了大兴安岭大雪后的清晨这一典型环境和清晨伐木工人出工这一特定事件,并通过伐木工人的视角,展示了雪后清晨林区的冬季美景:大兴安岭银装素裹,洁白多姿,伐木工人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仙境中。通过画面对音乐内涵、情调的视化表现,人与雪,人与生态环境的依恋关系,形象自然地体现出来,加之画面运动与音乐节奏的“共振”,音乐旋律、节奏的美感体现得更加鲜明、生动,创造了一个音画合一的美妙的艺术境界。

需要指出的是,被表现性电视音乐不同于音乐会等舞台演出的录播或转播节目,前者是电视化的音乐,而后者是被电视传播的音乐;前者着重在电视艺术手段的表现,而后者主要是电视技术的转播;前者离开了电视便不复存在,而后者离开了电视仍存在于剧场、音乐堂等。前者是通过画面感受音乐,后者是观看画面产生音乐。

四、节奏与画面的内外运动

节奏是音乐中之音乐。〔11〕在音乐或舞蹈(等等)领域,一切当之无愧的真正美好者,实则来自节奏。〔12〕

——弗·威·约·封·谢林

节奏是音乐之灵魂,同样是影视艺术的画面运动之生命。没有节奏,运动失去了规律与秩序,也就失去了艺术与魅力。

运动是影视艺术的特征与魅力所在,画面的内部空间运动是影视艺术的内容与思想,画面的外部视点运动是影视艺术的风格与特征。

所谓画面的内部运动是指被摄体在画面内的存在与运动方式。

所谓画面的外部运动是指摄像机在拍摄中的运动方式,即运动摄影(如推、拉、摇、移、跟、升、降、旋、甩、晃等)以及画面的剪辑方式、特技方式(如升格、降格)等。其银(屏)幕效果就是视点的变化与运动。画面的外部运动是影视区别与其他造型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是影视作为艺术最根本的标志与特征。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其节奏体现在时间的流动中;影视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复合体,节奏不但体现在时间流动中,同时体现在画面的空间运动中。音乐与画面的有机结合所依据的第一纽带就是节奏——尽管音画结合有同步与对位之分。

音乐的节奏与画面的内外运动节奏的谐调,是产生艺术效果与审美意境的关键因素,即便是产生特殊戏剧效果的音画对位,其依据的主要还是视听之间的节奏对位。所不同的是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一般是依照画面内部运动的节奏以及蕴含的情绪气氛而设定,而画面的外部运动常常依据音乐的节奏而确立,并以此来强化和揭示音乐中所蕴含的韵律感、节奏感。(如:影视剧中的插曲,常常是依照音乐节拍的时值而剪辑镜头的长度,又如:“MTV”中大量的运动镜头的运用。 )也就是说,在音画的有机组合中,常常是画面的内部运动居主导地位,而画面的外部运动服从于音乐节奏的变化。其原理是,画面内部运动是影视艺术的内容、思想,而音乐在这里常常是一种表现手段。对于画面外部运动与音乐的组合关系而言,从两种艺术不同的结构特征来看,音乐的结构相对严谨,而画面的组接、外部运动的空间自由度相对较大,是音乐节奏支配画面外部运动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镜头的外部运动同样是一种表现手段,它常常被用来服务于“视化的音乐”、“可见的音乐”,以其运动的节奏感,揭示音乐的韵律美感。

五、纪录片与交响乐

直到大多数使用胶片的摄影机退出电视节目制作领域之前,许多电视新闻纪录片的配乐,仍然保留着电影音乐发展史上的原生态。

早期的电视新闻片与电视纪录片没有严格的界限,可以说就是一个概念,区别就是时间的长短问题。它脱胎于电影的新闻纪录片,其配乐方式完全沿袭了电影新闻纪录片的手法。对于今天的电视观众来说,很难想象早期的《新闻联播》如同六、七十年代电影院里放映的加片《新闻简报》一样,是在毫无新闻价值的音乐伴奏声中播放新闻的,以此来填补解说词留下来的空白。许多新闻片都是由一个乐曲“一灌到底”,而篇幅较长的“纪录片”往往根据内容划分几个不同的段落,选取几段与之相谐调的乐曲,灌满影片的整个放映过程。这样的作法,与无声片时代的电影相比,除了技术上有本质的区别之外(录音技术取代了现场演奏),艺术形态上却十分相似(音乐常常充当“必要的辅助品”的角色)。

随着电视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观念与表现方法有了大的突破与长足的进步,同期声和效果声在电视纪录片中得以大量的使用,增强了纪实艺术的立体感、现场感与真实感。与此同时,音乐的运用变的十分谨慎与“吝啬”,常常是只在画面中有一种特殊气氛或意境而解说词或对话“言辞穷尽”、难以表达时才出现,如《沙与海》中的小女孩天真烂漫戏沙丘的情节;野生动物片《艾虎》中成兽捕获成功时欢腾跳跃的情节;《黑颈鹤》中表现雌雄成鸟恋情的场面等。音乐在电视纪录片中“惜墨如金”的“精”用,并没有削弱其在纪录片节目中的地位、分量与作用,相反更加强化了表现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与之不同的是,一种电视节目的新体裁——电视音乐片的出现,使音乐在电视纪录片中的运用,发挥到了最大的限度:在这类节目中,音乐几乎占据了全部声音通道,取代了其他音响而“一枝独放”。

我们这里论及的电视音乐片是被称作“电视交响音画”的音乐艺术片。这种体裁的电视片一般是以记录客观事件为内容,以反映和歌颂时代生活为主题,以一部完整的交响乐曲为主旋律,将音乐与画面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一个美妙的声画境界,形象地展示音乐中的内涵,和画面中的寓意,再现客观事物,揭示主题思想。

在这种电视节目中,音乐替代了解说、对话、音响等其他声音的功能,通过旋律、节奏、和声、模拟音响等表现手段所形成的音乐语汇描写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依靠画面造型、剪接、镜头的内外运动等视觉语汇,反映客观事件,揭示事物的本质。

一部成功的电视音乐片,音乐与画面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特长。电视画面所表现的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与音乐所抒发的情感内涵相辅相成。在这里音乐表现的质的紧张度,感情的深度和强度与电视画面所表现的量的力度和速度,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形象而又生动地揭示客观事物的真谛与内涵。使观众在认识客观事物本质的同时从中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这类节目的代表作是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啊!草原》、《葛州坝交响音画》等。这类音乐片是音乐艺术与电视纪录片结缘的最高形式,它既保留了纪录片的新闻纪实属性,又赋予了节目高度的艺术审美属性,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使观众在审美愉悦中认知了客观事物。只可惜这类节目的创作还属凤毛麟角。

注释:

〔1〕《论电影艺术》136页

〔2〕秋山邦晴《电影音乐的实验》, 转引自《电影艺术译丛》1979年第1期313页

〔3〕〔4〕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169页

〔5〕巴拉兹《电影美学》263页

〔6〕〔7〕《普多夫金论文选集》145、149页

〔8〕转引自爱森斯坦《并非冷漠的大自然》287页

〔9〕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141页

〔10〕《电影艺术译丛》1979年第1期317页

〔11〕〔12〕《艺术哲学》163、161页

标签:;  ;  ;  ;  ;  

论影视音乐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