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研究论文_沈美甜

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研究论文_沈美甜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精神科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处理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搜集我院精神科收治的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与精神科常规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综合分析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并进行针对性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有效率。结果?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知对照组为72.55%,研究组为96.08%,两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可见对照组为17.65%,研究组为9.80%,两组患者的差异同样有统计意义,P<0.05;比较护理有效率可见对照组为76.47%,研究组为98.04%,两组患者的差异仍然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精神科在护理工作中存在众多的不安全因素,只有详细的分析各种不安全因素并积极的给与相对的护理干预才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护理有效率。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干预;不安全因素

引言

精神科的护理工作相比其他科室的护理具有更高的难度,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在精神科护理中一定要重视护理的安全性。护理安全是后续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所以,现在对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予以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一般材料及方法

1.1一般材料

搜集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精神科收治的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51例,对照组中男性39例,女性12例;年龄为25岁-61岁,平均年龄为(43.24±3.51)岁;病程为0.4-25年,平均病程为(13.42±1.82)年。研究组中男性40例,女性11例;年龄为23岁-63岁,平均年龄为(43.35±3.60)岁;病程为0.5-28年,平均病程为(13.91±1.89)年。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材料均为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

1.2方法

1.2.1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

(1)安全及服务意识缺乏: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及法律意识直接影响着护理安全性,但据本研究发现,有部分护理人员职业责任感及道德观念缺失,在日常护理中,未能及时察觉患者的病情变化,对可预知风险未能加以控制,并且在职期间,存在随意离岗、聊天、睡觉等行为,这无疑给护理工作带来人为风险,另一方面,较多护理人员缺乏必要法律知识,未能履行应尽的法律义务,同时自我保护意识也不足。在日常护理中,常因为自身行为、语言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权、保密权等各项基本权利,而随着患者及家属的法律意识不断提升,导致了医患纠纷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护理安全性;(2)专业水平不足,护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护理工作需要使用较多精密仪器及先进设备,部分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常出现各种失误,并且在完成给药、心理指导等工作时,常因经验不足而导致完成度不高,使得患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从而引发了不安全事件。整体来看,多数护理人员专业水平足够,但进行护理工作时,常出现不遵从规章制度及医嘱的现象,表现为忽略“三查八对”原则、医疗记录不真实、不全面、部分精神病类药物剂量未按医嘱使用、巡视工作马虎等,有研究指出,对患者监管不足是最为常见的精神科护理工作失误,而未能按照相关规定及要求,严格落实护理工作是患者发生不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思维混乱、安全感丧失:因为精神病的特殊性,患者常会不自觉产生错觉及幻觉,长期处于极端恐惧、焦虑的状态,毫无安全感,并有受迫害妄想,这也无形间增大了护理难度,患者据有极大发生不安全事件的风险。

1.2.2对策

1)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在实践工作中要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力度,使其充分认识到护理安全的重要性,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另外,还要较强规范护理操作,保证护理人员的每一步操作都能严格遵守护理规章制度。另外,医院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意识教育和安全教育,保证其能够真正认识到护理责任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准确把握工作重点,提高护理质量。最后,护理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护理制度,比如,精神科中为了避免出现患者逃跑、上海他人或者自杀等伤害事件,护理人员就必须按照医院的护理制度和规章要求严格落实“三防”护理,保证所有患者的安全。2)加强医院方面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建设,通过建立起完善的护理制度来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完善告知制度,护理人员在开展相关护理操作之前,应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让其了解各项操作的目的与流程,必要的情况下需要与家属签订知情者同意书,并指导患者家属相应的护理操作注意事项,这对于患者来说,家属参与配合护理操作,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这也是减少安全隐患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②强化药品管理,整个护理工作中务必将药品放置在安全位置,在用药之前对药品信息与患者信息予以仔细核对,所有患者必须在护理人员监督下服药,这对于患者精神康复及减少不安全事故发生率都是十分有利的;③人力资源调配的管理,对于护理质量予以严格把控,从而有利于危险事故发生率的降低;④单独护理需严格遵循医嘱开展,一些患者病情特殊,需要在安全的病房当中开展单独护理;⑤严格的换班查房制度,尤其是在发生异常时,应及时予以有效地沟通。3)加强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在护理管理中,一定要为护理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安全培训以及法律知识培训,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风险意识以及法律意识,从而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班以及宣讲会的形式来进行法律知识以及风险知识的普及,保证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另外,要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保证护理人员心理和生理能够得到充分的放松,从而减少因为劳累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4)增强医院方面的安全措施医院应不断完善自身硬件设施建设,分析以往医院危险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很多事故都与医院设备有关系,那么在医院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强化医院相关设备、设施的建设,如:修正不平整地面、提升水池、墙面高度、添加围墙等一些措施,以便于尽可能地减少院内安全隐患.

2结果

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知对照组为72.55%(37/51),研究组为96.08%(49/51)两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可见对照组为17.65%(9/51),研究组为9.80%(5/51),两组患者的差异同样有统计意义,P<0.05;比较护理有效率可见对照组为76.47%(39/51)研究组为98.04%(50/51),两组患者的差异仍然有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总的来说,由于精神科疾病的特殊性,导致其在护理工作中危险事件发生率较高,而导致危险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有多种,这其中很多因素是可以避免或者消除的,那么就在实际工作中就应该强化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严格遵循医院相关护理制度,以建立和谐、良好的护患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的保证护理工作得以安全、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卢青春,段文涛.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6):210-211.

[2]刘珍,张丽,彭欣.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05):1881-1882.

论文作者:沈美甜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9

标签:;  ;  ;  ;  ;  ;  ;  ;  

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研究论文_沈美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