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姜夔词的“人工”雅化

论姜夔词的“人工”雅化

张爽[1]2004年在《论姜夔词的“人工”雅化》文中研究表明姜夔是南宋中后期的一位重要词人,他的词在婉约、豪放之外,另开清空骚雅一派,对宋末元初的张炎、王沂孙、周密、陈允平、仇远等人都有很大影响。到了清代,以朱彝尊、厉鹗为代表的浙派词人,对姜夔更是推崇备至。姜夔词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意在探究姜夔词“人工”雅化的艺术特征,并追溯这一特征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渊源,以期更客观全面地认识姜夔及南宋中后期词人的词。第一部分论述姜夔词“人工”雅化的内涵,并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征在各类题材中的体现,如眷怀恋人的词、咏物词、交游酬赠词、感慨时世词和抒写身世的词。论文的第二部分论述姜夔“人工”雅词形成的原因,即词人自身的原因,和社会文化原因。“人工”雅词的产生既与姜夔晋宋雅士般的气质修养和布衣文人的身份地位分不开,也与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有关,如宋代的士大夫文化,南宋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雅化及布衣文人群体的特有景观。从文化层面和意义上重新审视姜夔词,它是一代文化的产物和体现。姜夔的“人工”雅词是一桢文化的标本,记载着当时文化的精致、辉煌和渐趋衰落。

李春彩[2]2018年在《论姜夔词的黍离之情》文中研究表明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在南宋词坛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词作描写的题材十分广泛,羁旅、恋情、咏物、送别、酬赠等都有涉及。在这些词作中,白石展现了他丰富的情感世界,包含着对国家今不如昔的哀叹。本文在他诸多词作中选取了相对具有代表性的行役词、恋词、咏物词以及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这四个方面来分析白石词中蕴含的黍离之悲。

陈毓文[3]2006年在《论姜夔词的楚骚情结》文中指出结合独特的审美理想与个性,白石更多地继承楚骚的精神实质与艺术手法,使他的词作表现出了骚雅化的艺术风貌。

李青[4]2006年在《唐宋词与楚辞》文中提出唐宋词与楚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不仅可以从它们在文学现象层面上的契合得知,也可以从两者在审美传统层面上的传承与接受加以证明。刘禹锡改良《竹枝》对屈原改编民间《九歌》的仿效、唐宋词中大量出现的楚辞意象、语汇及其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和词论中频繁出现的“楚辞话语”都是唐宋词与楚辞在文学现象层面上契合的明证;而楚辞“惊采绝艳”的艺术风格、以阴柔为美的审美心理以及“男子作闺音”的表现手法对词“以艳为美”、“以柔为美”、“以含蓄为美”特质的沾溉则反映出两者在审美传统上的一脉相承。这样的两点已足以说明研究唐宋词与楚辞关系的重要性。楚辞在唐宋词中是以九歌——宋玉——屈原这样的顺序出场的,而这也正与唐宋词从民间状态转入抒写艳情再发展为满篇的比兴寄托这样的发展顺序相吻合。本文的写作思路与脉络就基于此顺序展开,它们分别是:唐宋词中的九歌;唐宋词中的宋玉;唐宋词中的屈原。由于辛弃疾对屈原的继承是楚辞在唐宋词中存在的顶峰,故单独列出为一章,贯穿唐宋词始终的楚文化也单列一章。引言部分简述了唐宋词与楚辞在文学现象以及审美传统上的密切关系,对五四以来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略的梳理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写作思路与脉络。第一章《唐宋词与<九歌>》着重于论述唐宋词在初期对《九歌》的接受。其中包括刘禹锡创作《竹枝词》对屈原改编《九歌》的仿效,以及此举对词体在声律上、意境上的形成规范所起的作用。而接下来则对温庭筠词中的《九歌》因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这两节的论述揭示出无论是刘禹锡《竹枝》对屈原《九歌》的仿效还是温庭筠词中的《九歌》因子,都是缘于唐宋词在初期阶段与《九歌》在原初状态上的相似,也就是两者之间存在的先天血缘关系,这一点也为唐宋词的发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第二章《唐宋词与宋玉》从对柳永、晏几道等北宋词人的个案分析入手阐述了宋玉赋在此阶段对词在体裁与内容等方面所起的扩张作用。此章开始先对柳永引宋玉“悲秋”入词对词境的扩展以及他在慢词长调的创作中对宋玉赋的接受进行了论述,接着又分析了晏几道大量引入高唐神女意象对词抒写艳情的“雅化”。此外,唐宋词

王维若[5]2005年在《“清空”姜夔》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拓展“清空”的阐释内涵,从“清”与“空”的历史生成入手,通过对儒家清白人格与道家清静哲学互补融通过程的梳理,对中国文人“清”的美学自觉的发现,以及对“空静”观与文学创作论之自觉相辅相成的探寻,审视了“清空”论说的历史演变过程。结合姜夔其人的个性、生活经历等人生价值取向,观照其文学创作的审美内蕴,从而体味其人其词所独具的“清空”个性,进而通过对姜夔词中“空寒幽独”典型意象的理解,及其“春草秋雁叹逝川”、“一段意思全在结句”,“词序互补,相映成趣”之独到词艺的分析,挖掘姜夔词“清空”词境的人文意蕴。

姜虹[6]2009年在《论姜夔诗学思想对其诗词创作风格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包含叁章内容。绪论主要介绍姜夔其人以及后人对姜夔诗学思想和诗词创作风格的研究现状。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归纳,发现在姜夔诗词创作风格的异同比较方面,尤其是在姜夔的诗学思想对诗词创作风格的影响方面进行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就以此为抓手展开论述。第一章阐述姜夔诗学思想产生的渊源和主要内容。宋代理学思想、江西诗派、黄庭坚和杨万里等人的诗学思想对姜夔的诗学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姜夔的诗学思想既主张追求中和之美、重视作者的涵养学识,又能够通过疑古求新突破法度规矩的约束,使其在论诗歌创作的审美理想、构思和技巧、作品意境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章着力探寻姜夔诗学思想和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第二章阐述姜夔的诗词创作风格并对二者风格的异同进行比较。主要从姜夔的诗学思想、个性、品质、襟怀、经历对其诗词创作风格的影响进行分析。创新之处在于注意到了姜夔的诗学思想对创作风格形成的影响。第叁章阐述姜夔在南宋和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分析后人对姜夔诗学思想和诗词创作风格的继承与革新,评价姜夔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创新点是注意到了姜夔作为江湖诗人和传统士大夫化文人的区别。结语对全文作归纳总结,并提出不足之处和今后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注意把姜夔的诗学思想对其诗词创作风格的影响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以探寻姜词以“骚雅”风格在词坛上胜出的原因。希望藉自己的拙见和感悟能对姜夔诗学思想和诗词创作风格的研究稍尽微薄之力。

李云琦[7]2003年在《对“白石脱胎稼轩”的商榷——兼论姜夔词风的渊源》文中指出周济认为白石脱胎稼轩,此说非妥。姜夔与辛弃疾有声气相通处,但总体上说异多同少,辛弃疾并非姜夔渊源所自。周邦彦对姜夔影响较大。姜词独特风格的形成在技法上从周邦彦入,从江西派出,在精神气韵上是寒士狷洁人格与南宋雅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侯海荣[8]2013年在《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生态隐喻”的思维范式,将姜夔其人其作置于文学生态的原点,围绕时空生态与心灵生态两个向度,着重以时间、地域、心态构成自足性的阐释叁角,在整体的、有机的、系统的生态观照下,给予姜夔诗词全面的历史文化考察。基于文学具有类生命的特征,“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论文沿着隐喻路向展开。主体部分共上、下两编,计十章。上编“时空生态”,对姜夔诗词进行文化版图重组与时空环境复位。论文坚持问题意识,撰写目的并非在于陈述固有的人物、历史掌故,旨在抉示某些细节背后的人文真相。第一章通过诗、史互证,再现姜夔动态履历中的生命写真。论文对文学史上姜夔人生情态“不算阔气,却很安适”的描述提出献疑,与某些论者姜夔“艺术化人生”予以商榷,对姜夔诗词历史价值加以重新衡定。作者认为:姜夔弱冠早孤、中年飘蓬、草莱终老,其梦想、追求已被命运渐次粉碎,人生内核是悲剧性的。其诗词题材的狭深,正标示作家视角“内倾”的逐步深化。作者心灵内宇宙的真实呈现,烛照着赖以生存的外宇宙的社会图景,其中的绵软与酸辛,暮气与衰兆,是南宋历史的折光。第二章将姜夔文学创作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地缘、人文、基因叁重维度考察姜夔文学创造力的最后生成。环太湖文化生态圈是姜夔秉承的得天独厚的“地气”优势,萧德藻、杨万里、辛弃疾、尤袤、陆游及姜夔朋辈好友,组成了一个文学主体生态链,转益多师与诗化交往给姜夔创作带来濯鳞振翼、连辔并驱的文脉支持,先天禀才哺育了姜夔艺术生命的灵性之根。第叁章从“江湖”词义溯源,首先梳理姜夔一生行迹,然后考察姜夔诗词呈示的江南民俗,最后对姜夔曳裾豪门之“清客”形态加以辨正。针对姜夔的合肥情事,论文提出:姜夔不是“风月闲人”;姜夔科考铩羽,遂被抛向仕隐夹层之中,此乃江湖沦落的政治-文化主因。清客乃复数概念,历史上是一个边界甚不清晰的庞大群体,具有多重指称的文化规定性。政治、伦理判断虽为人文判断的重要前提,但从关注作家个人的人文品格出发,更接近复杂的人性与史实。第四章从姜夔杭州诗词入手,聚焦京都临安的政治生态。通过对比姜夔与遗民词人作品迥异的杭州气象,见证杭州在政治位移中的兴衰变迁。第五章文学生态,重在阐释姜夔诗词在南宋文坛的断代坐标及历史流变。姜夔众艺兼擅,尤精斠律,论文剖析了白石词“精品现象”的成因。白石词剞劂付梓,至清代定鼎词坛,建国后訾詈蜂起,论文描述了白石词美学接受历程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轨迹。下编立足主体向度,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管窥作家私密的思想奥区及心理空间,在人文精神的辉映之下寻求与社会历史本质意义的组接。第六、七章从儒道两端考察姜夔的淑世情怀、隐逸心理兼及佛禅意趣。待沽之志、抱璞之悲、烟霞之念、自适之需,诸种情绪胶结缠绕姜夔的一生。总体以观,淑世思想是姜夔核心的精神姿态,作为江湖中人,姜夔践行的是“似狷实狂”的人生范型。儒释道叁者融汇,架设了士人心理的稳定结构,成为姜夔边缘化求存的生命“抗体”。在“隐逸心态”一节,作者提出:姜夔作品展露的“陆龟蒙情结”,是一种伟大的“龙蛇之趣”。一方面反映出陆龟蒙作为岩穴之士的“偶像效应”在姜夔身上得到了“隔代还魂”,另一方面也是姜夔衰世浮生思想困局的有力注脚,其实质不啻封建时代落魄士人精神枯萎之后心灵的短暂放生与痛苦自慰。至于《自题画像》一诗的学界争议,作者考释后提出:《自题画像》的诗歌内涵与范成大形象无法契合。它是姜夔人生哲学、生存境界、文化性格的浓缩概括,是肖像之外的另一种写意。在“淑世心态”一节指出:姜夔在“社会政治行为”中没有践行“臣妾式”的卑顺,在“文学创作行为”里疏泄出政治渴求的“臣妾心态”。此种心态是传统儒家人格中负向人格的内质,源于社会、伦理、历史、个体等多重因素的合力建构。针对历史上张鉴捐官一事,论文认为:“梁溪拒赠”具有极大的可信度。第八、九、十章,运用角色分析法,探讨姜夔客居背景下的流寓心态、向光心态以及“职业文人”的创作心态。在“流寓心态”一节,论文提出:姜夔与谢灵运山水诗情感流向不同,二者一为布衣,一为贵族,姜夔词中的山水是旅途中的山水,大谢诗中的山水是旅游中的山水。纵情山水是大谢赍志不伸政治愤懑的排解方式,也是山水诗发生的精神源头之一。姜夔山程水驿,乡关之思、羁旅之恨、稻粱之谋、行谒之苦在山水触媒下激发与扩张,作品涂上了浓郁的感怀伤人的现实色彩。在“向光心态”一节,作者指出:姜夔喜聚不喜散、求稳亦求安的文化心理,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个体欲望与社会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姜夔用艺术熨帖着自己的孱弱生命,对待生命的终极关怀,才是浮家泛宅的“行者”心底秘藏的一帧圣符。

夏丽莉[9]2004年在《姜夔的艺术人生及其词》文中研究说明姜夔是南宋中期的词人,他从未做过官,终生漂泊江湖,是江湖诗人中重要的一员。其词作以“清空”、“骚雅”的独特面貌迥立于南宋词坛,其间流淌的是烟水空蒙的氤氲清气。对其现存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清空”、“骚雅”的风格上,对其作品思想意义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对姜夔的漂泊生涯和其创作心理之间的关系探讨也较少。本文从姜夔其人其词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姜氏的晋宋风度及其人生的深层悲剧性成因。对于姜夔词作,主要分析“清空”、“骚雅”的内涵及艺术表现;因为姜词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故将其词的文学史地位单独列出。本文共分叁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姜夔“似晋宋间人”的文化内涵,主要从其深情和对自然的忠厚两方面分析,进而论述姜夔人生的悲剧性,指出其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第二部分:分析“清空”、“骚雅”,本文不独将二者作为姜词的艺术风格,而且认为也兼涉词作内容。 第叁部分:对姜词的文学史意义重新评估。

张秋娟[10]2007年在《宋季及元风雅词派流变研究》文中指出姜夔创立的风雅词派在词学史上意义重大,但论者却多在南宋的范畴内进行研究。实际上,朝代的更替并不能割裂词风的发展和延续,风雅词派在元代仍有延续,张翥、张雨等人即是元代风雅词人的代表。本文主要对宋元风雅词派词人、作品、创作观进行研究。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钩稽相关材料,以求条理化,并通过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体现出群体性的共同特点,及其演变、发展之轨迹,以求达到全面描述并总结这一词派由宋及元的相关创作理论。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对宋元之际的风雅词人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本文第一章从总体上论述了风雅词派的创作观。主要考察了南宋风雅词派的得名原因、形成条件,总结了风雅词派六个主要的创作观,包括从俗到雅、音韵和谐、炼字炼意、间架结构、唐诗入词、咏物用事、兼取众长等。接下来的几章,对宋元之际具有代表性的风雅词人、作品及创作观进行了论述,主要包括周密、王沂孙、张炎这叁大家。如第二章对周密的审美观、词学思想、词作内容和艺术风格进行的研究,第四章对张炎的词及词论的研究,此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对张炎词的“清”美、咏物词及咏物词论、音律论、词的作法等进行深入探讨。第五章着重对张炎《词源》提出的清空、骚雅进行论述,这包括对清空的内涵、相关因素及达到清空的方法的研究;对骚雅说和复雅、美刺以及豪放词的关系的研究;骚雅的提出,是张炎对诗歌和词对比讨论的结果,标志着宋词复雅路线的完成,此外,骚雅对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六章主要论述了不为人注意的风雅词人仇远、袁易、赵孟俯等人的创作。第七章存目,计划论述元代风雅词人张翥、张雨、邵亨贞的创作,在元代词坛的大背景下,着重探讨其和宋元之际风雅词人的流变。总之,宋元风雅词派没有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中断,元代风雅词派仍有延续。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对词人、作品、创作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宋末元初风雅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宋元风雅词派在作品、创作观念、审美观等方面的流变研究是笔者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论姜夔词的“人工”雅化[D]. 张爽.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2]. 论姜夔词的黍离之情[J]. 李春彩. 名作欣赏. 2018

[3]. 论姜夔词的楚骚情结[J]. 陈毓文. 宜宾学院学报. 2006

[4]. 唐宋词与楚辞[D]. 李青. 苏州大学. 2006

[5]. “清空”姜夔[D]. 王维若. 北京语言大学. 2005

[6]. 论姜夔诗学思想对其诗词创作风格的影响[D]. 姜虹.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7]. 对“白石脱胎稼轩”的商榷——兼论姜夔词风的渊源[J]. 李云琦.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8]. 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D]. 侯海荣. 吉林大学. 2013

[9]. 姜夔的艺术人生及其词[D]. 夏丽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4

[10]. 宋季及元风雅词派流变研究[D]. 张秋娟. 暨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论姜夔词的“人工”雅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