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在神经梅毒患者中的应用及成像特点研究论文_向涛

磁共振成像在神经梅毒患者中的应用及成像特点研究论文_向涛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421001

【摘 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梅毒患者中的应用及成像特点。方法: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神经梅毒患者13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均采用磁共振成像进行检查,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梅毒患者中的应用及成像特点。结果:13例患者中,7例病灶位于额叶,6例顶叶,1例颞叶,2例基底节区,2例脑桥,3例小脑,2例脊髓。11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不同类型的神经梅毒患者具有不同的MRI表现,但是均表现为不同形状稍长的T1长T2信号灶,FLAIR序列为高信号。结论:神经梅毒发病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且临床表现多样,加强磁共振成像能提高临床确诊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技术;神经梅毒;临床表现;成像特点

梅毒是由于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梅毒发生率呈现上升及年轻化趋势,患者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影响全身多个系统,而当患者神经系统受累时临床将其称为神经梅毒。神经梅毒临床表现相对复杂,临床误诊率或漏诊率较高,使得患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文献报道显示[1]:将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神经霉素诊断中效果理想,能帮助患者早期确诊,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和参考,但是该结论尚未得到进一步证实。为了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梅毒患者中的应用及成像特点。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神经梅毒患者13例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神经梅毒患者13例作为研究对象,男8例,女5例,年龄(30-62)岁,平均(46.41±4.68)岁。病因:8例存在不洁性生活史,4例有梅毒史,1例否认有冶游史。入选患者均符合2003年颁布的梅毒临床诊断标准,均经过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2]。本课题均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不同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制定相应的诊断方法。均采用磁共振成像进行检查:采用Simens Sonata Syngo MRI2002B 1.5T MR扫描仪对患者进行诊断,常规行SE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设置相关参数:TIWI TR=450ms,TE=10ms;T2WI:TR=4200ms,TE=98ms。FOV为21cm×24cm,层数20,矩阵202×256,层厚为5mm,间隔1.5mm,采集次数为2次。横断位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T2-FLAIR扫描(TR=8500ms,TE=107ms,TI2500ms),诊断时经肘静脉Gd-DTPA进行增强扫描,注射速度为0.1mmol/kg,相关操作步骤必须严格遵循仪器操作说明进行,获得的影片数据均由医院2位影像学医师进行阅片,对于存在争议者,可以由第三位医师介入,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13例患者中,7例病灶位于额叶,6例顶叶,1例颞叶,2例基底节区,2例脑桥,3例小脑,2例脊髓。11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不同类型的神经梅毒患者具有不同的MRI表现,但是均表现为不同形状稍长的T1长T2信号灶,FLAIR序列为高信号[3]。脑膜型神经梅毒呈脑回样,注射增强对比剂后脑回样强化;对于脑血管性神经梅毒患者,MRI下呈点状、片状,增强后可见点状、片状不强化灶。对于树胶肿型神经梅毒患者呈大片状,增强扫描后结节状出现不均匀强化,并且出现水肿带。脊髓痨性神经霉素呈片状、条状,增强后片状、条状不强化灶。

3.讨论

神经梅毒临床发病率相对较低,患者初次感染后3-20年发病,多发生在未经正规治疗的梅毒患者中,由于梅毒感染的不同时期均伴有神经系统的变化,导致临床表现相对较多[4]。临床上,根据神经梅毒病理变化可以分为无症状型、间质型、主质型等,患者发病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一旦确诊已经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近年来,MRI在神经梅毒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13例患者中,7例病灶位于额叶,6例顶叶,1例颞叶,2例基底节区,2例脑桥,3例小脑,2例脊髓。11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5]。不同类型的神经梅毒患者具有不同的MRI表现,但是均表现为不同形状稍长的T1长T2信号灶,FLAIR序列为高信号。由此看出:神经梅毒在不同部位均可发病,且MRI下表现不尽相同。MRI是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具有分辨率高、无痛、可重复性强等特点,一次扫描能清晰显示多处小梗死灶,也可以显示较大的梗死灶,能将病灶组织进一步强化[6]。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磁共振成像检查能显示脑或脊膜广泛增厚,T2WI上基底池内脑脊液信号明显高于脑室内信号,能清晰的显示病灶组织,实现与周围组织的区分,并且该诊断方法并不会对患者产生辐射,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但是,临床上对于单一采用MRI诊断效果不理想者,则可以联合生化指标测定,发挥不同检测方法优势,提高临床确诊率。

综上所述,神经梅毒发病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且临床表现多样,加强磁共振成像能提高临床确诊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鲍奕仿.磁共振对臂丛神经病变的形态与功能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13,07(04):34-38.

[2]曲海源,邓意辉,徐克等.兔Vx2肿瘤血管生成靶向成像磁共振扫描技术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9,38(3):163-166.

[3]杨君.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臂丛神经成像及损伤中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2,31(43):241-246.

[4]吴耀贤,杨帆,孔祥泉.高分辨率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07(12):1000-1002.

[5]李琳.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0):49-50.

[6]程义鹏,李明,赵明,等.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临床应用[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04(23):353-356.

作者简介:

向涛(1988年——),男,汉族,河南光山人。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硕士学位,住院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临床诊疗、神经重症治疗。

论文作者:向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3

标签:;  ;  ;  ;  ;  ;  ;  ;  

磁共振成像在神经梅毒患者中的应用及成像特点研究论文_向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