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_港口论文

我国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化建设论文,港口论文,现状调查论文,物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港口信息化建设普遍从上世纪 80年代起步,走过了管理信息系统(MIS)开发、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国际互联网 (Internet)应用等几个发展阶段。一方面,网络化的计算机应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港口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港口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当前水平可以说已处于数据连接性,即从信息孤岛走向信息大陆的阶段;另一方面,现有的一些计算机信息系统越来越暴露出一些不足和问题,不能适应港口参与市场竞争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现状

信息资源规划与数据的整合情况。港口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突出区域物流枢纽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特点,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港口物流经济信息资源,支持港口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效经济运作,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此,要着力解决现有信息系统分散数据的整合问题,这就需要进行信息资源规划(IRP)。已进行IRP的港口有南通港、日照港、青岛港、天津港、福州港等。但是,还有许多港口没有认识到这一信息化基础工作对公开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应用情况。集装箱码头由于其业务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其管理系统开发、应用比较早,也相对成熟,从上世纪80年代初集装箱码头建设和投入使用开始,就相继引进了国外的信息系统。主要有:新加坡的 Portnet系统、比利时的COSMOS SYSTEM及美国的NAVIS系统等。其中,新加坡的Portnet系统应用在大连、广州、宁波集装箱码头一期;比利时的COSMOS SYSTEM数据交换系统是一个集装箱码头应用程序套件,应用在大连大窑湾集装箱码头二期;美国的NAVIS系统在我国集装箱码头和集装箱场站的应用比较成功,市场占有率为第一,主要应用在青岛前湾码头、宁波北仑港二期和三期、深圳蛇口集装箱码头、厦门海天集装箱码头;Oracle数据库平台主要应用在烟台、上海、海口、珠海、天津、大连、镇江、营口、青岛以及香港的Hong Kong Modern和台湾的Jurong,见表。

集装箱场站管理系统开发、应用情况。集装箱后方场站,集装箱货运站 CFS是国际集装箱物流与港口其衔接的一个重要环节,信息化一直是发展的一个瓶颈。

散货码头与散货物流园区信息化现状。区别集装箱码头的整齐划一,散货码头由于货种不同,没有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其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发展比较慢。

存在的问题

总结港口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会明显地看出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集成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一是沿用传统、落后的MIS开发理论与方法,重蹈企业信息化和ERP的覆辙,导致项目开始就意味着失败。二是还没有完全走出“不上LMIS等死,上 LMIS找死”的怪圈,不能使信息化与港口企业管理很好地匹配,为发展战略服务。三是对港口企业规律认识不深刻,不能提出和明确的物流信息化需求,缺乏科学的、可持续的信息化规划。四是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特别在散货码头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基本上是空白。

港口信息化失败的原因有多方面,有的是对港口物流信息化的核心或根本是管理还是软件认识不清,往往掉入技术的陷阱。对信息化的反作用没有估计;有的是存在管理柔性与软件钢性的矛盾,由于管理的多变和对业务需要不断优化,需要对软件不断改进和维护,但是没有很好的开发体系和后续资金支持;同时,管理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两类人员沟通缺乏有效的方法和工具支持,存在语言间隙,信息化需求难以确定;此外,缺乏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支持,在没有战略信息规划、统一数据标准与数据库平台以及企业管理模型的基础前提下,先进行网络硬件和软件平台的构架和应用系统的开发,导致信息孤岛的形成,使系统无法集成而最终垮掉。

港口信息化特点

港口MIS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除了一般信息系统的集成化、模块化、实时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点之外,还有自身的特性。

港口物流信息平台集成特有的信息技术,要实现动态的、实时在线的信息统计,风险大,决策优化难。而同时这套系统不是基于单纯统计的系统,不是人手工信息的重复记录,不是人工系统的简单复制,事后统计出运行结果,基于统计的系统虽然开发应用成本低,但是既不能提高效率,也不能改变生产力。港口物流信息系统是在线优化的系统,根据最佳流程,自动采集、处理信息,实时在线跟踪、监控和优化,虽然开发应用成本高,但既能提高效率,又能改变生产力。

港口信息平台外围用户多而复杂,如图1所示。

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一些大型港口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有两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全港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港口生产经营主业务应用系统的集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而完成这两方面重点任务的共同基础,就是搞好信息资源规划。

信息化规划是关于企业IT应用的长远发展计划,是一个以企业目标、战略或目的、业务流程以及信息需求等为基础,识别并选择所需要的信息系统并确定建设和实施计划的过程,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流战略信息规划是指在物流企业内部的各管理要素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协调、和谐一致的状态。物流战略信息规划主要研究的是物流信息化战略如何有效的支持企业的物流发展战略,即如何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对信息技术资源进行需求分析、系统建设、接口处理、系统集成和运行管理等,这也是港口物流信息化的首要前提。

基础工作—IRP(信息资源规划)是对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传输、利用的全面规划。港口物流信息化最基本的理论方法之一就是信息资源规划(IRP),如图2。

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新一轮港口信息化建设整体解决方案,即港口物流 MIS开发需要解决的进程有,突破传统 MIS开发方法的局限性,建立两类人员共识的系统逻辑模型,明确哪些信息和数据需要管理,将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基础化,用工具将管理与软件实现无缝搭接,以及进行信息资源规划以支撑企业和业务模型。

笔者提出大型港口新一轮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路线还包括,信息资源规划到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再到主业务系统集成化开发。主要经验有两条,一是两类人员密切合作进行信息资源规划,二是信息工程方法论(IEM),即信息资源规划,总体设计方案内容包括,通过业务流程分析建立功能模型,通过数据流程分析建立数据模型,通过C-U矩阵建立功能数据关联,形成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

此外,港口物流信息化基本理论方法之二是企业构架(EA),即港口领域的业务模型。信息系统关键是企业建模,而不是软件建模,首先是企业架构,而不是软件架构。

IRP数据建模之后,企业建模的内容有:业务流程分析、设计建模,根据流程再造组织架构建模,内部管理功能与职能逻辑建模,规划决策与优化方法建模,数据结构与标准建模以及软件和网络体系结构建模。

最后,港口物流信息平台规划、设计与实现需要合理的体系结构作为基础。港口物流信息平台的体系结构最起码应该有四层,应用门户平台、业务逻辑平台、基础数据平台、系统网络软硬件平台。

总而言之,我国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必须基于科学客观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路线进行建设,以避免重蹈ERP的覆辙。

标签:;  ;  ;  ;  ;  ;  ;  ;  

我国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_港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