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体制转轨的两个理论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论文,两个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原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转轨经济日益受到国内和国际经济理论界的关注和研究。研究这一世界经济现象,特别是原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一世界历史现象,对于认识当代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对于探寻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的一般规律,对于推动转轨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对于促进经济转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深化,对于提示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主要特色是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模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资源配置与经济转轨,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经济体制转轨”研究的是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的发展和演进,而从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济可以划分为两大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这两大经济形式中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存在着重大差别。
(一)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
在任何社会生产方式下,社会经济运行都内含着三个基本要素: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从一定生产方式下经济运行的总过程看,经济制度(主要是所有制关系)是基础,它制约着经济体制(即资源配置体制)和运行机制(即经济运行方式),但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处在动态过程中,两者的发展和变化,意味着社会经济运行内含的三个基本要素的调整、重新组合和运行方式的变化。这种调整、重新组合和变化,则反映社会经济运行从一种方式向另一种方式的转变,或曰“经济体制转轨”。这种转轨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所以,“经济转轨”的实质是研究资源配置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的发展和演进。因此,在考察“经济体制转轨”问题时,首先应对资源配置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做一简要的说明。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过五种社会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方式、奴隶生产方式、封建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这五种生产方式,如果从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来划分,则可概括为两大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原始经济、奴隶经济和封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属于自然经济形式;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则属于商品经济形式。
(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
自然经济又称自给自足经济。其基本特征是: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由许多单一的经济单位(家长制的农民家庭、原始村社、封建领地)组成的,每个这样的单位从事各种经济工作,从采掘各种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制造成消费品”(注:《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1卷,第161页。), 供本经济单位所有成员消费。
自然经济是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经济形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决定了生产规模必然狭小,各经济单位十分分散、孤立和互不来往,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闭关自守是自然经济的特性。自然经济的这种特性,必然形成资源只是在各分散和孤立的经济单位内配置,必然造成各个经济单位几乎不依赖外部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经济运行。所以,资源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经济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沟通,是自然经济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根本特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然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有了某些发展,甚至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商品经济还有较高程度的发展,但总地说来,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属简单商品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的从属经济,起着补充的作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简单商品经济、商品流通只局限于狭小的地区市场范围内,不能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所以,小商品经济亦不可能形成资源的社会配置和经济的社会运行。
(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两种类型: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简单商品经济的特点是:以社会分工达到一定发展程度为条件,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者为基础,生产和出售商品是为了重新购买其他商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同时有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经济发展到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发达商品经济的根本标志是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1.社会化大工业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18世纪中期产生的以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19世纪中后期发生的以电力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社会化大工业和商品化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技术基础。建立在现代分工基础上的机器大工业,必然伴随社会生产由分散的、孤立的和个别的方式转变为集中的、共同的和协作的方式。与此同时,以铁路、轮船、电报、电话等为代表的新型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使经济领域中的商品流量和信息流量在规模和速度上都极大地扩大和加快了,使商品交换日益突破狭隘的地方市场的限制,逐渐向统一的国内市场发展。
2.商品经济运行以市场为中心,并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使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陷于瓦解,不仅意味着工业化的实现与发展,而且商品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使农业越来越有商业和企业的性质。列宁曾经指出,工业化和专业化的过程,“把产品的各种加工过程彼此分离开来,创立了愈来愈多的工业部门;这种专业化过程也出现在农业中,建立了农业的日益专业化的区域……,不仅引起农产品和工业品之间的交换,而且也引起各种农产品之间的交换。这种商业性的(和资本主义的)农业的专业化,出现在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注:《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1卷,第161页。)因此, “由于社会分工,这些商品的市场日益扩大,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而且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注:《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1卷,第162 页。)并且在现代交通通讯工具发展的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建立起广泛的市场联系,整个国民经济都纳入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市场成为商品经济运行中心和枢纽,市场的实现问题成为决定和影响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的场所,市场机制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调节手段。
3.要素市场建立,市场体系形成。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必然产物。有商品交换,就有市场,但有市场,不等于就形成了市场体系。市场和市场体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这是因为,商品交换的实质是所有权(或产权)的交换,而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所有权主要有三种:产品所有权、劳动力所有权和财产(或资本)所有权。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首先进入市场交换的是产品所有权,这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已经存在,简单商品经济交换的实质是产品所有权的互相让渡。然后进入市场买卖的是劳动者所有的劳动力使用权,这在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阶段已经发生。最后进入市场交换的是财产或资本所有权,这发生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阶段出现的股票等证券市场上。只有当“三权”均进入了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和完善起来了,市场体系才最终形成,市场机制才成为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基本载体。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不断分解出新的市场,逐步形成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市场体系。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显著特征是:一方面,生产资本的形成要素必然来自商品市场,并且不断地从商品市场得到补充和更新,即作为商品购买进来;另一方面,劳动过程中的产品不断地作为商品生产出来,并且必须不断地作为商品重新卖出去。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完整的要素市场终于形成。其主要标志是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密切相关的“三权”——产品所有权、劳动力使用权和资本所有权都进入了市场,在市场上交换和流动,惟其这样,市场才能起到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
二、自然的经济转轨和特殊的经济转轨
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来看,可以将经济体制转轨概括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从自然经济形式向商品经济形式转轨和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类“转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所以,可称其为“自然转轨”;另一类是在当代世界经济条件下,一些国家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或中央集权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类“转轨”是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绕开了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阶段,所以,可称其为“特殊转轨”。
(一)自然的经济转轨
如前所述,以资源配置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来划分,人类社会经济区分为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形式。在这两种经济形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两次经济体制转轨的情形:一次是从自然经济形式向商品经济形式转轨;另一次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从自然经济形式向商品经济形式的转轨,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在小商品生产迅速发展的基础上,自然经济形式逐步瓦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产生和形成的历史时期。这种转变在第一个问题中已经述及。这里重点讨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情形。
资本主义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其间发生过三次产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过三次飞跃。第一次产业革命于18世纪中期开始至19世纪中后期完成,其主要标志是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和使用。这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建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物质技术基础,生产社会化和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导致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第一次大发展。第二次产业革命于19世纪中后期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基本完成,其主要标志是电力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这次产业革命,使得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得到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第二次大发展。第三次产业革命于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达到高潮,其主要标志是核能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在这次产业革命中,由于一系列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和优化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现代化,导致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第三次大发展。
适应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三次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其自身范围内有过三次大调整。第一次调整是由资本的个体所有制形式到资本的股份所有制形式的发展。这是在第一次产业革命基础上,适应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第一次大发展的要求而发生的。第二次调整是在资本的股份所有制形式基础上向资本的私人垄断所有制形式的发展。这是在第二次产业革命基础上,适应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第二次大发展的要求而发生的。第三次调整是在资本的私人垄断所有制形式向资本的国家垄断所有制形式的发展。这是在第三次产业革命基础上,适应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第三次大发展的要求而发生的。与此相应,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资本的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此时市场经济处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市场表现出自由竞争、自动均衡、自由放任的特性,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以资本的私人垄断所有制为基础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以资本的国家垄断所有制为基础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后两个阶段上,因为存在垄断,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削弱,自由竞争与垄断竞争并存,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受到扭曲,从而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难以实现,为弥补和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政府必须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于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即国家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亦由“一只手”(即市场)调控发展到由“两只手(即国家与市场)调控。
上述情况表明,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适应资本主义所有制具体形式的调整(即经济制度调整),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即经济体制转换或转轨),经济运行机制由“一只手”调控发展到“两只手”调控(即经济运行机制演进),这是一个商品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二)特殊的经济转轨
特殊的经济转轨是指在当代世界经济条件下,原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和原中央集权经济体制国家(一般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两类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作为转轨的历史起点,而其目标模式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说,这类国家的经济转轨,并不是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中进行的,而是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这种经济体制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种种弊端暴露的情况下引发的经济体制改革。
从原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改革发展过程看,特别是自80年代后期原苏东国家发生剧变以后,这类国家的经济转轨大体分化为两大类:一类是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同时转轨,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转轨的目标模式,这是剧变后原苏东国家所走的转轨路线;另一类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以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转轨的目标模式,这主要以中国为代表。很显然,这两类国家的经济转轨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前者是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但又不同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走过的道路,因为它们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是自然的经济转轨,而是特殊的经济转轨,因而在转轨过程中出现很多波折、困难和问题。例如,在独联体和原东欧国家的转轨过程中,普遍经历了一个破坏较大的阵痛期,并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二是经济大滑坡,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根本原因是政治体制突变,经济体制强制转轨。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以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经济转轨,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模式,而且采取渐进战略,即转轨进程循序渐进,转轨措施主要立足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因而经济转轨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和成就。因此,一些著名的转轨经济学家将原苏东国家的经济转轨称之为“成本最大化”的转轨,而将以中国为代表的经济改革、体制转换称之为“成本最小化”的转轨。但是,必须看到,中国的经济转轨毕竟也属于特殊的经济转轨,因而在经济转轨进程中也越来越遇到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我国经济转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遇到的最困难和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探讨和解决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问题。所谓特殊的经济转轨,对我国来说,其根本含义就在这里。这要靠在改革的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解决。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标签: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所有制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