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三维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学科论文,内涵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国家基础课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思想政治课面向学生、面向时代,立足实践,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振,与改革同步。自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来,包括思想政治课改革在内的国家教育教学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以核心素养统领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实践和课程评价越来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笔者试从价值归宿、内涵建构和有效评价三个角度对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做简要阐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价值归宿 核心素养的价值归宿是什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因此,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的价值归宿也应该是立德树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本质的走向,更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应然。 时代必然。当今时代呈现出全球化、扁平化和微传播三个特征。具体而言,世界越来越小,在经济全球化核心驱动下,世界各国政治、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碰撞;世界越来越平,科技和通信领域飞速发展,信息结构、资源结构前所未有地扁平;传播越来越微,以微博、微信等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面对时代的变化,思想政治课必须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引领时代发展。时代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时代的进步就是人的进步,人的进步离不开立德树人。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落脚于立德树人这个终极目标。 教育实然。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塑造人格,传承文明,传播文化。教育就是培养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然而,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教育正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因此,将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的价值归宿,这也是教育本质、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然要求。 课程应然。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从核心价值来看,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看,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看,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因此,把握思想政治课程性质,不仅要从学科课程中系统把握,也要在德育课程中系统把握。思想政治课程是国家意志传播的主渠道、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思想政治课程更应该高度重视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自觉将立德树人作为学科价值存在的唯一意义。因而,立德树人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归宿也是课程的应然所为。 二、四维一体:核心素养的内涵建构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既体现了学生核心素养的一般特征和要求,同时也彰显了鲜明的学科本质。具体来说,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国家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素养的四维统一。 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就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和认同,包括价值认同与政治认同两个方面。价值认同表现为对本国的核心价值、主流价值的认同,就是能够对本国、本民族具有强烈的情感认同和心理归属。政治认同就是对本国当前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其中包括对国家的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和现行根本制度的认同。价值认同往往先于政治认同,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文化传承等体系完成,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政治认同往往通过组织灌输、国家教育体系完成,具有系统性和灌输性特点。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作用: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政治认同程度也会影响价值认同程度。国家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本质的素养,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也规定和影响着其他核心素养。这是由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性质决定的。 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认识自我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辩证、批判的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主要包括独立人格、辩证思维和批判意识三个方面。独立人格是指人作为精神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要求个体既不依赖于现实权威,也不依附于精神权威,面对社会生活有独立判断的能力。辩证思维就是在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善于站在他人的立场,用他人的视角来思考,能够在看似对立的两个事物中发现其内在的联系,用整体的、全局的、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和处理问题。批判意识就是自省式、反思式、求异性、创新性思维,是对原有习惯思维模式的反思和追问,是愿意探索更为艰难的问题的勇气和能力。独立人格是理性精神的基石,也是辩证思维和批判意识的前提。辩证思维是孕育理性精神的主体,而批判意识的发育程度是衡量理性精神的重要指标之一。理性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由课程内容决定的。学生通过对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经济、政治、法治、哲学与文化等诸多知识的学习,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经济学基本观点和现代民主政治法治的基本理念来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所面对的各种问题。 法治意识。法治意识就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尊重和遵从,其实质就是确立法律至上和依法治国的理念。就国家而言,法治意识就是要在全社会确立依法执政、依法治国、全民守法的理念;就个体公民而言,法治意识主要包括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程序意识三个方面。依法执政是相对于执政者而言的,一方面党的执政地位是由宪法确立的,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是依法执政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要求党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还要求党依据党规党纪从严治党、依法管党。依法治国是相对于全社会而言的,既包括执政党,也包括民主党派;既包括立法机关,也包括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既包括国家机关,也包括人民团体、社会组织;既包括八千多万中国共产党党员,也包括十三多亿全国各族人民群众,依法行使职权,依法主张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权利意识就是主体对自己的法定权利能够合规合法地主张与维护;义务意识就是对自己法定的义务能够确定完整地履行;程序意识就是在主张权利的同时必须注意手段及过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程序的正当性来实现权利的正义性。法治意识作为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因此,法治意识成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法治意识,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参与者、遵守者和捍卫者。 公共素养。公共素养就是个体在现代社会中,能够以一个公民身份有序合理参与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管理、治理,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承担公共责任的能力。公共素养包括公德素养、共处素养、公益素养三个方面。公德素养是指公民处于一定社会公共群体中,能够有清晰的边际意识和自律意识,有效区分私领域与公领域的界限,比如社区的公共管理、公共秩序的遵守和维护等。共处素养是指公民能够与他人,尤其是与异质类的群体,比如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群体包容共处、相互尊重、开放借鉴的能力以及与自然、环境友好相处、自我节制的能力。公益素养是指公民面对弱势群体时能够施以仁爱之心、悲悯之情,既有责任担当之心,更有责任担当之能,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帮助他人,有力地彰显价值。公共素养作为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是由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所决定的。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公共”课程,以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的公共议题为主题,比如基层民主自治、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等,以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公共领域为对象,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公民。 四维素养相互支撑、相关依存,构成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完整的“果”。国家认同是核心素养的果核,孕育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也决定了公共素养的发育程度;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是核心素养的果肉,没有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核心素养是不丰满、不可信也不真实的;公共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果皮,是核心素养最直接、最外化的指标,是国家认同、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的综合体现,也是国家认同、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必然呈现。 三、四阶渐进:核心素养的有效评价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四维一体,而对核心素养的有效评价也应该是阶梯式、渐进式的,用不同指标来衡量。只有这样,才可以防止核心素养神秘化,眼看不清、手摸不到;才可以防止核心素养庸俗化,只能言说、不可评价。《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而感性体验、理性表达、比较运用和自觉内化是有效评价核心素养的四个阶梯。 感性体验。人的认识首先从感性认识开始,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觉的感觉器官直接作用于个别的客观世界,引起感觉,从而对各种具体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人获得这些感性认识更多地依靠直接的体验,以各种情绪,比如喜欢、厌恶、恐惧等表达出来。因此,感性体验应该成为评价核心素养最初的台阶。在这个层次,情绪评价、口语评价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主要评价方式。比如,在国家认同方面,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时的心情,讲一讲自己的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公共素养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主题活动亲身体验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在法治意识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典型案例,感受法律的权威性。 理性表达。理性认识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是能够对事物的概念、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给予抽象的概括和呈现,不仅仅通过言语方式表达,更重要的是能够比较准确地使用学科语言、学科范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个层级,通常使用客观选择、文字表达,学生不仅能够说明现象是什么,还能够分析此类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正确对待的办法。比如,在国家认同方面,能够结合“十三五”规划修订过程,分析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和依宪执政的特点;在理性精神方面,能够运用市场供求和市场价格机制,分析市场主体优化配置资源的方案。 比较运用。比较运用就是针对同一领域不同现象、事件进行异同比较,在相异中发现事物各自的特质,在相同中发现不同事物的共性,在新情境、新场合中自觉综合调动各方面、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顺利解决新问题。这个层级的评价方法,通常使用辨析评价、申论评价,看其辨析过程是否合理、论证过程是否严密。 比如在国家认同中,能够比较世界主要大国发展过程,论证中国崛起的道路选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通过与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比较,论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在公共素养中,比较分析两难选择的话题或者议题,综合运用协商方法,展现公共参与的能力。 自觉内化。自觉内化是核心素养评价的最高层级,是指学生在离开思想政治学习后,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能够自觉地将国家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素养落实在自身行为中。而这种落实,也是立德树人价值归宿的真正体现。这个层级的评价方式通常可以使用情感评价、同伴评价、活动评价等手段。比如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现象时,学生用情感态度自我描述来评价其核心素养;用学生身边人的眼睛来评价学生在日常行为中所呈现出的国家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在活动教学中,观察学生面对弱势群体的态度和行为,评价学生的公共素养。 这四个评价台阶是有机统一、相互叠加、依次提高、螺旋上升的。感性体验是评价的起点,缺少这个起点评价,往往让思想政治课远离生活、远离学生;理性表达和比较运用是核心素养评价的主体,直接反应核心素养习得程度;自觉内化是评价终极,没有自觉内化这一台阶,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将输在最后一公里,使学科教学最终沦为应试的工具。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三维思考_思想政治课论文
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三维思考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