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长能力结构的新理论--对学校管理现实的思考_学校管理论文

中国校长能力结构的新理论--对学校管理现实的思考_学校管理论文

中国校长能力结构新论——基于学校管理现实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论论文,中国论文,学校管理论文,校长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校长职业化讨论日趋激烈的同时,校长的能力结构也愈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校长适应能力是反映校长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社会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环境条件决定了校长的素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长能力结构具有其鲜明的时代表征,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了中国校长能力结构的发展和重塑。

1.政府官员的领导能力

本色校长素质体现的是专业领域管理者的角色,尤其以专业能力见长,一名优秀的校长首先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学术权威与学术地位是实施学校领导的前提条件,他严格区分于行政官员的素质要求。如果说官员素质是以政治领导为主的话,那么,校长素质则偏重学校教学业务领导。然而,在学校教育的实际工作中,由于我国教育备受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校长的选拔和择用潜在的存有行政影响的显著特征,多数业务型校长莫名地游离于上级领导视界之外,取而代之的是行政领导素质特征,即使是在业务方面见长的校长也不得不“发展”自己的“相关”能力,以充实作为当今社会学校校长的“缺课”,促使自己尽早进修提升到位,否则即将面临调整和“下岗”。尤其是近几年党政机关不断优化机构,调整在职超编干部,使学校这个过去官员不屑一顾的地方,也成为安排官员的好去处,校长官员化的比例自然有上升趋势,校风也被官风所熏陶,校长岗位变成了一个特有的“官位”。

2.金融专家的融资能力

在世人眼里,学校就是一个消费群落,学校投资自然是消费投资,抓好教育、教学是校长的“惟一天职”。然而,市场经济意识和机制在学校的渗透,政府教育投入短缺,学校为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采用社会所借鉴的泰勒“记件工资制度”,这种主体性的学校内部机制改革导致学校费用成本急速攀升,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效应,但校长只能增加不能递减这种教育改革成本,递减的结果将会使教职工的积极性大幅度下降,难以重新激活工作动力。经济领域的改革和由此勃发的物价上涨,导致学校教学设施费用不断增加,学校教师工资额度总量膨胀,办学总投入越来越大,政府投资增长幅度跟不上,校长处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身为一校的掌门人——校长,责无旁贷的惟一出路是化缘、集资、收费,破墙开店、改校办厂(教室变车间)、家长创收(完成学校安排的创收指标)等多种途径融资。校长的首要职责是把自己发展成融资专家,否则,你的学校就“玩不转”。这不是教育理论上的假说而是学校实践中不成文的、卓有成效的经典结论。农村税费改革后对许多收费进行了限制,但学校投资仍然没有明显增加,有的反而减少了投资数量,校长面临的教育投资紧缺局面无法改变,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成为校长们的新课题。

3.外交行家的协调能力

学校是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具备主体特征的社会法人单位,当今社会中的校长必须要有主体资格和主体价值意识,并应当形成学校主体能力——以法人主体的身份应对周边的复杂社会关系,这既是理性推出的结论,更是实践中的经验。学校被周围的社区包围,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工厂、商店、农村、居民区等多种社会关系相关联,校长要游刃有余的同这些复杂社会关系沟通、疏导和优化,仅政府职能部门——教育局、街道办事处,公安局,交通警察,卫生防疫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工商税务部门,财务审计部门以及各类相关事业单位,校长一方面要做好纵向的协调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横向的合作关系,在学校的正常运转过程中缺失一方的支持,就不知他们何时何事给学校眼色看,工作都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正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轨期的特殊条件下,校长主动、经常、有效地加以沟通,把任何矛盾化解在发生之前,此乃学校对外管理的上策。一位中国的好校长需要有相当的攻关能力,对上争取办学政策、教育投资、人事权力等优惠,横向合作能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即要有化解学校内部问题的能力,也既要看化解学生家长、校外事件摩擦等方面的能力。在日益加强的国际教育合作中,还需要有原则、灵活的处事能力,依法治校与法外协调密切结合的能力。

4.学校工作的权变力

权变理论是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它强调管理活动的“条件性”,任何事务的产生和处理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搞“一刀切”,领导决策要充分在调查、预测、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对象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我国的学校管理受政府行为影响最大,尽管政府自身再三强调要减少不必要的评比、检查和指导活动,实际上,每学期的同类事情并未减少,尤其是中小学校长苦不堪言。许多校长总结出一套“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政府检查的办法,向领导汇报的讲稿要有弹性,工作结论要有灵活性,针对不同项目的检查可归为不同的工作范畴。应变突发事件是校长经常要遇到的事情,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思想活跃,敢想、敢做、敢冒险,具体行为举止的多变性和不可预测性,不可预见性事件发生的概率极高,校长的谈话方式、工作思路和应对策略都要讲究权变性,应变不同的教育管理对象,以求学校的最佳发展状态。

5.授权用人的决策能力

校长决策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发展,校长的用人艺术对学校工作的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如何调配使用和培养人才,关系到学校前途和未来。由于我国人事体制的不尽完善,学校的人事问题不完全由学校说了算,校长的人事权是有限定的,主要集中在校内的一定范围,学校人事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互动的变量,人事关系反映的是正式组织关系,非正式组织关系不仅反映在学校内部,复杂性也往往从校外反映到学校里来,即校外人际因素对学校工作的干预和影响,校长在人事授权和工作授权方面要有系统的思考和安排。制度安排固然重要,人际关系对制度的制约同样重要,搞不好非正式组织关系也可以遏制制度和机制的运行状况。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关系就是生产力”——良好的上下级关系、横向关系和合作共赢关系,都是提升效率和效果的工作要素,有时可转变为关键要素。这是以“人治”为主的社会工作的显著特征之一。我国在跨越“人治社会”阶段的过程中,人治的后遗症或多或少的要反映到学校中,以学校工作为核心,以学校边缘人际关系为辅助,全方位调动发展学校的各种有利因素,是衡量校长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的重要尺度。

6.特殊人格的影响力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相对广泛的认知视野,使他们对自尊、人格、平等、权力、义务、自由、自我价值等产生深刻的理解和渴望,外在权力、权威和强行的制约措施,最容易使之产生负效应,特别是教师职业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在课堂是依靠自我管理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再好的制度规定和监督手段也无法完全控制其课堂相对自由的劳动时间,调动教师工作的内需力才是最关键的因素。教师内需力的形成有赖于经济引力、精神刺激和必要的外在行为约束,与此同时,校长的个人魅力是驱动教师追随的另一个要素,校长的人格魅力来自个人的道德品格、渊博的学识、处事的公正、态度的亲和以及开拓工作局面的能力的综合影响,所以,有的校长认为学校管理靠的是人格领导而非权力领导,在某种程度上非权力领导的实效性强于权力领导。近几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发展很快,他们参入学校改革的要求迫切,校长有效利用教师的这些潜在内动力,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途径,提升校长自身的修养和人格魅力是每位校长理应时刻注意的问题。

7.超乎常人的承受力

在中国这个特别重视学生成绩的国度,学业的好坏意味着升学或就业的状况,就业去向直接涉及到家庭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标准,因此,家长由对学生的关心引向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关心,校长自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人物之一。家长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阶层,决定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和目标,校长必须在教育规律、领导意愿和家长要求的升学率之间周旋;在教育拨款短缺、教师工资低下的情况下,还要设法要教师加班加点提高教学质量;在各类检查繁多、会议不绝、吃喝应接不暇的超负荷运转中,还要承担全部的学校法律责任和工作职责。所以,有学者认为校长职业正在成为高危职业,校长需要承受的压力和责任日渐上升,中国校长活得太累,因为社会赋予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政府给予的责任繁重。

8.敢于改革的创新力

教育不改革不行,这已是国人的共识。由于学校更直接的受教育行政机构的领导,因此,教学改革多数变异为领导者主持的“教育运动”,由此在我国掀起的“教育改革”运动此起彼伏,校长们往往是一个教育运动还未搞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下一个教育运动又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于是乎急于布置给教师们新的任务。这是我国不少学校的具体情况,但作为校长的内心依然要坚持改革观念和信念,改革的切入口是本学校教育的真正需要,而不是为满足领导意愿的改革形式,要找到改革的真谛,而不是为求新而刻意标新立异,更不是再掀教育改革运动新高潮。校长要敢于创新,还要会创新。

标签:;  ;  

中国校长能力结构的新理论--对学校管理现实的思考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