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综合形势下历史复习应把握好三个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把握好论文,文科综合论文,历史论文,形势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以政、史、地学科知识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随着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全面推进和迅速发展,试题对学科知识的要求更高、综合性更强,而且更关注现实。为此,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策略,依据考纲,夯实学科基础知识。同时,还应强化综合,结合社会热点,以适应文科综合考试的要求,提高文科综合考试的成绩。笔者结合近几年高三教学的实践,以洋务运动为例,认为历史复习应把握好三个点。
一、考纲知识点
综合科目的测试目标之一是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该目标强调了知识与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相互统一的,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考查和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调基础就是要立足考纲所规定的知识范围,全面阅读教材,如课文正文部分、阅读部分、图画、地图、表格、文献资料及注释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基础知识的三个方面,即为什么、是什么和还有什么,列出掌握的具体知识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复习。以洋务运动为例:第一为什么,包括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出现及其分歧、洋务运动的目的等;第二是什么,包括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洋务派创办的主要企业及其分布图、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和中国海军新式军舰“南琛”号图等;第三,还有什么,包括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其评价、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与洋务派的比较、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等。掌握考纲知识点是师生复习的依据,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综合的基础。
二、综合知识点
文科综合是指建立在中学政、史、地学科知识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它不是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的知识的能力。文科综合分学科内知识综合和跨学科知识综合,以学科内知识综合为主。
平时教学首先应重视学科内知识综合。因为跨学科知识综合的形成,是建立在政、史、地三科基础知识之上的。只有踏踏实实地搞好三科基础知识,建立起学科内知识综合体系,才能为跨学科知识综合的形成创造条件。以历史学科为例,具体表现为:
第一,章节知识综合。如洋务运动一节内容可概括为:一个目的,即“师以长技以自强”。两个旗号,即“自强”与“求富”。三支海军,即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四项内容,即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及建立海军、创办新式学校及派人出国深造。五条失败原因,即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它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敲诈勒索,谋取私利,使企业难以发展;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百般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使国家富强起来,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六个地方代表,即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七所新式学校,即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福州电气学塾、天津电报学堂。八大企业,即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通过章节知识的综合,培养学生概括综合的能力,达到知识的概要化,提高再忆、再现知识的能力。
第二,纵向知识综合。比较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与洋务派。从背景看,都是在面对外国“坚船利炮”的背景下产生的。但洋务派的产生还有一个内忧因素,即太平天国运动要推翻清政府。从目的看,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但洋务派搞洋务的根本目的在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对外国侵略者妥协退让。从内容和实践结果看,学习西方的基本内容极为相似,即都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但抵抗派的主张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完全实行。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破产。洋务派则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他们的主张付诸实行,在中国掀起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从意义上看,都主张学习西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抵抗派的主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的作用。洋务派主张的实践有利于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通过纵向知识的综合,培养学生的纵向综合能力,达到知识的网络化,而且还能使历史知识更深。
第三,横向知识综合。比较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从背景看,都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的。从目的看,都要巩固其统治。但洋务运动以达到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而明治维新是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从内容看,都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但明治维新学习内容全面,尤其是学习外国的政治体制。从改革者的力量看,洋务运动中顽固守旧势力比较强,洋务派势力相对较弱,其力量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而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后,在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的推动下实行的改革,其守旧势力相对较弱,这样,有利于改革派力量的壮大。从结果看,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通过横向知识的综合,培养学生横向综合的能力,达到知识的深化,而且还能使历史知识更巩固。
其次是注重跨学科知识综合。文科综合《考试说明》指出,社会现象是由地缘、事实、意识三个主要因素构成的。通常情况下,历史从时间、地理从空间、政治从意识构建起了文科综合的知识体系,我们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善于捕捉和把握跨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具体表现为:
第一,政史结合的综合知识点。要实现历史“通古今之变”的目的,必须借助政治学科有关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观点、原理、理论作指导。以洋务运动为例,从哲学角度思考,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应该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的原理。从总体上应予以肯定,这毕竟是古老的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实践。它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但是由于它不从根本上触动落后的封建制度,所以是必然失败的,它是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阶级服务的。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民用工业主要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再加上经营管理腐败,大多又为洋人控制利用,并不能给中国带来富强。从经济学角度思考,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说明洋务运动失败,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并没有触动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正如俾斯麦当时对人说:“30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所以说任何经济改革必须以相应的政治作保障,特别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从政治学角度思考,结合具体史实,分析洋务派的阶级属性。奕牖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中写道:“臣等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吞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要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对外国侵略者则妥协退让,这充分反映了洋务派的阶级属性,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第二,史地结合的综合知识点。人的一定历史活动,都是在一定地域内展开的,历史的发展与地理条件是紧密相连的。如洋务运动的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如上海、汉口等地。这种分布是有其深刻的地理因素的。从总体上说,一是沿海、沿江地区自然环境优越,诸如地势平坦,气候条件好,有深海良港,对经济活动的承受能力强。二是沿海、沿江地区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少,不但消费市场大,而且容易激发较强的商品意识。三是沿海、沿江地区通商口岸集中,外资企业很多,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有利于洋务派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四是沿海、沿江地区交通方便,便于清政府镇压人民的反抗,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三、与现实结合的知识点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方向,以人们所关注的时政和社会热点为切入口,突出强调学科基础知识的活学和活用,使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因此,平时教学中要增强教学内容与时政和社会热点的结合。如讲述洋务运动时,可联系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洋务派认为:中国的封建传统制度是完美的,西方的科技是先进的,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使二者结合。但结果未能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从中告诉我们,任何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均需要民主政治的保障,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应该同时进行。再如,洋务运动对中西部的开发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甘肃机器织呢厂、西安机器局、云南铜矿等。这些企业虽然开办时间短、规模小,但为中西部经济增添了新的内容,是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