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183;中国光谷”发展目标、模式及空间布局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光谷论文,武汉论文,中国论文,发展目标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 1001-7348(2000)11-006-03
中图分类号 F062.5 文献标识码 A
1 发展目标
依托东湖开发区内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对研发、产业、人才、资金等资源的整合与重组,按照“水平最高、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发展方针,进一步加大武汉地区光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快光电子信息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步伐,力争在“十五”期间,实现以下目标:
1.1 建成50km[2]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带
在武汉东湖开发区沿珞珈山、南望山、瑜家山到凌架山一带,跨东湖、南湖、汤逊湖3湖方圆50km[2]的范围内,形成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外向型、国际化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
1.2 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年销售额达1000亿元
以东湖开发区现有的光电子产业为基础,实现产业扩张和产品升级,推动光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带动和促进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湖北省、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撑点。
1.3 培植一批从事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集团
通过资产重组和项目整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力争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集团)2~3家,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5~7家,过10亿元的企业10~20家,形成千余家从事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群。
1.4 聚集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懂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
形成50名院士、千名博士、万名硕士、十万名从事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千余名从事管理和经营的企业家群体,带动20万人就业。
1.5 构建产业研发基地和技术服务体系
以现有的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为基础,建立中国光谷研究院,形成一流的研究开发中心;组建“国家光电子技术综合检测服务中心”以及相关的“信息服务中心”,形成完备的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
“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拟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2年),完成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布局。充分利用东湖开发区在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领域已有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进行产业集成,加大发展力度,力争在2002年达到350亿元的销售规模;软件产业和消费光电子形成30亿元的规模;初步建立光学材料及元器件的生产基地,并形成一定的规模,确立“武汉·中国光谷”的品牌形象;构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检测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形成中国光谷的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
第二阶段(2003~2005年),以产业扩张为主,全面实施规划目标。信息光电子和能量光电子要达到700亿元的销售规模,消费光电子达到100亿元,软件、光学材料及元器件达到200亿元;形成完善的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技术项目交易体系以及相应的人才平台;到2005年,“武汉·中国光谷”将成为产值规模全国第一、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而后,通过5~10年的时间,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达到水平最高、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具备与美、日、欧一争高低的水平。
2 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
根据世界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武汉·中国光谷”采取全面规划、重点突破,集约型、跨越式的发展模式。建设“武汉·中国光谷”采取“四个结合、四个为主”和“三个联合”的发展策略。
2.1 “四个结合、四个为主”
(1)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以自上而下为主。在战略规划上,既要了解我们现有的条件,基于我们的比较优势,又不能局限于比较优势,不能局限于我们能做什么,更要着眼于我们应该做什么。要实现“武汉·中国光谷”跨越式、高起点的发展,必须重视对宏观的把握,要根据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从战略的高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2)开放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开放引进为主。在发展方式上,要充分利用已有技术和人才优势,自主研发,努力形成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将武汉的技术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但现阶段要实现在较高水平上的技术跨越和产业超规模的发展,必须以开放引进为主,积极与国外大公司、大企业实行“高位嫁接”,不如此就不可能在高起点上实现高速度。
(3)抓大碰硬与放小搞活相结合,以抓大碰硬为主。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不竭的源泉。因此,要重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把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作为加速“武汉·中国光谷”发展的重要环节,形成千军万马齐奋战的局面。但要抢占世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必须积极扶持大中型企业,形成企业航母参与国际竞争;要上世界级光电子信息关键项目,敢于抓住最大的项目,建几个世界级的大产业。在技术上,必须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在光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前沿和重大项目上形成突破。
(4)市场导向与技术驱动相结合,以市场导向为主。创造并占领市场是时代对高新技术的要求,也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自觉追求。“武汉·中国光谷”建设将秉承这一宗旨,在项目的规划与实施上,必须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为导向,按照最具广阔市场前景和拥有最多消费者的条件,来做产业规划和项目策划,以技术开发培育市场,以市场促进技术开发。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同时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占领并引导市场。
2.2 “三个联合”
(1)国内外力量联合。联合国内外相关的大公司、大学和研发机构,不受国界限制、地域限制,为我所用。
(2)地方和国家部委力量联合。借鉴陕西杨凌高新区的做法,联合中央有关部委共建,组成高层次的指导小组。
(3)院校、企业和部门力量联合。发挥各大学、大所、大企业的优势和作用,协调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大合唱。
3 “武汉·中国光谷”的空间布局
3.1 总体发展结构
“武汉·中国光谷”地域规划是:东至外环线,南至汤逊湖北岸,西至珞狮路,北至东湖南岸,面积约为50km[2]。周边分布有3湖(东湖、南湖、汤逊湖)、6山(珞珈山、南望山、伏虎山、喻家山、马鞍山、九峰山),天然形成了一个“干”字型发展结构。
其中,珞瑜路作为科技轴,西部联武昌中心地区,东部向葛店开发区延伸,把武汉地区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串联起来,是信息交换、技术合作的主要通道。
三环线作为拓展轴,西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与武黄高速公路、外环线、沪蓉国家主干线相联系,是“武汉·中国光谷”对外公路交通、向外辐射的主要通道。
民院路(两湖大道)与关山二路作为产业轴,从鲁巷开始,自北向南指向汤逊湖,沿线分布了商贸区、创新区和主要的产业园区,组成了光电子产业链。
在这个“干”字型结构中,光谷被划分为3大区域,即关山区、庙山区和学院区。其中,关山区包括民院路、珞喻路、三环线之间的范围,面积约25km[2],具有一定的开发基础,是近期内“武汉·中国光谷”建设的重点区域和枢纽区,承担光电子商贸、研发、中试和信息光电子、消费光电子、应用软件园的发展职能。
庙山区位于三环线以南、汤逊湖以北,面积约25km[2],是下一步“武汉·中国光谷”的重点开发区,主要承担能量光电子、应用软件、光电配套设施和高级公寓区的发展职能。
关山区以北、以西为学院区,集中了大学和科研院所,是“武汉·中国光谷”技术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和员工居住的主要地区,面积约30km[2]。
以上3区的外围有东湖风景区、南湖风景区、马鞍山森林公园、九峰森林公园、汤逊湖旅游度假区环绕,绿化和水面多达200km[2]。距离“武汉·中国光谷”30km范围内还有龙泉山风景区、梁子湖度假区、红莲湖高尔夫球场、长江乐园等娱乐消闲区,总面积达500km[2],将为“光谷人”提供一流的度假游憩场所。
3.2 人口规模预测
按照“武汉·中国光谷”的产业发展规划,到2005年科工贸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
如果按产值推算,考虑到中国加入WTO后光电子产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趋势,“武汉·中国光谷”的人均产值目标可按100万元计,因而光电子产业的从业人员应在10万人左右。根据高技术人才的生活特点,可以考虑带系数为2,带来的居住人口规模为20万。其他作业人员之间按2:1的比例推算,约20万人。总人口规模为40万人。如果按人口密度推算,“武汉·中国光谷”的人口密度为0.6万人/km[2],则总人口规模为60万。因此,“武汉·中国光谷”的总人口规模将达到40~60万人。其中,学院区、关山区和庙山区的人口又可根据各自产业类型的不同进行分解,其比例为3:2:1,则关山区人口在15~20万人之间,庙山区人口在7~10万人之间。
3.3 功能分区
3.3.1 科技商贸区
鲁巷位于科技轴和产业轴的交汇处,也是六条城市道路的交汇处,目前正在建设直径300m的特大绿化交通广场,周边分别布置有光电子市场、光谷金融中心、高级酒店,构成了“武汉·中国光谷”的商贸中心。武汉光电子市场将成为国内一流的光电子信息技术交易、产品展示、信息交流中心,与武汉信息港及周边建筑一起构成“武汉·中国光谷”的商贸中心。
在民院路、珞喻路、关山一路和雄楚大道之间为“武汉·中国光谷”科技商贸区,面积1.5km[2],是未来“武汉·中国光谷”运转的核心枢纽,集中了一批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包括先进的管理中心、会展中心、光电博物馆、远程教育中心、人力资源中心、通讯中心、数码资料中心、法律咨询中心、金融投资和保险中心、医疗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紧急事务处理中心及超级市场、书店、咖啡厅、酒吧、豪华酒店等一系列机构。
3.3.2 研发、中试基地
以珞瑜路为研发主轴,在这条轴线上,智力密集度高,人力资源极为丰富,有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3所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研究学院、709所等56所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单位、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均每km[2]科技人员达到5000人,是国内光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高智力密集区。中试基地是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重要环节,规划在关东工业园东部,安排2km[2]作为企业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开放实验室、定型车间和新创企业孵化中心用地,形成国际化、开放式、高标准的中试基地。
3.3.3 产业园区
“武汉·中国光谷”内将按照花园式产业区的标准安排企业生产空间,总用地面积约16km[2]。其中,信息光电子产业集中在关东工业园一带,用地面积约3km[2];消费光电子产业集中在关南工业园一带,用地面积约2km[2];能量光电子产业集中在庙山区中部一带,用地面积约2km[2];应用软件园集中在关山区与庙山区的结合部,用地面积约4km[2];光电子配套产业和其他类型的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关南工业园和庙山区东部,用地面积约5km[2]。
(1)国家重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
以现有的长飞光纤光缆、楚天激光、中原NEC等为主要代表的多家光电子产业新增项目和引进外资项目共同构建5年超300亿元的国内规模最大、国际一流的光电子产业群,成为“武汉·中国光谷”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在基地内进行光电子产业项目的新建、改扩建,建设四大专业服务中心及综合配套设施,使基地产业年销售规模达到500亿元(其中一期达到300亿的年销售规模)。在基地已有66.7hm[2]土地的基础上,计划新增土地133.3hm[2],其中第一期工程新增66.7hm[2]。基地四大专业服务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按建设规划同步实施。
(2)国家东湖高新区大学科技园
国家东湖高新区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15个国家级科技园试点单位之一。东湖高新区大学科技园规划面积约200hm[2],由华工大学科技园、武大大学科技园、综合大学科技园三部分组成,采取政府支持、业主开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发展模式,总投资21亿元人民币,建设周期为3~5年。至2005年园区基本建设完成,将形成10个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5个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生产基地,园区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年出口创汇1亿美元以上。
(3)国家火炬计划湖北软件产业基地
国家火炬计划湖北软件产业基地采取“一个基地、三个园区”的发展格局,由华软软件园、天喻软件园、曙光软件园三个产业园区构成。基地配套建设软件研究开发生产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商务管理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基地预计2002年完成首期建设,形成软件销售总收入15~20亿元,培育3~5家超亿元的软件企业,推荐其在二板上市。
(4)光电子创业中心和留学生创业园
为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光电子信息企业和造就一大批新型的企业家,“武汉·中国光谷”将在原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创业中心的基础上再规划13.3hm[2]土地建立光电子创业中心,以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提高孵化手段和服务质量,建立适宜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适宜高新技术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到2005年将有数百家中小型光电子企业在创业中心中孵化。
在光电子创业中心中专门规划留学生创业园,以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服务吸引广大国外留学生和归国人员到“武汉·中国光谷”从事光电子信息产品的开发和研究。
(5)虚拟光电子科技园
通过网络互联、建立网站、开辟窗口等形式,汇集国内外著名的光电子研发机构和大企业、大公司的技术、产品等商贸信息,建设虚拟光电子信息科技园,为他们提供信息咨询、组织学术交流,有利于他们利用虚拟光电子科技园从事技术交易、产品贸易等电子商务活动。吸引国内外光电子信息企业、投资公司、科研院所以及相应的专家、学者参加“武汉·中国光谷”的投资和建设。
“武汉·中国光谷”内的所有企业均必须按照开放式花园工厂区的标准建设。绿地面积应不小于总用地面积的50%,建筑高度原则上在四层以下,周围不允许用任何类型的围墙分隔。
3.3.4 居住社区
为利于国际技术交流和吸引顶尖人才,“武汉·中国光谷”内将按照分类居住的原则布局居住社区,总用地333.3hm[2]。其中,专供世界顶尖科学家和企业家来汉居住的顶级别墅和乡村会所布置在虹景花园、南湖南岸东山头一带,面积约66.7hm[2];作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大企业高级主管级人士居住的国际花园安排在汤逊湖北岸,面积33.3hm[2];作为中等企业经理级人士居住的智能公寓区安排在关山区南部、庙山区东部,面积约100hm[2];供小企业使用的SOHO(small offi-ce & home office)安排在关山区中部,面积约26.7hm[2];供一般员工居住的光电花园安排在关山区中部、庙山区北部,面积约106.7hm[2]。
鉴于现有村镇居民点与规划目标不相适应,在规范范围内的关山村居民一律搬迁到当代大学生公寓以西,钢铁、群英村居民一律搬迁到老武黄公路以南、三环线以东,曙光村居民一律搬迁到光谷火车站以北,集中建设配套完善、环境协调的多层居民楼。
3.4 文化生态环境
“武汉·中国光谷”应当通过营造一流的文化型、生态型居住环境来吸引一流的人才。考虑到高科技人才的审美需求,规划中安排了文化剧场、艺术中心、科技会所等一批文化交流设施,同时规划公共绿地率在30%以上,居住社区绿地率在60%以上,产业区绿地率在50%以上,使总的绿化覆盖率达到70%,创造一个真正的花园式新区形象。
3.5 公共设施
规划在“武汉·中国光谷”内建设一批先进的远程教育中心、医疗保健中心、会展中心、国际技术交流中心、国际情报中心、光电博物馆、人才资源中心、健身俱乐部、大型体育中心、数码图书资料城等公共设施,总用地面积333.3hm[2],为“武汉·中国光谷”的企业经营和人才培训、发展观光旅游业提供重要支撑。
3.6 道路交通
“武汉·中国光谷”规划区内已建成珞瑜路、南湖北路、关山一路、民族大道、关山二路等主干道,初步形成两横三纵的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格局,规划将建设城市二环线和三环线,并将建成轨道交通二号线,进一步增强规划区各中心城区、周边省市的辐射能力,最终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快速道路交通系统为主体、多层次地区公共交通步行系统为依托的便捷、安全、舒适和智能化、生态化的综合交通系统。
3.7 基础设施
利用现有白沙洲水厂及其管网系统,在规划区内建设自来水净化站,形成生产、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两套供水系统,在公共场所布置自动饮水机,向市民提供可直接饮用的纯净水。在规模区内建立完善的污水管道收集系统,将污水排至龙王嘴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排入南湖。扩建输变电设施,完善线网系统,电力线路全部采用电缆入地暗敷。在规划内实现光纤到户,建设电视、电话和数据传输“三网合一”的宽带网信息系统。建设完备的垃圾分类袋收集系统,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建设现代化、智能型的消防保障体系。利用关山混气厂和关山热电厂建设完善的供气、供热管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