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具有这样能力的新人。语文教育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怎样教语文就成了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这一点,我浅谈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教育学上讲:“教与学是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主导也就是引导、指导之意,即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前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转变观念,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把“填鸭式教学”变成指导、引导性教学,使学生成为知识宝库和自然奥秘的主动探索者?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探求知识,教师的责任是启发、引导、帮助他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和探索途径的选择应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应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设计思考题,指导阅读,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讨论时间、发表言论的时间,要以读促悟、以读促记、以读促写。滞后的教育方式衍生出封闭的教学方式:“教师——学生”、“书本——书本”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必须适应。只要正确引导,其实上网搜寻资料、处理信息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网络,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才能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师应是一个出色的节目主持人,一个高明的指挥者。
二、提高学生的主体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进取精神,倡导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教学《春》这篇文章时,我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求知识,并精心设计教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前我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春的遐想,并试用一个词概括春天的特点。接下来师生共同赏析大多数同学都喜爱的《春花图》,从内容、写法、结构等方面去分析,提示齐读,并试背。其他四幅图,学生分组进行,各组同学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了解各图中所写的事物特点。每个小组同学积极发言,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只做点评,主权都交给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最后,进行仿写片段练习,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习作“秋色”,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在这期间,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是精彩、多样:有的学生绘画展示春天的美丽;有的学生以歌唱表达对春的赞颂;有的学生则摘引文中的语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些表现使我改变了对学生以往的看法。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并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学生的质疑辨析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阅读表达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的互动教学中培养起来。因此,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从不断探索中发现学习的方法,自觉去学习。
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新课标规定: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教育活动是一种成长性的活动,没有创造,就不会有活力。语文教师就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状况、个性特长等精心设计教程,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使每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的感觉。孔圣人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作为现代社会中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做到这一点。“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教师应着重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一课时,我改变了传统的由结构入手,逐段分析、概括大意、归纳中心、总结特色的程序,而是以活动课的形式为主,由播放碟片《愚公移山》入手,利用多媒体投放画面,给学生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配乐朗诵全文,整体感知;紧接着全班分组,展开小组竞赛,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诠释课文内容;然后教师归纳各小组代表性问题,进行讨论,全班交流,师生互动;最后全班讨论“今天能否产生愚公精神”,学生自由发言,只要有理就可。这样主导课堂教学,学生感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会好。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当然,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还有很多,这里只谈我肤浅的三点看法,在于抛砖引玉,让更多的语文教师投入到教改的行列中来。
教育活动是一种需要创造性的复杂活动,为适应现代需要,教师应摆正位置,增强创新意识,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创新,摒弃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能够创造性地工作和处理各种教育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育,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为达到这一目的,适应时代需要,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论文作者:杨玉叶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方式论文; 语文教师论文; 目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