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建金融学科体系培养新世纪的金融人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新世纪论文,学科论文,体系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金融院校建设有了空前的大发展,金融学科内容不断充实丰富,形成多层次的教学体系,为金融改革和发展培育了大批人才。目前各类金融机构中的不少领导干部和大批专业人员,是我们金融教学改革所结出来的硕果;金融业的空前大发展,依赖于大批具有现代金融知识的人才所作出的贡献。改革开放以前,在金融领域中,无书可读、无内容可教、无新知识可探索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全社会的金融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学科大发展和争相学习金融知识的大浪潮。金融学科建设的成就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同时也必须充分肯定金融教学工作者的历史性功勋。
一、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是迎接新世纪到来的宏大工程。
在21世纪到来之际,整个金融业面临着一个更加宏伟的发展时期,客观上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现代化、国际化的大环境,也是加快我国金融现代化、国际化的基础条件。由于中国金融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几十年,在改革初期,学科建设主要还是恢复金融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引进国外金融新知识为主,以培养急需的市场金融管理人才和操作人才;在改革过程之中,随着金融深化和金融覆盖面的扩大,金融人才培育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1.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在现代金融和信息时代,金融业由平面型的管理和操作转为立体型的管理和操作,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2.人才技能的适应性。现代金融业务交叉越来越强,金融业务的内在联系和渗透越来越宽,所以要求金融人才通晓多方面的知识,作到一专多能。3.人才环境的多变性。在金融开放的条件下,金融环境急剧变化,人才交流、岗位轮换、职业选择的市场化和制度化,传统的区域和行业的封闭性和岗位的固定性有了明显的改变。4.人才选择的竞争性。自由择业和公开招聘,已开始代替传统的人员分配制度,人才素质教育成为未来的主流。所以,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为了使中国的金融业融入新世纪的洪流,迫切需要改革和充实金融学科内容,创建具有现代水准和中国特色的金融学科体系,培育高素质的金融人才,这是时代赋予的历史性任务。
二、建立新学科要面向未来,突破传统的狭义的金融观念。
在传统的学科分类中,金融专业划分过强,一方面增加了学科建设的难度,另一方面各个专业的学科又大同小异同金融密切相关的学科,没有纳入学科建设以内;同时金融业功能的多样化,新的金融业务创新,缺乏大批训练有素的专门人才,按货币银行学、银行会计、国际金融和保险专业设立学科,除了少数几门专业课有所区别以外,大多数课程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由于专业划分过细,反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培养金融方面的通用人才。因此,从广义金融角度出发,扩展金融科学的覆盖面,已是当务之急。
多少年来,在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了一种观念,即金融只是起会计和出纳的作用,政府领导也只是把金融作为获取资金的工具。在改革开放以后,金融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人们对金融开始刮目相待。但是,我们绝大部分金融干部所接受的教育,局限于狭义的金融专业知识,自身还不具备履行职责的广阔视野,不利于充分发挥金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应有的功能。在我们的金融活动中,不必讳言,由于一些管理者和操作者,不懂得经济,不懂得生产技术,不懂得法律,不懂得信息利用,在具体业务中不仅没有发挥促进作用,反而帮了许多倒忙。甚至,有的连最起码的金融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而在自己的岗位上蛮干,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面向未来,金融学科的建设要彻底摆脱狭义金融的桎梏,充实学科的基本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金融学科建设落后于现实需要的状况。
三、放开眼睛看世界吸收国外的知识,脚踏实地总结和升华我们自己的学术成果。
改革开放过程中,大量介绍发达国家经济中形成的金融理论和金融知识,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今后还需要继续吸收国外的金融科学知识。在这个方面我们丝毫也不能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从总体来说,我们学习西方金融学科知识方面不是多了,而是还很不够。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在学习和传播国外的金融知识的过程中,也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忽视历史条件的差别,讲当今国外的金融爆炸比较多,而介绍他们的发展过程较少,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片面性。二是对国外的东西缺少多方面的比较和鉴别,往往以偏概全,使人误认为国外只有某一种作法,只有某一种理论是正确的,很容易产生某种洋教条。三是对国外和国内理论和经验的结合点研究不深,产生了方法论上排他性,有时出现以中国特色排斥国外的成功经验,有时又以开放为理由,盲目接受国外并非成功的一些做法。在我国的历史实践中,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还是需要提倡。这样做,才可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历史上有好多事情由于盲目照搬,使我们吃过不少苦头。
在对待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和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方面,也缺乏一种科学的态度,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是存在的,人微言轻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上,在中国的金融发展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是理论发展的养份,多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所从事的大量研究工作,是形成中国金融学科的宝贵原料。在我们的金融学科发展中,对我们自身的理论成果,缺乏公正的评析、适度的保护、热情的扶植和必要的鼓励。十几年来涌现出来的学术成果,大多是作者自发地进行整理、移植,形成某种理论体系,有一批学者多年沤心沥血,形成了系列专著,为金融学科建设默默奉献,为金融学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目前所需要的是要有组织地提升理论层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科的时机已经到来。金融学科的形成,不是自发的产物,应该是一代或几代人的智慧的结晶。
四、不成熟的经济产生不了成熟的理论,但不成熟的经济更需要有成熟的理论作指导。
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处在制度变迁和经济转型之中,在经济成长过程中,人们的观念、行为和经验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要产生完善的金融理论体系,可能是很困难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在短时期内,就形成自己的金融学科体系,更不可能要求一下子进入世界理论前沿。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理论成长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由于经济不成熟,特别是当今世界日进千里的时代,不允许我们长期“摸着石头过河”,更不能因没有成熟的理论作指导,而付出过大的改革代价。改革18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高速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归根到底,还是体现了理论来自于实践、理论又高于实践的认识论规律。所以,我们现在提出建设中国的金融学科体系,符合经济发展和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论走在实践前面,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18年的金融改革,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集中国内的力量进行深入的总结,形成自己的金融学科体系,对开创未来,会有深远的意义。在这方面,我们不是“自吹自擂”,更不是“夜郎自大”,而是一种历史的责任。试问:为什么我们改革18年来,社会信用观念越来越差?为什么我们年年在讲调整产业结构,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说不清金融应该发挥什么功能?为什么金融改革中出现的许多新机构和新业务,不久又成了改革和整顿的对象?为什么我们在投资和融资中一再重复以前犯过的诸多错误?这些方面的问题,当然不是金融学科所能解决的问题,但作为金融科学,应该成为历史的一面镜子,为人们认识社会、认识历史、展望未来,提供一只望远镜和显微镜。如果要求更高一点,要为我们的后继之人提供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武器。讨论金融学科建设的社会意义,我想也在于此。
五、把握金融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特点,推进金融研究方法的更新。
作为一门学科,需要有独立的研究领域,有特定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有严密的理论体系,有无微不至的研究空间,该领域中智慧的精髓将不断地集中,并不断出现权威性的知识高峰。这种情况,在自然科学中最为典型,而在金融领域中,能否出现这样的学科,到目前为止,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至少不能作为我们学科建设所应该追求的现实目标。我们的货币学、银行学、保险学、信托学、证券学,还没有出现立体式的知识台阶,更多的是知识的平面聚集和数量的浓缩。有人说,经济学不是科学而是艺术,那么金融学科更具有这方面的属性。其原因,在于金融领域十分宽广,不断地产生新的内容,也不断地重复着历史性课题;而金融活动归根到底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涉及的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心理因素非常复杂多变,具有许许多多不确定性,即使是采用了高深的数量分析手段,也难以把金融领域中的某一研究对象,作出无可辩驳的论断。
这些年来,金融学科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比较普及,推动了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在西方国家的金融学科中,出现了许多数量模型,货币方面的也好,利率方面的也好,保险精算方面的也好,为人们认识的深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研究方式,已开始引起中国学界的重视,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数量模型毕竞不能作为金融学科深化的唯一途径,过多地采用数学方法,未必是成功之路。因为涉及到的金融数学模型,总要把人的理性作为一种假定前提,这导致现实金融活动中,往往出现模型失真的致命弱点。模型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模拟的预测,有助于认识社会金融活动的趋势和边界,而决定不了人们行为的必然选择,可以说模型反映了人们金融行为的统计规律,而不是金融活动的经济规律,往往是人们的行为方式修正了数量分析模型,而不是数量模型修正人们的行为方式。我不反对数量的科学性,也不否定数量分析取得的成果,在我国金融学科中,运用数量分析不是太多,而是远远不够,我只是提出数量分析的局限性,不要坠入数量分析的误区。近来国外的学者提出了金融工程论的创意,将把金融学科的数量分析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准,对于这种研究不能等闲视之,至少作为工程规划论来研究,有助于打破传统的研究方式。
在我国金融学科研究中,对于具体的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比较多,就许多问题进行逻辑推论,促进了认识的深化,有助于人们抓住金融细胞和金融宏观的本质特征。如果把数量分析作为一显微镜,而定性分析可以作为望远镜。望远镜的作用,可以把看不清楚的远处目标拉到近处作仔细的观察,但毕竟不能用它作为现实的操作手段,用来解决当前现实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的远处是一片陆地,在那里可以立足生存;但近处是一处深潭,解决安全涉水不被淹死才是现实课题。比如高利贷行为,在货币学说方面抨击过几百年了,而现实中对高利贷行为不是被动地参与,就是漠然视之,无法把高利贷排斥于现实生活之外。
正是由于金融学科的特殊性,很难把自然科学方法简单地移植过来加以运用,所以在金融学科发展中,还需要有一段艰难的探索过程,出现各种误区是可以理解的,可贵的是人们研究方式的创新,而不是对某种研究方式的简单否定和简单肯定。
六、遵循金融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大趋势,对建立金融学科体系进行积极探索。
金融学科能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还存在不少争论。在西方的学科划分中,很少单独划出一个金融学科。在西方的高等教育中,金融只是经济学科中的一个部分,没有专门的金融学院,也很少有专门的金融系。我国解放前的一些大学有银行系,台湾的大学目前还有银行学系。解放后,高等院校调整,设立了财政金融学院,改革开放以来,专门成立了金融学院和金融专门学校,几十所文科以至工科大学设立了金融系。金融院系的设立,为金融学科的创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组织条件,也为金融学科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金融学科的服务方向是什么,构筑金融学科框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充实学科内容的具体途径是什么,检验学科质量的标准是什么,确实有深入研讨的必要。
金融学科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还很难划定一个界限。实际上,金融学科要为金融业的发展服务,为金融业的现实操作服务,金融业发展到什么程度,有关金融的知识就要上升到什么程度。当然,不能忽视学科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加快学科建设,可以使金融业的发展少走一些弯路,少付一点学费,对中国来说,利用后发优势,尽快接近国际水平,更需要从学科建设方面先走一步。
金融学科的建立,实际上是为金融业的发展设计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库,或者说,为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确立一个应该具备的知识数量和水准目标。我认为金融学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金融学科的核心层。就是金融业的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必备知识。如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学、金融资产负债运筹学、保险学。
金融信息学、金融会计学、金融法学、金融管理会计学等等,这些金融专业性强的学科,也是金融业必不可少的骨干学科。
2.金融学科的基础层。就是金融业的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相关知识。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商学和商法学等等。这些方面的知识,是我们传统金融学科设计中最薄弱的一个领域。要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把这些基础层次的知识移植到金融领域中来,显得更为迫切,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高、作用越大,则越是需要充实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
3.金融学科的公共层。就是金融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常用工具。如高等数学、统计学、外语、法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国情通论和写作通论等等。这些知识,有认识方法论上的意义,又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手段。
问题是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显示不出金融学科体系的特殊性,几乎是经济学科的大集合。我想,金融学科建设的难点就在这里。就金融而言,可以说无所不包,无所不及。一个优秀的金融工作者,既是合格的金融专家,也是一名经济学家。只懂金融不懂经济,肯定是办不好金融的;只谈经济,不具备金融操作能力,也会把金融搞乱的。金融学科,实质上是狭义的经济学科;或者说,金融是广义的金融,不是单一学科的金融。如果要体现金融的特殊性,在学科建设上,是如何把各方面的知识,有所选择地凝聚到金融领域中来,充实金融学科的内容。广泛吸收各个方面的知识,培养知识渊博的金融人才,也许是金融学科建设的功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