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旅游资源羡余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资源论文,试论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旅游资源羡余概念提出的背景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大体都是按照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进行的,在众多景区景点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孰轻孰重、谁先谁后、大小不一等问题。这对世界范围内旅游资源的认识都有普遍意义。
像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开发的历史相对较短,科学开发的步伐也在逐步改进和完善。所以旅游资源开发最先是从拥有绝对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地区开始的,比如北京、西安、丽江等。这些地区的旅游开发,给我国旅游业带来第一轮的飞速发展。在这些世界级旅游资源下面,还有许多不计其数的从省级到区级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的价值不一,有的甚至可与这些著名的热点景区媲美。但却在不同尺度上被一些成熟的景区景点所遮挡而被忽视。
这一现象恰与语言学术语中羡余意思相近。羡余信息是指超过传递最少需要量的信息量[1]。因此金颖若将这一概念推及到旅游研究中,提出了旅游资源羡余现象[2]:许多旅游区域或景区内,并非每个本身具有较高资源品质的景区、景点都能吸引游客,这样的一些景区景点也许比该区域、该景区外的其他景区景点质量更高,但它们在旅游经营中显得“多余”、“无用”。同时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作用及意义做了阐述。
二、相关学者的研究
在解释羡余现象产生的原因时,金颖若提到了阴影效应和资源互代。这和国内一些学者关于处于劣势地位的旅游资源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处。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一现象,先对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做一下简述。
王衍用在1993年首次提及旅游形象“阴影区”理论,探讨邹城“三孟”如何避开热影区“三孔”[3]。宋章海[4]、杨瑞[5]、严江平[6]等针对“阴影区”旅游地做了进一步研究。
由许春晓[7]提出、杨振之[8]总结的旅游形象遮蔽效应理论和李国平[9]等提出的游客感知“灰度区”概念,以及刘睿文[10]试图总结前人观点,提出的“旅游形象不对称作用”理论,都进一步系统并深化了对处在劣势地位旅游地建设的探索。
保继刚等人针对不同类型旅游地如名山[11]、滨海[12]、温泉[13]、喀斯特石林[14]的内部空间竞争的探求给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践指导。
许春晓等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如何依附开发[15]、补偿[16]、突变[17]等探索也间接为此提供了解决思路。
纵观这些研究,多为从旅游目的地形象(TDI)上考虑旅游地建设。旅游目的地形象从旅游者角度考察业已得到普遍认同。
三、旅游资源羡余现象的界定、特性及羡余类型
旅游资源羡余不单是资源品质和目的地形象问题,同时也是一种空间竞争和协作关系的动态结果。
(一)旅游资源羡余现象的内涵
基于金颖若给出的定义,可以给旅游资源羡余现象做两个界定:一是在一定空间尺度(区位)范围内衡量,资源或产品可同可异;二是羡余现象在旅游地开发后经营中方可体现,羡余的出现也应从旅游地和旅游者两方面考查。
(二)旅游资源羡余现象的特性
1.客观性
由于旅游资源不可移动,资源的羡余就不可避免。比如皖南九华山、齐云山、天柱山都在黄山的遮蔽下,自叹“生不逢地”。有时即使空间距离很大,也难以摆脱被羡余,比如沈阳故宫在北京故宫的阴影下,因此找对自身独立的立足点尤为重要。
2.遍在性
旅游资源羡余有两种情况,一是类型相近,级别不同。二是区位相近,类型不同。
同一类型级别相对低的旅游资源难免被遮蔽。如黄果树瀑布周边有二十来个大小不一的瀑布(包括地下瀑布)都不及黄果树瀑布为众人知晓。对于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看其资源的知名度、丰度和产品组合、线路安排状况也有可能被羡余,如青城山——都江堰使茂县的松坪沟、平武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报恩寺等羡余。如此看来,旅游资源羡余几乎在所有旅游景区内是普遍存在的。
3.双重性
资源羡余现象也要解释谁来认定的问题。羡余是针对旅游者的评价还有旅游经营者提出。一是资源自身羡余,未被游客认知;二是资源并不羡余,但缺乏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4.可变性
第一,羡余的空间尺度不同。如福建被长三角、珠三角边缘化、福州旅游落后于武夷山和厦门、河北赵县永通桥逊于安济桥(赵州桥)。第二,由于旅游资源羡余的客观遍在性,旅游地就应开拓创新,改变现状,变羡余资源为不羡余资源。
(三)旅游资源羡余的类型
旅游业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旅游业既可能是地区经济的支柱,也可能成为经济不断发展的催生物乃至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般来说,经济实力越强大,旅游资源的加工能力越大。因此笔者基于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将羡余旅游资源分为四种类型,如表1。
四、羡余旅游资源的蜕变
基于对羡余旅游资源的基本界定,笔者从供给、需求和空间关系三方面分析羡余旅游资源如何向非羡余甚至优势旅游资源蜕变。
(一)准确把握旅游区位
旅游区位是一旅游地相对于其它旅游地的位置和空间关系,包括资源区位、客源区位和交通区位[18]。
认清自身位置是实现羡余旅游资源蜕变的基础。首先,要考察羡余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同周边同质、异质旅游资源间的关系。其次,分析羡余资源同客源市场的时空距离。比如我国西藏和新疆地区有很多世界级旅游资源,但游客有限,这主要是距离我国东部主要客源市场较远的缘故。第三,交通区位包括区内和区外交通区位。交通线路的种类、数量、质量是影响一个地区旅游线路的重要因素。如世界文化遗产河北易县清西陵的游客稀少,原因之一就是陵寝规模宏大,却缺乏内部小交通。
(二)做好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
旅游地的形象可分为内核形象、氛围形象和外围形象三个层次[19],即要由内到外形成一个稳定的有吸引向性的统一形象。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会对其选择旅游目的地产生关键性影响。
羡余旅游地要善于把握机会,根据旅游需求、旅游时尚的变动,灵活机动的开展旅游。周边存在热点景区,同区同质的旅游资源可暂缓开发,从打“开发牌”转向“保护牌”,如云南大、小石林旁的乃古石林,可以先不做旅游开发,即称“原生态石林的最后保存地”,迎合旅游者求新求奇的心理,起到反向宣传的效果。
羡余旅游地要注重存同求异,细化分类,独树一帜。旅游地只有“以己之长之特对它之短之无”,方能取胜。
福建以武夷山、三坊七巷和厦门构筑自然、人文和城市休闲度假的旅游金三角。武夷山和厦门早已名声在外,建设好三坊七巷旅游品牌将是提升福州旅游的契机。“三坊七巷”是福州南后街两旁的十条坊巷,是著名的历史街区。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成功有赖于其独特的景观和鲜活的文化气氛。如黄山屯溪老街的徽派建筑和徽州文化,淄博周村古街所承载的鲁商文化等。三坊七巷的独特在于其明清古建筑群和从那里走出的一批仁人志士,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兴衰荣辱。三坊七巷必须要打近代化这张牌。
同时,由于坊巷众多,旅游资源内部仍需差异化。通过分析各坊巷的不同特点,分别用历史典故杨桥巷、内外交往郎官巷、近代电商看塔巷、名士之家在黄巷、宜居乐业安民巷、近代见证看宫巷、状元故里吉庇巷、文风雅兴衣锦坊、文治武功文儒坊、诗盛道光禄坊来打造各坊巷特色,起到突出主题形象、丰富内容和活化历史的效果。
(三)优化旅游地空间关系
旅游地空间优化的实质是旅游地之间如何竞争和协作的问题,是旅游资源的空间管理和配置问题。
一个成功的旅游地并非单打独斗,而是必须要进行区域内部及区域间产品的串联。既有自身特色又能融入地区大旅游形象中成为地区旅游品牌一部分的景区才能长久发展。
区域联合有利于更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去制定一个科学可行的开发思路、更准确的建设旅游地形象、更有效和有力度的宣传和促销,以更大的冲击力吸引客源市场,然后各旅游地在以自身各异的魅力吸引不同客源。
通过科学设计各类旅游精品线路,可以使区内及区间的羡余旅游资源摆脱羡余地位,在更大区域空间上开展竞争协作,实现蜕变。如山东推出的“一山一水一圣人”游线就是将泰安、济南和曲阜三市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联合起来营销。笔者就“海峡旅游圈”建设提出的“一衣两岸,浓侬情深;山水画廊,妈祖故里”的目的也是突出闽台五缘的时空关联,以联系福建和台湾,构筑更高等级的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五、结语
任何事物在时空上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正因大量同质旅游资源才使地区特色突出而引起各界关注,如福建寿宁廊桥群、皖南徽派建筑群。事物发展规律和旅游者挣脱惯常环境求新求异的需求规律使旅游资源羡余现象客观存在。相对于旅游开发来说,资源的空间竞争也是客观的。旅游资源羡余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旅游地的发展。
旅游资源羡余概念的提出绝非术语游戏。自然语言完善的为人类交流服务也有赖其羡余性。界定旅游资源羡余的研究范围并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旅游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